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电影《迷雾》观后感

时间:2022-07-13 12:48:48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电影《迷雾》观后感(通用12篇)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电影《迷雾》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影《迷雾》观后感(通用12篇)

  电影《迷雾》观后感 篇1

  今天,有朋友向我推荐《迷雾》这部影片,观看过后,心里难以平静,于是就写下这篇随笔。

  《迷雾》是由帝门影业公司出品的的恐怖片,该影片于2007年11月21日在美国上映。该片主要讲述了被未知的迷雾所笼罩困于超级市场的市民,对抗怪物和宗教狂热分子以求生存的故事。

  影片中杀人昆虫随着迷雾遍及各处,未知的生物四处造成恐慌。其实,灾难真正可怕之处在于对人性的毁灭,在平时,人类心底潜在的疯狂和罪恶被文明或被自己压制,而在此时,对于命悬一线的没有未来的人,道德,伦理,法律,人性被抛弃。

  有人利用灾难企图成为最后的统治者,利用宗教让人臣服。当然,那人失败了。作为神明的上帝不会拯救自我放弃之人。在绝境之时,若是自我放弃,神明也无能为力。基督教要求珍惜生命,要求心存希望,而在末世来临时以上帝为幌子欺骗无知和绝望之人煽动人自杀,又何尝不是对圣经,对上帝的背叛?

  不愿坐以待毙的人上了汽车,汽车发动,一直开,一直开,没有目标,知道耗尽全部燃料。

  汽车无法再前进,从异世扩散的浓雾似乎已经吞噬了整个大地,伴随着地面的震动,变异昆虫的母体那么大,那么恐怖。

  影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男主角。表面看起来男主角比其他人都勇敢,冷静和智慧,但其实他跟那些缺陷明显的人并无本质区别。汽油用尽时他开始数子弹,数完不久,男主人公在绝望之下,开枪杀了其他四人——他的情人,儿子,两个和他一起杀出重围的伙伴。难道他不知道多活一会儿就多一份希望吗?他们历经千辛万苦跑出来不是追求希望吗?

  地面轻微颤动,伴随着金属与地面摩擦的声音,灯光刺破了浓雾,他没有等来怪物,在他一心求死时,出现的却是救援部队的坦克,手持各种武器来帮他们消灭怪物的军队。坦克和步兵有条不紊的前进,军队带了最后的生机。

  可是,他们都死了,在美军出现的两分钟之前,男主角杀死了他们,他跪在地上嚎啕大哭。还有什么比这更痛苦的?本以为已经绝望,却在杀死了最爱的人之后发现希望降临。不,或许对他来说,这才是真正的绝望。

  因此,对人来说,没有什么是绝望的,除非绝望本身。如若男主角在坚持两分钟,美军就会感到,倘若不放弃最后一丝希望,在车子停下之后没有选择绝望放弃,就不会有悲伤的结局。

  看过影片,我觉得,史蒂芬?金想引起人们深思的恐怕并非是政治和宗教,而是远比它们要幽深的人性。任何灾难都有可能在我们任何一个人身边发生,在这样的浩劫面前,人类渺小的可怜。求生的欲望会催生我们的勇气,恐惧的心境也会消磨我的希望。

  我最想说的是:当人们处在绝境中时,要坚持,只有坚持,人类在会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淘汰我们的竞争对手,而不是被淘汰。希腊神话宣称人的最可贵之处便是思想,而在思想之中,最珍贵的是希望。我认为是很有道理的。

  所以,我说,哪怕身处绝境,哪怕被冰封于南极的永冻冰层中,只要有希望延续,人类就不会在此终结。

  电影《迷雾》观后感 篇2

  一切就像一团迷雾,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了,所以负重前行,一路累积。越是光鲜亮丽的人,活得更加千疮百孔,我何尝不喜欢像姜太昱那样的人呢,绅士、有风度、有情感,但是,人总不会是完美地,像石拓,陈崧眼中的理想男人,不也有不为人知、无法遮掩的缺点吗?谁还没有想要遮掩的过去呢?只是人生在世,实在是不易。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求握不住的东西。都市之中,我们的追求都十分的可笑。高慧兰说“他们想踩你一次,第二次就会觉得更加容易一些”

  但是谁不用服软呢?

  嫉恨、爱情、斗争、金钱、地位,我们究竟那么努力地求生存,是在求什么?

  那些看起来,像赵总那样看起来颇有地位的人,不也是一样柴米油盐地辛苦生活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但是人与人之间,不也是没有把对方当人看待吗?肆意践踏,为所欲为。

  高慧兰设计韩之源,设计李在英,明明知道欠了何明宇的青春,却可以一直威逼利诱地爬向青瓦台代言人的位置,不惜利用新闻之便,去把竞争者拉下台。

  老张说“记者选择发什么不发什么其实就已经是立场了”都是人,谁的立场没有私心,那么记者所捍卫的可怜的真相,究竟又是什么呢?

  大雄之类的人比比皆是,人生在世真的很没有意思,都是蝇营狗苟,互相算计,今天没过完已经得开始想明天,明明知道最后走的时候什么都不会留下,却还是一直向前奔跑。

  高慧兰说,我从一个卑微的家庭走出来一直努力地生活才到现在这个地步。我又何尝不是呢?虽然我并不成功,但是生活,本来就没有优劣。

  我选择做一个尽量纯粹,可以不被孤立有人支持的生活,我知道只能靠我自己所以一直在寻求进步,仅此而已。如果有一天可以出现一个人跟我说,你跟着我就好了那又是什么光景呢?

