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我眼中的包拯征文

时间:2021-01-08 13:35:44 实用范文 我要投稿

我眼中的包拯征文

  提起鼎鼎大名的包青天包拯,其人其事可谓历历在目、家喻户晓。下面是CN人才网小编整理的我眼中的包拯征文,欢迎大家前来查看。

我眼中的包拯征文

  范文一:我眼中的包拯征文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毋遗来者羞。

  提起“包公”,在中国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包拯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字希仁。他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从小就深受伦理道德的熏陶。父亲名令仪,号肃之,在进士及第之后,曾在今河南商邱一带做官,官至刑部侍郎。天圣五年,包拯进士及第,被朝廷任命为建昌县知县。

  包拯在一首诗中写到: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毋遗来者羞。这首诗充分表明了包拯廉洁奉公、刚直不阿的从政为人的道德准则,也表明了他立志做国家的栋梁、为民造福的决心。

  包公不但严于律己而且制定了一条“家训”,劝诫子孙将来永远清廉。这则家训说:“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这则家训真是独特而严厉。据史书记载包拯子孙如其子包绶、其孙包永年等,也都一直恪守家训,居官清廉,并且深受世人的称赞。包拯的清正廉洁之风,到其子包绶时,也更加发扬光大了。

  包公所到之处,都深入体察民情,兴利除弊,为百姓做好事。例如他知端州时,发现老百姓由于饮用江水,身体多病,他就发动群众,在端州城内打了七眼水井。百姓改饮井水,健康状况大为改善。

  包公办案公正、机智,为人正直、作官清廉,为世人,也为我所钦佩死后也更可以说是鞠躬尽瘁。他为官清廉,爱民精神和品质也将永远被世人所传颂!

  范文二:我眼中的包拯征文

  包拯是宋朝杰出的政治家。他为官清廉,公正不阿,铁面无私,足智多谋,被誉为“包青天”。

  他清正廉明的名声传遍了各地,无人不知他“包青天”,也因此被调到京城,当了开封府的知府。他走到哪里,那里的人民就洗尽冤屈。他身为知府,却从不摆架子。只要是有人违犯了国法,就算是皇亲国戚,他也毫不留情面。在皇上面前,包拯处事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毫不畏惧。“公私分明,爱憎分明。”这就是他的处事风格。不因他得罪过他,而,仗势判罪。他是当时难得一见的大清官,曾经,位列三长的元老,由于他判了他的外甥的死刑,而让皇上的爱妃去在皇上面前煽风点火,让皇上召包拯前来,质问于他。他把程元所做的事写成奏折,上报于皇上,让皇上明辨是非。

  包拯他曾经掩门不接圣旨,不听太后的口谕,不论陈世美为当今驸马之身份。陈世美是一个贪图荣华富贵,抛妻弃子,不孝父母的'千古罪人,小人。他的此种品德怎可贵为状元?

  秦香莲带着她的儿女来到京城,状告陈世美。包大人查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便毫不犹豫的接下此案。若是其他朝廷官员,早已因为陈世美现在的身份而不接此案。就在要判陈世美的死罪之时,太后及时赶来挽救陈世美,可他不听太后口谕,甚至敢反驳太后的无理要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皇上所下之赦免陈世美之圣旨已到开封门外,他便命令展昭掩门不接。太后亲自来劝说他,可他也不听,当着她的面,就把陈世美铡下头颅。

  如今,包拯已成为清正廉明的代名词。他从古至今被称为“包青天”,让世人永不忘怀。

  范文三:我眼中的包拯征文

  读包拯事,总有几个疑惑:一是他为什么鲜有朋友;二是他弹劾张方平的上疏为什么没有流传下来;三是他为什么不笑。史书里记他平生不写私人信件,没什么朋友,与亲戚也不往来。他留传下来的文字,只有早年的一首短诗和晚年的一篇家训,其余全是奏议。

  包公的人格很了不起,是刚严的典范,政治上所有言行皆出公心,私德也修饬得一无破绽,里里外外立于不败之地。但从常识上可知,人是不可能这样完美的。欧阳修疏论包拯之接受三司使的任命中说道:“心者藏于中,而人所不见;迹者示于外,而天下共瞻。”他是说人心隔肚皮,评价一个人,可信赖的还是他的作为。不过,如果得不到情感的线索,一个人的作为,或为迷雾所隐,或为光芒所掩,也会含糊起来。

  欧阳修的批评,源于包拯连劾张方平与宋祁。包拯抨击宋祁的理由,是他知成都时多游宴,蜀人不满他的奢侈。比起哥哥宋庠(此前也曾被包拯弹劾过),宋祁确实生活铺张,但当时文官游宴成风,若以此为罪,朝廷要空去一大半了。何况宋祁在蜀每晚宴罢,还燃烛展纸,干起正事,远近的人看见灯光,都知道这是宋先生在修《唐书》。他死后,成都数千人哭于祠,似乎名声也不很坏。

  另一位被包拯攻击的是张方平。此人天性豪迈,颇有才干,见识在当时别具一格,只是一生未得伸展。当时京城某人拍卖家产,时任三司使的张方平购得一处房屋。包拯立加弹劾,说他“无廉耻,不可居大位”。张方平确实不谨慎,但似乎尚不足以立“无耻”之论。据司马光后来说,包疏检举张方平的不端事迹,还有不少条状。但这么一篇重要的上疏,在世传的包公奏议中,竟不见踪影。清朝有人猜测,此是包公子孙不愿意以示后人而削去,毫无根据。但不得见此奏原文,总有些遗憾。

  碰巧的是,张方平和宋家兄弟那时都与吕夷简不和,而包拯受过吕夷简的提拔。要是能从中寻出一丝踪迹,我不觉得包公形象会受多大损害,相反,倒还觉得亲切些——人都有个三亲六故吧。但没有,无论前后,包拯的议论没有半分私情的把柄,无不堂堂正正。

  包公的心事不为人知,是否应归罪于文献失传呢?宋人话痨最多,记述成风,可惜在如海的文集中,有关包拯的记录少之又少。王安石和包拯一同受过欧阳修的荐举,还曾是上下级,多少总有过从,但整部《临川集》,竟无一字提及包拯。别人那里也大抵如此。幸好有位吴奎,和包拯亲密,给他撰过墓志铭;另一位张田,自称门下,给奏议结集。若无这两人,包公的形象,便只剩元杂剧中的了。我猜测当时多数人的心理或许是这样:对包拯,说他不好,实在说不出;说他好,又不情愿。人至清则无徒,此之谓也。

  最奇异的是包拯不笑。当时流传的一句话:“包公笑,黄河清。”包公一笑,比黄河变清还难得。史籍未曾记载包拯有过类似面部神经麻痹之类的疾病,我们也无由推断他是个内心麻痹的人。但不管为什么,一个不会笑的人,无论多么值得敬佩,也很少有人会喜欢。

【我眼中的包拯征文】相关文章:

我眼中的你征文06-21

我眼中的校训征文精选08-20

我眼中的创客征文作文05-24

我眼中最美的老师征文01-21

初中我眼中的最美教师征文范文01-22

我眼中的创客征文三篇精选05-25

我眼中的创客征文2000字05-25

我眼中的创客优秀征文范文05-25

我眼中的创客征文1000字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