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锦心绣口:林语堂

时间:2021-02-03 18:47:31 人物传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锦心绣口:林语堂

  《锦心绣口:林语堂》是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亚联。

  内容提要:

  他,曾与鲁迅齐名,饮誉中国现代文坛!

  他,离诺贝尔文学奖仅半步之遥!

  他,曾得到过美国前总统老布什的专门点评!他,被美国文学界列为“20世纪智慧人物”之一!

  在国际文坛,他如一颗永不陨落的明星,璀璨耀眼,光芒四射!

  在中国学界,他却像一块被遗忘在墙缝里的金币,曾经长期沉寂落寞,难以放出光芒!

  他是谁?他就是人称“幽默大师”,自诩“一团矛盾”、“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

  所谓“毁誉皆自幽默来”,在不经意间,成了众多读者心目中的“反动文人”;根本就是“不合时宜”的“一团矛盾”。《锦心绣口(林语堂)》就是从这两个方面叙述了大师的一生……

  《锦心绣口(林语堂)》由亚联编著。

  精彩内容

  1916年,林语堂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胜利完成学业,被推荐到北京清华大学任英文教员。在学习上,林语堂是一个永不知足的索取者。一到清华大学,出国留学的事宜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从家庭的宠儿到圣约翰大学的“校园明星”,林语堂的生活是一帆风顺的。清华大学又一次为这个幸运儿提供了机遇。当时,清华大学的全称是“清华留美学校”,是培养赴美留学生的基地。清华每年都把毕业生送往美国留学,除供给学费外,每月另有80美元津贴。清华又规定:任教三年的在职教师,也可由校方资助出国留学。根据这条规定,林语堂在1919年顺利地获得了留美的机会,美中不足的是:他只得到了半额奖学金,每月40美元。

  尽管只有半额的奖学金,但他还是决定要把新婚妻子廖翠凤一起带出去留学。这时,林语堂根本不算什么经济账。80减半是40,而40再除以2,等于20,这简单的算术表明了一个严酷的事实:林语堂的实际生活费只有其他留学生的1/4。可是,爱情的价值是无法用简单的加减乘除来计算的。

  经济上的拮据困难并没有动摇这对新婚夫妇一起赴美的决心。

  爱情毕竟不能代替粮食充饥,林语堂之所以胸有成竹,是因为手里握有两张***:其一,银行家的女儿廖二小姐出嫁时有1000银元的陪嫁钱。

  1919年,***次世界大战刚结束,银元坚挺,那时的行情是一块中国银元的价值略高于一块美金。如果每月从中取出40元来贴补生活开支,这笔陪嫁的财产,可供林语堂夫妇用两年多。林语堂的第二张***与胡适博士有关:自从林语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汉字索引制说明》和《论“汉字索引制”及西洋文学》两文后,引起了胡适的注意。胡适凭自己的眼力,认定林语堂是一个人才。正受命为北京大学“招兵买马”的胡适,很想把林语堂“挖”过来。打听到林语堂只得到半额奖学金后,胡适的“人才流动”计划,就可以付诸行动了。因为,刚从美国回来的胡适,对美国的生活水准、中国留学生所需要的***低开支等情况,了如指掌。当林语堂“当局者迷”时,胡适却是“旁观者清”:80元供一个人用绰绰有余,而现在林语堂夫妇共享40元,每人才20元,肯定不够用,了解到林语堂的家底后,胡适博士决定为林语堂雪中送炭,每月资助他40美金,不过有一个附加条件:林语堂学成回国后,要脱离清华到北大来任教,因为这40美元是以北京大学的名义补贴林语堂的。

  水往低处流,人朝高处走。当年北京大学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文化精英的荟萃地。林语堂“对新文化运动是坚定支持的”,对“首善之区”的***高学府北京大学早已仰慕多时。现在,既有胡适博士的牵线,又有“物质刺激”,当然求之不得。所以,胡适的建议正中下怀,两人一拍即合,达成了一项口头上的君子协议。

  1919年秋季,林语堂自以为经济上有了保证,就在临行前和廖翠凤完婚。廖女士下了花轿就登上了去美国的海轮“哥伦比亚”号。林语堂出洋留学的航程,就是这对新婚夫妇的蜜月旅行。

  父亲林至诚从坂仔赶来为林语堂送行。山村穷牧师当年在油灯下编织的“梦想”,已经被林语堂实现了。现实甚至会比当年的梦想***加动人——新媳妇与儿子同行,父亲可以放心地把儿子交给这个能干的媳妇。