  我不知道,太遥远了,今天比较实在,毕竟,两心相系,太过虚无缥缈了。

  电影《迷雾》观后感 篇3

  不管可不可信,影片就设了一个背景,被困在超市里的很多人,外面大雾还有可怕的怪兽。超市里面还有改革者和试图开展一个宗教的女人。最后挺有意思的,把孩子都杀了最后发现救援到了,所以一定不要放弃希望吧。

  一场猛烈的暴风雨过后,画家大卫的画室被横飞的树干摧毁,房前的草坪和湖边的船屋也被糟蹋得一片狼藉,远方的山峦间罕见地弥漫起一团团雾气。为了储备物资,大卫带着儿子和邻居驱车到城里超市购物,一路上,军车一辆接着一辆驶过。

  正在超市采购的时候,警车和消防车先后从门前高声鸣笛、呼啸而过,气氛令人紧张而不安,接着,一股悠长响亮的防空警报骤然拉响,超市的顾客们茫然地面面相觑,只见一个老头流着鼻血张皇地跑进超市,大声呼叫:“雾里面有东西!抓走了约翰·李!”,随后大雾过境,四处弥漫,一个试图开车离开的顾客在雾气中发出撕心裂肺的惨叫,超市的众人无不惊恐万分,只得紧闭大门,守在超市。

  在未知的恐惧中和有限的空间内,各种线索一点点拼凑出恐怖的可能,巨大的触手、庞大的昆虫和怪兽先后出现,外面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有多严重?是应该坐以待毙,还是自寻出路?

  出于不同的考虑,众人开始分化出不同的集团,在迷雾一样的飘渺中,胆量、理智、人性开始接受严峻的考验,真正的危险到底是来自迷雾中未知的怪兽,还是来自这些往日里最熟悉的人群?

  最后,大卫离开超市后,和自己的儿子以及3个同伴驱车走向了未知的迷雾,当汽车的油耗尽,大卫信仰也沦陷了,他们失去了对生的希望,大卫和同伴们决定自杀,但是子弹只有4颗,大卫"绅士地"将子弹让给了同伴,然后走下了车,准备迎接死亡,但是正当大卫在绝望等待死亡的时候,大雾散开,军队赶到,将怪物杀死,大卫陷入对杀死自己儿子和同伴的无尽悔恨中…人永远不能放弃对希望的渴望。

  电影《迷雾》观后感 篇4

  这本书讲述了文弱女孩许青苗在得知自己的哥哥外出探险遭遇不测后,根据好朋友罗百薇舅舅的指点下,与朋友罗百薇、青梅竹马郑柯一起踏上了寻找哥哥的路程。

  这本书里没有浪漫的蕾丝花边,也没有可爱的毛绒玩具,却能让你找到另一种与众不同的东西——勇气。在这里,没有温暖的怀抱,没有梦幻的猜想,更没有温柔的鼓励,只有冷酷的现实,但是,朋友之间的友谊能融化一切,并使冷酷的现实变成前进的动力,使梦想变成现实。正如同主人公许青苗自己说的“即使我从来不是个坚强的女孩,但是我注定要与这场命运危机抗争到底”,没错,命运安排了你,你就一定要战斗到底。但也许你的命运是悲惨的,可是,也许因为你的勇气,命运会放过你;也许,因为你的勇气,就可以战胜命运,甚至打败命运。

  “有时候时光太窄,指缝太宽。于是我拼命地想念,却在流逝中等来意想不到的突然转变。”生活中总是有太多的意想不到,我们要随时随地地迎接不同的挑战。“我以为早已走到了故事的最后,谁知转了个弯,却仍然没有出路。停下脚步的时候才发现,身旁早已经布满忧伤。”人生的故事总是那么复杂而又难以理解,也许,在你的不知不觉中,你的前方已经布满荆棘。“有堆积起来的坚强,是因为终于意识到了满目的荒唐。我听着陌生人诉说着陌生,看陌生风景指引出的方向,希望自己不再迷茫。”内心的坚强是那么的坚不可摧,又是那么的易碎。“这个旅程注定没有草长莺飞的传说,面对无法泅渡的海洋,我只能保持最原始的倔强。那些藏在腐烂记忆背后的真相,请赐予我力量。”真相往往非常隐蔽,因为它在等待着我们的挖掘。“以为自己可以忍受孤独上路,也不畏惧在虚伪的人群中迷藏。可惜在轰轰烈烈的青春背后,换回的只有一道明媚的哀伤。”孤独在曲折的青春面前,它只是一条明媚而又忧伤的小路。“时光的倒转不过是个美丽的神话,我以为终于拨开了云雾,谁知道那些渐渐泛黄的支离破碎,却永远藏在汹涌背后。”云雾中的的真相往往都是谎言,真正的真相只藏在波涛汹涌后面。“我努力伸向天空,却找不到手指划过懦弱的痕迹。最后的最后,我终于相信那些所谓的注定,我们都只是一群在黑暗中和命运捉迷藏的孩子。”在强大的命运面前,我们只是被命运捉弄的一群孩子。“生命中原没有太多斑斓的色彩,能留下的只有记忆。我始终不明白,黑暗的是这个世界,亦或是人心?”生命中留下的回忆,是黑暗的背后。“以为快要触及到终点,揉揉眼睛,却发现只是海市蜃楼。我站在十字路口,该如何选择?一聚一别离,一喜一悲伤,一生一梦里。”人生的十字路口总是海市蜃楼;欢聚一场,就要面对一场悲伤的离别,欢乐的背后是悲伤的过去,人生的梦总有那么多东西你想得到,却变成一生的梦想。“在无尽的奔跑中,永远听不到自己的脚步。或许我苦苦找寻的,就在那扇无法开启的心门之内。旅途的最后,我却意外的感觉不到一丝疲惫。”每个人没日没夜,却永远寻找不到东西,也许,就在你那扇你无法释怀的心门里。

