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农户土地价值观分化对农地非农化意愿的影响分析论文

时间:2021-04-02 11:57:18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农户土地价值观分化对农地非农化意愿的影响分析论文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高速发展时期,城市规模扩大、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在城市存量土地有限的情况下,城市周边农用地向建设用地流转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土地要素投入支撑。我国农用地向建设用地流转的形式主要是国家征地,具有较强的强制性。农户作为我国农地的直接经营者与使用者,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处于明显弱势,其在很大程度上只能被动的接受征地行为。很多学者的研究证实,农民对征地的满意度很低。且失地后农户生活水平下降,福利受损。因此很多农户并不愿意农地被征收,并产生抵触心理,往往导致一系列上访维权问题,影响社会稳定。在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国,这部分人的利益与意愿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生存发展,更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限制或者强制农民流转承包土地,即农地流转要充分尊重农民自身的意愿。笔者认为,这里的农地流转既包括农地向农业大户、专业合作社、种田能手等的流转以实现农地的规模化经营,也包括通过征地的形式将农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以满足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用地需求。基于以上现实、政策背景,研究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的农户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农户征地满意度,制定合理的征地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对促进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城乡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农户土地价值观分化对农地非农化意愿的影响分析论文

  当前,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农户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李晓云从农地农用价值、农地的社会保障价值和农地流转收益 3 个方面定量分析了农户在面对农地非农化时的主观意愿。王伟林通过构建 Logistic 回归模型,从征地补偿、家庭结构、家庭非农收入 、征地后预期四个方面定量分析了其对农户征地意愿的影响。已有的对农地非农化意愿的研究从方法上看,主要运用 Logistic回归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内容上看,主要从农地资源禀赋以及农户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务农人数等客观因素来分析,而从农户对土地的态度、价值观等主观因素对农地非农化影响的研究较少,而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人行为表现的心理基础; 当前我国农户由于其职业、文化程度、收入来源的不同,对土地的态度与价值观也不同,而这必然会影响他们对农地非农化的意愿认知和行为决策。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文中研究拟从农户土地价值观分化视角对农地非农化意愿的影响进行研究。农户土地价值观与农地非农化意愿均无法直接观察与测量,需要用其他可以直接量化的指标来估计这一潜在变量。传统的 Lo-gistic、描述性统计分析无法处理无法直接测量的潜在变量,而结构方程模型重视对概念的测定,能够通过多个可观测变量来测定抽象概念。因此文中尝试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利用 AMOS17. 0 构建农户土地价值观模型,然后通过结构模型测定农户土地价值观与农地非农化意愿之间的关系。

  1 材料与研究方法

  1. 1 数据来源与说明

  文中研究数据来源于 2013 年 7 -8 月在甘肃省武威市部分县区进行的调查。调查对象以户籍在农村的农户为标准,以户为基本单位。为确保数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在农户充分了解农地非农化意义的基础上,采用一对一的访问方式展开调查。考虑到农地非农化主要发生在城乡结合部,调查选取了武威市凉州区、古浪县和民勤县 3 个近郊区的农村进行调查。共走访 480 户农户,获得问卷 480 份。经室内效核检验,剔除有大量缺失值、回答前后矛盾的问卷 32 份,获得有效问卷 448 份,有效率 93. 33%。

  文中研究中农户土地价值观与农地非农化意愿都无法用直接的数据来衡量,采用里克特 5 级量表对选项赋值的方式进行测量:1 代表"非常不同意( 愿意) ",2 代表" 不同意( 愿意) ",3 代表" 不确定( 不愿意) ",4 代表"比较同意( 愿意) ",5 代表"非常同意( 愿意) "。

  1. 2 研究方法

  1. 2. 1 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从众多的可观测变量中综合和抽取少数几个潜在公共因子,并使这些因子能够最大地概括和解释原有变量的信息,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依使用目的的不同,因子分析可分为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文中研究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对量表的信效度进行检验并提炼观察变量的理论构架,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提炼的观测变量构架进行检验与论证。

