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教育方面的经典语录

时间:2022-08-18 09:57:23 经典语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教育方面的经典语录

  篇一:教育学经典语录部分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科: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

关于教育方面的经典语录

  苏霍姆林斯基:没有不想成为好孩子的儿童。从儿童来校的第一天,教师就应该善于发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他身上所有的好东西。

  家访不能是简单的告状,也不只是简单地要求家长管一管自己的孩子,应该多向家长表扬学生在校的优点,了解学生在家的长处。因此,家访既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手段,更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种感情投资,它可以加固家庭、学校之间的桥梁,缩短教师和家长的距离,拉紧教师、学生、家长间的关心,促使学校和家庭共同担负起培养学生成才的责任。

  这世上有一种付出和得到不成正比:当你付出的越多,你的失去并不因此减少,相反,你得到的心灵快乐就越多。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一方面,“爱的施与”对教师来说,达到自我升华;另一方面,爱在彼此存在中实现,一个真实的自我和另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在彼此互爱中联系起来,这样,一切事物才能在存在的光辉中敞亮。

  一个个故事,就是世人创造的一个个“智慧果”,营养丰富、有益身心。用讲故事的形式对孩子进行教育,既迎合了孩子的口味,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要;又发人深省,促人奋发。同时也改变了旧有的“师生训练”的教育模式,拉近

  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在亲密、和谐的氛围中自然地受到了启发教育。整个教育过程还促进了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沟通,把孩子的道德教育放在一个立体的空间中,合乎当代道德教育的新理念。

  个人主义者和利己主义者正是从那些童年就不关心别人,而只知道享受快乐的人中发展而来。关心与个人需要没有直接联系的事,是克服儿童个人主义的良药。在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原则:兴趣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激励性原则、迁移性原则。

  寓教育与无意之中。

  教师通过道德谈话向学生揭示道德美,激发学生对道德美的叹赏之情,对于形成学生的道德理想,促进品德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暗示学家伯恩海姆说:可暗示性是大脑接受或唤醒观念的能力,它倾向于使这些观念化为现实,使之化为行动。

  暗示教育对于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改进教育方法,充分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促进和谐人格建构有一定的作用。但运用时也要注意使用的形式要恰当。

  要善于理解“儿童世界”。儿童世界是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规律的。不了解这一点,把身心活泼的儿童视为“小大人”,教育措施必然失当,教育效果也就成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不公平的小事会使人愤怒、委屈、绝望。儿童发怒是很危险的,儿童在愤怒中甚至会嫁祸于跟他的不幸毫无瓜葛的人。

  通向儿童心灵之路要靠友谊,靠共同的'兴趣、爱好、感情和感受来铺设。

  活着的过程其实很有趣,整条路百转千回,经历过——懂得一些——再度困惑——明白了,反复不已。不到那个年纪,有些道理死活不肯相信;而不遇见那些人和事,也始终没有真心的感悟。困惑中的人盼望成熟,可成熟的人,却羡慕未经世事的纯真。所以,除了享受每个时点的乐趣,承担它附带的痛苦,还能怎样?(摘自网友)

  过于活跃的想象经常带来这样的后果:它把人们所夸大的再加以夸大,让人总是期待看到更多的东西,远远超过别人告诉自己应该看到的。-----卢梭

  篇二:教育经典语录

  1.我们不能先行,但能做到先醒;我们不是思想家,但应有自己的思考;我们不能扭转季节,但可以营造局部的春天;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我们也许还不优秀,但正走在通往优秀的路上。学生需要赏识和鼓励,教师也是。人,都喜欢被正向激发,而不是反向打击。

  2.我们关注的问题,只是我们愿意关注的。我们发现的问题,只是我们能够发现的。我们解决的问题,也只是我们所能解决的。但很多时候,在发现与解决之间,一直有着巨大的矛盾和痛苦:我们发现了问题,却难以解决。就像卡在喉咙里的刺,我们知道它在,却无力自拔。就像陷在肉里的痛,我们知道它在哪里,却无力阻止。这样的痛和刺越多,这样的刺痛持续的时间越久,我们所关注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少,少到连我们自己原本敏感的内心,也不再被关注。这是我们的成熟和悲哀,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正是我们的沦丧和堕落。

  3.朋友有句话,仿自鲁迅先生,说:“真的教师,愿意在平淡中获取那一刹的亮光,愿意在琐碎中捕捉那一瞬的甜蜜。”我喜欢这样的说法,也惊讶于她对教育的理解。教育是美好的事业。只是这美好,更多地被掩盖在琐碎、繁杂、零乱、日常的工作中。我们疲于奔命,穷于应付,奔波、忙碌、挣扎。很多人在这奔忙和挣扎中渐渐麻木。但我依然坚信:为每一点微小的美好,比如“那一霎的亮光”“那一瞬的甜蜜”,而勤谨努力,而倾情付出,是值得的。

