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安徽戏曲文化青阳腔

时间:2022-10-28 09:17:07 民俗风情 我要投稿

安徽戏曲文化青阳腔

  宋代,中国东南沿海一带萌生的南戏,后来形成号称"四大声腔"之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腔,先后都在池州流行过,很快与青阳丰富的民歌、九华山佛俗说唱、大型宗教戏剧"目连"(俗'还愿戏')等民间艺术融合,约至元代形成青阳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安徽戏曲文化青阳腔,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青阳腔是流传于安徽,江西等地的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因形成于青阳县而名;又因古时青阳县属池州府,还称"池州调"。青阳腔与徽州腔驰名于明清两代,誉为"徽池雅调",成为"天下时尚"的新调,在安徽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06年5月20日,青阳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青阳腔的发展

  明代嘉靖年间,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传入青阳,吸收其精髓,并与当地九华山锣鼓佛俗说唱、民歌小曲等汉族民间艺术相融合,"错用乡语,融合土调",冶炼而成富有民间地方特色的青阳腔。因为青阳古属池州府,故称为"池州调。"同时,作为南戏中一支突起的新军,青阳腔兴盛于明清,持续500余年,有《青阳时调》、《时调青阳》、《时调青昆》、《昆池新调》、《滚调乐府》等青阳腔剧本选集并广为流传。青阳腔由皖南发展到省城安庆,赣、鄂、川、湘等地。

  青阳腔的传播

  明末清初,青阳腔影响了全国各地许多高腔的唱法。岳西高腔、江西湖口高腔,均为青阳腔的遗脉。目连戏的唱腔,即是古老的青阳腔,同时,目连戏的上演也助兴了青阳腔的发展和传播。青阳腔滋养了黄梅戏,又哺育了徽剧。黄梅戏是青阳腔融合湖北黄梅采茶调、徽调发展而形成的戏曲艺术。明代嘉靖年间,池州、徽州青阳腔兴起,它吸收了徽调、目连戏、昆山腔等曲调的精华,便形成徽剧。

  明末清初,青阳腔随徽剧涌入安徽省城安庆,以及怀宁、枞阳、桐城等地,其后徽剧走向省内外各地。乾隆年间,安庆四大徽班进京献艺,享誉京师舞台半个多世纪,在京城吸收了秦、晋、梆等北方剧种的精华,于是孕育产生了京剧。

  因此,青阳腔是徽剧的前身,徽剧又是京剧的前身,滋养了第三代地方大戏黄梅戏,包括京剧、赣剧、湘剧、川剧等戏曲剧种,都直接或间接地吸收了该唱腔,借鉴其唱法,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故青阳腔被誉称京剧"鼻祖"。青阳腔又被誉称戏曲的活化石,它对我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青阳腔的唱腔特色

  青阳腔拙扑、高昂、刚健、原始,它不用管弦伴奏,一般是用锣鼓伴唱,一唱众和,杂白混唱,腔滚结合(滚调),唱腔灵活多样,曲调清秀婉转,戏曲语言、唱词通俗易懂,尤为平民百姓所喜爱;青阳腔属南戏高腔体系,其行当继承了古南戏的脚色体制,有生、旦、净、末、丑、外、贴7个行当,后来又增加了小、夫两个脚色。其表演讲究"文戏武唱",娱乐性、趣味性强,火爆热闹,常穿插表演窜刀门、盘吊杆、翻高台、跳火圈等技艺。青阳腔中还有各种纸质面具,在舞美上极具特色;青阳腔在声腔上属南曲五声系统,其演唱特征:

  ①用锣鼓伴唱,不用管弦;

  ②一唱众和,独唱与帮腔结合;

  ③运用腔滚结合的歌唱方法--滚调。

  总之,青阳腔创造了腔、滚结合的歌唱形式--"滚调",实现了戏曲声腔上的重大革新,在我国戏曲声腔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扩展资料:

  戏曲音乐

  1、唱腔

  青阳腔唱腔是一个戏曲剧种质的生命,青阳腔之所以成为异军突起的新剧种,关键是它创造了腔滚结合这一新的歌唱形式,即滚调。也就是青阳小调在吸收弋、余、太声腔后,产生了一种滚调新唱法。这在戏曲表演史是一次思想大解放。滚原作衮,为古代帝王将相的礼服。衮又引申为舞曲,起源于大唐群舞。衮即为水流不断之貌。属戏曲,当起于青阳腔。在《辞海》和《新唐书·封伦传》中均有记载。而滚调则以流水板的急促节奏和接近口语般的朗诵歌腔来表演。这种滚调打破了过去戏曲曲牌联套体的音乐结构和长短句格式。将戏曲文学从“曲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的表演束缚中解放出来。让唱腔变化多样、戏曲语言通俗易懂,提高戏曲的通俗性和表现力。在句法上,从南戏的.五声系统,变化为增加三、五、七偶句,促成了板式唱腔的形成,在中国戏曲史上是一次革新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

