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白毛女观后感

时间:2022-11-12 17:31:26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白毛女观后感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白毛女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白毛女观后感

白毛女观后感1

  芭蕾舞剧《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中的一个共同的命题就是:妇女在的帮助下应该得到解放。新华字典对解放的定义是:解除束缚,得到自由或发展。在旧社会中,因为束缚,妇女没有自由可言,也不知道什么是发展。她们生活的中心就是男权的世界。

  由此表现出来的女性的特质,诸如:柔弱,寡言,逆来顺受等等皆是我们熟知的。在《白毛女》中一根二尺红头绳就是束缚的象征,在出现的短短几分钟里,却是喜儿最柔美的一瞬。不仅仅是男性对女性的社会地位的定位如此,女性本身在这样的环境下也默认一切皆合理。这样的观念的根深蒂固,以至于为了消除掉这样错误(先不论是否真的错误)的观念,剧中采用了一种完全极端对立的方式来展示女性应有的特质:柔弱成为刚强,寡言成为敢于言说,逆来顺受成为勇于反抗等等。表现在艺术语言上就有如下的改变:大量使用对比高的色彩,以产生强烈的戏剧冲突效果;服装上,主角最终换上共和国新装视为最终走向光明;舞蹈动作上,女性有了大量的十分果断的动作诸如指,怒目,敏捷的身手等等。通过这样的手法,戏剧完全消除了旧社会的女性形象残留在大众的阴影,使得戏剧告诉观众:这样才是正确的,只有这样的女性才是自由的。

  而是否这样的改变就是真正的获得了自由呢?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注意到,强烈的极端对立后的结果就是,使男性特质完全掩盖了女性特质。

  有评论解释到八大样板戏中皆是中性化了女性,而在我看来还不够,应该是男性化了女性。中性只是在男性化过程中的一个体现,并不是结果,它在社会上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但男性标准却是显而易见的。以上提到的如刚强、勇于反抗,以至于到军装、发型、舞蹈动作等,均明显的向男性特质靠拢(至少在那个时候之前,一直以来男性表现出来的特质都是如此)。

  所以男性化后的女性就带来了这个问题:这是解放还是重新的束缚?为什么最后女性还是必须以男性为标准来生活,为什么女性一定要型行皆似男性才能得到认同和尊重(剧中的确如此表现)?于是整个戏剧进行的过程就是一次循环,以《白毛女》为例:父亲(男性)没有把女儿(女性)保护好,于是女儿被地主(男性)抢走,女儿逃出来过着非人的凄惨生活(没有男性的女性),最后红军(男性)拯救了她。喜儿在这个循环中其实没有自己的选择,因为当没有其他选择的时候,唯一的选择其实并不能称为选择。

  芭蕾舞源于西方,它最大的特点便是足尖起舞。为什么选择这样高难度且身体损害高的舞蹈形式?是因为踮起脚后能够牵扯到腿部肌肉,使得女性柔美的线条能够获得前所未有的展现。所以在西方芭蕾舞起初只是表现宫廷,自然,神话等主题。而在革命芭蕾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剧中演员努力的踮起脚,却在试图表达一种刚强。即使在《红色娘子军》最后,有大量的大腿露出来,看到的也只是一块块结实的肌肉。只能说,这是政治要求下的艺术创新吧。

  而事实上在红色年代下催生出来的各种文艺成果,不都是这样的吗?而今天也成为了国内外炙手可热的话题。我从来认为任何搀杂意识形态政治诉求的文艺创作皆丧失了它本源的追求。所以对我来说,革命芭蕾中最美好的,还真只有喜儿头戴红头绳时的惊鸿一瞥吧。

白毛女观后感2

  一直以来,看的都是歌剧版的.《白毛女》,故事中的很多情节都是通过演员的表情以及旁白表现出来的,有时候根本挖掘不到剧本所想要表现的深刻含义。看完电影版的《白毛女》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喜儿的两次奔跑。

  第一次是奔跑在田野里。当父亲以及邻居大婶决定把她和青梅竹马的恋人大春的亲事定下来之后,她害羞的跑开,带着少女特有的青涩和心事被发现的羞涩、喜悦。在一片茫茫无垠的麦地里,一前一后,留下的是幸福奔跑的身影。这次奔跑,是爱情自由的体现,青梅竹马的爱情并没有因为两家家境的贫寒遭到阻挠,慈祥的老父亲愿意失去生命去守护女儿的幸福。两小无猜,在当时是多么奢侈的情境,更不用说把这份感情坚持到最后,喜儿和大春长久以来形成的默契让那份感情变得坚定笃真,即使是一起吃苦,一起冒险,两个人也紧牵双手。在杨白劳把租子折合成大洋后,两个人为了能还债,一起攀岩砍柴,采药,用生命和汗水守护着那份爱情。再苦再累,爱人的一个眼神,就会让对方有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动力。情感的默契,让两个在田野中奔跑的身影变得那么和谐,那么纯真。那么长长的又坎坷的一段路,难道不是他们今后要经历的事情的写照吗?

