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时间:2023-07-25 15:50:17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必备)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必备)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篇1

  摘要:随着新农村建设理念的提出,新时期建设生态环境离不开园林植物规划。文章对园林植物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要点进行分析,研究园林植物规划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对园林植物规划的规则进行研究,为园林植物规划提供参考性的意见。

  关键词:园林植物;规划;新农村建设;要点

  园林植物规划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通过园林植物规划可以改善农村人民居住的环境,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

  1、新农村建设中进行园林植物规划的意义

  城镇居民园林绿化意识不断地增强,促进了园林植物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建设新农村不仅要设计规划园林植物,还要把农村的文化与经济相结合。通过建设新农村,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农村建设事业全面发展。想要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必须进行园林植物规划。在新农村开展园林植物规划,不仅可以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还可以体现出新农村的文化气息。因此,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并大力推行园林植物规划。

  2、新农村园林植物的类型

  在新农村进行园林植物规划的过程中,适合园林绿化的植物品种就有200多种,以某个沿海城市举例,常绿乔木包括刺柏、广玉兰、雪松、云杉等20多种;常绿小乔木包含石榴、金叶女贞、南天竹等10多种;灌木类的包含栀子花、月季、牡丹、杜鹃等;藤本类的包含红皱藤、葡萄、爬山虎以及蔷薇花等;观茎类的包含佛肚竹、光棍树、仙人球、虎刺梅、紫薇等。对于不同的园林植物来说,在适应土壤、气候、环境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差异性,所以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选择园林植物要结合当地的环境特点,选用能适应当地环境的园林绿植,为园林植物规划提供科学性的保障,推动新农村建设[1]。园林植物规划不仅要选择植物的类型,还要从生态学以及生物学方面对树种进行选择,需要符合经济价值,并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随着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新农村建设中进行村庄绿化工程越来越重要,但是农村地区缺少专业性的绿化人才,很多农村在进行绿化的过程中,为了降低成本,忽视了绿化前的准备,没有设计和规划农村园林植物,导致出现各种问题,绿化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在开始绿化前,必须进行园林植物规划。

  3、园林植物规划存在的问题

  3.1整体规划不合理

  当前许多农村地区已经开始进行园林植物的规划与设计,但是从整体方面看,并没有起到作用,设计水平也比较低。首先,大部分农村在进行园林植物规划的时候,使用的方式比较单一,没有结合当地的特色,甚至有些农村地区直接复制城市的园林绿化布局,没有体现出乡村的特色。农村建筑物的布局大多数使用整片排列的方式,每一家的房屋都统一排列,这对园林植物规划产生了影响,降低了美观性和绿化效果。而且,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工业区、商业区以及住宅区不断增加,在建造时分布散乱,没有合理布局,基础设施以及农村道路建设的不合理对园林植物设计和规划产生一定的制约,从而在整体上对园林植物规划造成了影响[2]。

  3.2没有突出自然特色

  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园林植物规划逐渐向城市园林绿化的模式靠拢,没有从整体方面对新农村建设进行考虑,忽视了农村景观的特殊性,满足不了农村人民的发展需求,了实际的发展情况,无法体现出农村环境的特色,不能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对于在新农村建设中进行园林植物规划来说,其有效性被很大程度降低。新农村园林景观设计应该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既具有休闲性又可以兼顾农忙,不可以过度追求城市园林绿化效果,需要科学规划农村园林植物。

  3.3没有长时效的景观性

  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各个地区的政府都非常重视农村的园林植物规划,并且在园林建设的过程中加大了财力、物力、人力的投入,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功,但是,对园林景观后期的维护和管理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农村人民保护意识不强,使园林景观没有受到有效的养护,出现了园林景观被破坏的情况,导致园林景观实效性不长,也没有将园林景观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4、解决新农村园林植物规划问题

  4.1进行统一规划

  为了解决新农村园林植物规划混乱的问题,各地区政府要规划统筹,在规划农村园林植物的时候,严格遵守长远性、系统性的原则,综合考虑林业、环保、园林等部门的建议。结合地形地貌进行园林植物规划,对农村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将地方的人文特色融入其中,充分展现出农村的特征[3]。除此之外,园林植物规划不仅要发挥环保、审美功能,还需要遵循便民的原则,合理布置基础设施,例如蓄水池、浇灌管网等,结合新农村的地域特征,进行园林植物规划。

  4.2结合实际情况选择绿植

  农村园林绿植规划要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种植,优先选择抗病虫害性能高、抗逆性强、易存活、后期易管理的树种,并且可以引进性能优良的树种,与乡土树种相结合。合理搭配观花和观叶植物,展现出农村园林景观的丰富色彩。在选择树种时,结合慢生树种和速生树种、落叶植物和常绿植物、草乔灌等,使新农村的园林景观种类丰富,具有很强的稳定性[4]。

  4.3增加园林景观的时效性

  我国大部分农村在园林植物规划完毕后,没有专门安排人员对园林景观后期进行养护,管理方面不到位,影响了园林景观的时效性,没有充分发挥园林植物规划的价值,对于追求可持续发展而言,必须整合农村的园林植物规划,防止经济方面出现不必要的损失。园林植物规划不仅要考虑前期的资金投入,还要考虑后期的养护,在创建良好的新农村生态环境的同时,减轻农村人民在经济方面的负担。

  4.4展现农村特色

  因为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存在很大差别,所以在进行农村园林植物规划时,要满足农村人民生活、生产等实际的需求,协调动物与植物、自然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结合具有农村特色的自然景观、农村的经济水平、地理位置等因素,科学地进行园林植物规划,实现园林植物的休闲功能以及生活功能。同时,要遵守生态的重建、保护等规则,防止出现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尽可能保留农村原有的地貌、植被,在新农村建设完成后,确保生态系统可以快速恢复[5]。

  4.5进行立体绿化

  园林植物规划要结合农村地区的建筑布局,对于布局排列紧密的,要尽可能地利用角落、庭院与庭院之间、农户与农户之间的区域,使用植物造景技术立体绿化,也可以将这项技术应用到农村开阔的地带。而农村中水库、河流的边坡可以种植藤本类的植物,进行绿化覆盖,用来美化风景。在进行园林植物规划的时候,不仅要考虑村内,也要考虑到村郊,与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工程相结合,在农村周围生态薄弱的地区进行育林工作,提升森林资源,在青山绿水中体现出美好的农村景观。

  4.6加强绿化的力度

  在新农村建设中,园林植物规划的综合性比较强,各个地区经济基础、经济发展水平都不同,在进行园林植物规划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各地区政府部门要主动对其进行统一规划,引导学者和有关机构对园林植物规划展开研究,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园林植物规划工作。政府部门在资金投入方面也要加大力度,带领农村人民自觉进行绿化[6]。充分体现出林业部门的优势,对园林植物规划的质量把关,保证园林植物规划可以有序实施。同时,还要成立专业的养护队伍,建立健全管理农村绿化制度,使园林植物得到良好养护,在净化农村空气的同时,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有关部门还要提升农村人民的环保意识,保证农村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

  5、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社会各界开始关注园林景观,农村地区的园林植物规划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园林植物规划要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升园林景观的时效性,充分发挥园林景观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枫.园林植物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J].乡村科技,20xx(22):70-71.

  [2]彭晓丹,梁秋亮.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贵阳市亚热带园林植物资源应用评价[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xx,40(9):109-113.

  [3]罗利河,黎凤林.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要点分析与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xx(16):158-159.

  [4]韦妍媚.风景园林中植物景观设计的要点分析[J].神州,20xx(7):255.

  [5]颜富.分析风景园林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要点[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xx(11):1216.

  [6]左乾乾.园林景观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方法探析[J].中外企业家,20xx(2):69.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篇2

  摘要:总的来说,以农业为主导实施多种产业的相互融合,能够更好地发挥农村文化产业所具有的服务性以及辅助性等功能。立足于彼此交叉、融合和渗透,能够产生新的产业形态,让现代农业与农村文化产业实现共同发展,进而促进农村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关键词:产业融合;农村文化产业

  一、产业融合背景下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对策选择

  1、提升产业融合的责任意识以实现农村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发展经济是各地政府的职责之所在系,也是本区域之中所有人应负的责任,因此,政府和本区域之中所有人均应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全力积极维护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文化上的传承。这样一来,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实现本地文化的保护以及传承,这是各级政府所应承担的重要责任之一。对于诸多农村地区来说,其区域之内特色文化产业往往积淀相当深厚,文化产业传承的任务极为艰巨。要相积极传承特色化文化,不仅要注重于保护,而且还应当对特色文化产业资源实施更为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依赖于市场化的运作与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积极做大与做强我国的农村文化产业。如此才能为文化产业之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有鉴于此,各地方政府均应在保护与传承文化产业经济责任意识的带动下,全力支持与引导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经济取得新的发展。

  2、出台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提升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农村文化产业所具备的独特竞争优势就在于特色化。在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应当致力于发挥特色,展现出优势,这就无法离开政府的积极指导与规划。政府所提供的政策性支持能创设出一流的农村文化产业经济发展情境,从而营造出肥沃土壤,落实文化产业经济今后发展的趋向,提升文化产业所具有的凝聚力。各级地方政府在当地农村文化产业经济发展中应当着力体现出规划、引导以及管理等各项职能。要在实施充分调查与科学研判的基础上,全面掌握我国农村特色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依据我国目前的产业政策,依据本区域的特点以及优势,健全完善符合当地农村实际的农村文化产发展规划,积极推动特色化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规划中要做到以绿色文化产业观为主导,积极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经济实现进一步发展。

