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虞美人读后感

时间:2023-12-13 15:59:54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虞美人读后感[通用3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虞美人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虞美人读后感[通用3篇]

虞美人读后感1

  就像王国维先生所说“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我们现在对古代文学大略地简概也喜欢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样包含时间的概念。诗歌在唐代发展到极为成熟、辉煌,后世没有人再能超越,因此词更有发展之地,到宋代达到了极致。

  更确切来说,词的兴起与唐代经济发达,五七言诗繁荣,有密切关系。众所周知,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繁荣为适合市井需要的各种艺术的萌芽和发展,提供了保障。词最先在民间流行,后来为文人士层接受,并采取这种体制创作,经李煜等人之手,渐渐由宴间助兴的功能演变为表达士大夫情怀的文体。就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李煜,南唐后主,精音律、工书法,艺术造诣极高,尤以词名世。因为,醉心声色犬马,最终国亡且被幽禁、不免被投毒药而死。作为一个词人,李煜绝对是一个境界高妙的词人,但作为一国之君,他绝对是一个荒淫误国的君主。他不眷恋君主之为,然而历史却把他推到了这个位子上;私下揣摩,他是真性情的人,他是宁为一词人,也不愿身处高高庭院而束缚了自我。他的词前期写宫廷享乐生活的感受,不乏沉迷与陶醉的情绪;后期因境遇的变化,写亡国之痛,血泪至情。无论其词前后题材变化有多大,但都贯穿一个特点:“真”。词的感情处理上,少有理性的节制,一任真实情感的宣泄。《虞美人》便是他后期亡国经历下的一首绝好之词。

  《虞美人》是李煜亡国囚居汴京时所作,是一首表达亡国之痛,感叹人生苦短的词。起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设问,非常概括凝练,将春去秋来的自然变化和过往时间的难寻一并展现在读者眼前;可知,李煜面对这样的'节气自然变化时内心无限愁苦,深感度日如年的煎熬。“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将亡国之痛和人事无常缓缓道来,不加掩饰,往事如风,但是此刻不能潇洒,因着囚居与屈辱,愁怨与悲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倘若你要问“我”的哀愁有多少,“我”便会答你,就像那江滔滔向东流去的春水啊,数不清!《毛诗序》里说:“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但是李煜的亡国之词中只有自伤之情,却不见对亡国后百姓的忧愁,何也?因为,他是一个率性而为的词人,他以纯真质朴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彷徨无依,但是缺乏理性的节制只能停留在一己之悲的狭隘情感上,而无对自己反省,更不用说是忧民之心了!在这一点上,比之后世词人的忧国忧民、豪放如东坡者,李煜是小家碧玉了些。艾青在《诗论》里头说:“意象是诗人从感觉向他采取的材料的拥抱”、“意象是具体化了的感觉”。可知,意象的选取是非常严格,而且是最能体现诗人情感与意图的东西。

  这首词里,春之花,秋之月,东风吹过的小楼,玉砌的雕栏,向东流去的春水;不管是实还是虚,都传达出了与自然永恒相反的人生无常。那玉砌的雕栏想必还是在那伫立着,但是朱红的颜色早已斑驳,故国的一切还在李煜的心中,像一个霉菌总是隐隐发痛。

虞美人读后感2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愁!

  无边的凄楚,无尽的愁思,往日纸醉金迷的帝王生活,如今只剩下虚无缥缈的轮廓。于是只能逃避。春花秋月,却殷切期盼它早日了却,只因怕勾起内心最深处的伤口。"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所有的心碎、心酸、心痛都融在这一声叹息之中…

  "雕栏玉砌"不会因为人间是是非非而改变,改变的是作者见到它的心情--两个沉重的字眼:苦涩;但它又是改变了颜色,曾经的红似火,如今已真正化成了一团火,灼伤了李煜的心,成了不可愈合的伤口。

  痛!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愈愁,愁无底!愁长流!锁眉,垂头,叹气,那深深地痛…

  在我,一个后世读者的眼光看来,这首诗写的是那样凄美,那样震撼人心。本词通过采用问答形式,描绘出词人悲恨交织的内心世界,读来肝肠寸断,痛不欲生。

  作者先以问句撩开无边的愁绪,"春花秋月何时了",这是一声发自心灵深处的绝望和悲戚!春花年年开,秋月月月圆,你何时才能到了最终的`时候?问得如此突兀,大胆,摄人心魄。