  在命运里,勇气能战胜命运,信任能改变命运。为什么?因为,你才是命运的主人。

  电影《迷雾》观后感 篇5

  “荒烟蔓草的年代,权势江山面前,是否还有爱情的一席之地?”

  看到封面上的这句话时,我以为《迷雾围城》会给出的答案是:没有。如同慕容沣对静琬,如同李承鄞对小枫,不是不爱,也不是爱的不深,只是堪堪比不过权势天下。

  只是我万万没有料到城楼上的那一跃。自从小枫跳下城墙后,我对于城墙这一类建筑物,总有一种特别的忌惮。或许是因为易连恺那狠狠一耳光,或许是因为易连恺摔碎的那对镯子,也或许是因为易连恺说夫妻情分恩断义绝,也或许仅仅是那句我累了,总透漏出一种绝望的气息,仿佛走到无路可走,只得玉碎宫倾。

  天下纷争,总有离人泪,一边深爱,一边伤害。有时候不得不想,到底是多深的爱,才可以让一个男人抛弃身家性命,抛弃三千里江山如画来换取她平安离开。易连恺道是“不悔”,恐怕他在为秦桑付出时,真的是无怨无悔。只因见到了她,已是人世间最好的礼物,所以不顾一切只愿她安康和乐,所以宁肯她恨他,宁肯她不再念着他,也不要她葬身敌手。这世上有多少不会的爱情呢?司马相如同卓文君轰轰烈烈的《凤求凰》,却抵挡不住“闻君有二意”;而苏武“恩爱两不疑”的誓言,唯换来妻子改嫁的讯息;霍小玉和李益的痴恋,也是以“使君妻妾,日夜不安”结束;连玄宗和贵妃如斯情深,亦只是“此恨绵绵无绝期”。想必都是悔的吧。红颜何其之短,偷来须臾幸福时光,最后却是花落人亡两不知,一抔黄土,白骨森森。

  当然书中还有另一个不悔,便是闵红玉。初见这女子,她从林中纵马出来,挡在马路中央,不知是不是刻意为之,只教人心中不喜。像易连恺这样的男人,若是不爱,怎会有半分怜惜之情。燕云尚且怀着他的孩子,他亦无情抛弃。后来见他毫不犹豫地枪击闵红玉的脚心,便可知他性情凉薄了。但闵红玉真真假假,一腔谋算皆为他,弥留之际那句“兰坡,我不后悔”总是让人十分动容,她洒脱肆意,任性妄为,戏中名角,颇有心计胆识,可称是一位奇女子,而她也同样是寻常人,也会不甘心,也会被爱情所束。关于宏宇,恐怕无人忘记他见到日出时如同小孩子般的欢喜,她跳上岩石,浸在太阳的光辉之下,绚丽夺目,就像她的一生。说起她油豆腐的梦想,她虽是开心的,但叫旁人看来却心不已,因为那样的时光,是再也回不去了。

  匪大给这本书“邂逅”二字,我特意翻了字典,上面写着“邂逅:偶然遇见久别的亲友”。开始我不懂,可是看到秦桑重回昌邺,看到秦桑打开暗盒,看到那封短笺,看到那条手绢,那块糖,心中方才恍然。原来真的是邂逅,原来有这样的往事,原来是他,亦是她。

  《来不及说我爱你》中慕容沣对静琬说:“遇上你,这样迟”而《迷雾围城》却是另一番光景:早早相遇,却不相识。他一直在等她,却偏偏蹉跎了岁月。

  从秦桑到芝山找易连恺一直到结尾清浅的回忆,仅仅不过一年时间,可就是这一年里,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我心中留着一丝贪念,总以为那纵身一跃,易连恺是不会死的,哪怕是残了身体,总也会留在这个世上,等待多年后的某一天,秦桑总会等到他,和他之手今生,永不分离。然而这样童话般的结尾是不会有了,看到后记中“她到底会不会知道,镇寒关城楼上那纵身一跃,自己已经永远等不到那个人”这样一句话,我才不得不明白,这个人已经消失了。

  其实易连恺的心性极其坚韧,中枪伤,受酷刑,从未叫痛,然而离开秦桑时,他却从来不敢回头。他是不是担心自己一回头,见到秦桑的眼泪,自己就会舍不得离开,舍不得放手,舍不得留她一个人在这尘世间,漂泊独自归。在城楼上易连慎问易连恺:“你的双手都被我割断过,开枪时已经绝少准头,如果这一枪打死了她,你待如何?”易连慎怎会知道,即使手筋被挑断,即使开枪之水平一部机往日之万一,可易连恺怎么会打死秦桑呢?那是他珍视的女子,那是他拿命去换的女子,那是他爱的超过了江山天下的女子,怎么会失了准头?怎么会允许子弹穿过她的心脏?