  林语堂的***个驿站是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归属布里斯·皮瑞(Bliss Perry)、白璧德(Irring Babbitt)、契特雷治(Kit-trege)等教授门下。皮瑞教授在学生中威望颇高,林语堂的论文《批评论文中语汇的变化》一文,曾得到皮瑞教授的好评。契特雷治教授在莎士比亚研究课上讲授伊丽莎自时代的英文,林语堂只听了一两次课,因为缺乏兴趣,就再也不去听课了。但契特雷治教授的学问,使林语堂非常佩服,林语堂称他“活的百科全书”,他常穿着灯笼裤,身子笔直地在哈佛的校园里漫步,很有风度。

  在这些教授中名声***大、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深的,要数白璧德教授。在上世纪初的美国文坛上曾经有过一场剧烈的论争,白璧德就是其中一方的代表。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是以传统的、保守的文化价值观对近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一种反观。白璧德企图恢复古典文化(古希腊文化、儒家文化、基督教文化和佛教文化)的精神和传统的秩序,以此来拯救现代文明的弊端。他强调理性和道德意志的力量,崇尚中庸平和的人生境界。

  白璧德以为世界应该是有秩序、有纪律、有规矩的,不能任凭个性张扬、自由膨胀。因此,白璧德在文学上倡导一种传统的、典雅的、保守的古典主义,白璧德自称其为人文主义,为了与文艺复兴以后的人文主义相区别,一般人把它称为新人文主义,这种新人文主义不仅是一种文学理论,同时也是一种人生哲学。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在美国文学批评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白璧德教授学识渊博,讲课又善于旁征博引,举一反三。一些带着挑战心态走进课堂的.青年人常被他雄辩的逻辑力量所慑服。他无愧于当年哈佛大学里***能授予硕士学位的文学教授。中国现代文坛上的留美派作家,不少人都是白璧德的门生弟子,后来,有的人成了白璧德主义的信徒,另一些人却成了叛逆。前者有***的学者梅光迪、吴亦和梁实秋,梅光迪和吴宓当年曾和林语堂坐在一条长凳子上聆昕白璧德教授的高见,而梁实秋师从白璧德时,林语堂则早已回国当教授了。以“吾爱吾师但吾***爱真理”为座右铭、以张扬个性为天职的林语堂终于不肯接受新人文主义的观点,而是站到了导师的对立面,为白璧德教授的论敌斯平加恩(Spingam)辩护。这位年轻的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名教授面前所表现出来的独立思考精神,体现了这个“山地的孩子”无拘无束的性格。在白璧德与斯平加恩的辩论结束后,林语堂详细周密地研究了双方的论点。十年后,林语堂在为自己编译的《新的文评》一书作序时,曾详细地回顾了这次争论对他审美观的影响。

  在哈佛大学,林语堂毫无顾忌地站到导师的论敌斯平加恩这一边。而斯平加恩***推崇克罗齐,认为克罗齐的“艺术即表现即直觉”的美学理论,从十个方面革新了传统的文艺理论体系。而林语堂的收获是:发现自己与克罗齐的看法完全吻合,反对中国的文体观念和文章法规的林语堂,同样反对新人文主义的秩序、纪律和规矩,于是他从斯平加恩、克罗齐那里找到了直觉随感式的艺术路向——随意写来,如行云流水,“行于不得不行,止于不可不止”。

  林语堂不是故意给白璧德难堪,因为,在林语堂的整个学生生涯中,凡是他所读过的学校,到处都留下了向教师挑战的记录,这个独立不羁的“山地的孩子”,生平***讨厌听从别人的教导,他只愿意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愿意按别人的意愿去行事。

  对林语堂来说,哈佛大学的吸引力,与其说是实力雄厚的师资力量,还不如说是它那收藏丰富的图书馆。

  林语堂夫妇居住的波士顿精山街51号,就在卫德诺图书馆后面。房东太太告诉林语堂,卫德诺图书馆的藏书如果排列起来有几英里长。图书馆成了林语堂夫妇的乐园,除了上课时间外,他们都泡在图书馆了。因为拮据,连买两张足球赛票也舍不得。别人在看戏看球赛,他们就从图书馆里借本书带回家来,用书本娱乐自己。

  对于林语堂来说,卫德诺图书馆就是哈佛,而哈佛也就是卫德诺图书馆。在图书馆里任意选择自己爱读的书,从中汲取知识,林语堂认为这是***佳的学习方法。P20-23

【锦心绣口:林语堂】相关文章:

林语堂人物自传10-24

林语堂著人物传记《苏东坡传》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