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锡伯族传统节日西迁节风俗

时间:2021-02-09 12:22:07 民俗风情 我要投稿

锡伯族传统节日西迁节风俗

  西迁节是锡伯民族的西迁戍边纪念日。因时间是农历四月十八日,所以叫“四一八节”。因有怀念亲人之意,又叫怀亲节,新疆锡伯族同胞称为“杜音拜专扎坤”。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新疆锡伯族群众就会欢聚一起,共进野餐,表演歌舞,以纪念祖辈驻防戍边的英雄业绩。

锡伯族传统节日西迁节风俗

  节日起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锡伯族的西迁节,俗称“迁徙节”、“农历四月十八节”、“农历四月十八西迁节”等。乾隆二十九年(1764)的农历四月十八日,四千余名锡伯族官兵及眷属奉朝廷之命由盛京(今沈阳)出发,西迁新疆伊犁地区屯垦戍边。之后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会开展各种活动,以隆重纪念祖先的英雄业绩,这一天遂成为锡伯族的传统节日。

  口头和文学作品的失传现象日渐严重,精通锡伯文锡伯语的人数越来越少,西迁节民俗艺术的个性特色逐年弱化,需要加大对其保护和抢救。

  西迁节(四一八)是锡伯民族的西迁戍边纪念日,因时间是农历四月十八日,所以叫“四一八节”。因有怀念亲人之意,又叫怀亲节,新疆锡伯族同胞称为“杜音拜专扎坤”。

  西迁节是二百多年来锡伯族人民的民族传统节日。在16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

  据史料记载,乾隆二十九年(1764)的农历四月十八日,清朝政府从盛京(今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话别。次日清晨,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驻地,那里的锡伯人是他们的子孙。

  从此,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要在寺庙内拱灶,杀猪,吃高粱米饭,每户都去当家人,进行聚餐,来纪念锡伯族祖先西迁的历史壮举,畅叙保卫祖国西北边疆的业绩,缅怀离别的骨肉同胞。这一天遂成为锡伯族的传统节日。[2]

  西迁官兵出征的前一天,西迁官兵及家属与送行父老兄弟姐妹亲戚故友齐集在太平寺“锡伯家庙”,共进了离别饭,共饮了离别酒,为戎装西迁的同胞饯行。从此,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在锡伯村屯,都要在寺庙内拱灶,杀猪,吃高梁米饭,每户都去当家人,进行聚餐,来纪念锡伯族西迁的历史壮举,畅叙保卫祖国西北边疆的业绩,缅怀离别的骨肉同胞。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与东北锡伯族间有了来往,更把“四、一八节”提念起来。党和政府都非常重视锡伯族的这个节日,每年的“四、一八节”日到来时,市政府与市民委都要召开茶话会,电影招待会,和锡伯族一起欢度这个传统的光荣节日。从1982年开始,在“四、一八节”时,沈阳市锡伯族群众,到北陵公园集会,举行纪念活动。介绍锡伯族西迁的历史与经过,讲述西迁戍边的意义,激励锡伯族人民继承祖辈光荣传统,发扬祖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共进野餐,表演歌舞,以缅怀保卫着祖国西北边疆的骨肉同胞。省市民委每年都到会祝贺,与锡伯族群众一起欢度节日。

  西迁线路

  沈阳—彰武台边门—辽通.—开鲁—阿鲁克尔沁—西乌珠穆沁—东乌珠穆沁—右翼后旗—中前旗—车臣汗旗—乌兰巴托—乌里雅苏台—科布多—阿尔泰—布尔津—和布克赛尔—察汗鄂博—额敏—博尔塔拉—巴尔鲁克—伊犁惠远城—察布查尔

  主要特点

  新疆锡伯族西迁节民俗艺术在延续200多年的时空当中,形成如下显著特征:

  1、传承着古代锡伯族在大兴安岭一带从事渔猎生活时生成的崇拜大自然、“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落在沙锅里”、“飘飘雪花如蝶飞,驰骋骏马共撒围,搜遍一山又一山,猎队满载凯歌回”的古老渔猎习俗及其原始文化形态。

  2、传承着萨满教的原始文化习俗。萨满教在锡伯族的民俗艺术中起到“萨满是一个舞蹈家,一个歌手和一个整体管弦乐队”的作用。在民间留存着萨满攀刀梯仪式、跳神仪式、萨满歌、萨满音乐等许多原始形态,为我国和世界探究萨满文化提供着最为珍贵的活资料。

  3、传承着“国语骑射”的文化传统。锡伯族从西迁屯垦戍边时起直至20世纪40年代,长期学习使用满语满文,并在此基础上创制了锡伯文。为我国和世界满-通古斯语族民俗事象的保存和研究提供着极为难得的“活化石”。