  1. 2. 2 结构方程模型

  结构方程模型(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简称 SEM) 是当代行为与社会量化领域研究的重要统计方法。它是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提出假设、构建模型、估计和检验模型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模型中包含可观测的显在变量与无法直接观测的潜在变量。一般的结构方程模型由测量模型( measured model) 与结构模型( structural model) 两个基本模型组成。测量模型是指观测变量与潜在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模型,结构模型说明潜在外生变量和潜在内生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 1) 理论基础。土地价值观是指农户对土地价值、土地对其自身发展的意义以及重要性的总的认识、看法和态度。改革开放以前,农户处于一种高度同质的状态,土地价值观也大致相同。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民就业的多样性、收入的多元化使得高度同质的农户出现了分化,土地价值观也出现多元化趋势。依据其职业特征,当前我国农户主要包括非农业阶层、兼业阶层、纯农业阶层 3 个层次。非农业阶层农户的基本特征是不再耕作土地,其家庭收入完全依赖于非农业收入。主要是指户籍在农村,但是举家进城务工或经商的'农户。他们能够在城市获得相对稳定的就业与收入,农业与土地能够带来的收入相较城市收入几乎微乎其微,因此土地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再重要,对土地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视土地为一种包袱或累赘。农地非农化获得的补偿款能够改善其在城市的生活,并可能抓住此机会在城市买房安定下来,因此对农地非农化持比较积极的态度。兼业户阶层农户的收入既有务农收入,又有务工收入,包括务工为主与务农为主两种类型。务工为主类型的核心是务工收入占家庭收入的绝大部分,务农收入主要用来解决家里人口的温饱问题以及日常生活中人情开支,而务工收入就可以完全作为净收入储蓄下来,视土地为一种基本生活保障价值。由于家庭成员有进城务工生活的经验以及农业收入在家庭收入中所占比重不大,如果给与满意的补偿与保障,他们一般会对农地非农化持比较积极的态度。务农为主类型的收入以土地和农业收入为主,次要收入来源于各种兼业收入。农忙时耕种土地,农闲时打零工补贴家用。视土地为自己生存的根本的价值观。由于没有非农就业技能,土地是其生存的重要来源,对农地非农化一般持排斥的态度。纯农业农户阶层的收入唯一来源是农业。根据其拥有土地资源数量可以分为上下级阶层两种类型。上级阶层是指通过土地流转拥有规模化的土地资源,即农业大户。规模化经营土地完全可以让家庭致富,视土地为致富来源的价值观。农地非农化会对他们看得到的收益造成极大损害,因此对其持消极的态度。下级阶层是指缺少生产资料尤其是土地或劳动力,所以其既缺少劳动力外出务工以获得务工收入,也只有较少的耕地无法获得较多的农业收入。对土地的依赖性特别深,视土地为其生存的根本的价值观,对农地非农化持绝对的排斥态度。

  ( 2) 研究假设。以上分析表明,不同职业类型农户的土地价值观不同。可以分为土地包袱观、土地保障观、土地致富观、土地为本观四个维度。持土地包袱观与土地保障观的农户对农地非农化持较积极的态度,持土地致富观与土地为本观的农户对农地非农化持较排斥的态度。因此文中研究提出以下 4 个假设:

  H1: 持土地包袱观的农户对农地非农化意愿有正向影响。

  H2: 持土地保障观的农户对农地非农化意愿有正向影响。

  H3: 持土地致富观的农户对农地非农化意愿有负向影响。

  H4: 持土地为本观的农户对农地非农化意愿有负向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 1 探索性因子分析

  在 SPSS19. 0 里对所提出的农户土地价值观的 4 个维度 17 个可观测变量的内部一致性进行检验,量表的整体 Cronbach'α 系数为 0. 906,各分量表的 Cronbach'α 系数介于( 0. 83,0. 893) 之间,表明量表内部一致性很好。其次判断量表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描述性统计量 KMO =0. 888 >0. 7,Bart-lett's 球形检验的 P = 0. 000 < 0. 05,拒绝虚无假设,表明各观测变量间存在相关性,适合做因子分析。结果表明,17 个可观测变量可提取出 4 个公因子,且 4 个公因子的划分结构与假设提出的观测变量理论构架基本相同,因此可以用土地包袱观、土地保障观、土地致富观、土地为本观 4 个维度作为农户土地价值观的潜在变量。17 个可观测变量的标准因子载荷值均大于 0. 5,表明各潜在变量的结构效度良好。