  所以心中怅然若失。镇寒关,镇得住关外的寒冷,怎镇得住尸骨已寒?莫绍谦为童雪放弃一半家产,可是最后童雪会回来的;雷二将纸条抛进了湖中,可是最后晓苏依旧会出现。可是秦桑再也等不到易连恺了,我知道秦桑内心深处是晓得的,那个人真的食了誓言,永远抛下了她。

  迷雾围城,谁迷失在雾中?又围住了谁的城?

  电影《迷雾》观后感 篇6

  这本书获得了1948年美国纽伯瑞儿童文学银牌奖,看书名好像是与雾有关,但是这本书写的不是海岛上的迷雾,而是写二个小朋友保罗和莫琳,为了买下他们心目中的野马“幻影”和“迷雾”,而付出了真挚情感、无畏勇气和艰辛劳作的故事。

  保罗和莫琳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们居住在辛可提岛上,在这个岛附近是阿萨蒂格岛。阿萨蒂格岛上没有人居住,是野马的天堂,那里的马自由自在的生活着。辛可提岛上每年有围马节,岛上的人去阿萨蒂格岛上围捉野马,把它们赶到辛可提岛上,进行赛马比赛。并且为了防止野马的泛滥,卖掉一些马,然后放回大量的马。“幻影”是这群野马中最野的一匹,在两年里它没有被人们围捕到,保罗和莫琳非常想拥有它。于是他俩暗暗地进行着买马的准备:帮助邻居干活,挣取买马的钱;把马舍修整得非常结实,不让“幻影”跑掉。保罗终于参加了围捉活动,并且成功地把“幻影”、“迷雾”带了回来。但最终“幻影”回到了属于它的自由王国,“迷雾”留下来陪伴保罗和莫琳。

  这本书里有几个场景让我感动,一个是被捉的野马群在游过海峡时,因为“迷雾”太小了,被吸进了漩涡。保罗勇敢地跳进海里,逆流游泳,把“迷雾”的头抱得抬离水面,一直游到岸上。我为保罗的这种行为拍手叫好,他能够不顾个人的安危,去拯救弱小者,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另一个场景是在暴风雨的深夜里,保罗为了保护“幻影”和“迷雾”,陪伴它们一起在卡车里躲雨。“幻影”——这匹野性十足的母马,第一次亲近了人类,它终于用软绵绵的嘴巴舔走了保罗手心里的嚼烟。二匹马、一个小孩因疲惫而相拥睡在一起的画面是多么温馨、多么感人啊!

  还有一个场景是保罗骑着“幻影”取得赛马冠军后,不忘记默默付出的莫琳。他用眼光扫过紧围绕着他的人群,寻找着莫琳,并快速来到她身边,让莫琳骑到他身后,一起分享胜利的喜悦。这种兄妹间的亲密感情真是让人敬佩。

  读过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马之间不同凡响的感情经历,我学会了包容与理解。

  电影《迷雾》观后感 篇7

  有这样一本书,它使你看了第一页后为之着迷,往下读,再往下读:有这样一本书,它每一个故事都拨动你的心弦,让你为主人公欢喜忧愁;有这样一本书,它让人在迷雾拨云见日。它就是著名作家狄更斯写的《雾都孤儿》。

  小说的主人公十一名叫奥利弗的孤儿,他身世模糊,由于受不了济贫院的压迫,十几岁的他从而不顾一切逃至伦敦。他身为一个孤儿,生活如此凄惨,甚至连自己父母是谁不知道。相比之下,我们就好比是生活在天堂,这样一想我们更加要珍惜拥有的幸福。奥利弗孤身一人来到伦敦,哪知小奥利弗刚出“龙潭”又入“虎穴”——被一伙盗贼诱骗。有一次,贼头目费金查看脏物时,一切被小奥利弗尽收眼底。为了让奥利弗入伙,费金就强迫他和一群“小徒弟”上街偷盗。但不巧的是,奥利弗第一次作案就被发现了。警方带走了“实习生”奥利弗。有幸的是,一位老先生的来到证实了不是他作的案。这位老先生非常同情奥利弗,便收养了他。可是意外又发生了,一次老先生让奥利弗去送书,半路上却被费金的同伙发现,连人带书又抢了回去。原来,费金他们有一个更大的阴谋:准备偷盗一户有钱人家。爬窗的任务便给了奥利弗。奥利弗表面上接受了任务,但他下爬进窗户的第一时间边跑边喊,告诉了屋内的人。可怜的奥利弗被盗贼击中 了。在这户人家养伤之际,他竟然发现了起先收养他的老先生。

  回到老先生家中,奥利弗的身世渐渐清晰,原来他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现在与费金一伙,而他们的父亲便是老先生的好友。最后,盗贼得到了相应的惩罚——死亡。奥利弗的正直、勇敢使他并没有向盗贼屈服,而是帮助了警察抓获了费金。而且,他并不孤独,他也有了自己的亲人,也有对他们的爱。

  奥利弗因为他正直、无畏而收获了幸福,我们都应该向他学习。作者呕心沥血塑造了一系列的社会背景、家庭因素,使文章更引人入胜。这样的好书怎能不读一读呢?