  4、传承着锡伯族军民屯垦戍边的爱国奉献精神。为了戍守祖国西部边境,当年4000余名锡伯官兵及眷属从盛京出发,从蒙古北路向西域行进,沿途战胜无数困难,将原定三年时间缩短为一年零三个月,行程一万余 里,就抵达伊犁,在祖国和民族的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在其后的二百多年间,戍守卡伦抵御外侵,维护地方安定,参加平息叛乱斗争,付出重大牺牲。同时开挖大渠,建设家园,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取得生存发展的条件,成为新疆13个世居民族之一。由此培育了爱国主义的西迁精神,这种精神成为新疆西迁节民俗艺术所要弘扬的永恒主题。

  5、西迁节民俗艺术的活动形式与内容,与过去的庙会形式逐渐演变,成为由本民族部分人到全民族成员踊跃参与,由民办到官办、由新疆向东北地区普及,由所在地区其他民族成员也共同参与等一系列变化,形成一个跨越时空和地域、纵横传播的文化空间。

  传承价值

  通过“西迁节”的节庆活动集中展示锡伯族灿烂悠久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民族情感、民间信仰、民风民俗及各种工艺和歌舞音乐艺术。它以我国惟一的锡伯族自治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主要传承地区,向全国锡伯族地区辐射,形成集历史、时空、地域、精神为一体的文化传播空间。

  由于种种原因,西迁节民俗艺术中的原始文形态出现失传的危机。诸如:古代渔猎遗俗及其口头和书面文学产品日渐消弭,失传严重。古老的萨满文化出现无人传承的断代危机。精通满语满文的人数越来越少。50岁上下的锡伯人大都不懂锡伯文,这一用于传承的主要工具已经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为数不多的'民间艺人大都年龄偏高。西迁节民俗艺术的个性特色逐年弱化或减少等,需要加大对其保护和抢救。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化保护

  对西迁节的生成、发展、变与现存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包括:

  1)西迁节的由来、承载的原始文化或次生、再生文化形态;锡伯族先民的生产生活与社交、节庆活动;

  2)西迁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所表达的生命意识空间和拓展的生存意识空间;

  3)西迁节承载的戌边屯垦历史及其培育的民族精神;

  4)西迁节文化空间的超越能力,全国范围内西迁节活动的民间形式、官方形式;各地区举办节庆活动的内容、形式、特点及其文化场所和发展环境;

  5)满语满文、锡伯语锡伯文在西迁节民俗艺术生成和发展中的传承作用;满语满文的留存与我国和世界满—通古斯语族民俗事象的保存和研究提供的“活化石”价值;锡伯语文的环境建设及其对西迁节民俗艺术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

  风俗习惯

  锡伯族比较重视的礼节有满月礼、周岁礼、婚礼和葬礼,这其中又以婚礼和葬礼最具民族特色。锡伯族的传统婚礼非常热闹,他们的婚礼一般要举行三天;第一天称送“喜车”、第二天主要是在女家举行嫁女“萨林”(宴席)、第三天是新郎家的大宴(安巴萨林)。锡伯族的葬礼比较繁杂,从为死者洗理到出殡,要举行一系列的仪式。主要有死尸的洗理、设灵堂停尸、报丧、吊仪式、出殡。 锡伯族的禁忌

  锡伯族的禁忌是很多的,包含范围较广,包括婚姻、丧葬,饮食、妇女、疾病等方面。

  娱乐活动

  锡伯族的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包括射箭、摔跤、赛马、角力、滑冰等活动,此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棋类(卡塔)、嘎尔出克(比石)游戏等。

  射箭和摔跤历史悠久,锡伯族素有“骁勇善射”的美名。在锡伯族的村庄里,经常可以见到八九岁的男孩,身背用柳条扎成的小弓,手拿用芨芨草棍制作的小箭“练兵”。

  饮食

  锡伯族的饮食种类较丰富,面食有发面饼、死面饼、锅盔、馒头、面条、拉面等。馅食有包子、饺子、韭菜合子、肉馅饼等。米食有大米干饭、抓饭、大米(小米)稀饭。

  200多年过去了,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西迁节的庆祝活动丰富多彩,包括野炊、射箭、比武、唱歌、跳舞等内容。特别是以独唱和合唱形式演唱、以西迁过程为主要内容的徵调式西迁之歌,唱词达四百余行,三节为一乐句,全曲十二小节,历经二百多年的丰富、加工和创作,已有7种之多,传承至今,成为西迁节最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

  西迁节这一天,锡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装,欢聚在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尽情地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的“贝勒恩”。姑娘们的“抖肩”、小伙子们的“鸭步”均惟妙惟肖,他们以此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这种节庆活动集中展示了锡伯族灿烂悠久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民族情感、民间信仰、民风民俗及各种工艺和歌舞艺术,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宝贵价值。

【锡伯族传统节日西迁节风俗】相关文章:

锡伯族风俗习惯11-10

锡伯族风俗萨满领神仪式11-24

“射箭民族”锡伯族02-13

白族都有哪些传统节日?其中又有何风俗07-11

传统节日祭祖节01-01

清明节的风俗02-16

特殊风俗跳虎节09-26

瑶族传统节日赶鸟节12-26

老挝传统节日高升节12-17

印度传统节日大壶节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