  2. 2 验证性因子分析

  在 AMOS 里探究量表的因素结构模型与实际搜集的数据是否契合,即模型适配度的检验。对适配度指标的选取有许多不同的主张,文中研究参考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 - AMOS 的操作与运用》一书,选择绝对适配度指标、增值适配度指标、简约适配度指标对模型的整体适配度进行检验 。χ2为 126. 34 时,显著性概率值 p =0. 077 >0. 05,表示未达 0. 05 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接受虚无假设,研究中的因素结构模型与实际数据可以契合。再从其他整体适配度指标来看,RMR =0. 034<0.05,RMSEA = 0. 043 < 0. 05,GFI = 0. 88 >0. 8,AGFI = 0. 826 > 0. 8,NFI = 0. 907 > 0. 8,RFI = 0. 88 > 0. 8,IFI= 0. 983 > 0. 8,TLI = 0. 977 > 0. 8,CFI = 0. 983 > 0. 8,PGFI = 0. 604 > 0. 5,PNFI = 0. 7 > 0. 5,χ2/ DF = 1. 203< 2,所有适配度指标均达到模型适配标准,假设模型与观察数据能够适配。

  土地包袱观、土地保障观、土地致富观、土地为本观的组合信度分别为 0. 915、0. 89、0. 864、0. 911,均在0. 6 以上; 聚合效度 AVE 分别为 0.746、0. 750、0. 642、0. 756,均在 0. 5以上。量表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与区分效度。以土地包袱观、土地保障观、土地致富观、土地为本观为 4 个潜变量的测量题项合适,农户土地价值观测量模型成立。

  2. 3 农户土地价值观分化对农地非农化意愿的影响分析

  2. 3. 1 农户农地非农化意愿分析

  农地非农化,对农户而言涉及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对农户的承包地进行合理的补偿。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农户失去的不仅仅是土地本身,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土地就业以及土地保障的权利。而当前的补偿标准仅对土地作为生产资料带来的收益进行补偿。比较在当前情况、提供非农就业培训或提供社会保障条件下的农地非农化意愿。在当前的补偿标准下,选择非常不愿意的农户占 13.8% ,不愿意的占 40. 4% ,愿意的占 18. 3% ,非常愿意的占 12. 8%,即一半以上( 54. 2%) 的农户不愿意( 非常不愿意与不愿意之和) 退出土地,而愿意( 愿意与非常愿意之和) 退出土地的农户不到三分之一( 31. 1%) 。若在当前补偿标准下提供非农就业培训,农户的意愿有了很大的改变,不愿意退出土地的农户下降到 30.3% ,而愿意退出土地的农户上升到 53. 2% 。若在当前补偿标准下提供社会保障,这一数值又有了改变,不愿意退出土地的农户下降到 26. 6%,愿意退出土地的农户上升到 61. 5%。说明在当前补偿条件下,农户大部分不愿意退出土地,而结合采取提供非农就业培训或者提供社会保障中的任何一种措施,农户的农地非农化意愿都有显著提高。

  2. 3. 2 结构模型拟合指数检验

  在 AMOS17. 0 里对农户土地价值观对农地非农化意愿影响的结构模型的拟合优劣程度进行检验,拟合度指标适配度临界值,结构模型所有拟合指标均达到模型适配标准,结构模型拟合度较好。

  2. 3. 3 结构方程模型数据分析

  以 448 份有效问卷数据为基础,采用最大似然法估计假设模型的路径系数。

  ( 1) 土地包袱观与农地非农化意愿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 0. 603,且通过 p =0. 01 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土地包袱观"正向影响"农地非农化意愿"。假设 H1 得到支持。反映"土地包袱观"的 4 个可观测变量与土地包袱观的载荷系数均大于 0. 8,且均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 4 个可观测变量对土地包袱观的解释能力均较强。其中最突出的是 A( 土地对我可有可无) ,载荷系数达到 0.9,这与土地带来的收入在其家庭收入中几乎微乎其微有很大的关系。农户作为土地的使用者,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追求土地收益最大化。如果手中的土地不动,那么农户能够获得农地未来年份的少许土地流转费或者无偿的流转给亲戚朋友。如果手中的土地非农化,那么农户获得的是土地补偿费。比较农地未来创造的价值和当前农地非农化补偿,农户会选择农地非农化以实现自身收益最大化,因此正向影响了农地非农化意愿。

  ( 2) 土地保障观与农地非农化意愿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 0. 373,且通过了 P =0. 05 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土地保障观"正向影响"农地非农化意愿"。假设 H2 得到支持。反映"土地保障观"的5 个可观测变量均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其中 H( 土地是晚年养老重要保障) 、G( 外出打工并非长久之计,家里有地才有安全感) 的载荷系数最为突出,分别达到 0. 84,0. 82。表明土地对持保障观的农户来说,更多是一种心里安全感的寄托。农户作为理性经纪人,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其中包括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在眼前利益( 即农业收入与非农业收入之和达到最大化) 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便寻求土地的长远价值,即土地的养老保障价值。农地非农化能在短期内给农户带来很大的经济利益,可能会让农户在城市体面地生存下来而无后顾之忧,因此正向的影响了农地非农化意愿。可观测变量 I( 即使有稳定收入和工作,也不愿放弃土地) 的载荷系数最小,为 0. 61,正好证明了这一观点。

