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冯骥才的故事

时间:2021-02-15 16:26:52 人物传记 我要投稿

冯骥才的故事

  冯骥才以文学创作成名,此外还是知名的画家,下面是关于冯骥才的故事,一起看看吧!

冯骥才的故事

  “大到村落,小到荷包”

  1994年、1995年前后,冯骥才在大众心目中还是一位传统的作家、艺术家。那段时间,他写出了一批“俗世奇人”的故事,共18篇,都是天津卫的奇人奇事。恰巧也是在那时,天津这座他常年居住生活的城市正面临一场旧城现代化改造的风波。为了“抢救”这座600年老城的文化遗产,他邀请了诸多摄影师和各行各业的专家进行文化采风和地毯式考察,编成了《旧城遗韵》一书,还建议天津市领导建一座城市文化博物馆。

  就在抢救天津城市文化遗产的时候,冯骥才看到了一本介绍法国前文化部长安德烈·马尔罗的书。马尔罗是法国著名作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任文化部长期间,提出“大到教堂,小到羹勺”的口号,并在全法国做了一次文化普查。几年下来,法国人不仅对自己的文化遗产清清楚楚,还大大增强了文化自豪感。

  这对冯骥才触动不小。他觉得,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进行一次全面考察。模仿法国人,冯骥才也提出了一个口号——“大到村落,小到荷包”。他还在两会上提议说,中国也应像欧洲那样有自己的文化遗产日。后来提案通过,国务院确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从“非遗”到村落

  2003年,61岁的冯骥才受法国文化基金会之邀去了一趟巴黎,在那里住了两个月,研究了大量法国的文化资料。回国后,他开始着手做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

  从木版年画、唐卡到口头文学、文化传承人名录,冯骥才和他的团队展开了田野式的调查历程。在这个规模浩大的“抢救”工程里,民间艺术文化的分类、使用方式、工具材料、制作方法、传承谱系、传播方式、绝活传奇都被以文字、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并梳理清楚。冯骥才把这叫做“摸家底”。中国在2006年才开始出自己的“非遗”名录,好在十多年过去,“家底清楚了”——“国家级的‘非遗’是1372项,国、省、市、县四级‘非遗’加起来超过一万项。”冯骥才对这些数据记得很牢,脱口而出。但他担心的是,80%的“非遗”项目都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因此他希望,中国的知识界能“到田野里去”。

  时隔十年,2013年,71岁的冯骥才又去了一次巴黎,给法国人作了一场演讲,回顾这十年来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但这并不是一个成果展示会,反而又成了一个起点。他游览了欧洲几国的乡村,惊讶地发现那里“所有的房子都很美,像童话一样”。

  欧洲归来,冯骥才又发起了传统村落认定保护工作。他认为,“世世代代居住的乡村有很美好重要的东西,承载着民族精神文化的DNA”。从去年开始,他和他的团队对传统村落进行了全面调查,希望能尽快建立档案。

  笔头甚健

  去年,续写的《俗世奇人》18篇新作在《收获》上发表后,作家迟子建给他发了条短信:二十年了,你笔头还这么健呢!

  迟子建的一个“健”字,评价得极恰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冯骥才文学创作的喷薄期,《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炮打双灯》《神鞭》等都是那一时期的产物。二十年后,他再拿起笔来,新加入的故事依然精悍利落,津味儿不改。

  “又冒出一群奇人”,冯骥才在《俗世奇人(足本)》的序里这么写道。如今这36篇的主人公站在一起,再加上众多配角,乱哄哄一大群。看上去,正是他心中老天津卫的各色人等。

  他说:“我和别的作家不一样,这些年一直在天津没有离开,得把天津这块地方的灵魂写活了。”《俗世奇人》系列里虽人多嘴杂、样貌各异,却是他对天津人集体性格的一个画像:燕赵之士,热情,义气,豪爽,好面子,嘎。

  他收集的本地奇人素材足足有一百来个,在他脑袋里“闹腾”。“不定哪天,想写的话,半天就写出来了。”他笑着说。

  “放下”和“放不下”

  《俗世奇人》的前18篇和后18篇之间相隔20年,正是他把工作重心转向文化遗产保护的20年。完全属于他自己的创作时间越来越少。为此,每年他都赶在不工作不出野外的三个长假里,暂时抽身出来,把时间还给写小说和其他工作。

  “这么长的时间,我几乎放弃了文学,偶尔想写点儿东西,但是想写的时候却因为太忙而放弃了。”在图书订货会上,虽多次被问起关于文学创作的问题,他却总是无意识地拐回到文化遗产保护的话题上。他认为,这些工作比个人创作更重要,他宁愿为此牺牲个人创作的时间。

  然而,当了多年的作家和艺术家,冯骥才到底不能完全放下。他有一个“苦恼”,就是做文化遗产抢救的时候,无法进入一个小说家的思维。写小说和写其他文章不一样,小说家的思维是纯虚构式的,有段时间一定要活在虚构里,但他已经无法像其他作家朋友们那样,获得一个完全离开现实的纯虚构环境。他笑言,“在现实和虚构间甜蜜地往返”。现在,他的手机里常年传来大量“告急”信息,比如几天前就有一个来自河北定州的82岁老传承人告诉他,当地的一个民间戏快要灭绝了。“他一呼叫,就把我叫醒了,我就得从自己虚构的世界里面出来。”他说。《俗世奇人》这样的故事很短也好写,每篇大约2000字左右,冯骥才称它为“超短篇”。它们大概也是冯骥才和他的现实相互妥协后的一种“往返”方式。

【冯骥才的故事】相关文章:

《小雨入端午》冯骥才阅读答案02-16

冯骥才《福字是最深切的春节符号》阅读练习题及答案01-19

求职故事:我的求职故事06-23

创业的故事04-02

耶稣的故事01-27

阿凡提的故事01-24

雷锋的故事01-21

小故事大智慧的励志故事02-27

惠普的创业故事:自己的故事讲给外人听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