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创业致富故事

时间:2022-10-27 17:08:19 钟澄 创业故事 我要投稿

创业致富故事范文(通用22篇)

  创业作为一个商业领域,创业以点滴成就点滴喜悦致力于理解创造新事物(新产品,新市场,新生产过程或原材料,组织现有技术的新方法)的机会,如何出现并被特定个体发现或创造,这些人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去利用和开发它们,然后产生各种结果。下面是创业致富故事范文,请参考!

创业致富故事范文(通用22篇)

  创业致富故事 篇1

  长长的嘴巴,光滑的黑褐色流水线体型,怪模怪样却身价不菲。这就是付伟看上的能给他带来财富的“鸭嘴鱼”。瞄准上思县凤亭湖水库良好的生态环 境和优质的水资源,来自北海的付伟于去年5月份在此放养1万尾“鸭嘴鱼”(学名匙吻鲟),今年春节前已经可以陆续上市销售,市场售价100元每公斤仍然 供不应求。

  付伟原在北海的一家民营企业上班,可是有一天忽然腻烦朝九晚五的生活,于是寻思着自己创业。付伟喜欢养殖,可是饲料鱼、饲料鸡鸭食之无味,早 已被人们吃得厌烦。他想另辟蹊径,养殖一种原生态的那一定很受人们欢迎,可是养什么好呢?一天,付伟又在电脑上搜索时,一种名为匙吻鲟的怪鱼引起他的极 大兴趣。这种匙吻鲟因其嘴巴又长又扁,形状特像鸭嘴,因而又俗称“鸭嘴鱼”。通过电脑查询得知,“鸭嘴鱼”属虑食类,只捕食水中浮游生物,不食饲料,因其 能净化水质而受到国家农业部的大力推广。但是,鸭嘴鱼要生活在恒温性好,水源条件和植被保护都非常良好的水源中。因其对生长环境的苛刻要求,目前广西市场 上几乎没有鸭嘴鱼销售。这一消息让付伟兴奋不已。

  为验证鸭嘴鱼的市场前景,付伟找到一位原来在老家认识的越南海鲜老板,问他是否有意销售鸭嘴鱼?原本以为对鸭嘴鱼前所未闻的越南老板会一口回 绝,没想到这位老板瞟他一眼,答道:“可以啊,发几吨来试试。”老板的话一下子把付伟给吓倒。几十斤都难找,更何况几吨啊!不过老板的狮子大开口也让 付伟对养殖鸭嘴鱼充满信心。

  可是对鸭嘴鱼养殖技术一无所知也一下子难倒付伟。他决定继续向万能的互联网求索。功夫不负有心人,网络上一条关于湖南长沙美珍匙吻鲟繁育种苗基地的'信息让付伟眼前一亮。通过拨打网上留下的电话,付伟联系上这个基地的育苗专家游均可。对于付伟提出来的想要到基地学习匙吻鲟繁育和养殖的请求,游均可爽快地答应。为此,2010年至2013年的3月到6月,付伟都专程赶赴长沙匙吻鲟繁育种苗基地,跟随游老师学习。通过三年的努力学习,付伟终于掌 握匙吻鲟繁育和养殖技术,决定开始自己养殖。鉴于匙吻鲟对生长环境的苛刻要求,付伟还是决定在网上搜索合适的养殖场所。通过一遍遍的查询,付伟终于把目光锁定在上思县境内的凤亭湖水库。这里水面辽阔,水温恒定,而且由于周围植被保护完好,水中的浮游生物含量非常丰富。

  锁定目标后,付伟迅速和当地政府取得联系,得到大力支持。在凤亭湖水库的一个小岛上,付伟和其合伙人在那里搭起一座两层的简易板房,作为平 日里的落脚点。在小岛前面的湖面上,他们首批建起25个养殖水箱,每个面积72平方米左右,25个水箱可以放养10000尾鸭嘴鱼。付伟说,鸭嘴鱼小苗 刚放养的前25天,每天投喂一些鱼苗饲料,之后就可以自己滤食水中的浮游生物。由于鸭嘴鱼滤食的是活体生物,不容易生病,也不用投喂饲料,只要每隔三天 用盐水洒一次网箱消毒就可以,省力省心又省钱。但由于鸭嘴鱼是纯放养原生态的鱼类,在生长过程中大小参差不齐,不像饲料喂养的那样个头大小相同。因此, 付伟去年5月份在凤亭湖水库放养的1万尾鸭嘴鱼到今年春节时约有三分之一长到2、3斤左右,春节前就有一批开始捕捞后装入专门的氧气袋再装箱运到南宁、钦州等地进行销售。余下的也有老板订购,分批陆续运往上海等大中城市,每公斤市场售价100元。鸭嘴鱼属软骨鱼类,除鳍有小刺和嘴巴坚硬之外,全身都可以食用,且没有腥味,颇受顾客喜爱。