  电影《迷雾》观后感 篇8

  利亚作家珍-哈珀的这本《迷雾中的小径》。别说名字如此的相似,就连封面装帧与上一本的风格也极其想像,所以我非常期待它与前一本同样的精彩。

  《迷雾中的小径》开场果然也有一个引子,我真的太喜欢作者这样直奔主题的文风了。福克警探带着上一个故事里留下的疤痕再次现身,这一次身边有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搭档卡门,可我还是很怀念拉科警探,不知他的孩子是否已平安降生。

  这一次故事讲述的是参加公司团建的爱丽丝-拉塞尔在徒步穿越丛林的过程中失踪,所在地又是一个有过凶案让人存疑的地方。作者再次采用回忆与现在相交替的方式进行叙述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案发前与案发后的时间线仅为短短的四天,故事情节紧凑连贯,同时在交替节点所设置的悬念更是强烈的吸引着读者持续阅读下去。

  究竟这10人2组的团建队伍在为期四日的活动中遭遇了什么?表面上和平相处的众人内心又隐藏着什么秘密?与此同时提及的科瓦克案又与此事件有何关联?我在这一层层迷雾中嗅到了一丝套路的气息,可故事本身还是足够吸引人,不会因此弃之。

  在作者的笔下随福克进行故事场景,因为同是一个系列,阅读相隔时间也短,所以在见到相熟的人物时,脑海里的画面还停留在上一个故事场景那干旱炎热的乡下小镇,于是我尽快适应新的背景与人物关系,迅速切换到这个阴冷潮湿的丛林。

  另一方面,在作者所设的上帝视角下,我们也得以看到并了解福克所不知的事件另一面。当故事有序进行时,一边陷入对事件发展的好奇,一边又惊叹于作者描写的自然景色之美,而充满生机的丛林吞噬掉人的.生命时又感到莫名讽刺,可是细想想这一切又都是人类的自相残杀。

  当作者提供了事件第一条经济犯罪相关的线索时我立刻否决了它,就如同上一案一样,作者明着抛出来的犯罪动机往往都是假饵,试图将读者带入一个错误的思路上。吸取对上一案推论失败的教训,我也否决了科瓦克这条线索,随着作者对故事发展的深层推进,我陷入阅读此类小说最愉悦的过程,一种适度的参与感。

  一般侦探推理悬疑类作品尤其是同一个作家为同一个侦探书写的系列作,很容易陷入故事雷同的境地,比如丹-布朗,套路看多也会腻,在《失落的秘符》之后我就再也没读过他的任一作品了。也许是主角的生活在后续作品中没有延续性,感受不到他真实存在,即使他是虚构的角色。可有些作品就是会让我相信主角其血肉真实的存在,比如迪弗塑造的林肯,勒翰塑造的帕特里克,奈斯博塑造的哈利,更不用说阿婆笔下的波洛与马普尔,他们不仅让主角真实生动,同时身边的配角人物也有血有肉,让人印象深刻。说到此也是期待珍-哈珀可以让福克警探系列走的更长远,毕竟出现一个能抓人的系列真的很不容易,这也是为什么我在一开始惦念拉科的原因。

  最后说点与本书内容无关的事,这一本《迷雾中的小径》比上一本《迷雾中的小镇》的纸质要好很多,可是字体排版不如上一本,尤其是事件发生前后的叙述,字体没能将它们分割的那么明显,开头是有点懵的。

  书读完后有一点点的后悔,这一本应该留到这个周末的温泉之行的路上阅读,它太适合打发无聊的时光,又让人心情放松,即便故事本身背后隐含的意义如此让人心寒,但莫名减压啊。

  电影《迷雾》观后感 篇9

  继《迷雾中的小镇》之后,作者珍·哈珀的又一本悬疑侦探小说《迷雾中的小径》又上市了,这是她的“亚伦·福克系列”小说的第二部,也是我非常期待的作品,希望以后还会有续集。

  在“小镇”中的极端环境下(连年干旱),我们看到了小镇人的欲望、贪婪以及心灵的阴暗面,真相面前谎言不攻自破,小镇不再如“迷雾”般神秘。而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向我们展示出一幅吉若兰山山脉全景图,将故事的主人公设置在恶劣环境下,探讨人与自然如何相处?如何面对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澳大利亚地广人稀,最吸引人的还是自然风光,山脉、海滩、丛林,远离都市的繁华、喧嚣,到大自然中去,和大自然来次亲密接触,在大自然中放松精神,释放压力,调整心态,是大多数都市人喜欢的生活方式。

  为了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改善团队成员的沟通、相互理解及信任,贝利坦尼特公司组织了一次野外拓展活动,五男五女各一组,大家徒步完成预定的目标路线,两组的线路不同,男子组如期完成任务,而女子组最后只回来了四人。

  通过小说开篇引子的叙述,读者从一开始紧张的气氛中就能预感到有悲剧发生,而且是发生了失踪案,而案发地就在吉若兰山脉,这让人想起了二十五年前发生在这里的连环杀人案,失踪者爱丽丝到底发生了什么?作为警方的线人,她是否身份被暴露并遭到报复?她是否还活着?这次失踪案与马汀·科瓦克案是否有关联?

