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中元节习俗七月半烧包

时间:2023-08-30 17:07:13 民俗风情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元节习俗七月半烧包

  “烧包”是中国北方方言词语,见于北京话、山东话、天津话、东北话、洛阳话等。在中元节,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鬼节这一天,我们会常听到这个词。那么其中到底是什么含义呢?请看下文。

中元节习俗七月半烧包

  七月半烧包的意思

  “烧包”指祭祖时焚化包封好的纸钱,是祭祀祖先的一种形式。

  袁枚《新齐谐·烧包》:“粤人於七月半,多以纸钱封而焚之,名曰烧包,各以祀其先祖。”

  七月半烧包能代别人烧吗

  视情况而论。

  七月半烧包能代别人烧吗是很多人都有的疑问,毕竟对终于在外地工作的人来讲,除了法定节假日通常是不能回去的,所以这个话题就成了焦点,据悉七月半烧包能代别人烧,但是必须要是至亲的人才可以,如果是比较关系疏远的还是不要的好。

  七月半一定要烧包吗

  看地方的讲究,毕竟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像小编老家那边是有这个习俗的,关于七月半“烧包”祭祖,在民间的说法也比较多。其中一个就是时间的选择,一般从农历七月十一至十四这几天的黄昏和夜晚是烧包的最佳时节,普遍是在天黑之前进行。可能有些人也发现了,不少地区有在七月初就烧包的习俗,在我们当地一般认为这是在烧给新亡之鬼的。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的地域辽阔,在各地的风俗习惯也是不同的。如果当地可以提前烧包祭祖,那就要尊重当地的习俗提前进行祭祀活动。

  七月半为什么要烧包

  七月半为什么要烧包是很多友友都关心的,一般来讲在中元节前有“上元节”,后面有“下元节”。其中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而十月十五日是下元节,七月十五则是中元节,在这个节日期间有祭祀先人的民俗活动。因为在民间认为在七月份中元节期间,阴曹地府会放出全部的鬼魂,让他们得以重新回到阳间看一看亲人。所以人们会在这个期间举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其中主要有上坟、烧香、烧纸等,在不少地区还有七月半“烧包”的习俗,这也表达了活在阳世的亲人们对已亡故依依眷恋之情。

  七月半烧包封面怎么写?

  1、右上角:

  “中元寄钱”,讲的是烧包袱寄钱的原由、时间。人刚死,烧包袱过去,谓伴棺寄钱;正月初一、五月初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烧包袱过去,分别为“元旦寄钱”、“端阳寄钱”、“中元寄钱”、“中秋寄钱”。

  2、中间行:

  包袱的主体部分,注明收钱人的称谓、姓名。“故”,死也。“显考”、“显妣”是父亲、母亲的敬称,至于父母是否“显”过,并不重要。如果是孙辈给祖辈烧包袱寄钱,则要写“显祖考”、“显祖妣”。“某府”,表明是某家的事。“讳”要朝右挪半个字,上辈人的名字,是不能随便说随便写的。男的接着写名讳。女的写姓氏即可,不写名字。我的祖母那一辈女人也没有学名,只有小名。而母亲的小名,子女并不一定知道的。“老大人”、“老孺人”,是再一次的敬称。无论死者生前是何身份,一律“大人”、“孺人”称呼,这是公平的。“魂下受用”,让人看到晚辈跪在逝者魂灵前,双手捧钱高举过头顶,孝顺地呈上。

  3、左边行:

  落款看似后人名字的罗列,其实并不简单。男人的配偶只能写姓氏,即使有姓有名也只能写姓氏。未出嫁的女儿、孙女可以写名字,但出嫁后成了别人家的人,就不能再写了。为了简单还可以率孙、曾孙、玄孙

  4、特殊的包袱:伴随邮给收件人大批包袱的同时,人们还会写上一两个特殊的包袱,正面中间写“地盘业主孤魂野鬼”,右侧写“魂下受用”。

  七月半烧包具体流程

  (1)、接先灵:将祖宗牌挂于神龛,供奉果鲜,早中晚各供奉餐、酒一次,焚化香烛纸钱。每年七月初,当地人陆续设供桌迎接家庭先灵回家,也有迟数日迎接的,但不会拖延超过一周。

