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由和典故

时间:2020-12-27 08:43:23 传统节日 我要投稿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由和典故

中国人是最擅长以吃来表达纪念的。所以许多节日都与特定的食物结下不解之缘。譬如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元,端午节吃粽子,甚至最个人化的节日,过生日,也要吃一碗长寿面。中国人是最有口福的民族,中国的烹调举世闻名,也只有中国人才敢于将饮食上升到文化的境界并以本民族得天独厚的饮食文化为骄傲。随便举个例子:一只小巧的粽子,也能包容丰厚的文化积淀,这种说法一点也不夸张。  
 
   粽子是端午节惟一的供品。而端午节是专门用来纪念一位大诗人的。据说屈原在罗江自沉之后,沿岸的民众就用苇叶(或蒲?)包裹糯米投入江水喂养游鱼,以防它们出于饥饿啄食诗人的遗体。这是一种令人落泪的祭奠。这种风俗扩散到全国各地,并且延续了近两千年。两千多岁的大诗人,活在水的宫殿里,和整个民族的血脉中。台湾的余光中说过:“我蓝墨水的上游是罗江。”
 
   一九九五年我专程去拜访屈原的故乡,写下一段札记:“归是长江中游的一座小码头,由此展开联想,我们会承认它也是中国历史的一座小码头。正如佛罗伦萨产生了但丁,这座玲珑剔透的小山城也向全世界贡献了一位重量级的大诗人,仅仅这一点,归也该在注目礼下戴上金镂玉琢的神圣桂冠。然而归没有,归平平淡淡地傍水而居,顶多每年端午节沿袭裹粽子和划龙舟的古老习俗时,会比其它地域狂热那么一点。端午,归自己在给自己过节。而全中国,都在给一个归出生的人过节。归确实是有福的。”  
 
   粽子毫无疑问就是一种有福的食物。它是一个诗人的节日之主角,寄托着国民世世代代对一位大诗人的`怀念,你能说它没有文化味吗?典故的滋味,是苇叶的清香、糯米的甘美所掩饰不住的。想像着我们的祖辈,在油灯下曾神情肃穆地亲手包裹这特殊的贡品,以同样的动作传达同样的心情。我几乎怀疑今天自己面前陈列的一只粽子,也遗留有他们的指纹。哦,古老的粽子,在岁月的河流里浮沉,面对它我们是永远的儿童。  
 
   现在再不用我们去亲手包粽子了,每逢端午节,商店里有厂家生产的粽子出售,估计目前尚是手工制作,但我担心某一天,粽子也会出现在机器的流水线上。工业社会,一切都简化了,包括人类的纪念。人也变得懒了。我们渐渐遗忘掉包粽子的方法。不信你去问问处于学龄的少年,他们会叠纸飞机、玩电脑游戏,但肯定不知道怎样包一只有棱有角的粽子。  
 
   我们小时候可不是这样的。端午节前几天,就买来了新鲜的苇叶,漂洗在大水盆里,然后一家人围坐在盆边热热闹闹地包粽子,这幅景象本身就充满节日的气氛。把挺括的苇叶卷成尖筒,填塞进淘洗过的雪白的糯米,然后再包成元宝状,用细麻绳捆扎,一只沉甸甸的粽子就诞生在掌心。在水锅里煮一串,满屋都洋溢着苇叶那无法言喻的清香。可以说吃粽子真正的乐趣,有一半已提前兑现在包粽子的过程中。那是一个清贫的时代,苇叶用过一次,还舍不得丢弃,继续放回水盆里漂洗,以便包下一轮,直至破布般颜色发黄、不再有任何植物的香气。煮一锅粽子,只有少数几只里面掺有赤豆、红枣或火腿,于是挑捡起来便带有抽签的性质,增添了几分检测运气的失落或惊喜。吃粽子一把小剪刀是必不可少的,专门用来剪断捆扎粽子的绳结。多少年后我才诗化地联想到,这不失为心灵的节日的剪彩。也直到今天我才意识到那时候的富有,那份单纯的快乐、简易的幸福感是不可复得了。  
http://www.cnrencai.com/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由和典故】相关文章:

端午节吃粽子05-14

端午节吃粽子的作文06-06

端午节吃粽子作文06-18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06-18

端午节吃粽子的起源05-26

端午节的习俗吃粽子05-14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05-14

端午节健康吃粽子02-26

端午节习俗吃粽子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