  4.把学校比做花园,把孩子比做花朵,这是诗意的,但不够科学和准确。学校不是温室,花朵也太过柔软。蓓蕾不长久,花开只一季。我倒是觉得,孩子更像一棵树,有自己的根系和成长。它的生成与发育,是缓慢而优雅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古话。“桃三李四杏五年”,这是俗语。我们怎么可以期望今天种下一棵树苗,明天就能收获累累硕果?感觉里,揠苗助长这个词,嘲笑的并不是那个农夫,而是今天,很多做教育的聪明人,甚至包括那些所谓的专家。

  5.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原点和皈依。它的重要程度,可套用余德利的话说: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爱,是万万不能的。不过,仅有这样一句话还不够。或者说,仅有爱

  也是不够的。我们至少应当继续思考:我们是否有给孩子爱的能力?我们能给孩子怎样的爱?我们该给孩子怎样的爱?我们该怎样给孩子爱?这些问题不弄清楚,想透彻,爱越多,越可能泛滥成灾,或南辕北辙。

  6.教育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是永远的存在。这似乎也是正常的事。如果理想和现实一样,那就不叫理想了。如果现实就是理想,也就没必要再追求什么了。我们所理想的,我们所希望实现的那个目标,悬在前边,就总有达到的时候。有梦就会有行动。有方向,才能知道怎么行动。

  7.教育,持续一生的战争。这是《南方周末》一个特稿的标题。我也说过,成长是一生的事情。同时我还说:让我们慢慢学会对自己的成长负责。无论是对我们的学生,还是我们教师自己。为此,我对那些所谓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持高度警惕态度,就像我对所谓的“让孩子快速成才”,或“千万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总是嗤之以鼻一样。

  8.道不远人。真理总是简单的,易于言说和传诵的。智慧的获得,过程也许复杂,但其最终呈现,也必是简洁明快的。禅宗讲顿悟,讲当头棒喝、明心见性,我们平常也都有过“豁然开朗”的体验。“真佛只说家常话”,我一直觉得,那些满口概念、术语的人,尤其是喜欢用繁多的概念和术语把原本简单的东西弄得很复杂的人,多半是“半瓶子晃荡”的主儿。

  9.很多年前,写过一篇文章,《给灵魂一只温柔的枕头》。我用安徒生的“清白的良心乃是一只温柔的枕头”作为由头,然后说道:“一个正常的社会,是不可以、也不能够泯灭掉良心的存在。既如此,学着或坚持讲点儿?清白的良心?,也可算是给灵魂找到了一个温柔的枕头吧。”现在看,教育也是如此。抛开教育事业的神圣一面,就从事教育工作本身而言,更是如此。如果每个教师都能做到问心无愧,教育的面貌,也许就会好得多。

  10.中国人好走极端,一说到教育是服务行业,立即就说要把学生当成衣食父母,并套用商界说法,说学生和家长就是上帝。教师是要尊重学生——尊重是教育的前提,也是师爱的体现——但是,尊重并不意味着降低自己。尊重是平等,不是谦卑。尊重是互相的,不是某一方对另一方。过于疼爱叫溺爱,过于谦卑则是低三下四。

  11.微笑是爱的标志,也是自信的体现。教师应当时常微笑,态度温和,这样才可能让学生亲近。而只有让学生亲近,才可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我对那些被学生“誉”为“冷面杀手”的教师,既心存怵惕,又心怀鄙视。

  12.真正的课堂,应该是自然真实的。不作假,不作秀,不牵强附会,也不刻意雕饰,应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这是我对所谓的公开课一直不以为然的原因。我更喜欢看到的,是原生态的课堂,是真实的、充满变化的课堂,而不是一切都预设好了,把学生可能有的思想、情感都装在挖好的坑里,只等着学生往里跳。这样的课没有意义,因为它不真实,不是真实的课堂,也不是真正的教学。往深处说,这样的课属于严重误导,甚至可以说具有欺骗性。

  13.教学需要情境,就像喝酒需要心境。这年头,吃什么、喝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谁一起吃,跟谁一起喝。有了好的氛围,不想说话的人也会倾心诉说。有了好的心境,不想喝酒的人也会开怀畅饮。有了好的教学情境,不想学习的人也会乐此不疲地学习。因此我们应该考虑,如何有效地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心甘情愿地,把知识的琼浆玉液喝下去。

