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明月几时有》观后感

时间:2020-12-24 15:33:38 观后感 我要投稿

《明月几时有》观后感

  许鞍华又拍时代戏了,上一部许鞍华的作品也是时代戏,同样是讲民国时期的《黄金时代》。而这一部,则是讲抗日时期,东江纵队故事的《明月几时有》,又是一个取材于真实历史的故事。下面是CN人才网给大家整理的《明月几时有》观后感,欢迎参考~

《明月几时有》观后感

  篇一:《明月几时有》观后感

  “周迅的演技依旧令人信服”“动作担当彭于晏,有勇有谋霍建华”“从未见过如此血性的许鞍华”“拍出了炮火与抗争中的人情冷暖”……

  电影《明月几时有》将历史上著名的“省港文化名人大营救”还原到大银幕上,展现了平凡小人物在国难当头时的勇敢抉择。

  在纷乱的战争背景前,历史的硝烟散去,那些普通人,小学教师、文员、房东、老村长、村姑……原来都是英雄。

  面对一场生死未卜的营救行动,小学教师方兰(周迅饰)、神枪手刘黑仔(彭于晏饰)与绅士特工李锦荣(霍建华饰)根据任务随时变换身份,周旋在对敌前线。

  在战争的洪流中,周迅饰演的小学教师方兰后来成长为游击队长,作为片中身份变换最为显著的人物,她的际遇最让人担忧。

  时常以硬汉形象出现在银幕上的彭于晏,在电影《明月几时有》中再度提升“武力值”,饰演神枪手刘黑仔。

  而海报中,霍建华的“潜伏”状态显而易见,身处大量文件中的他展现出了文艺青年的特性,而窗外的日本兵则在提醒着观众他的处境非常危险。

  有影评人在看过电影后称这是一部“刀丛中的诗”,变得热血的许鞍华并没有放弃她一贯的细腻,多角度地展现了战争中的众生相。

  “我不是在说历史,我是在说历史中的每个人。一群普通人本来在过着各自的日子,战争打破了日常的平静,他们不怕,不犹豫,直面然后承担,完成了一个可以称得上伟大的任务。人救出来了,仗打完了,他们又回到自己的生活里。‘普通人的勇敢’,是很动人的。”

  篇二:《明月几时有》观后感

  许鞍华又拍时代戏了,上一部许鞍华的作品也是时代戏,同样是讲民国时期的《黄金时代》。而这一部,则是讲抗日时期,东江纵队故事的《明月几时有》,又是一个取材于真实历史的故事。

  或许民国对于许鞍华有着特别的意义。她曾经说过,民国是一个自由与忠诚的时代。在当时,无论选择哪种生活方式,都会拥有更多的自由。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无论是朋友、家庭亦或是战友、师生之间,又都会存在一种忠诚和责任。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觉得自由和忠诚是互不相容的,因为自由代表了一种随心所欲,不受限制的状态;但忠诚和责任,却毫无疑问意味着束缚。

  可是《明月几时有》的故事,刚好就是一个自由和忠诚并进的故事,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民国本身,就是一个自由与忠诚的时代。

  《明月几时有》的故事,取材于抗日时期著名的东江纵队,东江纵队是共产党在广东省东江地区创建的一支人民抗日军队,周迅饰演后来加入东江纵队,成为传奇人物的“方姑”;彭于晏则算是领周迅入门的老师,神枪手“刘黑仔”;霍建华则是“方姑”的未婚夫李锦荣。

  因为许鞍华是一位女性导演,在此前也一直擅长以女性视角创作。《黄金时代》也是以汤唯饰演的萧红自述开场。种种前史,都很容易让人以为,《明月几时有》会是一部以女性视角为主的影片。更何况,女主角还是周迅这种级别的人物。

  但事实并非如此,《明月几时有》虽然是以周迅为主角,却采用了三段式的结构和旁观式的视角。影片的前三分之一,讲述了“东江纵队大营救”这一历史事件。1941年12月8日,日军对香港发起进攻,香港沦陷以后,大批在香港的进步人士,也面临危险的境地。当时的东江纵队,用了半年时间,从香港搭救了800多名文化名人到大陆,其中就包括郭涛和蒋雯丽饰演的茅盾夫妇,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丁玲以及梁文道饰演的梁漱溟等人。