  第二次是在后山上。喜儿被黄世仁霸占后,怀着身孕仍免不了被黄家“灭口”的阴谋,然而,她并没有向现实妥协,牛鬼蛇神也阻挠不了她对自由的向往。夜色漆黑、寒风阵阵,前有深河,后有追击,喜儿奔跑在丛林间,用信仰和无畏战胜了现实对她的进一步摧残。她逃掉了,从此,她自由了,在山野间,在丛林里,在水流上我们都能看到她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的场面,未知的自然显然已在她的脚下臣服,她可以自由穿梭在自然的每一个角落。同时,也是因为有了这次奔跑,她的境遇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不再会为了填饱肚子而发愁,因为她栖身的破庙变成了“香火”很旺的神庙,不断会有“香客”来为她“进香”,她可以随意享用那些贡品。她不会再为了自己的声誉困惑,她已不是那个被黄家玷污后“不检点”的女人,相反她摇身一变,变成了人人敬畏的“白毛仙姑”,受着无知世人的敬仰和敬畏。再者,没有了情感束缚的她,只坚定着一个信念:“报仇,为父亲报仇”,不会再像之前那样要考虑很多现实的因素。最终,她的为自由而奔跑换来了自身的自由,换回了爱情,也换回了父亲的枉死之仇。

  故事情节虽然极富戏剧化,但很好地反映了人们在旧社会压迫下的期望。一个是在封建婚姻制度的压迫下,人们渴望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喜儿尚且可以为了爱情奔跑,我们现实中的人又有什么可畏惧的呢?我们需要的仅是战胜对封建家长制的畏惧,冲破传统婚姻观念的束缚,打破门当户对婚姻观的牢笼。另一个是在封建地主的压榨下,人们渴望推翻地主阶级,得到人身和财产的自由。喜儿并没有在现实面前低头,

  而是勇敢的踏出第一步,奔向自由的田野,用信念和坚持战胜压榨和不公,最终赢得自由,踏入新社会。

白毛女观后感3

  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自己已不再为美国动作大片而热血沸腾。一方面觉得这类电影的故事情节缺乏深度,只获取了短暂的视觉冲击,却难以得到心灵上的共鸣,另一方面,对于我这个年龄段的人来说,里面大量的特技不但不会使我为之振奋,反而被弄得眼花缭乱。取而代之的是,我开始对国产的红色经典老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每一部电影都让我对那个红色年代多了一些了解,同时也让我对那个年代有了无限的向往。在那样一个饥寒交迫的年代,大多数的穷苦老百姓虽然缺衣少食,但是精神世界却非常充实,他们团结向上,他们慷慨激昂!每天都快乐地忙碌着,为了简单的衣食住行而劳作,劳动充实了他们的生活,使他们忙得几乎没有时间去抱怨、去勾心斗角。他们活得简单而快乐,常常为了一顿饱饭欢欣鼓舞。在这些老电影里,你完全看不到现代人的空虚、堕落,即使条件再艰苦,你从主人公身上看到的永远是坚强向上的革命精神!

  影片《白毛女》就是这样一部值得深思的电影。在盗版光碟泛滥的年代,《白毛女》是我收集的唯一一张正版电影DVD。因为我觉得它很有收藏价值,它不愧为新中国电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其中一个场景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就是杨白劳为了庆祝新年,用忙碌一年仅剩的一点钱给喜儿买了根红头绳,喜儿便高兴得载歌载舞,一家人聚集在一起,每个人只能尝尝有限的几个饺子,却热闹非凡。而我们现在的新年,人人衣着光鲜地围坐在摆满大鱼大肉的餐桌前,脸上却少了喜儿那份真挚的快乐。大家虚伪地互相拜年,到处送礼、塞钱,把过年当成显示自己阔绰或讨好别人的平台,还有的为了奖金在忙着工作,至于家人难得的团聚早已抛在脑后,亲情已不再是一道新年大餐。

  《白毛女》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曾影响了一代人。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萧条的经济,战乱后的杯盘狼藉,近百年被列强欺压沦为奴隶的艰苦生涯,难免使很多中国人对新生活丧失信心。《白毛女》就在这时出现了,成为那个物质极度匮乏年代里人们的精神食粮。而且里面的主人公就是当时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缩影,许多中国人在里面看见了曾经的自己。它不但丰富了大家的业余生活,也鼓舞了一代人,让大家意识到喜儿的'精神在新时代同样值得传颂。作为一个吉林人,我尤其喜欢这部电影。因为这部电影见证了长春电影制片厂的辉煌,从这以后,长春电影制片厂又相继拍摄了像《董存瑞》《五朵金花》这样的经典的老电影,之后便销声匿迹。

