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中华书局百年大庆有感

时间:2021-06-18 11:22:02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中华书局百年大庆有感

岁月如流,新浪卷起千堆雪,京城繁华王府井,中华已无书局。六里桥新址,弯弯曲曲,宛若国学传统今日流。
 
 中华国学第一门户,这是我对中华书局的赞辞,也是我心中的中华书局。
 
 未上大学前,在家父的耳提面命下读《史记》《汉书》,标点本,书脊上中华书局四个字,与史记汉书四个字一起刻在心上。
 
家父好文史,大学看重北大,出版看重中华,他的心愿,托付给了我。
 
进北大后,因为学的是中国史,又选了古代,读的书大部分是中华出的,先生们嘴上叨念得最多的书籍版本,也是中华的。在国学圈子里,中华成了中华书局的代名词。
 
大学一二年,中华是高不可及的殿堂,骑车进城,琉璃厂、王府井、灯市口、北京人艺、考古所……,路过中华时,总感觉那栋楼好神秘,又与商务印书馆相邻,都是读书人心仪的地方。
 
大二写了一篇小文章,《司马迁下吏受刑年考》,斗胆寄与《文史》投稿,竟然有了回信,说是刊用。中华书局的信封信笺,让我激动了好久。为此还去过中华,见过编辑吴树平先生,算是第一次踏入文史殿堂。暑假回成都,说与家父听,家父说:“你那豆腐块文章,半通不通,算是中华给你脸了。”话虽然带嘲讽,脸上却带笑,我心里乐滋滋。
 
《司马迁下吏受刑年考》,成了我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也是迄今为止我写的唯一的一篇纯考据的文章。我以后的路子就走开了,人物评论、史学理论、专论通论、高层论、中层论、又追求历史叙述,甚至走到历史推理……,顺着自己的心思,探寻自己的路。跌跌撞撞,歪歪斜斜,不时旁门左道,常常叛道离经。欣慰的是,师友们还一直认可我,据说种种理由中,我治学由考据入门起家,被认为是正途。好像学术界与政界相通,也讲究根红苗正,北大、中华、考证,从此成了我的护身符?
 
毕业留校后,就常来常往中华了。85年年中,在《文史知识》上发了一篇小文“浅谈蜀汉统治集团的社会构成”,开始有些新派了。承蒙中华包容,在名师大家们执笔的缝隙间,开辟了一块“青年园地”,刊登我这类年青的助教和学生们的文章,算是网开一面。
 
80年代中期,是难得的人心振奋,自由思想的时代,在改革浪潮的刺激下,北京高校的一批年青教师,奔走往来,串联讲演,力图挣脱旧教条的束缚,走新的学术道路,开拓新的文化时代。这个时候的中华,稳健地追随着时代的步伐,调和新旧,举行了老中青学者分别参加的.三次座谈会,从不同方向探讨文史领域的开拓和更新。记得老一辈学者有李泽厚、金开诚、林甘泉等先生参加,中年一辈有葛晓音等,年轻一辈的有文学所的靳大成和人大的杨念群,北大除了我,还有世界史的彭小瑜。我那时醉心史学理论的探讨,倡导史学理论的层次模式,大声疾呼“史学危机”,成了完完全全的新派,至今还被戏称为老革命。 
……
 
86年出了国,断了与中华的直接往来。不过,中华出的书,特别是那一套二十四史,伴我周流蓬转,在他乡异国,那是我的根。
 
我重回中华,已经是二十年后。2006年底,我完成了新形式的历史叙事《秦帝国的崩溃》,意外得到中华的认同,于2007年出版。2009年又在中华出版了历史推理《秦始皇的秘密》,更是中华书局主动给我生的事,迫上梁山之作。两本书与中华的牵连,大部分都写入后记中了。
 
岁月如流,新浪卷起千堆雪,京城繁华王府井,中华已无书局。六里桥新址,弯弯曲曲,宛若国学传统今日流。
http://www.cnrencai.com/

【中华书局百年大庆有感】相关文章:

读《百年孤独》有感01-24

读跨越百年的美丽有感05-20

读《跨越百年的美丽》有感02-25

读《百年孤独》有感06-05

读百年孤独有感11-30

【精】读《百年孤独》有感02-17

【热】读《百年孤独》有感02-17

读《百年孤独》有感【推荐】02-17

读《百年孤独》有感【精】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