  3、推动产品和经营模式创新以提升农村文化产业的活力

  持续创新是我国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就当然的情况来看,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经济所提供的各类农业产品具备了质量不高、服务层次较低等问题,由此而导致农村文化产业经营模式的发展欠缺活力。文化产业经济能够为现代人直接提供的主要是精神上的消费品,所以,要求文化产品以及服务应当扎扎实实地立足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的创新性开掘,以目前已有的农村文化资源为前提,积极开展文化再造,满足持续变化的精神层面上的需求。要按照消费需求所出现的新变化,运用产品创新以实现产品与服务具有适应性、超前性以及高质性。适应性主要是指应当观察市场的变化,让产品能符合广大客户的切身需求。超前性主要是指具备战略的眼光,所生产的产品不仅要具有区域文化的特色,而且还能引领当前的时代潮流。高质化主要是指要合理地融入现代新元素以及新技术手段,持续提升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做到以质取胜。在农业文化产业经济的发展模式之中,还应当适时从政府主导往市场运作进行转换,从而真正落实文化产业经济所具有的市场主体地位。同时,还应进一步强化农业文化产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融资方式的多样化,全面鼓励各种不同的经济成分共同来经营我国的农村文化产业经济,并且积极鼓励广大农民群众进入到文化产业经济市场之中。

  二、结语

  总的来说,以农业为主导实施多种产业的相互融合,能够更好地发挥农村文化产业所具有的服务性以及辅助性等功能。立足于彼此交叉、融合和渗透,能够产生新的产业形态,让现代农业与农村文化产业实现共同发展,进而促进农村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产业融合程度持续深化的背景下,积极促成农村文化产业与别的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就能推动农村经济取得不断发展,从而逐渐形成多种产业的集聚区,进而发展成为动力极大、基础设施设备健全、人才资源丰富、资金力量雄厚的产业链。

  参考文献

  1、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唐金培;蔡万进;实事求是20xx-03-10

  2、新时期的农村文化建设:问题与措施牟德刚中州学刊20xx-09-20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篇3

  [摘要]当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已成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一员,承担着农业发展及抗洪抗涝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本文针对当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现状,提出针对性的建设对策,以期促进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xx)32-56-1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在农民的日常用水方面及农田灌溉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农业能否健康发展,农民能否稳定增收,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分不开的,而小型农田水利是保证农田水利建设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性要素。

  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问题

  1.1设计问题

  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之前,对于当前的施工技术及社会效益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导致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方案不够科学合理,因此出现了当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超负荷现象。此外,一些农田水利设计单位在进行农田水利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季节因素,设计方案不够完善,同时由于一些自然灾害的原因,影响了水利工程的建设进程。

  1.2施工监督及验收问题

  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对于整个工程后期的使用寿命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很多基層水利施工单位对于水利工程的监督较为松懈,仅仅凭借直觉得出较为主观的结论。同时,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一些监控设备较为落后,再加上水利工程监测人员不够专业,导致水利工程的监测不精准。此外,在水利工程的验收环节,由于农田水利工程规模一般较小,资金投入较少,验收人员在验收时往往重视度不够,将其仅仅作为一个形式性的环节,对于某些环节出现的问题也不能及时指出并加以纠正,这样最终导致工程质量出现问题。

  1.3质量管理制度问题

  当前,我国政府及小型农田水利施工单位对于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的投入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完善的水利工程管理制度并未形成。大多数水利工程在建设中仍旧由于施工管理经费问题停滞不前,工程管理制度等方面不够完善,导致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出现工程维护管理不及时的问题,进而导致出现农民农田被淹及饮水渠道遭到堵塞等问题,严重影响当地农民正常的生产生活[1]。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策

  2.1完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监控措施

  施工过程中,农田水利工程监控科学得当,对于整个工程质量会有大幅度的提升。当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过程中应当强化监控措施,水利工程施工单位应配备充足的施工设备,按照严格的.监控措施执行施工质量检测工作,同时对施工技术的科学性及执行规章制度的合理性都有严格的论证,保证整个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

  2.2建设完善科学的农田水利规划及农田水利法律

  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之前,建立科学合理的规划体系尤为重要。编制及规划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时,需要统筹安排,将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需求都考虑在内。同时,应结合工程措施及非工程措施,多层次多元化地协调发展。此外,建立健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也是当务之急。不同层级的政府都应对当地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制定出健全完善的法规,保证其运行的规范化。

  2.3加大投入,强化后期管理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应有专人进行管理。因为专业的人员及组织可以对当地的居民传授一些专业的水利知识,提高农民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认识,从而科学地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有效的维护。同时,还需要对竣工后的水利设施进行科学的管护,以保证用户能够正常使用。

  3结语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需要重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方方面面,采取更为科学的管理措施,提升整个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为社会水利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唐书林.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的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J].科技风,20xx(1):270.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篇4

  一、着力加强农业科技档案资源建设

  农业科技档案资源是由社会发展的基础决定的,这就要求,农业科技档案资源建设必须立足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我认为,加强农业科技档案资源建设的前提是搞清楚什么是农业科技档案资源,现阶段农业科技档案资源建设的真正内涵包括什么,我们怎样集聚、发掘、开发和利用好这些珍贵的资源。我认为应该做到:一是盘活原有资源,变死档案为活教材。新农村建设中,有大多数建设者不能看到农业科技档案在这其中的重要作用,于是造成原有的资源束之高阁,得不到应有的利用,所以只有盘活原有资源,变死档案为活教材,充分发挥利用原有档案,才是农业科技档案资源建设的一个基础保障。二是集聚现代资源。在新农村建设中,每天、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大量的档案资源,特别是现代社会迅猛发展,产生的农业科技档案随之也有现代的气息,也有根本上的改变,我们只有抓住当前的机遇,集聚现代资源,才能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的资源建设。三是保护珍稀资源。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一定存在着一些极具价值的技术与经验,这些对于现在乃至于将来新农村的建设工作都有着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那么只有我们注意保护这些珍稀资源,才能为农业科技档案留下宝贵的`财富。总之,要想农业科技档案持续发展,必须把这三方面有机的结合,有机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使农业科技档案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中。

  二、突出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的服务功能

  农业科技档案的服务功能,对我们现代社会来讲,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非常现实、非常重要的针对性。随着“三农”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农业科技档案的关切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农民在利益诉求、权益维护方面对档案的利用程度达到了历史上的新高度。那么在此时,我们需要关注的,需要做到的就是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的服务功能。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当前社会“三农”的需求。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的生命力和活力,来源于创新,农业科技档案事业的创新发展,就是服务功能的创新发展。这就要求档案管理部门以及档案工作者,必须结合当前我们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的实际,界定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创新发展的重点领域,创新服务的方式、手段、方法和载体,不断拓展功能,以全新的现代理念,强化融入发展的意识,突出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档案服务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落实强化农村基层档案工作人员职能和责任机制

  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基层领导干部根本没有意识到农业科技档案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至于农村基层档案人员的关注度不高,工作待遇下降等等。所以导致出现农村基层档案人员工作散漫;农民心目中也缺少档案的概念;农业科技档案资料不齐、档案移交贫乏,利用度为零等问题,这大大地制约了农业科技档案的发展。所以,农村基层档案人员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基层领导干部要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在把档案工作纳入整体规划的同时,建立完善档案人员职能和责任的机制,逐步规范档案室建设,促使档案工作人员履行好监督和指导两种职能。要健全责任机制,完善各项档案制度,使村级档案建设逐步走上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村级档案管理队伍。具体办法一是通过学习培训,进一步提高村级档案管理水平、业务技能和指导能力,主动参与、出谋划策,为村党总支、村委会做出决策提供有效保障。二是要巩固和扩大村级建档成果,采取多种措施,促成档案人员开发农村档案信息资源,有责任地加强经济、科技、教育、卫生等档案资料的收集。三是有责任地加强地方特色文化档案资料的收集,使归档的文件材料确保齐全、完整、准确,符合档案管理要求。

  四、深入解决构建农村档案平台所面临的新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档案工作者对于档案工作内容的认识,历来局限于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具体的业务范畴,其实,我们要将档案工作真正溶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事业、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搭建起档案利用的平台,积极认真地为本地的重要事业做好服务工作,要把农村基层的档案工作形成为一项专门工作,使档案业务范畴得以伸延和深化。同时,我们必须因势利导,在思想认识上提倡和逐步普及一种观念,改变过去传统狭隘的收集归档工作,树立起农村基层档案利用、服务意识。要真正构建起农村档案平台,促使档案工作健康发展,就必须加强领导,赢得领导支持,把档案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列入农村基层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并给予人员和经费的必要保证,还要确保思想认识、组织保障、工作措施三到位,这样,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必将是一个全新的档案工作天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推进,政治的、经济的、科学文化的所形成的农业科技档案资料越来越多,需要利用的档案也随之增多,农民规模农业、增产增效技术、企业管理向科学型、知识型转变等等,深深地感到没有档案和档案工作不行,没有一个良好的档案平台更不行,皆希望有人员帮助、指导建立档案,这是构建法治社会、文明社会、和谐社会所要践行的永恒主题。总的来讲,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任务光荣而艰巨。实现服务功能是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终极目标,这项工作的实质意义在于尽最大可能开发并利用档案资源,给农业科技事业提供帮助、创造资源价值。所以,档案工作者需要投入更加饱满的热情、培养更加精湛的业务,并站在开发档案资源、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服务的立场做好一切工作。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篇5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1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建设性的作用,保障了农村各项事业的稳定进行

