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汉高帝论阅读答案

时间:2020-12-21 17:11:35 考试辅导 我要投稿

汉高帝论阅读答案

  汉高帝论

汉高帝论阅读答案

  苏轼

  有进说于君者,因其君之资而为之说,则用力寡矣。人唯好善而求名,是故仁义可以诱而进,不义可以劫而退。若汉高帝起于草莽之中,徒手奋呼而得天下,彼知天下之利害与兵之胜负而已,安知所谓仁义者哉!观其天资,固亦有合于仁义者,而不喜仁义之说,此如小人终日为不义,而至以不义说之,则亦怫然而怒。

  故当时之善说者,未尝敢言仁义与三代礼乐之教,亦惟曰如此而为利,如此而为害,如此而可,如此而不可,然后高帝择其利与可者而从之,盖亦未尝迟疑。天下既平,以爱故欲易太子,大臣叔孙通、周昌之徒力争之,不能得,用留侯计仅得之。盖读其书至此,未尝不太息以为高帝最易晓者,苟有以当其心,彼无所不从。盍亦告之以吕后太子从帝起于布衣以至于定天下,天下望以为君,虽不肖而大臣心欲之,如百岁后,谁肯北面事戚姬子乎?所谓爱之者,只以祸之。

  嗟夫!无有以奚齐、卓子之所以死为高帝言者欤?叔孙通之徒,不足以知天下之大计,独有废嫡立庶之说,而欲持此以却之,此固高帝之所轻为也。人固有所不平,使如意为天子,惠帝为臣,绛灌之徒,圜视而起,如意安得而有之,孰与其全安而不失为王之利也?如意之为王,而不免于死,则亦高帝之过矣。不少抑远之,以泄吕后不平之气,而又厚封焉,其为计不已疏乎?

  或曰:吕后强悍,高帝恐其为变,故欲立赵王。此又不然。自高帝之时而言之,计吕后之年,当死于惠帝之手。吕后虽悍,亦不忍夺之其子以与侄。惠帝既死,而吕后始有邪谋,此出于无聊耳,而高帝安得逆知之!

  且夫事君者,不能使其心知其所以然而乐从吾说,而欲以势夺之,亦已危矣。如留侯之计,高帝顾戚姬悲歌而不忍,特以其势不得不从,是以犹欲区区为赵王计,使周昌相之,此其心犹未悟,以为一强项之周昌,足以抗吕氏而捍赵王,不知周昌激其怒,而速之死耳。古之善原人情而深识天下之势者,无如高帝,然至此而惑,亦无有以告之者。悲夫!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爱故欲易太子 易:更换

  B.不少抑远之 少:稍微

  C.而高帝安得逆知之 逆:违背

  D.使周昌相之 相:辅佐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B.布衣,是布制的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借指平民的还有闾阎、黎民、黔首、庶人等。

  C.北面,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朝北,所以对人称臣称为北面。

  D.在古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庶人死曰死。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人唯好善而求名,是故仁义可以诱而进,不义可以劫而退。(3分)

  (2)如意安得而有之,孰与其全安而不失为王之利也?(3分)

  (3)古之善原人情而深识天下之势者,无如高帝,然至此而惑,亦无有以告之者。(4分)

  8.苏轼认为群臣在进谏高帝方面犯了哪些错误?结合全文概括。(4分)

  5.C逆:预先

  6.D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7.(1)人都喜欢做好事而求得名声,所以符合仁义的事可以引导他去做,不符合仁义的事可以胁迫他不做。(每句1分)

  (2)如意怎能拥有天子的宝座呢,这与保全自己并且还能做一名诸侯王(相比),哪个更有利呢?(“如意安得而有之”1分,“孰与”句式2分)

  (3)古时善于推究人情又深知天下大势的,没有谁赶得上高帝,然而在这件事上却糊涂了,也没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他。(每句1分)

  8.叔孙通这些人只有废嫡立庶这套言论,没有说清利害关系(2分)张良的计策只是用某种形势胁迫高帝改变主张,存在危险和后患(2分)(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附文言文翻译:

  向国君进谏的人,根据国君的天资来向他进谏,就可以省力。人都喜欢做好事而求得名声,所以符合仁义的事,可以引导他去做,不符合仁义的事,可以胁迫他不做。至于汉高帝,从偏僻乡野徒手起事,奋臂呼号而得了天下,他只知道天下的事,哪个有利,哪个有害,军队打仗,怎样战胜,怎样战败,哪里知道所谓的仁义呢?看他的天资,当然也有合乎仁义的地方,但他不喜欢听仁义之类的言论,这就如同小人整天做不符合道义的事情,但用不符合道义的言论来说他,他也会愤然发怒。

  所以当时能言善辩的人士,未敢把仁义和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教化拿来对高帝讲,也只是说这样做有利,这样做有害,这样做可以,这样做不可以,然后高帝选择有利的和可行的事来做,他未曾迟疑过。天下太平之后,(高帝)因为宠爱(戚姬)的.缘故,想要另立太子,大臣叔孙通、周昌这些人据理力争,却改变不了高帝,最后采用留侯张良的计策才勉强作罢。(苏轼)读书读到这,不曾不叹息认为高帝是最容易说通的,只要能说到他心坎里,他是没有不听从的,哪里用得着告诉他,吕后和太子从高帝平民时起就跟随他身边,直到平定天下,天下人都渴望惠帝成为他们的君王,即使他不贤明,大臣们内心也想让他当君王,假使高帝百年之后,谁肯北面称臣侍奉戚姬的儿子呢?所说的爱他,其实是坑害他。

  唉!没有人把奚齐和卓子是怎样死的说给高帝听吗?叔孙通这些人,他们是不懂天下大计的,只有废嫡立庶这套言论,想以此来改变高帝,这就是高帝轻易想改立太子的原因啊。假使让如意做天子,惠帝称臣,周勃、灌婴等人,环顾而起事,如意怎能拥有天子的宝座呢,这与保全自己并且还能做一名诸侯王,哪个更有利呢?如意做了诸侯王,最后还是未免一死,也是高帝的过失啊。(高帝)不稍稍贬抑和疏远如意,来发泄吕后心中的不平之气,却又丰厚地封赏他,对事情的盘算安排,不是有疏漏了吗?

  有人说:吕后要强心狠,高帝担心她日后生变,所以把(戚姬的儿子)立为赵王。这又不对了。从高帝那个时候来说,算一算吕后的年龄,应当死在惠帝的时候。吕后虽然要强心狠,也不会忍心从儿子手中夺了皇位给侄子。惠帝死后,吕后才萌生扶植吕氏的想法,这是出于她没有了依靠,而高帝怎会提前料到这些呢!

  再说,侍奉国君的人,不能让国君从内心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从而欣然接受自己的意见,却想用某种形势胁迫国君改变主张,也是很危险的。像留侯的计策,高帝看着戚姬悲伤而内心不忍,只是因当时的形势而不得不听从,所以还想一心一意替赵王打算,让周昌辅佐他,这是他心里还不明白,认为一个硬脖子的周昌,就可以抗拒吕氏而保护赵王,不知道周昌恰好激怒吕后,从而加速了赵王被杀。古时善于推究人情又深知天下大势的,没有谁赶得上高帝,然而在这件事上却糊涂了,也没有人告诉他。可悲啊!

【汉高帝论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孙犁论》的阅读答案02-27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阅读答案03-14

《太宗论盗》阅读练习及答案03-09

儒者可与守成论阅读及答案03-17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阅读答案02-06

藏戏阅读答案02-16

《小池》阅读答案04-30

小满阅读答案04-26

《荷叶》阅读答案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