  为扩大产量,将鸭嘴鱼打造成一个响当当的品牌,付伟于2014 年10月成立上思县碧水源匙吻鲟养殖合作社,2015年正式带动凤亭湖水库公正乡周边13户村民养殖10000多尾鸭嘴鱼,统一采购鱼苗,他负责提供技术指导和统一销售,力求不断壮大鸭嘴鱼市场,带动更多人和他一起成就鸭嘴鱼养殖产业。此外,他计划继续扩大网箱养殖面积,并开辟一处鸭嘴鱼幼苗繁育基地。 还和合伙人一起在岛上种植各种果树,养殖土鸡等,计划把小岛打造成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农家乐,让越来越多的人在这里享受到世外桃源般的宁静和快乐。

  创业致富故事 篇2

  昆明90后小伙当“绣郎” 创业“施针”要让乡邻富

  2012年8月,苏州市第二届“姑苏绣娘”技能竞赛举行,在这次比赛上,首次出现了男生的身影,他就是来自昆明的90后小伙李云晨。这次比赛中,李云晨凭借高超的技艺引起了苏州当地媒体的高度关注,被冠以云南“绣郎”的名头。

  其实在“姑苏绣娘”比赛上崭露头角前,李云晨已经在苏州学习了4年苏绣技艺。李云晨说,他从16岁第一次接触到刺绣,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比较爱好绘画和中国传统文化,接触到刺绣后,就把這门手艺当做业余爱好自己学习。” 李云晨说,他曾在昆明跟不少师傅学习刺绣技艺,还曾经到楚雄、贵州等地学习。“我感觉刺绣是一项很有前景的民间技艺,但目前做的人非常少,是个空白的市常”18岁,立志要把刺绣的兴趣爱好做成事业的李云晨,决定前往苏州学习苏绣。

  苏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首,以图案秀丽、绣工细致、针法多变为特色,代表着刺绣技艺的最高水准。李云晨来到苏州后,四处寻访苏绣高手,足迹遍布江南各地,曾经师从姚慧芬女士学艺。李云晨说,学艺非常辛苦,“我白天在名师的绣庄学习,晚上还要接同行委托加工的活,每天5点起床,常常要工作到次日凌晨。”

  刺绣是一门细致活,一幅作品需要半年才能完成,如果要把人物、动物、风景画的刺绣技艺都学全,需要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时间。为了缩短学习的周期,李云晨在绣庄工作时,常常借“上厕所”的时间,“路过”其他绣工身边,细心学习其他人擅长的刺绣技法。“学习苏绣的过程太漫长,我正是靠着渴望学习的态度,花了3年的时间,学到了别人10年才能学到的东西。”

  经过8年的苦学,李云晨不仅掌握了苏绣技艺,还首创了国画泼墨乱真刺绣,擅长运用自创的加点交叉针法,创造出国画泼墨的写意刺绣。多年来,李云晨创作的刺绣作品,多次在各大艺术展获奖。

  技术突飞猛进,在业内也获得了较高认可后,2013年,放弃苏州的工作机会和良好平台,李云晨决定回到家乡昆明,“回到家乡,就是想把這门手艺发展起来,带动更多人借刺绣脱贫。”

  刺绣是一门有着近三千年历史的民间技艺,是我国古代“女红”中的一种,懂得刺绣的人曾经遍布各地,在李云晨的老家官渡区陶李村,几乎家家户户的妇女都懂得刺绣。回到昆明后,李云晨把自己的工作室开在了陶李新村。在李云晨看来,这些昆明本土的绣工已经有刺绣的功底,只需要稍加培训,灌输现代刺绣工艺的理念,就能够绣出比较令人满意的作品。