  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政治觉悟,为他们增强自身技能和本领提供精神保证和智力支持。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朝阳产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比重,是农村发展经济、农民增产、增收,生活总体水平大幅提升的重要途径。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物质水平和生活质量,更为农民提供了高雅的文化服务,丰富了农民的精神世界。

  1.2新农村文化建设对推动农村乡风文明举足轻重

  乡风文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要求农民要有与时俱进的科学知识、文化修养、行为规范、道德思想等。新农村文化建设为乡风文明提供了一个优雅舒适的文化生长环境,有利于农民转变农村人民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各种承载着优秀文化精髓的文艺活动熏陶了民众,使他们团结友爱、诚信互助、勤俭持家;纯化了乡风,使乡风朝着和谐、健康的方向前进。

  1.3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

  新型的农民应具备有文化、有纪律、懂技术,能经营等条件,这是提升农民整体素质的必经之路。同样,培养新型的农民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多得的力量源泉。一定程度上,农民文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培养新型的农民旨在培养农民用双手去创造美和幸福,其文化素质的高低也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农民是否顺利创造新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因此,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培育新型的高素质农民,相应地,新型的农民为打造新农村文化风貌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文化下乡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策略

  2.1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

  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应该是一种灵活多变且容易为人们所接受的形式,它以物质或精神的方式制约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观念,潜移默化地将文化精髓烙进人们的内心深处,并使农民将这种文化以多种形式呈现出来。但由于一部分农村的文化水平始终处于滞后并止步不前的境地,农民只能在村中原有的文化风俗中重复着古板的形式,没有接受新文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文化下乡为农村陈旧的文化内涵诸如新鲜的血液,但单纯的文化下乡并不能彻底改变农村中愚昧、低俗的文化现象,这还要求农村的文化部门针对本村文化的特征,对原文化进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式的改进,引进新鲜的文化信息与文化生活方式,让文化留乡。文化下乡移风易俗目的的实现,有利于农村文艺人才的培养,文化留乡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如加强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兴建,针对文化留乡举办一定的文化活动,鼓励农民参与文化建设中来,激发农民对乡土文化的热爱,根据农民的文化需求使先进文化扎根于农村,服务于农民。

  2.2促进农村题材文学的创作

  新农村文化建设,离不开文化下乡的推动,加强农村文学作品的创作是文化下乡的一种有效形式,同时也是宣传农村文化,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大部分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旨在传播和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时代精神,将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进程逐一展露,这些文学作品往往传递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旨在反映农民的愿望,并积极化解农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矛盾,旗帜鲜明的反对和批判农村中的歪风邪气,对纯正乡风、建立良好的农村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要加强对农村文学体裁内容的转换和控制,多多提供有利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容,应多创作反映农村开拓进取、发展繁荣的文学作品。从文学作品反映的主题来看,要多创作反映人性美、人情美等真善美俱全的作品,“三农”主题的文学作品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推动农村环境文学创作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此来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2.3注重民族风俗与文化多元化相结合

  农民群众精神需求的满足,不仅要靠各地域民族风俗文化,同样也需要多种多样“下乡”的新型文化,二者双管齐下,方能达到农民对文化的需求。作为民族的美学纪念碑的文学艺术,它形象地传递了特定民族和时代的文学、文化精神,它是个人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具有丰富实践性及理性思考价值的文学艺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覆盖性较广的文化潮流,它凭借自身独具的“普遍性和概括性”特征社会文对社会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新农村的民族文化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前提下,更要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形成多元文化共存、发展繁荣的局面。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多元文化形式包裹民族风俗,。携手共进的文化发展原则,尽力在文化建设中展现自身独有的特色文化与精神风貌,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对文化发展战略进行改进。农村文学题材的创作,更要注重民族风俗与文化多元化相结合的文化发展方式,努力承担时代和历史赋予的文化建设使命,为新农村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篇6

  摘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农村文化建设也将会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的着力点。鲁西南地区的农村文化建设存在意识淡薄、资金不足、力量薄弱等问题, 而这些问题日益凸显。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 深入分析鲁西南地区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现实问题, 提出了若干解决策略, 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到这一重大课题。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 现实问题; 解决策略;

  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 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积极鼓励吸引农民参与其中。本文侧重分析了鲁西南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并相应地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 希望对今后相关的课题研究与实践都具有参考价值。本文作者希望更多人看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反思各个环节中的现实问题, 通过各方的联合努力, 将农村文化建设重新提上日程, 为“三农”建设添砖加瓦。

  1 鲁西南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本文作者在调研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旨在更深入地分析鲁西南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此项问卷包含25个问题, 探讨农村的基础性教育问题, 农村文化资金的投入、农民的业余文化活动方式、文化基础设施等。此次问卷共发出1000份, 收回865份。问卷中提到, “您对现在农村文化是否满意?”, 满意的为7.8%, 较满意的为21.5%, 不太满意的为56.5%, 不满意的为14.2%, 通过数据分析不难看出多数农民对现在的农村文化生活不满意。究其原因, 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 农村文化建设得不到重视

  问卷提到, “您觉得乡政府的领导重视农村文化么?”, 重视的为10.8%, 较重视为32.87%, 一般为38.2%, 不重视的为18.13%, 通过这组数据可以看到乡镇政府的领导并未意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改革开放后,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占据主导地位, 而文化事业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 远不如经济发展的势头迅猛。经济与文化事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收效甚微, 实现经济、文化、社会统筹发展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些部门未意识到文化建设在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方面起到了开启民意、凝聚社会力量的`作用;轻视文化建设, 阻碍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不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影响农村的繁荣。

  1.2 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有限

  由于鲁西南经济发展滞后, 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有限。有的乡镇和村文化活动室大部分都形同虚设, 里面的设备比较简单, 几张桌子, 一些杂志, 还有一两件简单的乐器, 有的甚至连乐器都没有。一些地方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被占用或者被挪用, 有的也被作为了杂物储藏;一些地方乡镇由于对文化投入资金少, 图书馆和文化站的书、杂志以及期刊无法及时购置、更新, 而基层设施如运动器材、文化传播器材等坏了也没能及时维修, 文化活动的开展工作无疑受此影响。

  1.3 农村存在不良文化现象

  现在农村生活中, 依然有些消极腐朽的思想没有真正的根除。“迷信现象”依然存在, 村民还会烧香拜佛求健康保平安, 遵从鬼神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些不良的风气仍在盛行, 例如对于黑白事的大操大办中出现的伤风败俗表演、婚姻嫁娶的拜金攀比、村民聚众打架斗殴以及村民选举贿赂拉票等现象。

  2 山东省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2.1 正确认识农村文化, 重视农村文化建设

  山东省各级政府要高度的重视新农村文化问题, 特别是鲁西南地区, 要重新领会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含义。要使农村的文化服务质量不断地提升, 首先要解决好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等问题。做到农村有图书馆、文化馆, 乡有文化站等活动场所, 使新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局面得到初步改善。

  2.2 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

  要改变鲁西南地区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局面, 政府必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简政放权, 引导基层工作者树立责任意识, 更新和添加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好农村业余文化活动, 为农民群众开展多彩文化活动提供平台。基础文化设施是给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新的文化信息、提升科学技术技能、丰富和改善业余生活的媒介, 因此, 建好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基层文化共享中心、村级文化室、农家书屋、村级体育锻炼器材、安装广播电视等都具有深远影响。我们要利用好现有的农村文化设施, 不出现闲置的现象, 最大限度的获取它的利用价值。

  2.3 引领农民文化生活, 抵制不良文化现象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的, 政府应主动倡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提高农民参与建设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增强农民之间的凝聚力, 例如广场舞、狮子舞、扭秧歌等。还要提倡保护好本土文化, 比如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戏曲、武术, 杂技等, 让这些文化成为农村文化发展的主打品牌。倡导全民努力, 丰富农村的文化市场。提倡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 例如广场舞、晨练、暴走等, 杜绝低级媚俗的演出、、打架斗殴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从而形成良好的农村文化生活氛围。

  参考文献

  [1]王瑞华.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20xx (7) :29-32.