  对于常人而言,春花秋月是良辰美景。但对于昔日高高在上,今日却沦为阶下囚,朝夕以泪洗面的李煜来说,春花秋月着实是一种残忍的折磨。

  转而,他又问人间:"往事知多少?"往事,主要是指他在当南唐皇帝时的岁月。这一深沉的发问中,包含了他既有悲哀亦有后悔的心情。他后悔像南唐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地域宽阔,实力雄厚的国家,竟由于自己的贪于享乐而失天下;他后悔自己宠信奸臣小人,而帮助宋朝大军渡江围攻金陵,致使家破国亡;他后悔忠直大臣因劝谏未成而悲愤自杀,自己也成为别人刀俎上的鱼肉;他悲哀,悲哀历史不能给予他一个改过自新,自强自立的机会。这,一个多么心酸的问号…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夜深人静,月光似水,凝目向窗外望去,那过去曾经是自己的国土,现在却处在别人的掌控之中,更可悲的是,连自己的自由都丧失了,只能在被圈定的范围内徘徊,哀叹。为此,他有太多的感慨,故国何堪回首?失国之君的亡国之恨和那种对故土的悠悠眷恋之情,()尽在这一声叹息之中透露出来。

  无边无际的哀愁与不堪回首的往事中,他不由得又向自己发问:"问君能有几多愁?"又自答道:"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君者,词人自己也。这些仇恨,悲哀,辛酸,郁积在心,沉淀为浓浓的一汪愁绪,无法消除,无法解去,历史的沉沦…

  追昔抚今,这一首千古杰作,留给我们的太多太多。李煜,一代帝王,却一世悲哀,他的愁,他的悔,他的痛,化作星光,成为历史长空里的一角,时时给我们以警戒。

虞美人读后感3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阙《虞美人》,总是少不了离愁。昔日的项王诀别了爱姬,而今的后主诀别了南国。“一声恸歌,如闻哀猿。呜咽缠绵,满纸血泪。”

  春花秋月,不知多少诗家赋诗赞美,人间良景,莫过于此,可面对如此佳境,后主却急不可耐的期盼它早日了却。何也?往事凄零,不忍感怀。宋元以来,一个“又”字,抄者无数,置于诗中,平淡如常却又莫名心动,细细品来道是时光易逝,转眼又是伤春。往日帝王沦为阶下之囚已然三年。三年,一国之君只能于小楼苟且偷生,窗外的春景年年似,岁岁似,南唐的殿宇却早已换了赵姓。

  不经意间,李煜内心的悲苦愤慨、悔恨怅惋都如尚带寒意的东风迎面而来。那是物是人非的枨触,是囚居异邦的惆怅,是珠围翠绕到长歌当哭的嗟叹感伤。书“小楼”缩笔吞咽,题“故国”放笔呼号。哪来的“不堪回首”?那只是一个离乡游子无处诉说的柔肠,看那一轮明月,何尝不是落魄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但我不是李煜,不是才华卓越的千古词帝,感悟不了他深夜面南时的悲凉。

  失去了,所以珍惜。兼雨的帘袆在风中抖动,轻抚雕栏,“回首”不堪回首的故国,此时的李煜内心是挣扎,是矛盾的。他是诗人,本有一份豁达乐观的心态,但他终究是帝王,终究放不下金陵华丽的大殿。可到底玉栏落尘,朱颜已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这东风,不再;这寒窗,难关。肝肠寸断却又无能为力——身为宋囚,连性命都无力自保,又哪来的歇斯底里的权利?所以,还是选择做一个词人吧,一个与世无争的词人,万千愁绪勾勒成“只是”,在笔底平息波澜。可当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如今、景象与人事、自然的`永恒与人事的沧桑……繁杂的一切交融在一起,掩抑蕴藏于胸中的悲愁悔恨还是曲折有致的倾泻喷薄,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刹那,什么都变了。再看全诗,竟于每一处墨痕上看见后主心底的愁绪波澜。春花是愁,秋月是愁;雕栏玉砌是愁,故国朱颜是愁。一江春水,一江饱含愁绪的春水,在他起笔的那一刻,已经在宣纸上流淌。择取词中一二,不过感到点滴惆怅,令人不忍卒读;但通读全词,竟是一气盘旋,曲折动荡,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心中万斛愁思化作满腔恨血,喷薄溅开。

  前有太白“愁高滟滪堆”,后有少游“飞红万点愁如海”,高如斯,繁如斯,读来莫不愁绪繁厚,但细细品读,终不如“春水”二字来的细腻来的深沉,这般愁,感人肺腑,扣人心弦,不能凝,不能流。于幽深长远处汹涌翻腾,于至柔至和处给人以至深至切的感伤。

  罢了,罢了!东风不来,清风不再,一怀愁绪,几年离索。恨人间,恨上天,恨余生,恨梦长,倒不如将向来之愁,付与东流,付与江南的金銮,付与楼前的梧桐。

  江山更替我不在乎,我只爱那个唤作重光的南唐词帝,待到流水尽,落花眠,再问问他,天上人间,孰更寂寞,孰更缠绵。

【虞美人读后感】相关文章:

虞美人读后感04-16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古诗词翻译赏析03-11

傅雷家书读后感傅雷家书读后感的读后感11-23

长袜子皮皮读后感_读后感06-13

伊索寓言的读后感伊索寓言读后感11-23

狼图腾读后感《狼图腾》读后感11-17

散文《背影》读后感背影文章读后感11-29

但丁的女人读后感但丁新生读后感11-29

《堂吉诃德》读后感《堂吉诃德》读后感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