  在这个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年代,各种商业大片充斥着整个电影市场,大部分人们已将《白毛女》遗忘,许多年轻人甚至没听说过这部经典。但我觉得它应该被人们重新审视,它不只是一部土掉渣的老电影,它更是一份对艰苦年代的回忆,提醒我们要珍惜现在的一切。

  《白毛女》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精神指导下诞生的大型新剧。它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于1945年创作。它是根据1940年流传于晋察冀边区的“白毛仙女”民间故事改编的。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白毛女800字观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白毛女观后感4

  因为不习惯看舞台剧,我最后看的是1950年拍摄的黑白电影版《白毛女》。白毛女的故事已经讲过许多次,这里便不赘述剧情,只讨论一些我看完之后的感想。

  一言不合就开唱,这好像是那个年代的电影特色,电影版《白毛女》里有许多处地方都用唱歌代替了说话。电影开头就是杨白劳在唱歌,几句歌词点出坐拥大片田地的地主和穷苦农民之间的矛盾,也描绘出一副地主压榨农民的场景。还有喜儿临嫁前一天晚,坐在炕上一边扎头发一边唱着“有钱人结亲讲穿戴,我爹没钱不能买,扯上二尺红头绳,对着镜子扎起来,唉唉扎呀扎起来”既体现出穷人结亲的困窘,却又表现出喜儿对婚事的期待。亦有后面,喜儿被误认为白毛仙姑,追着进庙躲雨的黄世仁打时,半唱半说的那段“你说我是鬼,这都是你们把我逼成这样子的……好,我就是鬼,我是屈死的鬼,我是冤死的鬼,我要撕你们,我要咬你们。”一个人自说自话难免看着尴尬,但是这样一处理就不会给人强行解说的别扭感。绝大部分的唱段听着是没什么问题的,唯独一个地方,我重复看了几次,还是觉得突兀。杨白劳死了之后,穆仁智前来抢喜儿,喜儿在听到契书的内容后,就开始唱她的震惊、唱她的冤屈、唱她的坚定,杨白劳的死就这样一笔匆匆带过,本来应该很冲击的一件事收尾却匆促而平淡,喜儿的高唱一点也没能让我觉得冤屈,反而越听越觉得虚假。

  电影里还有许多处埋了伏笔和暗示,对比手法也用得很多。黄世仁回来在路上调戏喜儿那幕,让后来使计强抢喜儿的剧情顺理成章。赵大叔给王大春和喜儿讲红军的故事,也为后面王大春去投奔红军埋下了伏笔。而杨白劳死于盐卤的伏笔非常隐晦了,一开始我看到杨白劳抓住想偷吃盐卤的猫说“找死啊”,只以为是平常的家庭琐事,没想到最后杨白劳是喝了盐卤跑去雪地里自尽的。对比在很多地方都出现过,在黄家上用得尤为频繁。黄世仁的母亲,刚出场是个敲着木鱼念经的老婆婆,乍一看是个慈眉善目的形象,结果开口就是剥削收租,一点活路不给人留。明明是吃人的地主家庭,匾额却都是“德贯千顷”“积善堂”,黄世仁强暴喜儿的那间房门上还挂着“大慈大悲”的匾额,不可谓不讽刺。不过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处对比,是黄世仁前后期形象的转变。黄世仁刚出场显得特别强大,走路昂首阔步,神情高傲,连他黄家就是县衙这种话都随便说,农民们的生死就在他一念之间,无所不能的模样。但自他在庙里遇上喜儿开始,他就表现出一种畏缩窝囊的模样,走路含胸驼背,神情畏惧,仿佛换了一个人。黄世仁重新出场的时候,我几乎没能认出他来,差点以为后期换演员了。

  除了这些特别的安排外,还有些细节很动人心弦。《白毛女》刚开场的时候,喜儿和王大春两人无声的互动,大年三十那晚喜儿因为将要出嫁而在杨白劳怀里撒娇,杨白劳出门赴死前脱下厚衣盖在沉睡的喜儿身上……都体现了农民阶层淳朴的性情。但同时,在面对黄世仁的欺压时,农民们一次次的退却忍让,也表现了那时农民阶层的无力。

  《白毛女》地主和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贯穿始终,且一步步的加深,从最开始单纯的人地矛盾,累加杀父、夺妻、毁家之恨,使人越发对黄世仁恨之入骨,也对地主这个形象越发厌恶,符合当时社会环境的需要。

【白毛女观后感】相关文章:

电影白毛女观后感范文12-26

精选3d白毛女观后感02-27

3d电影白毛女观后感「精选」02-27

《白毛女》教学设计03-17

《白毛女》的教学设计03-17

《白毛女》的优秀教学设计04-01

七年级级音乐白毛女教学设计02-21

观后感11-05

电影《火云端观后感》观后感02-28

闪闪的红星观后感 - 观后感550字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