  [2]袁春红.我国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供给机制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xx:12-18.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篇7

  一、引言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总是与劳动力流动相伴而生的。近二十年来,中国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过程,人口流动也随之增加。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xx年底全国有1.32亿农民工,其中2644万举家外迁(国家统计局,20xx)。农村劳动力流动,无论是否携同子女外出,都会对他们子女的教育产生一系列新的问题,也会对政府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安排提出新的挑战。

  本研究试图描述和分析由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的农民工子女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正文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利用有关数据估计农民工义务教育阶段子女的规模和区域分布;第二部分分析影响农民工子女教育决定的因素;第三部分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中国农民工子女教育概况

  (一)中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界定

  由于农民工所采取的对待子女教育的方式不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主要表现为三类基本问题,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和农民工子女的失学问题。

  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主要源自农民工子女与其父母一起流动到家乡以外的地区上学所面临的种种不适以及流入地政府或社会对外来儿童入学的包容和接纳方面的约束。它具体表现为三种形式:

  (1)流动儿童随父母进入流入地后能否继续其学业或能否进入流入地小学就读;

  (2)流动儿童能否与流入地当地的儿童同等分享流入地的教育资源和条件;

  (3)流动儿童能否在学习上跟上所入读的流入地学校的学生的平均成绩并在心理上适应新的环境。通常这些问题会更具体表现为三个选择性问题,即:流动儿童是在流入地继续上学还是被迫辍学,流动儿童在流入地公立学校就学还是去学习条件较差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或类似的私人学校就学,以及在公立学校就学的农民工子女能否受到公平的对待。有许多因素影响和决定流动儿童的教育选择,这些因素包括:

  (1)流动儿童的父母承担子女生活和教育的经济能力和时间;

  (2)中央、地方政府以及社会组织为流动儿童所提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3)有关支持或限制流动儿童教育的政策和制度安排;(4)流入地政府和居民对待流动儿童教育的态度。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留守在家的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关注的是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的身心发展和学业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农民工子女失学主要是指农民工义务教育学习年龄段的子女因直接或间接受到父母外出打工的影响而无法正常完成义务教育。在实际中,农民工子女失学问题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从来没上过学;二是上学后未完成9年义务教育就辍学了;三是延迟入学(即在较正常上学年龄更晚的年龄入学和上学)。

  (二)不同类型农民工学龄子女总量估计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xx年全国农村有外出劳动力1.1823亿,另有700万6~14岁的流动学龄儿童和2200万的留守学龄儿童。这一估计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住户抽样调查的结果推算出来的。由于样本大、抽样和调查方法科学,其估计结果应该基本可信。但是由于国家统计局的农村住户调查采取记账方式获取数据,在抽样时举家外出的农户一般多被排除在外(样本确定以后举家外迁的农户会包括在样本中),因此根据农村住户调查结果估算的举家外迁农户数据和流动儿童的数量会被低估。

  除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之外,还有一些研究也对全国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总量做过估计。段成荣和周福林利用20xx年全国人口普查中0.95%样本数据估计全国农村14岁以下儿童中有8.05%是留守儿童,根据同一调查的年龄结构估计,20xx年全国留守学龄儿童1496万。假定在20xx~20xx年流动人口的年龄、婚姻状况结构和城乡分布不变,20xx年全国留守学龄儿童为2880万,其中农村留守儿童为1944万,这一数字仅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农村留守学龄儿童总数少256万。这一差别可能由于全国流动人口中来自农村的比例上升所致。可以相信国家统计局提供的20xx年的农村留守学龄儿童的数字是可信的。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20xx年全国农村外出劳动力为1.3212亿,如果假定20xx~20xx年留守学龄儿童与没有举家外迁的农村外出劳动力的比率(23.52%)保持不变,20xx年全国农村留有学龄儿童为2486万人。

  为了更准确估计全国农村流动学龄儿童的数量,我们先来看看一些相关的估计。据四川省统计局的一项研究,该省每一万名外出农村劳动力就会产生4000名留守学龄儿童和1000名流动学龄儿童(四川省统计局,20xx)。这个比例大大高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同年全国流动学龄儿童的.数字。由于四川是全国农民工数量最大的省区,该省农村留守学龄儿童和流动学龄儿童的比值对全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还有不少其他的研究也反映出国家统计局估计的农村流动学龄儿童数字偏低的情况。我们在广东的调查获知:20xx年作为全国农民工流入绝对量最大的广东省有2300万外来劳动力和180万流动学龄儿童。广东流动学龄儿童和流动劳动力之比值为7.82%。一项关于上海的研究显示20xx年上海有外来务工人员400万,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32万。两项关于北京的研究显示20xx年和20xx年北京分别有外来务工人员300万和357万,周期流动学龄儿童分别为22万和50.4万(王璐,20xx;段成荣,20xx)。江苏省农民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数字显示20xx年全省有900万农民工和56万流动学龄儿童(江苏省农民工领导小组办公室,20xx)。浙江省统计全省20xx年有流动学龄儿童65万,相当于全省同期农民工总数的6.2%。综合这些研究,保守估计农村流动学龄儿童应不低于农村外出劳动力的7%。根据国家统计局基于对全国7100个村的68000样本农户的调查估计,20xx年全国农村外出劳动力为1.3212亿。以7%比值估计,20xx年全国农村流动学龄儿童有925万。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还显示20xx年全国农村有2644万举家外迁的劳动力,按估计的劳动学龄儿童推算每两个举家外出劳动力平均带出0.7个学龄儿童。由于举家外出劳动力中包括家庭中其他成员,如小孩的叔叔、婶婶、爷爷、奶奶等,这一数字看起来是比较合理的。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篇8

  1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农信社的利率对新农村经济建设具有阻碍作用

  所谓利率,主要指的是资金价格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实时体现,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利率的决定是由供求双方来共同完成的。就目前我国农信社利率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利率定价机制缺乏完善性和科学性,通常情况下,联社掌握着农信社的利率定价和调整的权力,联社根据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贷款利率进行统一定价,并实施有效管理。目前,我国农信社利率定价机制之所以不合理,主要是因为各个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所导致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对利率进行定价,那么势必会加大部分农民的压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二是利率普遍偏高,导致了农村经济建设成本的增加。虽然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陆续出台了诸多政策,但是,由于农信社本身资本相对而言比较薄弱,并从自身的贷款需求出发,利率一浮到顶,加大了农民还贷款的压力。三是利率定价方式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就我国目前农信社利率的定价方式来看,只是单纯的按照贷款对象来确定固定的利率浮动,缺乏灵活性。

  (2)农信社产权对新农村经济建设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的组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乡镇个体、私营企业和农民,这样一来,就需要对农信社的产权进行进一步明确,以此来更好的促进农信社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就我国目前大部分农信社的现状来看,产权不明晰,产权主体缺位已经成为了其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果上述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那么必然会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此外,这种多个股东组成的合作制,已经无法满足农信社的发展需求,以效率方面为例,由于农信社改革工作对效率方面的重视程度不高,所以农信社亏损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影响了农信社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新农村经济的建设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3)农信社管理体制制约了新农村经济建设

  管理体制缺乏科学性也是当前农信社改革过程中的一项主要问题。此方面的问题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民主管理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虽然我国农信社的股份是由三大组织共同成立的,但是权力的分布却并不均匀,在农信社实际发展中,大部分权力和职能几乎都掌握在农信社主任手里,民主管理根本发挥不了自身的作用。二是外部干预现象严重,由于农信社占据了农村金融的大部分市场份额,所以,政府部门为了更好的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掌握,往往会对农信社的发展实施一定程度的干预,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政府部门并不是专业的管理机构,在管理工作上缺乏丰富的经验,这样一来,管理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不利于农信社的`可持续发展。三是管理主体错位,目前,农信社的经营管理人员大多身兼数职,存在诸多弊端,所以在经营和管理中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2完善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根本措施

  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农信社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因此,为了实现农信社的有效改革,针对上文中所提高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将其有效解决是不容忽视的。就我国目前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现状来看,完善农信社的改革措施,相关部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完善的农村信用社利率定价机制

  农信社应该根据当前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以货币市场利率和当地竞争需求为基础来进行科学的定价,同时,利率的定价还应该考虑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农民的经济水平和承受能力出发,确保利率定价的合理性。目前,我国仍有部分地区的农信社存在规模小、人员素质低等问题,这就要求国家相关部门要出台一些优惠政策,适当的降低营业税税率,提高农信社支持农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提高了对农信社发展的重视程度,加大扶持力度,才能够在确保农信社稳定发展的同时,对新农村经济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此外,还要根据市场进行细分,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2)从根本上提高农信社的服务水平

  首先,农信社要对现有的贷款手续进行简化,将繁杂的业务流程简单化,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农信社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而且对新农村经济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但需要注意的是,将贷款手续进行简化的前提是对客户的信誉度进行全面了解与掌握,对于信誉度较高的客户,可以简化贷款手续,以此来为新农村经济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其次,要对金融产品进行不断创新与完善,不断增加业务种类和新金融产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从而更好的适应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根本需求。

  (3)合理选择农信社的产权制度

  对于农信社产权制度的完善,主要应该从两个方面出发,首先是要根据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其次是要根据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阶段进行选择。对于合作制,我们能够全盘否决,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合作社的建设能够促进"三农"服务的有效开展。此外,要进一步促进产权的多样化,目前,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不同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尤其是东西部的农村发展,其差距更是非常大。所以,对于农信社产权制度的选择,必须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水平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农信社的发展更好的为新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4)完善农信社的管理体制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撑,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民和农村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尤其是在新农村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这种作用更是被给予了高度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进行健全与完善至关重要。由于农信社的发展关系着地方经济的进步,所以,管理机制的完善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部门要将自身的协调能力充分发挥出来,避免资金外流的现象发生。此外,要将政府的管理职能进行准确定位,在管理过程中,要根据政企分开的职能进行有效改革与管理,不得直接对信用社的业务实施干预。

  3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来看,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改革的有效性直接关系着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提高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视程度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从本文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我国目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信用社作用的发挥。所以,在未来的时间里,相关部门必须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有效性,进而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篇9

  一、规划构思与立意

  1.规划构思针对现状建筑呆板,采空区面积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和绿地不成系统等问题,规划立足现实,形成以下规划构思.1)以老槐树为中心,结合周边现有历史建筑,形成历史文化集中展示区,不仅使古树和历史建筑得到保护与利用,更为“花鼓锣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活动空间.2)根据国家相关规范,依据《山东省莱芜市颜庄镇滨河小区工程物探勘查报告》(2006.4)及现状实际,对采空区进行详细分类与统计,对不适合建设的区域划定禁止建设范围.3)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在景观塑造中,充分利用与保护现存的历史遗留物,将其作为景观小品,充分体现颜庄的历史文化内涵.4)规划建筑充分尊重原有建筑肌理,将绿地和广场统一考虑,沿居住区道路设置绿化环,并结合地形和现状条件局部放大,丰富景观层次,通过引入水系,通过点、线、面的形式将汶河景观渗透入居住区中.