  当地家庭,无论是城区还是乡村,都会设置“堂屋”。这间屋子位于家庭建筑的一层正中位置,它是家庭的公共空间,也是神圣空间。

  堂屋首先是家庭神位的供奉空间。迎门的一面墙壁,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神位,该神位就是当地俗称的“神龛”。神龛部分近一米八高的地方会设置一块平板,为香案,用于燃放香烛。家中凡祭拜家族神灵的活动,都要在神位下举行,“供饭”时小孩被要求磕头。

  其次,堂屋还是家庭公共活动的空间,小孩的娱乐、家长的教育都在该空间开展。

  最后,堂屋也是对外开放的空间,只要主人在家,一般堂屋的大门会打开,表示迎接四方亲友宾客,会客、招待都在堂屋内进行。

  祖宗牌,在形式上是一张卷轴,宽七十公分,高约一米。当地人重视孝、忠、义等价值观,故祖宗牌中下部为“三英战吕布”等图案,而左右两侧和左下方分割出小格子,绘制二十四孝图。祖宗牌的中上部分,按照长幼顺序自上而下书写祖先的敬称和名字。从祖宗牌可以大体看出家族的繁衍历程,同时这份卷轴也是“写包”的重要依据。

  寻常时候不允许展开卷轴,只有在一年中七月初至七月半,该卷轴能够展开悬挂于神龛下方。自祖宗牌悬挂之日起至七月半结束止,需要日日诚心供奉先灵。

  供桌摆放在神龛正下方。供奉日子里,香案两侧点起一对蜡烛,中间燃烧三炷香。当地香较有特色,有的香为青色,是在七月半之前入山采取木材制作的。此外,为了使香站立稳定,一般人家会在菜园截下一半小瓜,倒扣在香案上,将香的根部插入小瓜中。供桌上会摆上最新鲜的水果,如当地盛产的苹果、橘子等,也有人会上山“扒地瓜”,采取山上野果供奉。家中小孩会邀约前往山中,摘取最鲜艳的花朵回家,插在供桌上的花瓶里面。

  (2)、 备办封皮、纸钱、香火:在迎接先灵回家后,除每日供奉外,当地民众提前“赶场”采购封皮、纸钱、香火等物品,同时也会购买果蔬、鲜肉、鸡鸭等食材。

  折溪的“包”由封皮、纸钱、纸马折叠封装而成。封皮是包裹纸钱用的,最终折叠成信封的式样,承装纸钱。折溪使用的纸钱(冥币)有两种式样,一种是黄色的传统冥币,纸币中部会凿出规则的孔洞,便于焚化。另一种则是新型的冥币,仿照人民币式样,即所谓“天地银行”所产的冥币。

  纸马是一张印有马匹的小纸片,它很生动地体现了当地人对于地府细腻、深刻的想象。纸马的作用是驮运包袱,也就是焚化的纸包。考虑到“冥币的沉重”,故差役纸马“运输”纸钱到地府,因而一匹纸马搭配两个包裹,故包裹数量必为偶数。

  “香”在七月半期间要大量使用,尤其是恭送祖先魂灵乘坐河灯归入地府时,必须燃香引路,不然祖先归途中会迷路,留在人间,给家庭带来不吉。

  (3)、封包、写包:封包和写包是“烧包”习俗的核心环节之一,在此过程中,家庭会依据祖宗牌上的信息,确定封包的总数,并按照特定格式,要求家内识字的人书写包裹,明确焚化后包裹的归属。

  封皮是一张纸,上面印有特定格式的封文,如“阳上孝XXX虔备,印经诸财信袱XXX包上奉,XXX冥中收用,天运XX年X月X日化”。

  空格处需要依次填写写包人姓名,包的序号,先灵的称呼,甲子年月日。如填入“阳上孝男张诚虔备,印经诸财信袱第三十五包上奉,显祖考张德冥中收用,天运戊戌年七月十四日化”,意思就是“尚在阳世的孙子张诚,给您封包第三十五包供奉您,请祖父张德您在地府享用这笔财富,这是我在戊戌年七月十四烧给您的”。包的后面则写上大大的“封”字。

  写包时,会由一家之主带领,而一家之主也就是写包时“阳上孝XXX”,是称呼和供奉的起点依据。由这个起点往上五辈,分别为显考、祖考、曾祖考、高祖考、始祖考。家主会要求家中小孩参与写包的过程,这个过程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家中只要稍稍识字的孩子都要参与。它承载着家族感情的延续,也关乎后代对先代传统价值观念的传承。