  “我们就像蛛网上的虫子,等待命运蚀骨的蚕食”。 五名女子小组成员既有公司同事的关系,又有的是姐妹、好友、上下级关系,看似她们的关系挺复杂。她们从一开始就各怀心事,第一天的行进过程还算顺利,表面看起来相处“融洽”。当她们迷失了方向,身处极端恶劣环境,甚至生命受到威胁时,人的内在潜能就有可能被发掘出来,包括生理和心理上的。每个人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本来就脆弱的关系变得不堪一击。当被人撕破假面具的那一刻,每个人的小心思赤luoluo地展现出来。一切都乱套了,大家丧失理智,冲突不断,信任被瓦解,每个人都不得不陷入由谎言、背叛、欲望编织的网中,小径被笼罩在迷雾中。

  “……伤害她……”手机里一句微弱的留言,让探长福克着手调查爱丽丝失踪案,随着调查的深入,新案又引出旧案,面对小组成员的陈述,到底谁在说谎?

  与“小镇”中采用插叙的手法不同,作者在故事的叙事上,采用双线叙事的手法,一条以福克展开的侦查逐步推进,另一条以五人小组历险经过展开叙述,虽然看起来有点“乱”,两条线切换得有些频繁(基本上是每篇间隔)。随着故事的推进,作者步步设悬念,大大增加了故事的悬疑氛围,使得剧情跌宕起伏,读者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仿佛要从作者文中留下的伏笔中找寻答案,真相到底是什么?谁最有作案动机?

  作者通过人物外形神态、对话、心理活动的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小小的麻烦不断堆积,结果会覆水难收。也许小小的努力互相叠加,最终能改变命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处、心结,只有放下偏见,勇敢前行,试着改变自己,也许就能改变命运。

  你会发现有些事情,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

  电影《迷雾》观后感 篇10

  喜读悬疑作品,尤其喜欢系列作品,比如罗伯特·加尔布雷斯的斯特莱克、雷米的方木、周皓晖的罗飞、鬼马星的高竞等等,当然,排名不分先后啊。所以,当得知珍·哈珀的亚伦·福克重回读者视野时,毫不犹豫地把这本《迷雾中的小径》带回了家。

  贝利坦尼克公司是家族企业,为了更好地调动员工的工作动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公司组织了一次徒步旅行。参加徒步的人员由各部门抽调,男子女子各五人。十个人于周四的下午在丛林的边缘集合,预计周日中午十二点返回集合地,两天半的时间里,只要按照即定的路线前行,依次到达补给营地平安返回即可。

  在出发前,女子组的布莉曾参加过为期半天的野外培训,整个野外徒步的向导工作就交由布莉来完成。第一天顺利到达营地之时,意外地遇到了前来的男队友。十个人一起晚餐过后,爱丽丝开始要求返回,五个女队员中职位最高的吉尔坚决表示反对。

  在阅读人物稍多的书籍时,我习惯列一个人物关系表,当然主要也是为了更好地记清楚过多的人物姓名。五个女队员中,职位最高的吉尔是贝利坦尼克公司的董事长,劳伦为前瞻计划部的战略负责人,布莉的工作是爱丽丝的助理,贝丝是新进公司的数据处理员。同时,贝丝也是布莉的双胞胎姐姐。而爱丽丝是公司的高管,有机会接触到核心的机密文件,正因为此,福克与爱丽丝接触了近三个月。

  福克因为贝利坦尼克公司的经济问题一直在作调查,他接触爱丽丝,希望爱丽丝可以提供一些有用的证据。就在等待爱丽丝拿到几份重要的合同之时,福克突然接到同事电话说爱丽丝失踪了。爱丽丝在预计返回的周日早上失踪在吉若兰山脉,二十年前,这里陆续发生过四起失踪案件,三名失踪女子死亡,另一名女子至今下落不明。罪犯马汀·科瓦克三年前死在监狱里,但是他至死也未承认自己的罪行,而马汀·科瓦克的儿子塞姆下落不明。

  珍·哈珀仍旧采取两条线叙述的方式来展开整个故事。一条是女子徒步小组自周四下午起的丛林旅行,而另一条就是福克前往吉若兰山脉寻找爱丽丝。随着时间的流逝,爱丽丝生还的希望越来越渺茫,搜寻的警察在隐隐担心着马汀·科瓦克的儿子塞姆是否会出现在这片丛林中,而福克更忧虑是不是自己对爱丽丝的施压促成了爱丽丝的失踪。

  相较于《迷雾中的小镇》,这本书中探讨了更多的人际关系。福克在父亲背包中找到的手工标注徒步地图,上面有很多地方都写着“跟亚伦(也就是福克)一起”;劳伦和爱丽丝是三十年前的中学同学,爱丽丝对劳伦有过许多的帮助,但是在劳伦记忆深处却始终有一处来自爱丽丝的伤痕;贝丝、布莉这一对双胞胎姐妹,曾经亲密无间如连体婴儿,在成年后却渐渐相看生厌,曾经的相到信任消失得无影无踪,也正因为这样,故事最后的结局让读者更觉遗憾。

  还有,书中还谈及了母女之间的关系,劳伦和女儿丽贝卡、爱丽丝和女儿玛格特。爱丽丝对劳伦说:“如果你察觉不到自己对女儿造成的伤害,那么你比我想像的还要糟糕。”在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尤其是书的后半部分,我们可以非法容易地看到,劳伦和爱丽丝都是需要反思的母亲。

  福克回忆起小时候在乡下父亲教他认识各种各样的星座,告诉他远方那些神秘的图案,虽然不能始终看到,但是福克始终相信父亲。书中写道:即便夜空漆黑如墨,星星也依然在乌云背后闪耀。在我看来,《迷雾中的小径》因为这些细腻多元的情感表达,更加的精彩、耐人回味。

