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鉴赏及阅读答案

时间:2021-03-21 10:49:21 考试辅导 我要投稿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鉴赏及阅读答案

  朝代:宋代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鉴赏及阅读答案

  作者:杨万里

  诗集:杨万里全集

  原文: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创作背景

  林子方举进士后,曾担任直阁秘书(负责给皇帝草拟诏书的文官,可以说是皇帝的秘书)。时任秘书少监、太子侍读的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强国主张、抗金建议,也曾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两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

  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职,职位知福州。林子方甚是高兴,自以为是仕途升迁。杨万里则不这么想,送林子方赴福州时,写下此诗,劝告林子方不要去福州。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鉴赏1

  诗词鉴赏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隐喻含义 在这首诗中,“毕竟”一词表现出杨万里的急切心情。“西湖”是指西湖所在地南宋首都临安。“六月中”指朝廷。诗歌第二句“风光不与四时同”的含义是:在朝廷里任职和其他地方任职是不一样的。“天”和“日”都指皇帝。“接”有“挨着”的意思。“映”映衬,在太阳下。“莲叶”、“荷花”都指林子方。“无穷碧”、“别样红”是说前途大好,一片光明。

  整首诗的隐喻含义是:

  毕竟是朝廷里面,和外面官场不一样。你只有在皇帝身边,才能有所成就,前途光明。

  但林子方并没看懂,大喊“好诗”便去福州了。从此林子方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阅读答案

  【阅读答案】

  1.《小池》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都描写的是荷花,但写的是不同生长期的荷花,请作简要概括,然后指出各自的特点。

  2.《小池》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对象都一样,但写法各有不同,请具体谈一谈。

  3.这两诗你更喜欢哪一首?请说一说喜欢的理由。

  参考答案:

  1.《小池》写的是四、五月份刚发芽的荷花,特点是嫩;《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的是夏天的荷花在傍晚时分夕阳照在上面分外的红艳。特点是红。

  2.《小池》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小”处着笔,细致入微;《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大”处着眼,境界开阔。

  【阅读答案二】

  1.请把“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中的词语按照你理解的顺序排列.

  2.诗句描绘的是西湖的( )和( ),向人们展示了( )(时间)西湖的独特景色,表达了诗人()之情.

  3.描绘一下后两句诗的意境.

  1 六月 西湖 风光 毕竟 不同 四时

  2(莲叶)(荷花) (六月)(对西湖景色赞美)

  3那碧绿碧绿的荷叶无边无际,就像与天连在一起;荷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非同一般的红艳.碧叶蓝天 艳阳红荷 相得益彰 景色鲜明 令人神醉.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赏析2

  【赏析】

  诗歌写的是,一天早晨,诗人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步出净慈寺,送别友人林子方。当他路过西湖时,突然间闯入眼帘的莲叶荷花的美,一下子把他给镇住了,他忍不住脱口而出,吟出这首别有新意的小诗来。这首诗是脱口而出的,仿佛是天机的赐予,没有丝毫人工的斧琢,一派浪漫与纯真。

  毕竟,是六月的西湖啊,风光与四时的就是不一样。这个“毕竟”起势就造成一种强烈的情感气势,而且具有触目兴叹、即兴而成的口语特色。是什么让诗人这般感慨,这般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是六月西湖的特异风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你看啊,莲叶、荷花,绵延无尽,只到与水天相接,在朝阳的映照下,这无穷的碧,这别样的红,真是好看极了啊!这“接天”、这“无穷”,一下子将人的视野打开了,延伸了,使得诗歌的境界也由此变得阔大而雄奇了。如果不是有感于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不是由衷地被这美景所吸引,诗人怎么会有如此的逸兴横飞?

  整首诗,前半虚写,后半坐实。一气贯穿,浑然天成。

  其实,西湖的六月,西湖的景,一直以来,就存在在这里,只是平常的人用平常的眼睛,平常的心态去面对它时,就会对它熟视无睹,不以为意。因而,也就体察不到它的特异之处,它异乎寻常的美来。而杨万里做到了,这首诗的精彩之处就在这里,它不在于诗人写出的西湖的景事实上是怎样的不同,怎样的新颖,而在于诗人那种一下子被自然造化的美所击中所吸引的瞬间感受,在于他能在庸常之中振拨出来,寻找出惯常当中的新奇与诗意。的确,生活中不是缺少了美,而是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

  杨万里就有这样的一双眼睛。在自然造化面前,诗人就像一个不经世事的孩子,对它充满了许多新奇的疑问与想象。对于儿童来说,世界上的一切他们都是平生第一次接触的,那些在常人看来不以为意的东西,却总能唤起他们的惊奇,他们为自己的发现常常兴奋不已。

  就是这种孩童的视野与心理,总是让杨万里的诗充满了新奇的思考与想象。这首诗我们只看到了一个小小的侧面。他还有很多诗都体现出这个特色来。

  诗人看色彩艳丽的酴醵花和歇在上面的色彩斑斓的蝴蝶,看了半天,区分不出来,“酴蘸蝶蝴浑无辨。”后来终于区分清楚了:“飞去方知不是花。”那飞走了的是蝴蝶,停下不动的就是酴醵花了。这些描写都带着诙谐的笔调,可谓妙趣横生。在诗人的笔下,自然景物有时会同诗人开起玩笑来。《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江北山》诗的第二首写道,“岭下看山似伏涛,见人上岭旋争豪。一登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诗人觉得从山岭下往上看山像低伏着的波涛,可是山见着人爬上高处,就立刻跟人比赛高低。爬山的人登上一步,高出一步,再回顾一下四周的山,它比人爬山的脚步还要高。本来翻山越岭,上得一山,又见一山,这是很普通的情况,但诗人写来,把山写得像个调皮鬼,充满着幽默风趣。

  作者介绍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鉴赏及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左慈》阅读答案02-02

《观沧海》阅读鉴赏及答案04-30

唐家寺的雨伞阅读练习及答案03-04

《送夏进士序》阅读答案及解析02-05

柏林寺南望阅读答案02-24

《送东阳马生序》的阅读及答案02-08

《唐家寺的雨伞》阅读答案01-10

春从心出阅读和答案01-01

永州龙兴寺息壤记阅读答案03-09

《心声》阅读及答案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