  首先,它是一个家族信息的传递过程。在写包的过程中,小孩子必须弄清楚写每一封包的称谓,谁是祖母、曾祖母、祖父、曾祖父,名字如何写,该如何使用尊称,都必须弄清,不犯错误。

  在写包的期间,小孩子难免好奇,会询问家族的发展过程,祖宗牌上每个名字与每个名字所代表的人,这些人之间的关系,这些人与自己的关系。即使孩子不问,其父亲一般也会主动告诉孩子,同时诉说过往的家族故事。在年复一年的写包过程中,小孩子必然对自己家族有完整的概念,对自己的身世有明晰的认识,从而完成家族观念的继承。

  其次,在写包的过程中,祖宗牌上的图案、绘画、拜祭过程、供奉理念无一不在塑造着儿童的价值观。如“三英战吕布”、“侠女战英豪”的故事传递给儿童“忠”、“勇”的价值观,而这一价值观形成了当地尚武、侠气的精神;又如二十四孝图诸如沉香救母、卧冰求鲤等故事,传递给儿童“孝”的价值观。

  最后,写包的过程中,父亲不仅要求儿童字迹清晰隽永,而且也会要求儿童将包的序号写正确,要求儿童承担清点数量、核对序号等工作。这些活动一方面锻炼儿童的书写、数学等能力,另一方面也显示了父亲对于儿童的信任感,增强了孩子的信心和责任感。

  对于写包过程中的称谓,有一份详细的表格,如下:

  1.显祖考某某太府君(对祖父)

  2.显祖妣某某太夫人(对祖母)

  3.显考某某府君(对父亲)

  4.显考讳某某大人(对父亲)

  5.显妣某氏老孺人(对母亲)

  6.显妣某某太夫人(对母亲)

  7.岳父大人(对岳父)

  8.故岳考某公讳某老大人(对岳父)

  9.岳母某太夫人(对岳母)

  10.故岳妣某门某氏老孺人(对岳母)

  11.先夫某某君(对丈夫)

  12.先室某某夫人(对妻子)

  有时也为了简便而只写辈分和名字,如“显考某某”。封包后,将供奉给同一人的包,两两为一个单位,夹着一匹纸马在中间堆叠起来,等待焚化。

  (4)、制河灯:在焚化包裹后,还要释放河灯恭送祖先魂灵返还地府。折溪流传有民谣“七月十五去偷瓜,偷落哪家算哪家”。意思就是,七月半制作河灯要用到的瓜,由小孩子去瓜田里面尽最合心的拿取,无论是谁家的也不能抱怨,更不能索要赔偿。

  取得瓜后,儿童们尽最大的艺术才能,将河灯制作出来。与其说是放河灯送先灵,不如说是儿童审美和巧工的才艺大比拼。

  在用瓜制作河灯的过程中,儿童需要充分考虑如何因循瓜的体积形状剖开瓜体,掏空瓜瓤但不损伤瓜的漂浮能力;考虑蜡烛如何盛放,河灯在水中的运行状况;如何镂空瓜的表皮制作精美的图案;如何做到最美观、最引人注目等。这也加强了孩子之间竞争与合作关系的处理能力。

  (5)、“烧包”:“烧包”是七月半习俗的最终环节,一般在农历七月十四晚上约八点进行,而对于新亡者的祭奠则在七月十三晚上进行。这里主要介绍七月十四晚上的活动。首先是准备晚宴,家庭会在七月十四傍晚准备最为丰盛的晚餐,祭奠先灵,待晚餐结束后,开始“烧包”活动。

  “烧包”的场所选择在家庭的大门前,通风良好处。近亲中,分家后的兄弟之间会聚集到一起举办该活动,这是一个维系亲情的过程。

  首先,要将砖块或者石块垒起简易的炉子式样,设置通风口,以便堆叠起来的“包”能够充分燃烧。然后将“包”错落有致地往上堆叠,层层叠叠垒成锥形。待堆叠完毕,近亲中男性最长者口中念念有词,祝颂先灵前来领取冥币。然后燃放一挂鞭炮,预示“烧包”开始,之后从底部引燃“包”堆,使“包”借着风势充分迅速燃尽。

  在燃烧包堆的过程中,家人还会在包堆的边上燃烧一些零散的冥币。当地人解释是,有一些无人供奉的孤魂野鬼,长期受苦不堪,为避免其见钱眼开与家中先灵争抢冥币,故在一旁燃烧散钱,稍加供养。可见对待孤魂野鬼,当地人采取的态度是仁慈的、和平的方式。

