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中优秀语文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时间:2021-03-25 17:18:1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关于高中优秀语文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篇一:语文教学设计参赛优秀模板(含高中和初中)

  【设计理念】

关于高中优秀语文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 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

  2.文本简析: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并且,初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上几点主要是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去认识归纳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45分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3分钟)

  (一)课前预习

  1.掌握本文字词,熟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记号。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认识并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三、奇文探究共赏析(22分钟)

  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并且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评价。

  (一)研读入境品语言

  展示例句,让学生运用联想法,替换法,咀嚼品味作者细腻而准确的写作手法。

  (二)赏读入心悟情思

  让学生“读其所喜,品其所爱”,重视诵读能力,并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这也是我的教法和学法指导。学生边读边评边议,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导学生用怎样的感情、语调来朗读,并作好评价的引导。

  (三)涵咏入理勇质疑

  这个环节安排在这里是为了给学生讨论交流提供一个缓冲的空间,让学生质疑,这个疑问可以是预习课文时留下的,也可以是在讨论交流中产生的。产生的疑问可由学生互相解答,然后再由教师进行补充。

  四、万水千山总是情(8分钟)

  (一)拓展迁移

  欣赏一段视频,走出语文的范本,走向课改中倡导的“大语文”境界。

  (二)课堂总结

  打破按部就班的教师总结,改由学生总结。这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而且这种生成性的信息反馈更加准确有效,可以使得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和完善。

  (三)作业布置

  篇二:《高中新课程:语文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试卷

  《高中新课程:语文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试卷

  一、《精神栖身于茅屋》的教学设计

  精神栖身于茅屋

  教材概述:

  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发展,时代浪潮多么的汹涌澎湃,始终冲不破一些人身上的物质枷锁,致使精神不自由。如何才能保持精神上的自由呢?周国平先生在文章中作出了回答:安于简朴的生活,保持精神的自由。

  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作者非常注重选材和组材。

  首先,以“如果你爱读人物传记,你会发现,许多优秀人物生前都非常贫困”总括开头,接着以印象派画家梵。高和大哲学家斯宾诺莎为例。这两个例子详略得当,恰到好处。

  接着,以“我并不是提倡苦行僧哲学”一句过渡,将问题引到现实生活中。作者虽然表面上是假设论证,可所举的都是现实生活中具体可感的例子,这样就将一个哲学道理通俗地表现出来了。

  最后,以“所以,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为了不

  当物质欲望的奴隶,保持精神上的自由”总结。同时还引用了几位名人的名言,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领会作者的论证过程及思路。

  思路方法:

  本课堂设计首先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主要作品,达到知识积累的目标。其次,通过阅读课文,筛选信息;通过分组活动,相互协作,探讨本文的论证过程。最后,让学生以“如果一个人太看重物质享受,就必然要付出精神上的代价”为话题,自由发言。

  三维目标:

  1、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观点。

  2、引导学生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引导学生结合结合已有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对本文进行解读,感悟。

  教学设计:

  一、导入设计

  同学们,还记得刘禹锡的《陋室铭》这篇文章吗?一起来背一背。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超然物外的精神,即使住在陋室,但精神是自由的。古往今来,追求精神自由的人举不胜举,在我看来,周国平先生也是其中一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精神栖身于茅屋》

  二、文本解读

  (一)文学常识积累。 周国平,1945年7月25日生于上海,哲学硕士、博士,西南政法大学教授。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偶尔远行》、《宝贝,宝贝》,随感集《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内在的从容》、《把心安顿好》,诗集《忧伤的情欲》。《落难的王子》被选入了初中一年级(七年级)教材,《家》这篇散文被选入了初三(九年级)教材,《人生寓言》(节选)被编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本。

  (二)信息筛选

  思考:在文中,作者想要表达什么观点。

  明确:安于简朴的生活,保持精神的自由。

  (三)合作探究

  思考: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关于高中优秀语文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04-12

优秀企业管理案例分析08-18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策略分析论文12-18

高中语文必修四《张衡传》教学设计12-25

《老王》优秀教学设计12-25

《挑山工》优秀教学设计07-01

《荷花》优秀教学设计04-14

白鹅优秀教学设计04-04

《松鼠》优秀教学设计04-03

语文《莫高窟》教学设计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