  14.我并不反感考试,也不反对成绩(分数)的存在。只是我觉得,最根本的问题也许是:成绩(分数)究竟意味着什么?或者说,用以评价学生的成绩(分数),是否能够真正体现学生所学,是否能够真正体现三维目标的达成,是否是学生一生发展所必须?只有这样,成绩才能真正起到激励和鞭策学生的作用,起到检查和督促学生发展的作用。

  15.过于看重知识与技能,势必减少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实在地说,对学生的一生成长而言,义务教育阶段的所谓知识与技能,除了应付考试,究竟能有多大意义?但丁说:“道德可以弥补知识的缺陷,知识却永远弥补不了道德的空白。”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正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长期缺失的一种矫正和反拨。只是,这种矫正和反拨并非立竿就可见影的,还需要我们教师大力探索实践,尤其是在教育目标已经改变而评价尚未完全改变的情形下。

  16.让每一棵花草都能沐浴阳光雨露,这应该是课程改革的一种理想追求。但是由于中、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我们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未回到教育的正道。学生的学习没有快乐,老师的工作充满压力,无论师生,都感受不到教育的乐趣,享受不到教育的乐趣。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师的职业倦怠,或都与此有关。

  17.课程改革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它把“人的发展”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前,我们是把学生看成机器,看成知识的接纳者和承载者,而现在,开始真正关注学生作为“人”的需要,关注他们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应该是中国教育更富于人性、更富于人文关怀的开始。

  18.归根结蒂,我以为,教育的所有内涵,都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和谐。任何事,过犹不及。任何要求,过分强调或追求,都会引起混乱。过去过分强调知识与技能是不正确的,现在过分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是不对的。三维目标,既叫“三维”,就是说它有三个维度,缺一不可,重一不可,轻一也不可。尽管不能平均用力,但也不能厚此薄彼。三维齐头并进,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19.作为教师,必须时时提醒自己:我们面对的是孩子,是活生生的人,对生活,他们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对世界,他们有自己的认知和判断。理解他们、尊重他们,才能真正地引导他们,教育他们。只有这样去看待、去关注,我们的预设才可能成功,我们的生成,才可能精彩,我们的教学,也才可能有效。

  20.无意间读到一首诗,《总得有人去擦星星》,好像是美国诗人写的:“总得有人去/ 总得有人去擦星星/ 它们看起来灰蒙蒙/ 总得有人去擦星星/ 因为那些八哥、海鸥和老鹰/ 都抱怨星星又旧又生锈/ 想要个新的我们没有/ 所以还是带上水桶和抹布/ 总得有人去擦星星。”极喜欢诗里的情怀:些许浪漫,些许悲壮。星星脏了,而抱怨又不能改变什么,如果可以,就让我做那个擦星星的人吧——即使最终不能擦亮星星,我也能够把自己擦得亮一些,更亮一些。

  篇三:教育经典语录 Microsoft Word 文档

  1、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

  2、孩子在成长中会遇到不少让他们感到困难和俱怕的事,家长的职责是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让孩子以积极平和的心态面对这些事情,把痛苦降到最低。

  3、绝不通过哄骗或收买的方式达到目的。有的`家长通过“不打针警察就要来‘抓你”,或“吃了这药就给你买个遥控汽车”等方式达到目的,这是很糟的。哄骗和收买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并不能真正缓解孩子的紧张,还有碍他们的道德发育。儿童应该从小学会理性面对一些困难或痛苦,不仅能缓解痛苦,还能很好地保护自己。

  4、当孩子因为什么大哭时,要尽快转移他的注意力;这比哄啊劝啊更有效,更能降低孩子的痛苦感。

  5、一个不阅读的人是蒙昧的,一个不阅读的家庭是无趣的,一个不阅读的民族是浅薄的。

  6、假如家长们能及早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兴趣,让阅读像吃饭一样,成为孩子生活中非常自然地存在着的一部分,到高中毕业读几百万字就足件非常自然的事。

  7、衡量一个人的阅读能力高低有三个方面:理解、记忆、速度。这三方面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教育方面的经典语录】相关文章:

关于教育的经典语录12-12

教师教育经典语录01-16

经典方说说03-28

教育孩子经典语录摘抄(精选260句)08-29

教育孩子经典语录(通用100句)04-29

吃面的幽默句子01-11

夏至吃面的文案06-26

购货方退货证明10-31

教育教学行为规范方面的自查报告(精选16篇)11-12

形容温馨画面的句子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