  电影《迷雾》观后感 篇11

  一次隔绝外界的丛林徒步,一场错综复杂的关系博弈,一个本不该发生的失踪迷案!现实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大自然的遮掩下暴露出来,当既定的关系被打破,混乱由此而生。正是这些引言撩起我阅读珍·哈珀的《迷雾中的小径》的兴趣!《迷雾中的小径》是作者“亚伦·福克系列”的第二部作品——《迷雾中的小镇》也是2017英国悬疑小说大奖金匕首奖得主,珠玉在前,更让我欲罢不能。

  回想我们身处的职场,往往会遇到很多说谎的人,自己也可能或多或少因为各种原因说一些谎话。有的谎言是善意的,有的谎言则是恶意的。在这些时候,识谎的技巧就变得非常重要。即使是善意的谎言,我们也希望能发现真相,即使不要揭穿他,也应该了解事情本来的面目。对大多数人来说谎言不是一个什么让人愉快的字眼,充斥着背叛、不诚实的意味,甚至是阴险的意图。一个人不可能诚实一辈子,谎言有时候带来的好处会让你脱离困境。这也就是多少年来谎言从不曾消失的原因。我们说谎有很多自己的理由,为自己,为他人,有时候伴随着内疚的同时谎言也就变成了理所应当的真话,我们的心里自然而然就接受这是真实的,从我们嘴里吐出的都只是真言,而没有欺骗。。而有时候我们又为我们的谎言心存愧疚,夜不能寐,茶饭不思,甚至神情恍惚。那自然是心里容不下丁点的沙,为了曾经的谎言备受煎熬。谎言也是由着我的生活境遇有些改变,尽管以前也不是生活在真空环境,也知道怎么去分辨真假也会不时有些谎言,但今后我将面对是更为‘凶险’的环境,打交道的也都是EQ人士,有时候觉得自己似乎不是想象中的那么聪明,甚至容易跌进别人的连环套。诚实的人往往对谎言缺乏免疫,所以有时会中招。不是诚实的人愚蠢,而是因为他们自己秉持诚实、习惯诚实、从而也把别人当做诚实的人来相待。他懂得谎言是咋回事,但是他不会去用。他也觉得别人不会拿这东西来跟他“嘻唰唰”,所以他就中招了呗。中招后他常常伤感气愤,而把心中原本给说谎者的诚实标签,毫不犹豫的撕下来。谎言有时确实能使人讨些便宜,不该他拿的拿了,不该沾的他沾了,力气也省下了不少。说谎者目的达到,常常是背后偷着乐、沾沾自喜。其实这些讨巧的说谎者是最愚蠢的,因为他们不知道他骗来的(或者试图骗来的)比他们失去的要珍贵的多。

  回归到我们身处的职场,最重要的是什么?每个人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如果浓缩为一句话就是:上级的信赖。要想最快最稳地进入公司核心,就要获得这份信赖,不能受到上级信赖的职员,永远只能徘徊在核心之外。被上级遗弃在外的职员,自然与升职无缘,因此,如果你也正陷入这样的境地,赶快使用上述的方法,努力改变这种局面吧!人的信任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到的,尤其入职初期未能获得信任的话,在以后的职场生活中要翻身真的很困难。“那个人从一开始就……”,类似这样的评价,无论你在职场待了三年或是五年,都会像标签一样跟着你。从新人时就获得信任,由此信任会逐渐加深。在一旦成为“心腹”,就能在困难的时期,或是碰到头疼问题时,获得更多的帮助与支持。但是,这种信赖跟游戏一样,是以心为赌注的游戏。而如此书所述:这家公司为了调动员工的工作动力,举办了一次徒步旅行活动。没人心甘情愿地参加,也没人预料到,一个鼓励团队合作的活动,最终会演变成一次无法挽回的事故。五名女士结伴而入,却只有四个人走了出来,而失踪的这个人,恰是几天前准备揭露公司秘密的告密者。在这场游戏里,成功的话可以得到信赖,失败的话就会失去。更加残酷的是,这根本就是孤注一掷的游戏,得到的话全部都可以得到,失去就会全部都失去,第一次进入公司的时候,在这场赌博中必须要胜利的理由就在这里。

  前不久看过类似的一段文字:故事永远是浪漫的核体,黑夜因为故事而有了光明。故事,让我看到了明天的太阳,在不远的边界。故事是跳跃的,它是一种舞蹈,一个音符,生命在故事里流动,也在故事里颤栗。爱,在故事中发生,也在故事中消失。一个人,一个故事,守侯着明天与纯真。故事诞生的时候,大家都是孩子;故事消失的时候,大家都在死亡。故事消失了,黑色在增加。纯真不再有,明天不再有!感觉跟这本书很契合。

  迷雾笼罩着这片密林,如斯静寂,没有生机的迹象,一条隐现的小径,在我脚下若隐若现......

