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电影《漂着金子的河》观后感

时间:2021-01-16 14:43:22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电影《漂着金子的河》观后感

  《漂着金子的河》影片取材自新疆泽普县“中国最美村官”刘国忠的真实事迹,通过艺术再造,展示了喀什农村“维汉团结一家亲”的真实情况和新疆干部“扎根基层、务实为民”的光辉形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后感范文,欢迎阅读!

电影《漂着金子的河》观后感

  情节梗概:叶尔羌河边维吾尔村庄有唯一一户汉族人家,主人是村长,因车祸不幸去世。维吾尔族乡亲们自发为他举办隆重葬礼,他的弟弟从老家来要求运灵柩回老家。双方为此,情感上对老村长都难以割舍,最终故事有一个好的结局。

  【观后感范文】

  挺猝不及防的,在没有任何信息的情况下进来看这部电影,看了一会儿意识到这是一部主旋律,再看下去,竟几度落泪,片子结束后,仔细想了一下,觉得自己对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印象因为这部戏有了动摇。

  影片一开头,主人公村长就死了,一直到结尾,也只出现了他的一张遗像。

  全片通过村民为他办葬礼,以及哥哥为他千里运尸的过程,碎片拼图一样拼出这个人物的形象。

  中心人物不真正出现,通篇用侧笔描写,在小说界,这是很高明也很有难度的手法,王朔的《许爷》勉强算是类似的作品,电影的话,黑泽明的《罗生门》、蒂姆波顿的《大鱼》是其中翘楚。

  科克墩是新疆喀什市泽普县的维族村,刘国忠是村长,汉人,在检查道路时骑摩托摔死了,维族老村长给他挑了一块树林里的好墓地,村民们竟不答应,要埋在老村支部的院子里。

  刘国忠家人挑好了棺材板子,村民竟嫌棺材板不够厚,要重新砍树,砍树的工人知道是谁的棺材,竟不肯收钱,最后造出来的棺材,一个有三个重。

  还是老村长亲自给刷的漆。

  按照汉族的习俗,家人要把他的旧衣服烧了,村民又不答应,用热水洗干净,熨烫好。

  一人一件拿回家收藏起来。

  村长哥哥要把尸体运回老家,落叶归根,全村人不同意,极力阻扰,苦苦哀求。

  维族村民说汉语生硬,乍听起来还有点搞笑,但他们肃穆的神态,脸上朴素的皱纹,不由人不认真对待。

  一户村民夫妻俩车祸死了,留下一个孤儿仔,孤儿要把家里的房子抵了,把养的六只羊给村长,还他们家历年向他借的债,村长不收,对他说,以后我就是你的亲爸爸。

  孤儿成了养子,长大了,娶了媳妇,带着媳妇去给村长买寿衣,说起村长老寒腿,要给他买两条裤子在棺材里穿,媳妇一下子哭了。

  看到村长老婆拿棍子抽打摩托车,骂它害死了村长时,全场哽咽。

  村长长期给村里一名失怙孩子交学费,孩子为了出席他的葬礼向老师请假,中间忍不住流泪。

  村长小儿子安慰母亲时,母亲说起他的.婚事,怕因为家里没钱买新房子,耽误他的人生大事。

  村长小女儿出席葬礼时,提起大学学费还欠着,母亲答学费借给一个村民治病去了。

  这样的侧写满篇皆是,无法说尽,影片用大量细节画出人物肖像--一个把为人民服务当作政治理想的基层干部。

  相信这样的政治理想是超越朝代、党派、制度的存在,这是所有热泪流下的意义。

  影片取材于“中国最美村官”刘国忠的真实人生,就是说,真人真事,没有演义的成分,甚至片中村长的四个儿女就是本人出演。

  在科克墩村,刘国忠是唯一的汉人,在他的努力下,村子告别无电、无路、无自来水的历史,村民年收入从二十年前的300元到2012年的7000多元,2013年,刘国忠车祸去世。

  中国的主旋律电影要是都能拍成这样,我作为一个小小的纳税人,是支持的,主旋律可以来得再猛烈一些。

 

【电影《漂着金子的河》观后感】相关文章:

漂着金子的河观后感11-13

漂着金子的河观后感悟11-13

《漂着金子的河》观后感10-24

真人真事电影《漂着金子的河》观后感10-23

看《漂着金子的河》观后感11-13

观看漂着金子的河观后感11-13

漂着金子的河观后感201611-13

刘国忠《漂着金子的河》观后感10-23

《漂着金子的河》观后感(追忆中国最美村官)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