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阿昌族风俗习惯

时间:2022-07-27 11:57:00 民俗风情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阿昌族风俗习惯

  阿昌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的风俗习惯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阿昌族风俗习惯,欢迎大家阅览。

阿昌族风俗习惯

  阿昌族风俗习惯

  阿昌族,有人口27708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和梁河县,在潞西、盈江、腾冲、云龙等县也有少量分布。多与傣、汉等民族分寨而居。

  阿昌族聚居区地处高黎贡山余脉的丘陵山地、峡谷平坝,为阿昌族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阿昌族自古以擅种水稻而闻名。

  阿昌族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古代汉文史籍曾记载的“峨昌”、“娥昌”、“莪昌”或“阿昌”、“萼昌”等,都是对阿昌族不同时期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统称为阿昌族。

  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梁河、户撒两种方言。由于长期和汉、傣等民族交错杂居,所以阿昌人一般又能讲汉语、傣语。

  [宗教习俗]

  阿昌族过去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在梁河、潞西一带的阿昌族主要奉行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

  [饮食习惯]

  阿昌族以米饭为主食,也常用大米磨粉制成饵丝、米线作为主食。饵丝食用方便,食用时只需在沸水中稍烫一下,捞出配上佐料即可食用。

  阿昌族喜吃芋头,传说古代庆丰收时,杀狗和吃芋头必不可少。阿昌族妇女大都会做豆腐、豆粉,常用豌豆做成凉粉供食。

  肉食主要来源于饲养的猪和黄牛。猪肉喜欢用来作火烧生猪肉米线,即将猪宰杀后用麦秆或稻草将猪皮烧黄,刮洗干净,然后切碎拌上醋、大蒜、辣椒等佐料与米线一起食用。

  稻田养鱼是日常吃鱼的主要来源,食用时多将鲜鱼用油煎或油炸,再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 蒸熟即可上桌。以酸辣谷花鱼(栽秧时将鱼苗放入田内,谷熟后取鱼,称谷花鱼)最具特色。腌制的咸菜、卤腐、豆豉常年必备,每餐不少。

  酒是白族人常年不断的饮料,妇女常饮用糯米制作的甜酒,有浓郁的酒香和甜味;成年人和老年人多饮白酒。现在大多数阿昌族都已会用蒸馏法制作烧酒。

  [服饰特色]

  阿昌族的服饰简洁、朴素、美观。男子多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黑色长裤,裤脚短而宽。小伙子喜缠白色包头,婚后则改换黑色包头。有些中老年人还喜欢戴毡帽。青壮年打包头时总要留出约40厘米长的穗头垂于脑后。如外出赶集或参加节日聚会时,喜欢斜背一个“筒帕”(挎包)和一把阿昌刀。

  妇女的服饰有年龄和婚否之别。未婚少女平时多着各色大襟或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外系围腰,头戴黑色包头。梁河地区的妇女一般穿红色或蓝色对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绑腿,用黑布裹包头,高达约0.3公尺,包头顶端左侧还垂挂四五个五彩小绣球,颇具特色。每逢外出,妇女们都精心打扮一番。她们取出珍藏的各种首饰,戴上大耳环、雕刻精致的大手镯、银项圈,还在胸前的四颗银钮扣上和腰间系挂上一条条长长的银链……走起路来银光闪闪,风采耀眼。

  阿昌族青年男女都喜欢在包头上插一朵朵鲜花。这朵朵鲜花,不仅美观,而且他们还视之为品性正真,心灵纯洁。

  [民族禁忌]

  阿昌族禁止在正月初一杀家畜和伤害动物;妇女生孩子未满7天时,忌讳别家男子进入院内。

  阿昌族春节习俗

  春节期间,阿昌族村寨除立秋千外,还玩春灯。阿昌族玩春灯的历史据传已有数百年了,但由于阿昌族没有文字,所以确切的年代谁也说不清楚。

  阿昌族玩春灯的来历,主要是与他们的宗教信仰有关。他们认为灯有“灯神”,“灯神”操纵着人类和万物的生死与兴衰,玩春灯其实就是一种祈求人丁平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宗教活动。有“灯神”,就有“灯根”,有“灯根”就必须玩灯来消灾。阿昌族地区的玩灯习俗由来已久,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有“三年不玩灯,牛死马遭瘟”之说,由此可知,玩灯在阿昌族是一种宗教行为。

  春灯的主要内容有:《耍双狮》、《使春牛》、《采茶调》、《鲁班调》、《逢春调》等,其间还有人说四句,穿插进行武术和杂技表演,其形式幽默滑稽,令人百看不厌。春灯多用本地方言表演,台词中包含了丰富的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很受群众欢迎。春灯的角色全部由男性装扮,还有一些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像猴子、老虎、水牛、鹭鸶等动物角色。这些动物角色的出现是阿昌族远古生存环境和劳动场面的真实写照,与阿昌族原始的图腾崇拜有关。

  如今,春灯作为阿昌族一项珍贵的文化遗产,不断得到了发扬和光大,并融入了许多现代的元素,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它的宗教方面的影响力正日益减弱。

  而艺术和娱乐元素正逐渐增强,它以民间文艺的形式在梁河阿昌族地区广为传播,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阿昌族人民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

  阿昌族的乐器主要有葫芦箫、三月箫、铜口弦、三弦、象脚鼓、铓锣等。葫芦箫是用葫芦连接三根竹管制成的,它有7个音,音量小,音调低缓圆润,一般晚上用。三月箫用一根竹管制成,也有7个音,它的音量大,音色细亮,多在白天使用。葫芦箫和三月箫不仅是阿昌族人民心爱的传统乐器,还是男女青年传情示爱的媒介。

  每年农闲季节或各种节日集会期间,以及平时的劳动之余,都是阿昌族青年谈情说爱、寻觅终身伴侣的大好时光。每当此时,男青年不管走到哪里,都要把三月箫斜插在脖子后面的衣领里,或者别在腰间。

  无论在村边、寨旁,还是赶街的路上,只要遇到心爱的姑娘,便吹起动听的乐曲,传意请姑娘停一停,然后上前搭话逗趣,询问姑娘的芳名贵姓。如果姑娘此时还情无所属,又有意相识,便巧妙应答。

  小伙子心领神会,主动提出送姑娘回家,姑娘则以“要送就要送到寨子头,不能送半路”相答,于是小伙子高高兴兴地吹起箫,唱起山歌,陪同姑娘回家,纯真的爱情便由此开始。

  每当夕阳西下,年轻的小伙子吃罢晚饭,忙着洗饰一新,一个个悄悄来到自己心爱的姑娘家附近,吹起葫芦箫,用优美的曲调逗引心上人出来相会。姑娘听到这亲切而熟悉的曲调,心慌意乱,赶紧回房梳妆打扮。然后借故外出,与情人幽会。如果是初次拜访,姑娘的嫂子或母亲还会热情开门相迎,请小伙子到屋里火塘边坐下,家人纷纷回避。于是小伙子和姑娘就在火塘边含情脉脉相对而坐,或对唱情歌,或窃窃私语、情话缠绵,待到雄鸡报晓,才依依不舍地分手。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阿昌青年用这神奇的葫芦箫引来美丽的姑娘,结为秦晋之好。

【阿昌族风俗习惯】相关文章:

阿昌族的传统节日08-29

2023阿昌族火把节是几月几日星期几08-09

意大利风俗习惯11-09

长沙的风俗习惯02-18

彝族风俗习惯09-26

壮族风俗习惯08-09

广州的风俗习惯09-01

满族风俗习惯12-05

藏族的风俗习惯及节日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