  陶李新村的陶阿姨已经年逾五旬,因为从小身体残疾,生活来源全靠她的手艺,打毛衣、刺绣都是一把好手。李云晨得知陶阿姨有刺绣基础之后,主动找到她寻求合作。“我把苏绣作品带给陶阿姨看,仔细讲解苏绣的工艺特点,并且演示苏绣的技法。”陶阿姨悟性极高,一看就会,没多久已能独立缝制刺绣旗袍等消费品。

  “陶李村就有很多人会刺绣,只是在做工工艺方面没有苏绣這么精深,大家都把刺绣当作业余爱好,没有潜心投入。”李云晨说,开办工作室的当务之急就是培训当地绣工。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工作室的专职绣工已经有14人,业余兼职的绣工也有近30人。其中专职固定员工主要以加工艺术品刺绣为主,兼职绣工以绣制旗袍、围巾、挎包等消费品为主。

  谈起开辟日用品刺绣项目的初衷,李云晨分析,日用品刺绣的优势一是价格更加亲民,可以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接受苏绣技艺,其次是可以带动更多的绣工加入,实现收益。

  今年79岁的严奶奶是工作室里年龄最大的.绣工,老人家绣出的苏绣牡丹花丝巾做工细腻,受到不少客户的好评。李云晨说,陶李新村不少中老年妇女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生活并不富裕,“刺绣在家就能做,一年下来可以挣一万多元,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份不少的收益,大家都很有积极性。”

  把民间工艺转化为生产力,借助刺绣带动乡邻脱贫致富,李云晨开辟出的这条新路子,也引起了昆明市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

  2014年,李云晨带着他的作品参加昆明文博会,他的发展模式引起了昆明市妇联的注意;去年11月,昆明首个“妇”字号的创业孵化平台——昆明妇女创业创新示范中心揭牌成立,李云晨的刺绣工作室受邀入驻双创中心。

  走进位于呈贡上海东盟商务大厦的昆明妇女创业创新示范中心,李云晨刺绣工作室占据了数十平米的独立空间,展示有李云晨的不少代表作品,还设有专门的工作区域,绣工们正在专心致志地创作刺绣作品。李云晨说:“昆明妇女创业创新示范中心让我们免费使用办公场地,这里也是一个很好的展示交流平台。”每周都会有来自各地的客商到中心参观,也带来了一些商机,作品找到了更多销路。

  李云晨表示,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刺绣行业中来,是下一步的主要目标,“泼墨乱针刺绣的欣赏价值、艺术价值和升值空间都比较大,但目前团队里的14名绣工,只有2人掌握這个技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他希望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发动昆明当地更多的人参与到刺绣行业中来,通过不断的培训,培养出更多的昆明“绣娘”,发扬独特刺绣技艺的同时,带动更多人脱贫致富。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同时,要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激发群众的创造精神。

  昆明市官渡区陶李村脱贫之路,就是精准扶贫的生动体现。做到了从实际出发,找准对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对症下药、精准出招。李云晨在带领乡亲致富的过程中,抓住了“人”这个根本,精准施招,授人以渔,灌输现代刺绣工艺的理念,培训当地绣工,让大家学好技艺,不出村就能致富,提高了大家的积极性,激发了群众的创造力,是昆明扶贫攻坚战役中一个典型、生动的创新战例。

  官渡区陶李村脱贫之路,是“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的最好注脚。

  做好新形势下的扶贫开发工作,加快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既要“输血”,更要“造血”。想方设法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把人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扶贫先“扶智”,注重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帮助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群众有了用武之地,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加上具有“造血”功能的产业,就能够从根本上拔穷根,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脱贫开发之路。

  近年来,昆明在扶贫开发中,立足基本市情,在工作思路、资金投入、工作抓手、机制创新等方面加大力度,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但也要清醒认识到,目前全市贫困人口数量大、贫困程度深、致贫因素多的状况尚存,实现脱贫致富依然任务艰巨。

  陶李村脱贫之路,结合自己的村情,符合农民的意愿,也许不可复制,但经验完全可以借鉴,比如“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的做法,就值得各地学习推广。

  创业致富故事 篇3

  一个靠网店致富的80后新型农民

  祖辈三代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过惯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生活。不想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出了一位靠电子商务创业致富的新型农民。每天坐在家里的电脑旁,敲打一下键盘,就可以将自己家吃不完的黄花菜全部卖出去。家里的黄花菜再过两、三个月,就可以采摘了。以前,父母不知道怎么将这几千斤黄花菜变成钱,现在不用愁了。近日,管小伟急匆匆从广州回到家乡,筹划着今年的黄花菜网络营销计划。