  在燃烧“包”堆的时,主人会借用火势,燃烧一大把香,然后要求家中儿童持香,沿路插在地上,引领祖先到达河畔。小孩子就会拿着香,从家门口开始插香,选择平坦的大道,每十步插一炷香,一路插到折溪河畔。

  这时村中每户人家都会有小孩从家中出发,沿路插香,村中飘满焚香的气味,营造出一种神圣的气氛,将七月半节引入高潮。待香插尽,小孩就会奔回家中,告诉父亲香路打通,寓意是祖先已经顺利到达河畔。这时,家中众人就会将准备好的河灯取出,家人相互搀扶,赶往河畔。

  (6)、放河灯:等到村中所有人陆陆续续到达河畔,男女老幼尽皆到齐,家长们会自觉地站在河畔,小孩则举着河灯奔往上游。

  大概半个小时后,小孩们点燃河灯内的蜡烛,轻缓地将河灯放入水中,然后跟着河灯在岸上奔跑到下游。而下游的人群此时就会观灯,互相评论,赞美。

  有的小孩不愿意亲手制作的河灯就如此顺水飘走、不见踪影,往往又跑到更下游的地方将灯捞起,再释放一次,如此反复,直至尽兴。家长们则会解释说,孩子是希望多挽留自己的祖先,表达对他们的深切怀念。

  直至夜深,人们逐渐散去,河灯也顺水飘走。至此七月半的烧包习俗画上句号。

  七月半烧包从几号到几号

  七月半烧包可从农历七月初一一直烧到七月十四夜止,但每个地方的讲究不一样,具体的以你所在地区为准。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

  七月半一般什么时间烧包比较好

  一般从农历七月十一至十四这几天的黄昏和夜晚是烧包的最佳时节,普遍是在天黑之前进行。可能有些人也发现了,不少地区有在七月初就烧包的习俗,在我们当地一般认为这是在烧给新亡之鬼的。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的地域辽阔,在各地的风俗习惯也是不同的。如果当地可以提前烧包祭祖,那就要尊重当地的习俗提前进行祭祀活动。

  七月半烧纸注意事项?

  1、购买烧纸之时,不要买那种成摞的印刷品,华而不实,最好要买黄草纸。

  2、烧纸之时,要在地面先画个圈,西北角要留个缺口,方便下面的亲人进来拿钱。

  3、烧纸时要表情严肃,不要嘻笑打闹,而且要念念有词,如:xxx,给您送钱来了。

  4、一定要等纸钱燃尽才可以走,这样既可以防止火灾,也是为了保证亲人能够拿到钱。

  5、去烧纸的来回路上,遇到烧纸尽量绕开,不要踩到。

  中元节习俗

  一、民间传统习俗

  1、中元节祭祖

  民间相信,祖先会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孙,所以需要祭祖。这种祭祖行为是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传统伦理的一种体现,是一种感德祖先文化传统。时逢小秋的农作物收获,也正好把丰收的喜悦与祖先分享,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中旬傍晚时分举行。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因各地习俗略有差异,因此过节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过节时间上也会有差别。

  2、烧纸

  中元节日中,民间俗信行为中,最为突出的是烧纸。据传说,阳间的纸就是阴间的钱,人们烧纸就是给亡故的先辈亲人送钱。通常上坟烧纸时要留下几张,到十字路口焚烧,目的是给无家可归的野鬼一些施舍,它们就不会再去抢劫送给其祖先的钱了。

  3、焚香燃炮

  每到七月十四或十五晚,在门外焚香燃炮,同时“烧包”(也叫“荐包”)。

  4、祭祀土地

  七月半,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5、中元普渡

  中元节,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亡魂的戾气。

  据说七月半恰逢夏秋交替,此时恰恰是天地阴阳交替的节点,阳气盛极而衰,阴气显现,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放出鬼魂,所以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后世亦有说法认为,整个农历七月都应当是“鬼节”,阎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把鬼放出来到阳间觅食,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最后一天,重关鬼门,群鬼又得返回阴间。

  6、祈丰收

  七月半施祭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7、吃鸭

  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在七月半吃鸭子,因鸭在水中游,取其河灯普渡祈祷之涵意。也有说法是“鸭”就是“压”,是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魂灵”,这说法有点牵强,因为很多地方“鸭”与“压”不同音。东莞人一般会吃莲藕煲鸭。