  ( 3) 土地致富观与农地非农化意愿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 -0. 263,且通过了 P =0. 05 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土地致富观"负向影响"农地非农化意愿"。假设 H3 得到支持。4 个反映"土地致富观"的可观测变量均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其中 M( 依靠种地可以致富) ,K( 经营农业不仅比在外有更好的收入,也更稳定,更有成就感) 对土地致富观解释能力最强,载荷系数分别为 0. 89,0. 8。表明规模化的土地经营方式给农户带来了巨大收益的同时也给了农户强烈的自我认同感。虽然农地非农化能获得土地补偿费,但是相比较规模经营能够带来的收益,农地未来年份所能创造的价值会远高于土地补偿款,农户作为理性经纪人自然会对农地非农化持否定的态度,从而负向影响了农地非农化意愿。

  ( 4) 土地为本观与农地非农化意愿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 -0. 423,且通过了 P =0. 01 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土地为本观"负向影响"农地非农化意愿"。假设 H4 得到支持。4 个可观测变量均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其中 P( 没有土地,无法生存) 对土地为本观的影响最深,达到 0. 93. 表明持土地为本观的纯农户视土地为生存的最基本条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生理需求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主要包括对水、呼吸、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等的需要,只有当生理需求得到满足时,人们才会产生更高一层的需求。农地非农化的不可逆性会使农户永久失去土地,从而失去获取食物的源泉,而这部分农户并没有非农就业技能,当生理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时,势必会负向影响农地非农化意愿。

  3 讨论

  价值观是一个人行为表现的心理基础,相应的土地价值观的不同必然会导致人们对土地的态度、看法、认识、行为的不同。不同职业类型的农户因土地给其带来的效益不同而导致土地价值观产生差异,从而对农地非农化这一行为产生不同意愿。持土地包袱观的非农业阶层农户受改革开放影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依靠非农业收入能够体面地生存下来,他们不愿意经营土地。持土地保障观的务工为主兼业户能够从土地上获取维持日常生活开支的收益,但经营土地获得的收入占其家庭总收入的比例很小。持土地为本观的务农为主农户、下级阶层纯农户与持土地致富观的农业大户的生存与致富几乎全部依赖于土地,且其本身并没有非农就业技能,失去土地等于失去生活来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国家政策层面允许合理范围内的征地行为,而现实情况中农户对这一行为反应不一,甚至出现强力执法与强力抗拆的对弈行为,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土地价值观差异的存在表明当前我国征地行为中单一的货币补偿方式并不能满足不同农户的主观心理需求,许多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明确农户土地价值观分化对农地非农化的态度与意愿,有益于制定合理的征地补偿政策。

  4 结论

  ( 1) 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农户土地价值观可以分为土地包袱观、土地保障观、土地致富观、土地为本观 4 个维度。

  ( 2) 描述性统计分析表明在当前土地补偿标准条件下,大部分农户并不愿意流转土地,如果提供非农技能培训、就业机会,或者社会保障,农户农地非农化意愿显著提高。

  ( 3) 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4 个维度农户土地价值观对农地非农化意愿的影响方向不同。土地包袱观、土地保障观正向影响农地非农化意愿,说明非农业或者以农为辅的农户基本上愿意农地非农化。为使这部分农户失地后无后顾之忧,在提高当前土地补偿标准的同时,应逐步建立以" 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等为主要内容的失地农户社会保障制度。土地为本观、土地致富观负向影响农地非农化意愿,说明以农为业或以农为生的农户不太愿意农地非农化。为提高这部分农户农地非农化意愿并确保其失地后长远生计有保障,在提高补偿标准与社会保障的同时,政府应做好失地农户的就业安置工作,对失地农户进行非农技能培训并给与相关的优惠政策。

【农户土地价值观分化对农地非农化意愿的影响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医师医疗责任保险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调查分析论文08-09

探析医疗社会保险对居民消费影响分析论文08-08

PM2.5对运动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01-10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10-24

小议病案管理对医疗保险的影响论文08-10

论提供非审计服务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影响02-01

关于论文构思提纲运用对写作成绩的影响07-01

广西生育保险政策对基金支出的影响研究论文08-09

有关PM2.5对运动的影响的论文开题报告10-06

构思阶段的提纲运用对写作成绩的影响论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