  背着父母借款4000元立志创业

  2000年初中毕业后,管小伟即踏入社会,那年他才16岁。一个农民,本应该老老实实一辈子与土地和庄稼打交道,可他不甘心。他要创业,要混出和父辈不同的样子来。

  没技术没学历没背景,要想创业很艰难。他只能先选择在广州一家礼品厂打工,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工资也就400多。

  200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见一个同事在淘宝网上开了家服装店,收入还不错,比打工轻松有趣多了,于是也萌生了开网店的念头。他开始经常到网吧上网,在淘宝社区查看别人的创业经历,分享他们的创业经验和心得,憧憬自己的未来,常常激动得彻夜难眠。

  2008年8月,管小伟开始真枪实弹的干起来了。开网店,有两件法宝不可缺少,一是电脑,二是相机。他身无分文,没有钱怎么办?他想来想去,最后鼓起勇气,背着父母开口向堂哥管凌云借钱。管凌云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一网站搞软件设计,听说堂弟要创业在淘宝搞网店,非常支持,当即汇给4000元。管小伟花2999元买了台神州天运Q1400笔记本电脑,另1000元买了台尼康L16相机,有了這两件法宝,从此开启了他的淘宝创业之路。

  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创业的路走得很艰难

  设备问题解决了,可是父母却不理解,他们不懂什么电子商务,觉得這无异于天方夜谭,是在胡闹,劈头盖脸把管小伟骂了一顿。在家里一捣鼓电脑,父母就是一顿骂。看来,在家里是干不下去了。但是,既然开了头,就决不能放弃,要一干到底。他想,只要自己干出成绩,父母会理解和支持的。

  他只身卷起铺盖,只好又去了广州,不是去打工,而是和弟弟一起租房子开网店创业。管小伟没有工作,一天就泡在网上,全部开支就是弟弟每月工资1000多元。除了房租、网费,两人的生活费只能每月控制在300元内,所以每顿都不敢多吃一口,早餐不吃,日子过得非常清苦。

  管小伟从小学到初中,都没接触过电脑,只在打工的时候学过五笔打字,只有拼命自学。网站注册后,卖什么产品呢?开始尝试过很多产品,没有资金进货,开始就托朋友,拿来他们厂里库存的小包来卖;没钱买其他照相器材,就在墙壁上面挂一张白纸拍照。慢慢业务熟了,可是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拳头特色产品,定位不准,生意也一直做不大。管小伟说,那段时间很苦恼,做梦都是淘宝。

  家乡的黄花菜成了他创业的幸运花

  正在迷茫间,说来也巧,有次弟弟回家带了一些家乡的黄花菜来广州,管小伟灵机一动,这不是自己冥思苦想的理想产品吗?他把弟弟带来的黄花菜稍作包装,拍照,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放在了自己的网店里去卖。没想到,没过几天就有个买家来,一次买了好几斤。

  管小伟想,老家是黄花菜原产地,货源很足。他家年产黄花菜干就有4000多斤,全县黄花菜种植面积达到16万亩,菜农达40万人,总产量超过全国的一半,是国家命名的“黄花菜原产地”和全国最大的黄花菜种植基地, 每年出产黄花菜干约30万吨,占国内市场总额的80%。全县黄花菜年产量又主要集中在该镇。黄花菜营养价值高,是难得的营养生态食品,市场前景肯定是乐观的。想到這里,管小伟兴奋得手舞足蹈起来,当即收拾行囊,从广州再次回到了老家。

  苦苦寻觅這么多年,管小伟终于找到了自己创业的支点和突破口,从此,管小伟的创业走出了迷茫的低谷,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起来。

  回到家里,管小伟首先将自己在网上卖掉了黄花菜的`事情,说给父母听,并演示给他们看,两个老人先是半信半疑,后来,看见儿子一天天往外寄黄花菜,家里接到的汇款单慢慢多了,才真正相信,自己的儿子有出息了,捣鼓那些个网店还真能赚钱。

  淘宝上每天有4000多单黄花菜挂在网上叫卖,如何突出自己网店的特色呢?

