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基础设计开题报告

  桩基础是由基桩和连接于桩顶的承台共同组成的。本文将介绍桩基础设计开题报告

  桩基础设计开题报告第一篇:

  1.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或设计方案比较、选型分析等)

  毕业设计是大学阶段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是对我们大学阶段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通过毕业设计,我们能够了解并掌握建筑设计的全过程,锻炼我们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查阅资料以及阅读中、外文文献的能力,提高我们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通过一个完整的设计过程,我们对相关设计规范、手册、标准图集以及实际工程中常用的知识能有较系统的认识。

  此次毕业设计的题目为都江堰市公安局办公楼设计。办公楼不同于其它的建筑,在一栋办公楼中,有普通办公室、领导办公室、洗手间、大小各异的会议室、值班室等功能不同的房间,它使得我们的结构布置无法像普通住宅或宿舍楼那样整齐、简单,因此,本次设计的课题对我们来说是有一定挑战性的,但同时也是一种难得的锻炼机遇,要求我们能充分运用大学四年学到的基本知识去解决建筑功能要求与结构设计的不协调所产生的问题,直到设计出满足使用和安全要求的建筑,同时也让我们对建筑物的设计过程有一个详细的认识。在设计中能学到许多专业知识,同时也能让我了解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的特点。这对我以后的工作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在建筑设计方面,我们要综合考虑,以满足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在尽量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我们确保结构的安全,再考虑建筑的舒适性,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技术的先进性以及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在使用功能方面,办公楼是社会中企、事业单位发展的服务设施,是各类集体、单位、公司处理日常事务的场所,因此应稳重、功能化、自然又具人性化。现在有些办公楼的设计,过分强调造型,体型夸张,装饰豪华,违背了办公建筑的本质,因此在设计建筑的平面布局和立面造型的时候,应尽量以功能的实际需要来分割立面和开窗,强调韵律与节奏感,巧妙运用材质进行搭配,摒弃无谓的装饰和多余的构件,利用建筑自身的真实结构解决建筑舒适性问题,使其更符合可持续发展之道。

  在结构设计方面,这次毕业设计内容是都江堰市公安局办公楼设计,体系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在框架结构中的部分跨间布置剪力墙,或把剪力墙结构中的部分剪力墙抽掉改成框架承重,即成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它既保留了框架结构建

  筑布置灵活、使用方便的有点,又具有剪力墙结构抗侧刚度大、抗震性能好的优点,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材料的强度作用,具有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在这种结构中,框架和剪力墙是协同工作的,框架主要承受竖向荷载,剪力墙主要承受水平荷载。结构布置的关键是剪力墙的数量和位置,因为这既影响到建筑使用功能,又影响到结构整体抗侧刚度。确定剪力墙的合理数量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在方案设计阶段,作为一个初步估算的方法,一般可以按剪力墙的壁率或剪力墙面积率确定。剪力墙的布置①在建筑平面上的布置宜均匀、对称,对于地震区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沿纵横两个方向都要布置,并应使两个方向的结构自振周期较为接近;②宜布置在房屋竖向荷载较大处;③宜布置在建筑平面形状变化处、楼梯间和电梯间的周围;④尽量布置在结构区段的两端或周边,以利于结构区段的整体抗扭。

  2、课题任务、重点研究内容、实现途径:

  2.1课题任务:

  本设计分为两个阶段,要求独立完成以下工作:①建筑设计--总平面布置图,建筑平、立、剖面图,部分大样详图;②结构设计--结构荷载计算,计算模型选择,内力分析计算,截面配筋计算,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绘制部分结构施工图、楼梯等结构详图并完成结构计算书。要求图纸用手绘制部分达到要求比例数量,其它部分图纸用计算机CAD绘制。

  2.2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2.2.1.建筑设计

  通过本设计使同学们综合应用所学习的有关建筑设计理论及工程技术知识,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建筑设计的依据、原则、方法与步骤,对高层办公楼类建筑的组成、要求及设计特点作深入研究,提高同学们对大中型民用建筑设计的能力。建筑设计的重点是根据使用功能要求,解决总体布局、平面组合、立面造型、内部空间环境处理等技术问题,进一步培养同学们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本专业的方向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本毕业设计的建筑设计部分仅作到初步设计深度,并能发展成为施工图,以配合结构设计。

  根据建筑使用功能要求,学生在建筑专业教师指导下完成建筑平、立、剖面图,部分建筑大样图等。

  2.2.2.结构设计

  1.设计条件

  1) 该建筑的抗震设防烈度为该地区的基本烈度,抗震设防类别按属丙类建筑,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建筑所在地区基本风压值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确定;

  2)该建筑位于地震区,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根据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及建筑高度确定抗震等级,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3)该建筑场地为II类,地下水位很深,设计时不考虑地下水的影响;