  2.规划立意设计秉承自然、历史、人文三者完美融合的理念,极力营造“山、水、文、人”吉祥合一的城镇片区.为优化城镇面貌,营造优美、舒适并赋有文化底蕴及传统特色的居住区,规划以“汶水、祥园”为设计立意.1)汶水.小区的步行系统和绿化组织以突出的曲线形为主要设计手法,以此来寓意流水的景象;将水的灵活自如融入到建筑的平面布局之中.规划结构组织以写意的曲线展开,汶河文化同样也得到了传承.将河水引入本区,并在局部放大,构成几处大水面,在居住区内营造水的景观特色.2)祥园.“葫芦”有吉祥的含义,与本次规划极力创造人性化的居住环境,营造吉祥家园的居住理念吻合;借用多种设计手法,渲染“山、水、文、人”皆吉祥的和谐寓意:通过贯穿小区南北的景观轴将葫芦山景观渗入到小区内部,与小区内环形景观系统浑然一体,体现“山”;将汶河引入小区内部,优化小区景观质量,体现“水”;以多种手法保留部分老建筑和老槐树,保护历史地段,维持本区文脉,体现“文”;在营造自然美的同时融入人文气息,体现“人”.

  二、规划布局

  1.历史地段在老槐树以南地区进行历史地段保护,历史地段内设置纪念馆、传统生活方式展览、名人故居、手工艺品作坊、精品销售和高档餐饮等使用功能(见图2).街区南入口设置一段绿化步行街,结合植草砖铺地、花坛和树阵,中部设置一处牌坊,提高可识别性.对现状住宅建筑立面加以改造,安装坡屋顶和仿古窗框,以迎合古典气息.历史地段内部设置两处绿地,绿地中间保留一处碾磨作为小品.建议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相关规定,将该历史地段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

  2.镇公共绿地镇公共绿地主要是指横穿本区的沿河公园,园内以水面为主,将原三角子洼拓宽局部形成大水面,结合水面布置水景建筑及滨水平台等游憩设施.将三角子洼重新命名为祥河.

  3.居住用地布局1)组团布局.保留原有已建成的32栋多层住宅,形成成组成团的住宅布局.居住用地整体上由小区级道路及绿化轴划分成八大居住组团.组团之间由绿化环串联起来.在组团组织上强调空间塑造,通过住宅的错落和围合,住宅单体的造型和空间限定,形成向内围合的院落空间,创造亲近自然的居住环境,形成错落有致、收放有序的居住组团.2)住宅布局.由于地下采空区的限制,规划住宅层数以4层为主.考虑到绿意渗透和沿街景观的效果,在非采空区的局部点缀11层的点式住宅.南部非采空区的区域设置部分6层住宅.在历史地段东侧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设置2层和3层的住宅.住宅布局尽量围合成组,通过单元个数的差异和部分错接的手法营造庭院家园的空间感觉,结合宅间绿地和组团绿地,提升宜居的自然气息.

  4.广场与绿地本区规划中设置3处广场分别为铺园广场和沿汶河的两处滨水广场.铺园由圆形广场铺地和半圆形绿化花坛组成葫芦形,周边环绕户型树阵,广场内局部设置植草砖铺地.广场中部设置花鼓锣子造型雕塑,满足居民休憩观览的需要.中心绿地位于棉花市街与宝葫芦街交汇处,配以景石、亭廊,构成生动的、富有地方特色的、具有人情氛围的社区公共空间环境.在联系铺园广场的位置设置古典步行廊道,作为景观空间的延伸和过渡,将两者有机联系于一体.

  三、历史地段保护规划

  1.保护区范围老槐树是规划区内村民世代活动和集会的场所,在村民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规划中,依托老槐树和周边历史建筑物,本着最大程度上保护老槐树及周边历史建筑物的原则,同时考虑到保护老槐树及历史建筑物周边的环境,将老槐树往西64m、往东48m和往南85m的范围设为历史地段保护区范围.

  2.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范围保护区范围外延50m范围设为建设控制地带.保持原有的街巷格局、走向、宽度及空间尺度、建筑风貌和街巷环境,建设活动以维修、整治、修复及内部更新为主,控制建筑为二层.环境协调区为宝葫芦街以西,镇武路以北、镇政府以东的范围.区内建筑进行分类保护,允许对区内现存废墟及质量较差、风貌较差的建筑按照规划进行适度的改建、扩建及新建活动.

  3.保护措施规划将老槐树加以防腐处理原地保留为一处景点.原颜庄街东西侧沿街建筑以保留修缮为主、部分加建偏房组成院落.部分建筑为保留原肌理的重建.规划考虑将老槐树南侧60m处保存最完整的老建筑原地保留,将其它两处老建筑分别重建于老槐树往南15m和30m颜庄街西侧沿街处.

  4.颜庄阁恢复颜庄阁(类似于土地庙)是颜庄历史上重要的建筑,是人们祭祀、求雨等活动的`场所,因为历史原因,现已不复存在.规划中在小区北端和南端各设置一处颜庄阁(原名镇武阁)仿古建筑.建筑形式以颜庄镇志记载和高龄老人的忆述为参考基础.以城阁、楼梯、钟楼等组合而成.南北分别命名为南城阁、北城阁.在规划中紧扣自然环境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这一主题,在满足小区居民日常的生活空间与环境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居住区内水系的设计,将汶水引入居住区内,形成北区组团水系、南区组团水系、镇文化中心南侧水系三个水景景观区.通过南北城阁的设立,既丰富了小区的景观,又将镇武阁的历史展现出来,通过铺园广场的布置,老槐树历史地段保护区的设立,使颜庄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四、结语

  规划通过对现状建设条件和建设环境的分析,结合自然环境,合理安排绿化和活动场地,打造富有地方文化特征的景观节点;同时规划充分尊重现有建筑的布局,发掘现状历史建筑文化特质与内涵,整合历史文化资源,设立历史地段保护区;为颜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保护和利用自然环境及历史文化遗产提供了可借鉴样本,有效地提升了颜庄的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水平.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篇10

  摘要:当前,新农村建设正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其中乡村旅游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旅游建设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乡村旅游建设又进一步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两者存在良性的互动关系。乡村旅游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建立在丰富的旅游资源、有利的政府政策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基础上。为了加强乡村旅游建设必须从科学规范抓起,做好品牌营销、教育培训和生态建设等工作。

  关键词: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

  新农村建设正在我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越来越多的经验表明,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有效模式之一。目前中国的旅游业形势的发展迅速,从旅游业产生的对经济与社会效益强劲推动作用来看,旅游产业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业效益、改变城乡的二元结和为农村增添活力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将着重探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建设策略。

  一、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建设的良性互动关系

  1.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为乡村旅游建设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①乡村旅游建设获得了政策和资金扶持。新农村建设以发展农村经济为宗旨,国家鼓励更多的企业在农村地区投资兴业。乡村旅游以投资小、见效快,成为众多企业青睐的项目。政府部门为了促进乡村旅游建设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而且也使农村地区得到更多社会资本。同时,政府还增加了对农村经济的总体投入,乡村旅游也得到部分款项建设资金。

  ②乡村旅游建设获得了科学技术和智力支持。新农村建设重视对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产业经营模式的改变,这给农村旅游业建设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持。而农村教育水平的改善,不仅提升了农村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同时也为乡村旅游重点培养了经营管理人才。

  ③加强乡村旅游设施建设能力。新农村建设成果具体体现在极大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状况,尤其是交通、通讯、环境卫生基础设备的改善。这些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为乡村旅游业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大大提高了旅游接待能力。www。QiQi8。CN

  ④乡村旅游建设注入了充实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的发掘与保护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例如,原始古老的乡村庆典节日、喜庆的婚嫁活动、文化艺术节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艺术戏剧舞蹈、民间文学和其他文化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将成为乡村旅游的新资源,以满足游客的多层面的需求。充实的文化内涵使游客的旅游活动不仅仅停留在游山玩水视觉享受,更带来丰富的心理体会。

  2.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①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当地商业、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不断扩大的旅游需求同时直接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②可以提供农民就业岗位。乡村旅游所幅射的行业十分广泛,涉及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等方面。这些服务性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富余劳动力的安置问题。久居都市的人们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让农民提供在服务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回报,而农民从收入增长中体会到新农村建设的带来的实惠。

  ③可以提升农民文化素质。随着游客的大量涌入将带来先进的文化、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通过农村旅游,可以缩小城乡之间距离,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特别是在偏远山区,能够打开一扇了解外界的窗口,促进人们观念的转变,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④可以促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为了打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各级政府将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乡村则以集体或个人出资的方式,不断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旧村改造步伐。通过这些人们的共同努力,使农村进出的公路、通讯条件、公用设施、垃圾处理等设施明显改善。

  二、乡村旅游鲜明的时代特征

  1.对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与创新新农村发展战略是我们党在深入分析当前局势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本身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由于新农村建设产生的背景特殊,必须承载了当前这个时代要求的许多重任,并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状况现状提出新的解决方法。乡村旅游建设正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立足农村实际情况而提出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与创新。