  8、跳天灯

  广西天等一带在七月半有跳天灯习俗。旧时跳天灯活动多是一些迎神赛会、驱逐疫鬼之类的迷信活动,现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民间体育活动。跳天灯一般在村头较平坦的场地上进行,72个小碗装上豆油,分别排成9行,按前后左右相距0.8一l米的距离置灯并点燃,跳灯的人头戴面具,手持木鱼、小鼓、锣钹等乐器,亦有手持挂纸花条木棍者。开头由一人带头敲打木鱼,按节奏有规律地在每行灯中穿来跳去,到行角转弯处,每人都要做一些亮相的跳步转弯动作,并吹打各自手中所持的乐器及道具。夜间观跳天灯的场面,宛如长龙在星光中舞动。

  9、放河灯

  中元节有放河灯的习俗,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10、放焰口

  在盂兰盆会中,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叫做“放焰口”。“焰口”就是佛教所谓地狱中的饿鬼,这项活动的目的是超度亡灵、为孤魂野鬼施食。“放焰口”在黄昏或晚上进行,活动持续时间较长,甚至可达次日凌晨。先由僧人诵经、做法,最后由主持用米粮、净水在四周挥洒,为鬼魂施食。

  11、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中元节放河灯,据说是从上元节(元宵节)的张灯习俗演变而来。民间认为,上元是人节,中元是鬼节,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所以上元张灯在陆地,中元就是在水里了。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如今的放河灯,已经成为欢乐的活动项目了。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与祈祷。现代女作家萧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二、各地习俗

  河北: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河南: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郏县七月十五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山东: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德州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陕西:临潼县七月十五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旛”。

  江苏: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征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如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孤”。

  四川: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于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于一片大树树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江西:吉安人中元节焚纸锭,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焰口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先于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福建:闽南人七月半祭拜时,会在各水域先放流灯火,迎接到来的亡魂,帮亡魂照路,邀来同享香火,号称"水灯"。多是以纸糊如宫殿形,中有蜡油点火,内有一置彩色三角形纸旗,号称"普渡旗",该旗以毛笔写上"庆赞中元"、"广施盂兰"、"敬奉阴光"、"冥辉普照"等"中元敬语"字样,并写上自己的姓名,让好兄弟(闽南语对亡魂的敬称)知晓是哪家施主所供奉,也有直接写在灯上而不用旗者。俗谓水灯漂浮愈远,该施主愈得庇佑。

  广东:在华南地区七月十四有祭祀的传统,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香烛和纸钱祭奠先人,以示对先人的怀念。广东人称为“七月十四”。旧时居民们于节日前上冥店买来金银纸衣(即各种色纸,俗以为可制冥衣)、溪银(冥币)、元宝等冥具,盛于纸袋中,加封,俗称“包袱”,择日于午后配上牲醴、果品拜祭祖先,拜毕焚化冥具(包袱),俗称“烧衣”。入夜以后,又以各种冥具及水饭、酒菜、香纸等祭于门前,施以无主之鬼魂。祭毕燃冥具,将祭品(酒饭)留在门外不收回,俗称“烧幽”。港澳地区中元习俗与广东一致。

  广西:桂林地区的人多以月十四为祭祖节,整个节日应该是以七月七开始到七月十四晚上,其过程就是迎接祖先和送祖先,追祭祖先的过程;有的地方从七月七开始迎接祖先,有的是七月十三迎接祖先,但是七月七也是都要“恭饭”(就是祭祀);七月十四晚送别祖先,晚饭前祭祀后到晚上十点左右进行送祖先仪式,同时将写有祖先名讳(关于写多少代祖先各个家庭不一)的“钱包”及 担夫、引路大王的“钱包”纸钱等物于路口烧去洒米水饭等仪式送别祖先;其过程繁杂严肃是当地仪式最为复杂的节日,是当地人相当重视的节日。在广西,七月十四也称“鸭子节”,人们认为亡灵可以站在鸭子上,通过鸭子的运载在阳间和阴间自由穿梭。另外也有的“烧包”习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后是给孤魂野鬼烧衣物。祭祖的酒菜是必须要放在扁平笸箕内,意为野鬼不得抢夺。