  在演唱实践中也有特色,青阳腔的演唱,只用锣鼓伴奏、不用管弦。并有一唱众和、独唱和帮唱结合的情景,现场气氛活跃。特别是滚调在演唱中做到滚白和滚唱相间,长于叙事、词情多于声情。在现场表演中,见风挂牌、改调歌之。增添了戏曲的感染力和观众的欣赏力。台上台下时时共鸣。这种唱腔多为平民吟唱、通俗易懂、易唱易学,便于民间流传,对普及戏曲大众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为此,青阳腔不仅震撼到当时的剧坛,而且在中国的戏曲史也占有重要地位。[13]

  2、曲牌

  青阳腔的音乐非常丰富,由唱腔音乐与锣鼓音乐两大部分组成。唱腔音乐有三类:高调曲牌音乐、横直曲牌音乐、杂腔小调音乐,前两类是构成青阳腔唱腔音乐的主体部分。

  高调曲牌是青阳腔唱腔的主要部分,计有349首,其演唱形式与弋阳腔相同,即人声干唱,锣鼓帮腔。横直曲牌为低调曲牌,用笛子伴奏的称“横调”,以唢呐托腔的叫“直调”,共有83首。杂腔小调用于小戏和插科打诨中。锣鼓牌子用于开场、过场和武场之中。

  表演艺术

  1、角色行当

  青阳腔一般36人,演员正角10人,贴补角2人(闺门旦/二肩旦、茶旦/三肩旦)、龙套8人、乐队6人(1人专门检场)、衣箱4人、其他6人:2人做饭、1人“打手”或“打布”(演目连戏专门扮演男吊的武功人员)。[17]

  青阳腔的行当体制为十角制,与明·王骥德《曲律·论部色》中所提到的角色大体上一致。其十个角色行当是:一末(老生)、二净(大花脸)、三生(须生)、四旦(青衣)、五丑(小花脸)、六外(副末)、七小(小生)、八贴(花旦)、九夫(老旦)、十杂(二花脸)。由于青阳腔所演出的大多是连台本和传奇大本戏,角色繁多,根据剧本需呀,艺人们在十角制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二肩(二小旦)、三肩(茶盘旦)和四背褡(四将士)、四排须(四龙套)等。

  在角色分配上也有其灵活性,如连台本戏《三国传》中曹操一角,本是净行担任,但在都昌湖高腔中却视剧情和场上人物而定,在不同的场次中分别由丑、外、净三角来承担。如第二本《连环记》曹操为由五丑扮,第四本《古城会》和第五本《三请贤》二净扮关羽,六外扮曹操。

  2、表演程式

  青阳腔声韵婉转,旋律起伏跌宕,一唱众和,锣鼓帮腔,青演粗犷、泼辣、质朴,尤以净角、旦角别具一格。

  青阳腔《三请贤·观榜》是张飞的独角戏,那提线木偶似的身段、顿挫分明的台步、唇肌颤动的髯口、孩童般的憨笑,怒了就大喊大叫,乐了就放声大笑,粗犷豪放的大动作,感情真挚,土味十足,很有特色。

  丑行,在青阳腔中是一个具有多功能性、举足轻重的行当。它保留了宋杂剧插科打诨、滑稽调笑的遗风,同时又改变了行当结构,增添舞台趣味与活力,使丑角可主演正剧,能刻画多重复杂心理活动的人物;早期青阳腔演《目连戏》中穿插了杂技表演艺术,到后来,青阳腔又不断吸收其它戏曲剧种的表演艺术,开始向戏曲化、艺术化、程式化、规范化的舞台艺术发展。

  除了净角的古朴奇特、丑角的别具一格、武戏精湛技艺,而且在旦角、生角的表演艺术上也创造了像《金锁记·斩娥》中“链步”、“甩发”、“跪步”、“跪步甩发”、“三托跳”,和《思凡》、《追舟》、《秋江别》、《百花赠剑》、《贵妃醉酒》中的水袖、扇子、云帚、翎子等各种新的表演程式和技艺,这些都已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形成了青阳腔自己独特风格的表演体系。

【安徽戏曲文化青阳腔】相关文章:

陕西戏曲弦子腔01-28

河北地方戏曲哈哈腔02-03

戏曲文化秦安小曲01-11

安徽戏曲淮北花鼓戏介绍06-10

安徽饮食文化02-25

安徽传统饮食文化10-19

青阳有什么好玩的地方01-13

关于戏曲文化的周末活动策划书02-09

安徽文化习俗调查报告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