  2.生态和谐共存乡村旅游以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城镇居民前往消费,既实现了农民增收,又让游客得到了满足,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建设农村旅游中,必将更加重视生态保护和环境的可持续性,这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3.乡土文化丰富乡土文化一种围绕农业为主题的文化,有一个明显的区域差异,体现了历史、经济、科技、民俗、文学和其他文化丰富的内容。

  乡土文化不仅包含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包含了自然生态文化,这正是乡村旅游的突出特色。

  4.农家休闲体验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渴望回归自然放松心情,乡村旅游中的农家休闲体验正给了人们一个这样的机会。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游客采摘果实、垂钓网鱼,体会简单淳朴的农家生活方式。而这种独一无二的农村地区的魅力,让游客流连忘返

  三、乡村旅游建设的基本条件

  1.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基础。反之,旅游资源是否丰富决定了在乡村旅游建设能否成功。乡村旅游是以自然资源为基本条件,辅以一定的旅游活动内容的一种新的旅游模式。因此,建设乡村旅游只有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才可能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共同进步。

  2.有利的政府政策如前所述,乡村旅游业与商业、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发展息息相关。这就需要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与旅游发展相关的旅游、环保、教育、商业、卫生等各个部门通力协作。要重点解决一些乡村旅游建设中的迫切问题,如基础设施改善、人力资源储备等,给予乡村旅游建设有利的政府政策。同时,在旅游开发项目时应享有必要的优惠倾斜,为刚刚起步的乡村旅游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3.完善的基础设施政府在制定农村基础设施规划时,除了满足村民的一般日常生活需要外,还要以发展的眼光充分考虑到发展旅游业的需要。

  只有配备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才有能力满足游客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和其他方面的需要。同时,这些基础设施应有机结合农村的传统特色和一定的时尚设计元素。

  四、乡村旅游建设具体措施

  1.科学规划建设,做到全面发展在旅游开发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与农村的其他建设项目相结合,通过科学规划,全面整合资源,策划好旅游项目,帮助乡村旅游平稳有序的发展。当地政府要在深入调研本地农村旅游资源后进行科学论证,制定出符合本地农村实际的旅游发展规划。

  政府部门之间需要通力合作来为乡村旅游构建科学的政策环境,做到全面发展。

  2.打造知名品牌,推广自身的特色乡村旅游能够让那些久居都市的旅游者远离那些喧嚣的环境,在农村的自然环境中得到身心的放松。因为乡村旅游的亮点与特色就是乡土气息和田园氛围,能够让旅游者体会农村湖光山色和传统习俗文化。当地政府要将各个景点统一包装,积极宣传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主动出击寻找客源。不断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和具有强烈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满足旅游者需要,打造并推广自己的旅游品牌。

  3.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以期能够高水准的发展我国的农民所接受的文化教育普遍有限,而他们的素质对乡村旅游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现在急需对乡村旅游就业人员开展专门培训,让农民增加对游客的接待能力。对于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可以向外引进或者挑选接受能力较强的人员前往专业院校进修。

  4.加强环境生态的保护,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基础,空气和环境如果遭到污染破坏,也就无法吸引游客。因此我们需要对资源合理规划,避免资源的破坏性利用,这样不但能够使得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渠道,也可以推进农村的环境保护,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五、结语

  乡村旅游建设是富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科学的结合了旅游业尤其是乡村旅游业与新农村建设,使二者得以和谐互动发展。虽然乡村旅游建设还在探索阶段,但它所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和前景是无可争议的。在乡村旅游的建设过程中,要结合当地自身特色,在全力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依靠科学规划的指导,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庆雷,马继刚,杨帆。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机制及实现路径探讨[J]。乡镇经济,2007,(10)。

  [2]周新桥。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构想的基本特征[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06)。

  [3]郭祖炎。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四个关键要素[J]。大连干部学刊,2007,(12)。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篇11

  一、引言

  随着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土地流转问题日益成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也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采取积极有效的举措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便成为当务之急。

  二、农村土地流转的涵义概述

  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在保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家庭承包制不变的基础上,按照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将土地使用权从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来,实现土地经营权的转移与易位。不同的产权主体通过一定的利益联接和程序将产权经营权转移给其他农户或者经营者,进行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与一体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最终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一)产权界定不明,法律法规缺失

  农村土地要进行相应流转,就必须确保农用地产权关系的明晰化,然而,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只是简单规定了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至于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具体由谁来行使,如何来行使等等缺乏较为明确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而且对于农民集体所有权与农民土地使用权的边界界定仍然不清晰,导致农民的土地不能像其他普通商品一样在市场中进行自由流动。因此,农村土地产权的界定不清,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农村土地流转的交易成本,有时在实际进行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土地所有权归属纠纷时有发生。

  (二)操作程序不规范,监督管理不到位

  目前,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尚未建立全面、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大多数农用地的流转仅仅是通过双方口头协议形式达成,即使存在书面协议,也是相关条款不齐全、不完整,整个农村土地流转的操作程序不够规范,一旦发生纠纷往往难以处理,影响了农村的社会稳定。另外,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监督管理也不到位,尚未建立健全的土地流转监督管理机制,更没有相应的土地流转中介机构或者市场,以确保土地流转过程的规范性、合法性,往往会造成土地流转市场失灵或者信息的不对称、不畅通,这些都会极大地挫伤农民主动进行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积极性。

  (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严重滞后

  众所周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充分覆盖所有的农村地区,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大多数农户深受“土地是养老保障”这一传统观念的影响较为深远,极有可能会放弃对土地经营权的流转,阻碍了农村、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减缓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除此之外,如果用于流转的土地租金远远低于农户的心理预期,造成农户远离土地的不安全感与高风险性,农户往往也会选择放弃土地流转。总之,农村地区缺乏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甚至有时让农民感到老无所依,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农民流转土地的热情与积极性。

  四、新农村建设中加快土地流转的对策

  (一)加强土地流转的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进一步明晰土地产权关系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为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规范性与有序性,就必须要制定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方面的相关制度建设,明确规定土地流转的原则、形式、期限、工作程序、使用权的'确认、管理机构及其职责,以及各方面的权利、义务、纠纷处理及法律责任等等,并对出让费管理、流转合同文书、档案、鉴证等等做出明确的要求,进一步明晰土地产权关系,使农村土地流转真正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以确保农村土地流转的依法、有序与高校,最终达到集约利用、规模经营的根本目的。

  (二)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市场和中介机构,加强对土地流转的规范管理

  为进一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进程,就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市场和中介机构,以保证土地流转过程中供求信息的对称性与畅通性,极大地降低农村土地流转的信息成本,最大限度地减少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同时,为真正保障农户的切身利益,有关部门应积极做好农村土地流转的指导、协调、监督、管理与服务等多项工作,明确管理者的职责,加强相关业务指导,进一步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规范管理,从根本上真正维护农户和土地承包人的合法权益。

  (三)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弱化土地保障功能

  要真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就必须妥善解决好农民的生计和社会保障问题,建立健全以低保、失业、养老、医疗为主的多元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在农村的覆盖面,提倡和鼓励“以土地换社保”,通过政府、集体和个人三方面进行资金投入,逐渐弱化土地的保障功能,将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农民对土地的极度依赖,彻底解决农民失去土地的后顾之忧,自由、自愿、合法地支持农村土地流转工作,进一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进程。

  五、结语

  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高效、有序与规范的展开,将直接关系到农民、农村、农业“三农”问题的真正解决,有利于土地的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符合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篇12

  1、前言

  就当下农业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加强农业科技档案建设,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从而促进农业经济朝着商品化方向进步。农业科技档案建设,也是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保证,它能够为新农村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保证新农村经济建设能有一个科学的依据。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农业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下经济建设的焦点问题,加强新农村经济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本文对农业科技档案与新农村经济建设策略的研究,将注重分析当下农业科技档案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使之更好地与新农村经济建设保持一致性,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2、当下农业科技档案与新农村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科技档案与新农村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农业科技档案建设工作不够重视,档案管理工作不到位,很难利用农业科技档案更好地指导农业实际生产。部分科技人员不注重科技档案建设工作,没有意识到农业科技档案对农业经济发展起到的重要性,导致农业科技档案在建设过程中,相关制度不够健全,相关资料收集存在遗漏性,很多重要的农业科技信息没有进行有效记录;第二,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无法落实到位,相关工作没有一定的标准进行,导致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不规范,很难将之应用于新农村经济建设当中;第三,对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手段存在一定滞后性,无法适应当下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形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不能对相关的农业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有效管理,无法对新农村经济建设进行有力指导,这就导致了农业科技档案存在较大的滞后性,难以满足现实发展需要。同时,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待遇水平降低,很难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这就导致了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效率不高,难以真正发挥农业科技档案的现实作用[1]。

  3、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有效措施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已经成为我国当下经济建设必须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对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使之能够更好地满足新农村经济建设需要,对新农村经济建设起到较好地指导作用[2]。

  (1)对传统观念进行变革,重视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

  传统观念的变革,树立新的农业科技档案发展理念,是推动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使之更好推动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举措。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要注重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加强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指导性地位,使之能够在实践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此,农业科技档案工作要注重解放思想,树立市场观念,将档案管理与市场经济发展现状有机结合,积极工作,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符合实际需要。

  (2)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切实推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化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化,要以制度保障作为发展前提和首要条件。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制度进行完善,变革当下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可以更好地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化,使档案在整理和编排过程中,能够符合相关标准,在查阅过程中,能够提供更加有利的信息,进而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

  (3)提升档案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促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更加专业化