  上海:七宝古镇举行中元节“兰盆盛会”而闽、台摆桌祭拜普渡,又分成"公普"(又称"联普",全聚落、团体或庙境居民联合举办)与"私普"(个人或单一家庭、机关举办),举办时供桌上也会竖立"写有中元敬语与施主姓名"的"普渡旗",并在每一项供品插上一炷香,也会在供桌下放置香皂、毛巾与盛满清水的面盆供"好兄弟"梳洗。许多抽烟者,还会点燃香烟,插在香脚上,推己及"魂",供"好兄弟"吞云吐雾,别有一种人情味。明清年间,老上海在每年的清明日、七月半、十月朝(十月初一)都会举行祭坛会,有声势浩大的城隍出巡,老上海俗称其为“三巡会”。

  云南:腾越人祭祖后焚包,又用黄瓜一只,刻成船形,叫“黄瓜船”,与包一起焚化。民间相传,每年的七月十四/十五,是鬼门关大开之日。阎王会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烟食,所以七月也称为鬼月,这个月被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湖南:邵阳人于农历七月十二前后“接老客”,于农历七月十五晚焚化纸包、烧香拜祖,曰“送老客”。纸包内包有寸厚纸钱,纸包正面书祖上名讳,包好后须在背面书‘封’字。十五当晚,焚烧封包越多,火势越大,表示家族越发兴旺。

  湖北:麻城人每逢农历七月十五前后,必宰牲畜,接本姓之姑姑团聚过节,焚烧纸钱祭拜逝去先人。祭祀当天,先献上荤食与白酒,并“馒头”饭,竹筷平摊于饭菜之间,灯火齐明,还要诉接祭之言。各家男丁亲自在纸钱上打印制作纸钱,烧纸毕,跪拜先人。之后合家聚筵。节日可以选择七月十三到十六日间的任一天进行。

  三、国外习俗

  泰国:农历七月十五当天将会举办水灯节,人们放天灯为逝去的亡灵祈福。

  日本:盂兰盆节在飞鸟时代由隋唐时期的中国传入日本。在城市七月十三日至十六日,在农村八月十三日至十六日进行。十三日前扫墓,十三日接先人鬼魂,十六日送。也有送中元礼物的习惯,民俗上也会众人聚集,跳一种名曰“盆踊”的舞蹈,专注于手部动作,类似于今日的Para Para。日本人对盂兰盆节很重视,现已成为仅次于元旦的重要节日,企业、公司一般都会放假一周左右,称为“盆休”,很多出门在外工作的日本人都在选择利用这个假期返乡团聚祭祖,此时像大都市(如东京、大阪等)街道多显冷清,有点类似中国的清明节。

  朝鲜:朝鲜半岛的中元节又称“百中节”、“百种节”、“亡魂节”等,是朝鲜的一个传统节日,来自中国道教的中元节与佛教盂兰盆节,然后发展出朝鲜特色。相对于中国、日本的中元节较注重于祭祖及普渡,朝鲜的中元节则保留较多秋季农夫庆丰收的原意,祭祖、祀亡魂等仪式则其次。

  新加坡:在新加坡的华人地区中,七月半除了上述的祭祖普渡等传统习俗之外,还有一项特别的表演活动以娱乐鬼魂,当地福建人(闽南人)称之为“七月歌台”或简称“歌台”。这些歌台一般上是在空地上搭建临时舞台,加上音响设备以及灯光等装饰,并在台下观众席摆放一排排的椅子,而第一排的椅子通常是空置预留给“好兄弟”(鬼魂)的。歌台表演通常安排于夜晚时分,台上表演包括诙谐短剧、魔术、劲歌热舞等,而且整个农历七月都有表演。

  马来西亚:在马来西亚的华人地区中,中元节也称盂兰胜会或庆赞中元除了祭祖普渡表演各籍贯的传统习俗戏剧外,还有一项特别的表演活动以娱乐鬼魂,当地人建立了新加坡华人相似的歌台文化,一般跟新加坡大同小异。

  中元节介绍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日本的“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一定意义上讲,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

  “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

  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称老亡人。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此要分别祭奠。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某某来领钱。”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中元节习俗七月半烧包】相关文章:

七月半中元节习俗汇总08-01

7月半鬼节习俗08-15

中元节节日习俗08-10

潮汕中元节的习俗08-15

中元节习俗与禁忌08-07

潮汕中元节习俗08-12

中元节的忌讳与习俗01-07

鬼节中元节的习俗03-09

中元节讲究的习俗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