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玉米通透增密栽培技术论文

时间:2021-05-04 13:32:03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玉米通透增密栽培技术论文

  玉米通透栽培技术即改变原65cm等行距,实行不同行距、宽窄行种植的玉米栽培技术。宽窄行种植可改善玉米冠层内的光照、温度、湿度和CO2等微环境,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光资源,提高玉米群体的光能利用率,从而增加子粒产量。当前“二比空”和不同行距配置栽培技术的推广面积逐年扩大,但在不同行距配置下,如何确定适宜的栽培密度鲜有研究。本试验研究了通透增密技术对玉米的影响,以期探明不同行距配置下的最佳栽培密度,对推广通透增密栽培技术,提高玉米产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玉米通透增密栽培技术论文

  1试验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2014年在黑龙江省八五一○农场科研站实验基地进行,选用主推玉米新品种38p05为试验材料。试验采用裂区区组设计,以行距配置为主区,播种密度为副区。行距在130cm大垄上设65cm+65cm(A)、55cm+75cm(B)、45cm+85cm(C)即3种行距配置;种植密度设6.75(M1)、7.50(M2)、8.25(M3)、9.00(M4)万株/hm2即4个处理;共计12个处理,每个处理小区行长7m、宽5.2m(8行)3次重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排列。测定项目:灌浆期测量玉米株高、穗位、茎粗、棒三叶叶面积等植株性状;成熟期调查玉米穗粒数、百粒重等产量性状,每小区连续取玉米穗20棒,脱粒实际测产。叶面积=叶长×叶宽×0.75;棒三叶叶面积=穗上1叶叶面积+穗位叶叶面积+穗下1叶叶面积。试验结果用Excel进行处理、分析和绘图。

  2试验结果与分析

  2.1行距配置和播种密度对玉米植株性状的影响

  由试验结果可知,同一行距配置下,玉米株高均随播种密度的加大而增高,B处理(55cm+75cm行距)下,M4株高显著高于其它密度处理,C处理(45cm+85cm)下,M4株高显著高于M1,其它各处理差异不显著;穗位随密度增加呈先增高后降低趋势,B处理下,M1显著低于其它处理,C处理下,M2处理穗位最高,显著高于其它处理;茎粗和棒三叶叶面积随播种密度增加而逐步减小。不同行距配置对株高、穗位、茎粗和叶面积的影响不显著。对玉米株高、穗位、茎粗和棒三叶叶面积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播种密度对玉米株高、穗位和棒三叶叶面积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其它因素及因素间的互作对玉米植株性状的影响均不显著。

  2.2行距配置和播种密度对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

  种植密度对玉米穗数的影响比较大,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玉米穗数逐渐增多,不同密度处理之间差异显著。穗粒数随着种植密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著;同一播种密度下,C处理的穗粒数最多,B处理次之,A最少,说明宽窄行种植更有利于穗粒数的提高。同一行距配置处理下,随着播种密度的增高百粒重显著或极显著下降;同一播种密度下的百粒重,处理C高于处理B,二者之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但处理B和C的百粒重显著高于处理A,表明宽窄行种植比等行距种植更有利于玉米后期的灌浆,从而提高子粒质量。从试验结果可知,在A和B行距配置下,玉米产量均在M3种植密度(8.25万株/hm2)下最高,C处理玉米产量随播种密度增加持续提高,M4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A处理下,M3产量显著高于M1和M4,与M2差异不显著,每公顷仅相差165kg;B处理下,M3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对同一种植密度下的产量,M1密度下“55cm+75cm”与“45cm+85cm”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但二者显著高于“65cm+65cm”行距配置,在M2、M3密度下,“55cm+75cm”>“65cm+65cm”>“45cm+85cm”,三者之间差异显著,M4密度下,“45cm+85cm”>“55cm+75cm”>“65cm+65cm”三者之间差异显著。各处理产量中,BM3最高,依次为CM4、CM3、BM4和BM2,说明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是获得高产的有效途径,宽窄行行距配置有利于播种密度的增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播种密度对玉米穗数的影响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其它因素及因素间的互作对玉米穗数的影响均不显著;密度、行距配置及其因素之间的互作对穗粒数的影响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播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玉米百粒重的影响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但两者互作对百粒重的.影响不显著;玉米产量在种植密度、行距配置和两者互作间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说明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均能够明显地影响玉米的产量,且其间存在着明显的互作效应,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各处理对公顷穗数和子粒百粒重的影响来实现的。

  3讨论

  有研究认为,株高和穗位主要由品种本身的遗传特性所决定,栽培密度对株高、穗位的影响相对较小;也有人认为,随着密度的增加植株高度增高、茎粗变小、穗位高度增加。采用适宜宽窄行种植的玉米较等行距种植的冠层特性具有明显优势,可扩大光合面积,增大叶面积指数。本研究结果认为,播种密度对玉米株高、穗位和棒三叶叶面积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同一行距配置下,玉米株高均随播种密度的加大而增高,55cm+75cm行距下,9.00万株/hm2密度处理显著高于其它密度处理;穗位随密度增加呈先增高后降低趋势,B处理下,M1显著低于其它处理,C处理下,M2处理穗位最高,显著高于其它处理;茎粗和棒三叶叶面积随播种密度增加而逐步减小。行距配置及与播种密度间的互作对玉米植株性状的影响均不显著。有研究认为,玉米采用宽窄行方式种植可以增加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降低秃顶长,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穗数逐渐增多,不同密度处理之间差异显著。穗粒数随着种植密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著,宽窄行种植更有利于穗粒数的提高。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百粒重显著或极显著下降;“45cm+85cm”行距处理高于“55cm+75cm”处理,二者之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但显著高于65cm等行距处理,表明宽窄行种植比等行距种植更有利于玉米后期的灌浆,从而提高子粒质量。播种密度与行距配置显著影响玉米群体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本研究表明,“65cm+65cm”和“55cm+75cm”行距配置下,玉米产量均在8.2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最高,“45cm+85cm”行距配置下,玉米产量随播种密度增加持续提高,9.00万株/hm2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各处理产量中,BM3最高,依次为CM4、CM3、BM4和BM2,说明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是获得高产的有效途径,宽窄行行距配置有利于播种密度的增加。方差分析认为,播种密度对玉米穗数和百粒重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行距配置对百粒重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二因素互作对玉米穗数、穗粒数和百粒重的影响均不显著;玉米产量在种植密度、行距配置和两者互作间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说明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均能明显影响玉米的产量,且其间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各处理对公顷穗数和子粒百粒重的影响来实现的。

  4结论

  a.适当增加播种密度是玉米突破高产、超高产水平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38p05玉米品种最适播种密度为7.50~8.25万株/hm2。b.宽窄行种植可以使玉米群体和个体协调发展,解决穗数、穗粒数和百粒重三者之间的矛盾,从而达到高产的目的。本试验条件下“55cm+75cm”行距配置,8.2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产量最高,公顷产量为14673.6kg。c.由于玉米收获机的割台与行距不符,因此不适于机械收获。目前,在实际生产中,具有7个分割器割台的牧神玉米收割机可以收获“55cm+75cm”行距配置的玉米。


【玉米通透增密栽培技术论文】相关文章:

“指标”分解增魅力写作鉴赏双丰收的论文10-19

增员的口号03-28

社保网上增员流程07-24

《密战》的经典台词10-28

玉米调查报告05-01

关于玉米的美食做法03-20

玉米火腿炒蛋美食做法03-19

定密工作自查报告12-06

凉拌玉米笋的做法步骤12-01

玉米应该怎么煮才营养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