  档案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是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更具专业化特征的基础,也是促进农业科技档案更好服务于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注重专业化队伍建设,让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具有较好的专业化水平,能够保证工作的效率化,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符合相关标准,在应用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进行科技知识查阅,指导实践生产。同时,档案工作人员要对农业知识进行有效地了解,对区域种植情况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能够更好地对农业科技知识进行有效宣传,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4)注重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效果,强化农业科技档案对农业经济的作用

  农业科技档案是记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档案,具有一定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并能够很好地指导农业生产。新农村经济建设,就是对传统耕作方式的一种变革,使之更好地适应当下经济发展需要,提升农业经济的商品化程度,更好地发展农业经济。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可以更好地指导农业发展,使农业生产能够增产增收,提升农业商品化程度,更好地获得经济效益,进而提升农民收入[3]。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农业科技档案与新农村经济建设有着紧密的联系。农业科技档案可以更好地为新农村经济建设提供理论基础,指导新农村开展实践生产活动,提升农产品的产量,更好实现农业经济商品化发展目标。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篇13

  摘要: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更好发展,引导农民更好地走向致富之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更好发展。本文就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的新举措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管理;举措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农村经济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提出,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好的要求。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新农村建设中,就必须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将农村经济引入正轨,从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

  2、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的意义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提出,一股新农村建设热潮也随之拉开。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然而就目前来看,相关部门还没有认识到农村经济管理的工作性,片面的将目光放在如何提高农村经济上,忽略了农村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受经济、科技、人才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农村经济水平较低,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困难,而农村经济工作关系着党的各项政策的落实,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可以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另外,我国农村经济有着许多优势,如地方特色资源,而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企业盲目的开发利用农村资源,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农村环境问题越来越恶劣,而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可以更好地规范农村经济发展行为,实现农村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对农村经济管理的认识不足

  农村经济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就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相关部门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存在一定得片面性,一味的搞经济建设,认为扩大农村建设规模,让农民有新房子住就是推行新农村建设,忽略了“三农”问题,以至于农村经济得不到快速发展。

  3.2 农民收入增长难度加大

  就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来看,从业生产依然是粗放型的经济生产方式,机械化水平较低,生产成本较高,对市场动态的把握不够,大多是以零散的种养为主,农民收入难以提高。同时,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产业缺少项目资金扶持,许多优势的产业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许多农民依然从事传统农业生产,农民收入渠道较少。

  3.3 生态问题

  随着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提出,农村一些优势产业、资源逐渐被开发利用,如农家乐。然而在农村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重视,使得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不断提出,严重违背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4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就目前来看,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一方面,由于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比较缓慢 ;另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日常管理不到位,使得基础设施难以发挥正常的作用。例如,道路,道路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目前,农村道路破坏较严重,经久不修,由于道路不顺畅,制约了农村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发展。

  4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新举措

  4.1 提高认识,加强对农村经济的管理

  为了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相关部门就必须提高自身的认识,要全面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要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纳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去,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指导,要争取多方面的支持,要坚决落实和贯彻党的政策,尤其是党对农村建设的优惠政策,要将农村政策全面落实下去,并加强政策落实的监管,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实处,从而为农民谋福利,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

  4.2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也是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相关部门就必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加大宣传,将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宣传出去,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投资,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乡镇企业的机构调整,促进乡镇企业的升级,从而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另外,政府应当采取有效的优惠政策,一方面要鼓励外资进入到农村进行投资,从而活跃农村经济 ;另一方面要鼓励那些有能力、有才干的人才进入到农村经济建设中去,推动农村经济的更好发展。

  4.3 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在新农村建设中,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也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如果一味的追求经济发展,而忽略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势必就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故此,在农村经济管理中,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向乡镇企业、外来企业、农民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提高他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更好地规范他们的行为。同时,政府必须乡镇企业的监管,要成立专业的小组,对农村经济发展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管,从而更好地规范他们的行为,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生态环境效益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4.4 完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为农村经济管理提供依据

  相关部门要针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来制定健全的法律规章制度,要严格按照依法治国的方针来督促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要全面贯彻落实《农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土地承包法》等行政规章与法律法规,并不断加以完善。同时,要建立执法责任制度,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从而使各部门人员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另外,相关部门要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全面的了解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而有针对性的给予解决,避免问题的遗留。

  4.5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基础设施管理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障,只有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基础设施日常管理与维护,农村经济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首先,政府部门必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如道路、网络等,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更好发展 ;其次,要加强基础设施道路的日常管理与维护,要定期对道路、网络等基础设施进行维护,加强日常管理,避免人为的破坏,从而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功能的发挥。另外,要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做好农村防涝防旱工作,为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4.6 加大农村资源的开发

  在我国农村,有着许多特色资源,许多资源还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而这些资源都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故此,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善于结合农村的特点,合理开发农村的特色产业、特色资源。同时要加大宣传,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途径,将农村特色产业、资源进行对外宣传,进而吸引更多的投资商进行投资,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4.7 加强农民的教育

  在新农村建设中,“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而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要想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就必须 重视农民的教育,培养一直有管理能力、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一方面政府必须强化农民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加强各方面技能的培训,可在农村中举办成年班,对农村进行专业文化知识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

  5 、结语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对农村经济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农村经济工作关系着党的各项政策的落实,对于农村的稳定与改革有着重大作用。为了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相关部门就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要立足农村建设,全面开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要完善相关制度,强化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能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日常管理,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不断挖掘农村优势资源,做好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从而实现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詹保林 .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的新举措 [J]. 吉林农业 ,20xx(04)。

  [2] 冯立艳 .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的新举措 [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xx(11)。

  [3] 寸永洪 . 探究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的新举措 [J]. 现代经济信息 ,20xx(13)。

  [4] 安斌卫 .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D]. 齐齐哈尔大学 ,20xx.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篇14

  一、民生科技的内涵

  从字面意义理解,民生即民众的生存、生活、生计。民生包含了劳动者的“衣、食、住、行”以及健康、医疗、教育、公共安全等所有涉及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民生还涵盖了民众的基本发展能力和权益保护的状况。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贯穿着民生问题,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演变。因为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人类对生存、生活的需求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旧需求的解决伴随着新需求的产生,不同的社会出现不同的民生问题成为新常态。在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如何拓展民生空间与提升民生质量是个世界性的难题。中国社会主义的民生建设因国情、党情和民情而体现出特色,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核心围绕建设怎样民生和怎样建设民生,取得了系列的理论创新和巨大的民生实践成效,给我们提供了可贵的现实启示。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政府把改善民生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成为推进社会建设的关键。“民生科技”的提出及其功能正好满足了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民生科技将“民生”与“科技”相结合,使自然科学能够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也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对民生科技进行界定,广义的民生科技泛指一切与解决民生问题相关的科学技术,指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技术,以服务好和改善好人民的生计为根本宗旨。这一范畴几乎可以涵盖到人民生活相关的所有领域。而狭义的“民生科技”要从“民生”一词来理解,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即改善民众的生存、生活状况,积极增加发展机会,提高发展能力和民众权益的保护相关的科学技术和相关的政策体系。

  二、新农村建设中民生科技的功能

  (一)民生科技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投资和消费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手段。推进农村民生科技发展不仅可以拉动城乡消费,扩大国内消费市场,而且还无形中保障了我国经济的平稳过渡。农村一直是我国潜在的巨大消费市场,民生科技可以根据农民的需求来研发各种实用性的产品,涵盖农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到农机产品,进而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全国经济稳步的提升。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中农业依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要。新农村建设首先解决的是如何把农村经济搞上去,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必须加大科技投入,为农业发展提供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更加高效的生产资料以及更先进的生产工具。民生科技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不断提高社会生产率,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的稳步提升。

  (二)民生科技推进农民之间的和谐相处

  从农村社会稳定层面上讲,推进农村民生科技的发展可以促进城乡之间、不同区域农村农民之间的科技资源配置公平的实现,增进社会和谐。众所周知,公平待遇是持续有效维持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生命线,民生科技从农村的教育、医疗、生态、公共安全等层面出发,以惠民利民为导向,切实缩小城乡差距、缩小不同区域农村农民之间的差距,努力使人民大众的衣食住行都能得到保障和改善,从而使人与人之间有心情、有条件、有时间和谐相处、和谐交往。历史证明:在人民的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各种社会不稳定因素容易出现,导致社会出现动荡不安的状态,那就谈不上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所以,民生科技的广泛应用是推进农民之间和谐相处的有力保障。

  (三)民生科技促进农民与自然和谐相处

  随着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由于制度建设滞后或者对科技的不当应用等原因而引起的科技异化现象日益严重,由此造成的全球环境问题、自然生态危机日益严峻。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地域辽阔,农民人口规模庞大,保障“三农”现代化进程中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是对环境无害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在农村建立种植—养殖—加工—沼气—肥料等各个生产环节相关联的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模式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其中每个环节均离不开民生科技的支撑。通过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在农村应用、推广相关的民生科技,或是大力倡导无土栽培技术、秸秆还田技术、垃圾回收技术等,或是在农村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潮汐能以及生物能资源,实施能源循环模式,进而发挥物流和能流的最大潜能,从而使农村各种资源的优势互补,和谐整合。不仅推动了农村社会生产的发展、资源的节约,而且促进了农村的生态建设,促进了农民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民生科技增进农民的幸福

