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精选

  开题报告的综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下面小编整理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为大家介绍开题报告写作技巧。

  篇一:

  一、论文名称、课题来源、选题依据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 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 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 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 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 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 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 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 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 Y=L∕[1+A?exp(-B·t)] )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 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 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 t为时间自变量, 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 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 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 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 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 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 这样, 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 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 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 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 其中, 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 避免了其缺点, 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 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 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 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 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 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 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 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 所以, 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 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 往往带有主观性,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 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 以克服自身的不足, 更进一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 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1) 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 (2) 经济效果; (3) 社会效果; (4) 风险性,

  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 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 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 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 同时, 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

  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 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 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 均处于研究之中, 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 (1) 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 (2) 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 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 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 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 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 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 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 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 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 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 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 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 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 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 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 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 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 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 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 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

  (1) 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 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

  (2) 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 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 (1) 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 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

  (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 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

  (3)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 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 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 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篇二: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中国政策性银行在改革京城中的扥风险管理研究

  1.研究的背景

  随着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深入发展,我国金融行业也越来越市场化、商业化和多元化,商业性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性银行成为金融业中占有主体地位的部分。与之相对应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虽然经营方向上受到国家政策限制较多、业务经营目标上着重社会性目标、资产规模相比商业性银行小很多,但是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94年伴随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金融机构也相应进行改革。我国政府将政策性金融业务从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剥离出来,专门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以解决商业性业务与政策性业务经营界限不明的矛盾。中国政策性银行成立初期,主要经营国家指令性业务,政策性经营痕迹明显;随着经营理念的日益商业化、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资产总量和投融资规模的迅速增长,中国政策性银行在促进和配合国家产业政策以及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有力地支持了中国扩大内需、大力发展农业和推动进出口的政策需要。

  进入21世纪,随着产业结构的变迁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演进,政策性银行也面临着内部改革和转型的必要。2007年3月,中央工作会议上通过了政策性银行的改革要求,本着“一行一策”的改革方案,国家开发银行经国务院批准逐步转型为商业性银行,90%以上的业务已经商业化运作;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继续坚持政策性银行的取向,加大信贷支农力度,创新市场化融资手段,服务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国进出口银行则推行政策性业务与银行自营业务分账经营的模式,进一步区分政策性风险与银行经营中的信用、市场和操作风险。

  2.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1研究的目的

  在政策性银行的内部转型和业务领域拓展的过程中,时刻伴随着的一个问题就是经营中的风险管理问题。这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问题,政策性银行一方面要考虑政策性银行风险管理的特殊性,如政府过度干预、内部管理惰性风险、严重的道德风险以及利益补偿机制缺失风险;另一方面要审查和防范因商业化运作所产生的一般风险。本论文主要侧重分析我国政策性银行改革进程中面临的不同于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风险,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政策性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选择以及风险管理的相关对策建议。

  2.2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风险和收益是相伴而生的,理论上认为高收益存在高风险,高风险必然要用高的风险溢价来补偿。银行是专门经营风险的行业,其业务收益主要来自于承受风险后的报酬,因此不管是商业性银行还是政策性银行,其承受经营中的各种风险是有价值的。为了降低实际收益对预期收益的偏离程度,保证经营的安全性和稳健性,银行需进行风险管理,将经营中的各种风险控制在可以预见和采取措施防范的范围内。对于政策性银行来说,风险管理同样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

  我国政策性银行在进行改革之前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来自政策层面的,而在市场化的改革浪潮中,它所面临的风险变得多样化,不仅有来自政策层面的特殊风险,而且还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一般风险的作用,并且中国政策性银行在改革中面临的风险具有不同于商业性银行的地方。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就在于对政策性银行风险特殊性进行补充和完善,使理论更贴近现实;现实意义就在于对政策性银行风险管理提出改进思路,总体上确立其风险管理的目标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3.研究方法和逻辑架构

  本文主要运用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统计学等方面的理论,采用与内部员工访谈、规范分析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方法,探讨中国政策性银行在改革过程中的风险特殊性,风险管理的目标选择以及相关对策建议。

  本文主要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主要阐明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并简要阐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从理论出发,对政策性银行的性质和功能,政策性银行面临的一般风险和特殊风险进行阐述;第三章通过介绍一些富有代表性的国外政策性银行的风险管理做法,总结出值得中国政策性银行予以借鉴的经验;第四章从中国政策性银行发展现状出发,对中国政策性银行改革进程中所面临的风险特殊性进行分析;第五章对中国政策性银行的风险管理目标选择进行探讨,提出中国政策性银行风险管理的一些相关对策建议;第六章是全文的结论。

本文已影响6827
上一篇:艺术设计论文开题报告精选 下一篇:本科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范文参考

相关文章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