  4)地基持力层埋置深度:

  a、 浅基础时:持力层为中风化基岩,埋置深度h≤2m,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f≥800~1000kPa;

  b、 桩基础时:桩尖持力层为中风化基岩,基岩深度h≤9m,岩石饱和单

  轴抗压强度标准值frc≥6~10MPa。

  5)该建筑物八~十一层,承重框架二~三跨,柱网尺寸为5.4m~8.1m。

  2.结构方案

  结构方案要求确定结构体系,楼、屋面板型式,基础型式

  1) 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结构

  2) 楼、屋面板型式:现浇楼、屋面板

  3) 根据地质条件确定采用浅基础或桩基础

  2.2.3.实现途径:

  参照建筑设计资料,相关规范和教材,通过CAD及天正建筑软件完成建筑的功能分区、平面布置和立面造型等建筑设计;通过PKPM以及手算相结合的方式完成结构截面设计、平面布置、内力和配筋计算等结构设计。

  1.结构平面布置

  (1) 根据建筑图确定承重框架方向并进行梁、柱、剪力墙等构件的布置

  (2) 结合抗震要求确定结构平面布置及竖向布置(考虑平面形心与质心位置、

  高宽比限值、竖向刚度变化等)

  (3) 确定是否设温度伸缩缝、沉降缝及防震缝

  2.选取计算单元

  (1) 手算:选取一榀具有代表性的横向框架进行手算

  (2) 电算:对整个结构进行空间受力分析

  桩基础设计开题报告第二篇: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楼层的发展越来越高,对基础的发展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桩基础的应用越来越高。本文以河南周口东景国际名苑的地下部分进行基础工程设计。桩基技术极为复杂,发展空间相当广阔,成为地基基础领域中一个非常活跃的、具有很强生命力 分支领域,50年来出现了许多新的桩型、新的工艺、新的设计理论和新的科技成果,成为我国工程建设的有力支柱。

  本课题首先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岩土力学指标建议值和上部结构形式及上部结构重量,选取了桩基础形式——混凝土预制桩。在对天然地基的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了成桩分析。根据混凝土预制桩的优缺点,结合场地地层条件,初步选取桩径,试算出桩长,并进行桩的设计计算:单桩承载力和桩的沉降计算,最后从抗剪、冲切和抗弯等三方面对承台进行了设计验算。同时对混凝土预制桩的优点、性能、桩基础施工过程、注意事项也做了论述。

  二、 桩基础研究综述:

  桩基础(简称桩基)是一种古老的基础形式.它的力学原理正确,通过桩的形式可以充分发。

  挥深部土层的承载能力,同时它又具有施工简便的特点,因此桩基不仅延续至今,而且结合现代的施工技术还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当前基础工程中一种普遍采用的重要基础形式。

  随着我国建筑工程的高速发展,高层建筑、海港码头、桥梁、重型工业厂房和粮仓等都广泛使用桩基,目前我国每年的用桩量达100万根以上.如何设计好桩基,使之既满足桩承载力和安全性要求,又降低成本,对我国工程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桩基的类型、施工工艺和设备、桩基理论和设计方法都有了很大的进展。

  桩基深埋于地下,是个隐蔽工程.虽然桩基设计理论和施工方法已有了很大提高,然而。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岩土性质的多变性和现场施工的局限性,致使桩承载力的设计值与桩的实际承载能力有时还有较大的差别,在施工时桩身中也会出现各种缺陷。因此,为了保障桩基的质量,进行桩基检测就十分必要了.长期以来,桩基检测采用的是静荷载试验方法。由于它是破坏性检测,成本高,检测周期长,因此被检测的桩数目较少,难以满足基础工程的广泛需要。随着工程建设规模的扩大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种无损检测技术一一桩基应力波检测应运而生,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现已成为基础工程建设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三、毕业设计(论文)所用的主要技术与方法:

  1.锤击沉桩;

  2.静力压桩法沉桩;

  3.桩的接桩方法用焊接、法兰接及硫磺胶泥锚接;

  4. 沉桩施工组织计划;

  5. AutoCAD制图。

  四、主要参考文献与资料获得情况: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94),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年

  [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年

  [3]卢廷浩. 土力学.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

  [4]华南理工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主编·地基及基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

  [5]段新胜.顾湘编著·桩基工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年

  [6]袁聚云·李镜培,陈光敬编著·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南——岩土工程分册·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年

  [7]林天健·熊厚金·王利群编著·桩基础设计指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

  [8]陈仲颐·叶书麟编著·基础工程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

  [9]周景星·王洪瑾·虞石民·李广信编著·基础工程·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

  [10]高大钊 桩基础的设计方法与施工技术 机械工业出版社

本文已影响6827
上一篇:北邮硕士开题报告 下一篇:营运资金管理开题报告

相关文章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