  因为是真实事件改编,《明月几时有》中,也带上了几分和《黄金时代》相似的味道,那就是在影片的叙事中,偶尔也会插入事件的亲历者的访谈部分。比如彬仔的访谈录像,彬仔是方姑的学生,后来也成了游击队队员。

  这部分访谈的记录性影像,与影片的剧情性构成了一种补充。在这种补充之下,《明月几时有》的时代感和真实感更强了。亲历者的讲述,和故事的发生,构成了两条并行的线,而观众,就在这两条线之间,感受着被扩大的叙事的可能。

  前面说了,虽然故事以方姑为主角,但是却并不以女性视点为视角,而且整体看下来,你会发现,这几乎是一个没有主角的故事,又或者说,每一个人物都是主角。周迅饰演的方姑,在故事的开始,甚至根本都不是东江纵队的成员,她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师,是茅盾先生的忠实粉丝,因为茅盾租了自己家的房子,而有了与茅盾交流的机会。在这时候,她只是一个单纯的文学爱好者。或者说,这时候,方姑还并不是方姑。

  在这之后,东江纵队对茅盾等文化人的营救行为,就是一个使得方姑,开始成为方姑的过程。彭于晏饰演的刘黑仔,在这次行动里发现了方姑的间谍天赋,从而把她招入了东江纵队。方姑,也从一个历史旁观者的身份,变成了历史的参与者。她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对自我身份的确认,从一个朗诵茅盾文集的少女,成长为勇于跟日军抗争的女侠。

  周迅在电影中演起一个未婚的年轻女子来,丝毫不违和。她非常好地诠释了方姑的不同阶段,从最开始的懵懂,到对游击队工作天生的`敏感和临危不乱,再到最后的老练冷静。这种跨越式的、阶段式的成长,一方面是方姑这个人物的成长;另一方面,也是整个时代的成长。

  如果说,方姑的角色,代表了在那个时代之下,从迷茫到坚定,慢慢成长起来的一类人的话。那么彭于晏饰演的刘黑仔,则就代表了另一类人。他是带着点悍匪气质的游击队员,甚至被当局高额悬赏。与方姑的涉世未深相比,刘黑仔则是对自己所做的一切都特别坚定,就好像他在片中说过的一句台词,“加入短枪队,就没有想过活着出来”。

  而霍建华饰演的李锦荣,则又代表了另一类人。他会说日语,温文尔雅,会说日语这一点,在那个时代,几乎就代表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身份。在影片的绝大部分篇章,你其实都摸不透他的底细,但是到最后,你又会发现,他其实和金像影后春夏饰演的那个女孩,是同一类人,同时也共享了,相似的命运。而李锦荣所吟出的“明月几时有”的词,又成了影片的题眼。

  其实在这几个人物身上,我们就已经能够看到许鞍华所强调的那种,属于民国时期的自由和责任。方姑之所以选择成为游击队员,茅盾的事情当然是一个引子,但究其根本,也还是她内心的意愿使然。而刘黑仔、彬仔、李锦荣,包括方姑的母亲在内,他们所作出的选择,其实也都是基于一种“自由意愿”,而在这种自由之后,共生的,也就是许鞍华所说的责任。

  《明月几时有》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众多人物当中来回切换讲述的,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群戏,影片的演员阵容,也着实撑得起这场群戏。只不过,在这样庞大的时代背景之下,去选择一个群戏式的、散点式的表达,确实有着不小的难度。这在一方面,能展现出一种针脚细密的时代感;在另一方面,又是许鞍华的一种特点。

  许鞍华曾经在采访时说过,自己是一个拍惯情节剧的导演,突然拍一套《倾城之恋》这样讲人物很细致心理状态的戏的时候,她会很怕自己掌控不了,不知道重点在哪里。她说她现在知道了,只是拍《倾城之恋》的时候还不知道。

  不过,《倾城之恋》还是被许鞍华拍得很好看,刚好,这也是一个民国的故事。对于同样是民国故事的《明月几时有》来讲,许鞍华,也已经走过了那么多年。这部并不是情节剧的电影,却是真的,比《倾城之恋》走得更远,更宏大了。

【《明月几时有》观后感】相关文章:

电影《明月几时有》影评观后感07-07

许鞍华《明月几时有》观后感07-07

电影《明月几时有》影评观后感201707-10

观《明月几时有》有感04-04

中秋作文:明月几时有01-09

历史战争片《明月几时有》观后感07-10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01-2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02-05

明月几时有的阅读答案范文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