  电影《迷雾》观后感 篇12

  阅读珍·哈珀(Jane Harper)的第一部小说《迷雾中的镇》时,我感觉译者戚悦在“译后记”部分对于全书的总结写得很好,所以拿到这本《迷雾中的小径》后,我就先翻到了最后看“译后记”。但和上次的感受完全不一样,虽然文笔依旧,不过因为我还没有看整本书的具体故事情节,所以难以产生看过后的共鸣感。终于明白了那么好的读后感为什么要放在一本书的最后,而不是序言的位置。我希望我这篇文字,可以让那些还没读过这部小说的读者对此书产生兴趣。

  《迷雾中的小径》主要讲述的是贝利坦尼特公司为了培养不同部门间的员工团结协作,组织了一次计划在吉若兰山脉露营三晚的野外拓展活动。活动按性别分成了女子和男子两个小组,每组各有五人,两组的行进路线不同。女子小组五人一起从通往明镜瀑布的小径入口出发,最终却只有四人返回。而名为爱丽丝的失踪者,恰巧是在协助警探福克寻找该公司洗钱证据的重要人物。

  究竟是公司的高管吉尔和丹尼尔姐弟两人,发现了爱丽丝在帮警方找证据,所以杀人灭口?还是爱丽丝的中学同学,如今又与她在同一家公司的劳伦,因为从小就遭受以爱丽丝为首的校园霸凌,如今仍旧被其瞧不起,所以借机报复?亦或是贝丝和布莉这对双胞胎姐妹不堪爱丽丝的羞辱、压榨,恼羞成怒所以奋起反击?另外,还有传闻称曾在吉若兰山脉林区工作并杀害了四名女性的马汀·科瓦克的儿子塞姆一直下落不明,难道爱丽丝是不幸被塞姆盯上了?

  《迷雾中的小径》的故事是采用双线叙述的方式展开的。一条故事线是从福克与其女搭档卡门探寻爱丽丝失踪的真相角度推进的。另一条故事线是从女子小组五人来到吉若兰山脉开始野外拓展活动展开叙述的。虽然双线叙述在探案类悬疑故事中是比较常见的,但我觉得作者在两条故事线之间来回切换有点过于密集、频繁了。尤其是到临近故事尾声时,甚至出现了一页内容就切换一次故事线的情况。这让故事变得很碎片化,读起来需要像玩拼图一样把分散的一小块、一小块,逐一拼在一起。

  不过,作者珍·哈珀的文字始终让我感觉她很擅长对人、事、物等细节的描写。这本《迷雾中的小径》中,作者把吉若兰山脉丛林中那种缥缈、神秘,甚至是充满未知的恐怖氛围营造得栩栩如生,阅读时仿佛能亲身感受到野外冰冷、潮湿、阴暗、压抑的环境特点。对于女子小组五人的性格特征,作者刻画得也都入木三分。比如爱丽丝给人一种傲慢、嚣张跋扈的感觉。平时她欺压下属也就算了,在丛林中对自己的上司也趾高气昂的,更不要说对老同学和她本来就嫌弃的人,态度当然更差。所以她会成为女子小组五人中唯一一个失踪者,难免让人觉得是她自作自受。

  另外,作者为女子小组五人设计的关系也比较复杂,而她们各自的性格特点更是注定了每个人的命运结局。比如双胞胎的妹妹布莉,她太年轻不懂得拒绝,平时作为爱丽丝的助理总是唯唯诺诺的。第一晚在宿营地喝过酒后,第二天布莉明明还有些宿醉,根本无法正确判断方向。当时多人问她要不要换别人拿地图导航时,她坚称自己可以,结果导致大家走错路。当福克向她询问情况时,她却又抱怨大家不该让她继续导航。而她对自己的双胞胎姐姐贝丝虽然心存愧疚,但缺乏信任,甚至始终有些厌烦对方。这些复杂的情绪自然会影响她对贝丝一些行为的判断,从而埋下了隐患。

  再比如劳拉,她对爱丽丝应该算是羡慕、嫉妒、恨的。而且劳拉内心深处的这份不满情绪更是形成已久、根深蒂固的,不仅由于她们俩是中学同学,还因为她们两人的这种关系也延续到了她们俩的女儿之间。劳拉不愿承认在和自己意见不同时,爱丽丝的想法总是正确的,尽管她每次的抉择也有自己的苦衷,可是她没有爱丽丝那么坚决,所以她早晚会妥协。在迷路后,爱丽丝曾提出一直向北走的路线,劳拉曾表示反对。当爱丽丝失踪后,吉尔询问劳拉该往哪里走时,劳拉却还是选择了爱丽丝曾坚持的路线方案。劳拉与爱丽丝之间的这种关系,经过长年累月的积攒,早晚也是会暴发一场正面冲突的。

  不得不承认,在《迷雾中的小径》这本书中,作者真实再现了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并把这种关系安排在了一个缺水少食的特殊自然环境下,令原本就紧张的关系走向了一个极端。在迷茫、恐惧、愤恨等多重心理压力下,终于大家都逐渐失去了理智,自私、多疑的本性纷纷暴露出来。最终,酿成了爱丽丝在荒山野岭丧命的悲剧。而整个故事的真相有点让人意外,却也在情理之中。

  相信和我一样看过珍·哈珀小说的人都会愿意再看她的作品。毕竟记者出身的她,很擅长还原真相,所以她写的悬疑故事都比较有吸引力。而且在精彩的故事背后,往往揭示了人性真实的一面,比较容易打动人。希望有机会再看到她的新小说,同时也很期待根据其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

【电影《迷雾》观后感】相关文章:

电影迷雾观后感范文精选02-13

电影的观后感12-26

电影观后感04-21

电影观后感06-18

韩剧《迷雾》的经典台词精选04-01

《迷雾围城》经典语录04-12

三部电影电影观后感01-12

电影雷锋观后感02-19

吴仁宝电影观后感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