  人民幸福不仅需要充足的物质基础,也需要精神文化的.心理保障。影响国民幸福感的因素主要有社会的公平正义、公共安全和经济收入。我国政府本着提高人民的生计,增强人民文化素质、惠民利民的角度出发,大力促进农村民生科技的发展,进而保障农村医疗、卫生、教育、就业等各个领域的资源配置公平。经验证明,民生科技能够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增加人民的经济收入,在此物质基础上推进人民大众自由全面的发展,持续增进人民的幸福指数。根据我国农村农民的医疗教育水平、居住环境以及公共安全相对薄弱的情况,我国政府借助民生科技极力拓宽人民大众的就业创业空间、增加民众的经济收入以及推进民生科技产品在农村广泛应用,不断优化了农村公共设施的安全性能。例如,同步影像在公共场所的应用,防爆防火设备的推广等,都极大提高了民众的安全指数,增进农民的安全感、幸福感。

  三、新农村建设中民生科技功能的实现途径

  (一)建设农村民生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

  农村存在的民生问题多种多样,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必须从国家富强和平、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由于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有限,所以政府制定农村民生科技发展战略时必须抓住主要问题,解决农民最现实、最关心、最紧迫的民生问题。首先,必须通过在广大农村地区进行调查研究,确定民生科技在农村发展的重点领域。目前,我国农村存在的重点民生科技工程是农民健康相关科技、农民公共安全相关科技、农村生态环境相关科技以及农村防灾减灾相关科技,政府通过确定农村民生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进而积极地引导和支撑民生科技重点领域的发展,保障农民的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其次,政府应加大对民生科技重点领域的投入力度,对于农民急切需求的重点领域的民生科技,应该引导乡镇企业和相关科研机构积极研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企事业单位的科研能力也在不断加强。但是,对于一些风险大、收益周期长、成本高的民生科技项目,有的企业考虑到自身发展的原因不愿意涉足。这些项目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起到基础性作用,理应由政府出面,制定相关的资金优惠政策激发、引导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领域的研发推广,进而保障农村民生科技相关领域的稳步发展。

  (二)加强民生科技及其理念的传播力度

  发展民生科技旨在以人为本,改善民众的生活水平,同时民生科技的研发和推广也离不开广大的人民群众。在农村发展民生科技,农民是关键因素,能否让农民切实感受到民生科技带来的便利和实惠是决定民生科技能否在农村顺利发展的关键。因此,必须加强农村民生科技的传播力度,弘扬科技服务农村民生的理念。首先,政府应通过深化科教兴国战略,加强民生科技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宣传力度,促进农村民生科技的广泛传播:积极构建科研人员与农民的交流平台,利用现代传播媒介(电视、网络、手机等),介绍相关民生科技的特性和功能,促使农民了解民生科技如何服务民生,进而提升农民推广、传播民生科技的积极性;积极在农村开展公益性科普讲座,极力营造科技改善民生的良好氛围,进而凸显民生科技在农业以及农民日常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其次,从事民生科技研发的相关企业可以通过组织农民代表参观民生科技生产的流程,提高农民对民生科技的理解程度,进而让农民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掌握、运用相关民生科技;同时农民与科研人员的交流,使得科研人员知农民之所需,进而为科研人员提供下一步科研的方向。最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民生科技在农村传播的主力军,政府通过积极开展相关培训,拓宽民生科技在农村的传播空间,加大对广大农民的培养力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管理能力,进而为民生科技在农村的传播、发展以及科技软实力提升奠定人力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农民能切身感受到科技带来的福利,深刻意识到科技对改善民生的重要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见图1),与1978年相比,20xx年的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提高了近66.6倍,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也由1978年的67.7%降到20xx年的37.7%,足已显现出农村的物质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这些变化让农民切实的感受到科学技术在提高自身生活水平中所起的作用。然而,中国存在几千年的小农经济及其家庭经营的传统农业,使得小农思想根深蒂固,要转变农民的旧思想并非易事。因此,各级政府要弘扬科教兴国、科技服务民生的理念,加大科技服务民生的宣传力度,极力营造科技改变生活的良好氛围,加强对农村民生科技发展的支撑和引导力度,使民生科技在农村有可持续发展的土壤。

  (三)健全农村民生科技发展的政策法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强大的经济体对于提升民生质量,拓宽民生空间起到强有力的保障。然而,若没有科学合理的政策法规尤其是完善的资金政策,民生科技在农村的发展就根本得不到资金保障,因为民生科技发展的供给机制、运行机制以及实现途径等都需要政府资金投入作支撑。所以,国家相关优惠政策的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不仅能够激发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从事农村民生科技的研发和推广,还能有效刺激民生科技在市场的竞争力,进而极大推动民生科技在农村的发展。另外,公平合理的法规是民生科技在运行和管理过程中的根本保证。制定民生科技相关的法律法规不仅能够保障民生科技发展过程中的运行效率,而且还能保证政府在采购以及企事业单位在资金使用等方面的公平正义,进而实现发展民生科技保民心、得民心的目的。总之,民生科技的科学研究、产品研发以及成果转化再到民生科技服务农村,这一系列复杂的工程都需要政府制定详细严密的政策和法规,进而保障民生科技从科研开发到服务农村在阳光下高效运行。

  (四)提高农村民生科技成果转化率

  “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犹如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运行一样,涉及较多环节,是一个系统工程,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使整个过程中断。”[6](P86)农村民生科技从研发、中试到转化为农村应用性产品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有10%左右,与美国80%的转化率相比相差甚远。作为科学技术的一部分,我国民生科技的转化率也非常低,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科研资源,而且抑制农村民生科技的快速发展。如何提高民生科技的转化率是推进农村民生科技建设的关键。首先,应该因地制宜、积极地在广大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调研,把握不同地区的农村对民生科技的现实需求,才能有效提高民生科技在企业中的转化率。其次,有些科研项目虽然能满足农村需求但经济利益不高,不能有效驱动企业积极进行技术转化,进而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再次,国家应从全局角度对各地区的企业进行统筹整合,避免重复研究,避免浪费宝贵的科研资源。最后,各级政府要制定税收和资金方面的优惠政策,尽可能地为企业提供人力、财力、物力上的帮助,进而激发企业对于一些基础性强、风险大的科研项目进行成果转化。只有积极提高企业在农村民生科技方面的科研成果转化率,才能为农村民生科技的高效发展提供可持续的驱动力。

  (五)确立适合农村民生科技发展的评价原则

  科学合理的民生科技评价原则,必须在实践中站得住脚,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评价民生科技必须遵循经济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以推进新农村民生科技持续发展。首先,农村民生科技的评价必须遵循经济性原则。民生科技以改善民生为宗旨。民生科技从研发、中试到产品的应用,如果不考虑其经济效益,则不仅达不到改善民生的效果,反而给农民带来额外的经济负担。从农村有机物循环利用技术到农村饮水安全技术再到农机产品开发等等,无不建立在经济性的基础上。农村民生科技产品只有达到性价比高,方便耐用,以较小的物质消耗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时,才能达到改善民生、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目的。民生科技产品如果失去其经济性,就不利于民生科技在农村的发展。所以,农村民生科技的科学评价必须遵循经济性原则,要抓住最本质、最重要的经济效益因素,做到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其次,民生科技的评价必须遵循实用性原则。民生科技的评价除了要遵循科技发展规律,其研发、中试到产品应用的评价必须遵循实用性原则:要求产品简洁、方便、安全、宜人、耐用、以较小的物质消耗获得方便、快捷的效用。设想民生科技产品如果失去了基本的实用特征和功能,那么其可靠性、方便性以及改善民生的目的也就无从谈起。另外,还必须与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由于我国地域宽阔,南北方农村地区的情况差异较大,对民生科技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例如,我国西北农村地区经济比较落后,对民生科技的需求主要集中在“衣、食、住、行”以及其他一些日常应用上的科技服务,而较发达的东南农村地区,对科技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居住环境、公共文化产品方面的科技服务。因此,农村民生科技产品必须从农民的利益出发,因地制宜,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而物优价廉、方便实用的民生科技产品必将受到农民的青睐。最后,民生科技的评价必须遵循可操作性原则。民生科技的评价如果不具备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也只是纸上谈兵,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起不到促进农村民生科技发展的作用。所以,农村民生科技的评价应尽可能地简单易行,评价指标必须科学全面、易于测量,以保证评价方法和措施的可行性、可操作性。民生科技评价的可操作性原则要求遵循简单性原理客观分析评价对象。各个评价对象在各个层次和角度都有某种潜在的关联,所以在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兼顾评价对象的各方面关系,透过现象揭示、把握本质,避免大而宽泛的、单一的评价指标。同时,要确保农村民生科技评价相关数据的来源真实可靠,保障评价过程中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检验性。

  由于我国农村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业的现代化进程缓慢,农村民生建设受到较多的约束。农村发展一靠政策支持,二靠科技支撑。当前,积极发展民生科技,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成为推进我国“三农”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改善农村民生的推动和支撑作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视角和新动力。民生科技从研发、中试到产品的应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政策上的支撑,更需要广大科技人员的研发和推广;不仅需要众多社会机构组织的广泛支持,更需要广大农民的大力配合。总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民生为宗旨,通过建立健全有利于民生科技发展的政策法规、着力建设农村民生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加强科技服务民生理念的传播力度、提高农村民生科技成果转化率、确立适合农村民生科技发展的评价原则等措施,实现民生科技的功能。

【新农村建设的论文】相关文章: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07-23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07-2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07-15

新农村建设口号06-24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07-28

新农村建设实践报告10-30

2023赞美新农村建设春联10-13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热】07-05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文08-29

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