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提纲模板

  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现在的新农村建设许多地方都在搞,大有推广之势,本人以为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应当是节约耕地,消除农村中的空心村现象为首要目标,腾出的土地进行合理利用。 新农村建设应当进行合理规划,在农村现有的村址规模上,进行改造,缩小农村宅基地占地规模,消除空心村的现象,将腾出的土地重新作为耕地。 农村中每家宅基地的面积应当缩小,看看现在农村中好些家庭的宅基地有半亩以上的土地,重点进行调整,应当在村中的空闲地带进行调整,将近些年在村外盖的房子拆除,收缩到村中间,合理调配水、电、路等基础设施。

  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由于农业长时间发展缓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够,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结构已经很不平衡。所以,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陕西作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部署,表明陕西的发展部署具有超前性。这超前性既基于陕西的发展实际,也基于决策层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真心实意为农民的胆识。陕西推进的“城乡一体化”,由两个层次组成。一是面上的的“一体”,如同发达国家那样,虽然城市现代化水平和农村现代化水平有不同的指标,但都具有现代性。二是核心层次的“一体”,着力于建立健全支撑乡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努力构建良性互动的新型城乡关系。

  二、该题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动态

  城乡差别最直接的表现是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用事业的差别。国内外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表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加大投入,超前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实现基础设施的整体协调与共建共享。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统一考虑、统一布局、统一推进。在城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为目标,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提高档次上水平的理念,坚持量力而行、适度超前和方便群众的原则,以城市道路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大公益设施建设力度,加强了城市供热、污水等管网建设。在农村,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村民自治、稳步推进的原则,以道路、农宅建设为先行,文体活动场所建设和村庄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为基础,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目的,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总之,通过持续不断地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全市、县,乃至镇域的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积蓄了后劲。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着眼于强化城乡设施衔接、互补,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继续按照城市的标准建设农村,持之以恒地抓好农村水、电、路、林、气和科、教、卫、文、体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增强农村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服务功能,通过区域共建、城乡联网、设施共享,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从而显著改变农村相对落后的面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三、选题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或创新之处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各地自然条件和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影响和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因素较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多样性。

  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多样性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多样性,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主要源于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看,它与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同步,具有过程的长期性。建设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总要求涵盖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体现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农村各方面发展的要求,也表明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正如胡锦涛指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从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这是由我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国情所决定的。一方面,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消除;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历史积淀的问题比较复杂,不同地区面临的问题复杂多样,支持发展的财力要有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因此,从总体上彻底改变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长期奋斗。从一定意义上说,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同步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历史过程。

  从新农村建设的方式方法看,它要求各地坚持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的方针,从实际出发探索有效路子,具有模式的多样性。推进新农村建设,既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关系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讲究工作的方式方法。坚持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的方针,就是本着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利益的宗旨,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充分考虑各地财力和群众的承受能力,不搞形式主义;就是尊重各地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和经济基础的差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区分轻重缓急,不强求一律;就是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依靠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不包办代替。归结起来,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模式的多样性,既坚定不移又不拘一格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大作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实现这一目标,解决“三农”问题是关键。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进程中,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尤其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共上海市委明确提出了要围绕实现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市民化的目标,努力走出都市郊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子。坚持城乡一体化,是山区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共上海市委就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方针。进入新世纪,上海发展步入新阶段,人均GDP接近5000美元,正在向8000美元迈进。但是,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城乡之间表现在经济、社会、分配和城市空间布局等诸多方面的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如不冲破二元结构的现状,不解决“三农”问题,将严重制约大都市的新一轮发展。我们要解决“三农”问题,也必须实现新的跨越、新的发展,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

  四、内容提纲

  前言

  第一章 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的目标要求· 1、科学合理的村镇空间布局 2、充满活力的农村发展格局 3、明显改善的农民生活质量 4、日益完善的农民保障制度 5、不断壮大的新型农民队伍 6、城乡融合的新型工农关系

  第二章 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础 1、工业化、城乡化带动了“三农”发展 2、“三农”工作得到了全社会的支持 3、农业发展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4、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5、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生态有了进一步改善 第三章 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问题 1、镇域经济欠发达问题突出 2、农民增收难问题尚未解决 3、农村生态建设欠帐较多 4、村庄整治工作任重道远 5、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

  第三章 推进我镇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1、统一思想认识 2、健全体制机制 3、调整发展战略 4、提升农业产业 5、美化农村环境 6、提高保障水平 7、加强民主管理

  第五章 加快我镇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设想 1、明确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 2、制订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 3、建立城乡联动发展的机制 4、营造城乡一体化发展氛围

  五、主要参考文献

  [1]李昌平,贺雪峰.在中国历史大变局中看新农村建设[n].中国证券报,2006,2.

  [2]申端锋,刘国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评述[n].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3]白宇阳.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与战略选择(j).农业科技,2005,4.

  [4]程春建.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杭州农业科技,2007,1..

  [5]张建刚,杨艳.发展县域经矫加快社会蚕义新农材建设[n].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6,4.[6]李泽民.论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z).维普资讯,2008,1.[7]姜信治.论县域经济的发展(m).甘肃民族研究,2004,2.[8]余明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z).学说连线,2005,7.[9]阎增福.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与实践(j).湖北经济,1996,6.

  [10蔡社宝.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石和保证(z).维普资讯.[11]杨先平.县委书记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领导科学,2005,21.[12]黎裕生.提高领导发展能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民族论坛,2008,1.

  [13]柯炳生主编.工业反哺农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4]刘刚.浅谈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几点建议.城乡规划改革20010年 [15]郭云清.城乡规划与资源环境的思考定位.环境与规划2009年

  [16]张伟宏.科学编制城乡规划,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 [17]徐承红.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科技促进发展,2007 [18]沈娟群.对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研究与探索[j].科技创业月刊,2006 [19]中国新农村建设创新理念与模式研究进展 刘彦随 - 地理研究, 2008 [20]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陈锡文 - 发展, 2005

本文已影响6827
上一篇:关于物流专业毕业论文提纲 下一篇:本科毕业论文提纲怎么写?

相关文章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