  管小伟一是尽量在网上展示黄花菜原产地的实地照片,以及黄花菜的营养知识,表示有充足货源供应;二是将黄花菜从采摘到加工的整个过程拍下来,展示给买家看,让他们了解整个流程,并保证黄花菜的质量、环保和生态;三是做好服务并加强与买家和网友交流,在网上征集黄花菜谱,供大家参考和交流。这样,买家知道了他家的黄花菜都是他老妈亲自摘晒,自然风干。不像传统加工黄花菜行业都是当地采购商收回去,经过几次转手,中间有些老板还会添加化学剂。买家很相信他卖的黄花菜的质量。

  生意做起来后,发货又出现了难题。农村不通快递,平邮速度又慢,从老家发货一般都要十天半个月,很多买家接受不了,特快专递又太贵。为此,管小伟又一次去了广州。那次去时随身带了几十斤黄花菜,卖完后,再叫家里人从老家发平邮到广东,每次发100多斤,管小伟在广州接到货后,再包装发到买家手里。但是总這样中转也不行,在广州消费又高,卖黄花菜赚的钱花得一干二净。不过,感到欣慰的是,看到了黄花菜的网购市场,更下定了管小伟做下去的决心。在广州做了一段时间后,因为消费太高,最后还是回了老家。也算是运气好,在衡阳市一位也做淘宝的老乡,要管小伟把货包装好通过镇里开往衡阳的班车,托运到他那儿,由他帮着发到客户手上。这一招解除了管小伟的后顾之忧。2009年,家里的几百斤黄花菜全卖完了。

  管小伟自豪的告诉记者,他每年除了卖完自己家里的黄花菜之外,现在还要从农户家购进,才能保证货源。每年12月是旺季,最多一天卖了1万元,网上最多每天有10多万浏览量。每年收入比做一个死农民,不知要强多少倍。

  后面的路还有很长很长

  现在,管小伟全家出动做淘宝,并带动了本村几个年轻农民做淘宝。他的目标是:以淘宝为中心,依托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巨大优势,让所有喜欢吃黄花菜的朋友们,吃到原产地高品质的黄花菜。他的梦想是5年之内能通过淘宝建一个品牌。他还和祁东县城的谭斌、姐姐管芙蓉以及本村的管小勇,准备成立一个黄花菜网络营销联盟,进一步做大做强黄花菜销售,并将祁东的其他土特产也实行打包网销。

  创业致富故事 篇4

  眼前的他,中等个头,肤色黝黑,穿着沾满灰尘的衣服,看上去和普通工人并无二样。谁能想到,2012年的他还是一名学徒,2016年的他已经脱贫致富。他就是白朗县嘎东镇马义村的致富小伙加次。

  冬日的马义村,阳光明媚,微风习习。记者来到加次家,只见加次和亲戚一起正在一丝不苟地给家具彩绘。五颜六色的彩墨、笔触细腻的巧手、多姿多彩的样式、形象生动的画图……

  1991年出生的加次,从小就耳濡目染彩绘家具,他的父母和很多亲戚都从事这一行业。或许是成长环境的使然,加次很早就决定了他以后要走哪一条人生发展道路。

  22岁时,在亲戚的介绍下,加次独自一人来到拉萨拜师学艺。“记得当时学艺时,第一年没工资,第二年每天20元,第三年每天50元,工资不多。但很感谢传授我技艺的老师,让我有了一技之长。”加次说。

  2015年加次顺利毕业,但摆在加次面前的两难选择是:去家具厂打工还是自己单干?他决定回到县里去实地看看。经过实地调研,加次发现县里有不少藏式家具厂,但如何保证既不用去家具厂打工,又能保证自己单干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呢?调研走访让加次不断思考,他想到用承包的形式开启创业的第一关。

  然而,思路虽好,在实行中,加次却遇到了种种困难。“再难也得干,创业就是要创造条件把事情干成。”加次发现,驻村的工作队经常在村里宣讲脱贫致富政策,还真正帮扶不少人走上了创业道路,加次将希望寄托在了驻村工作队身上。

  后来,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在政府的积极支持下,加次如愿地以承包人的身份同镇里附近的一家具厂签订了合作协议。“刚开始,承包的不多,一个月有2到3套家具。但能够迈出第一步,我当时很激动。”第一次创业的`小小成功,让加次充满了激情,也充满了自信。“创业有顺境,也有逆境,最重要的是要有激情。”加次感慨说。

  与别人创业不同,加次的工作地点不在别处,就在自己家里。“在自己家里就能工作,不仅轻松自在,还能照顾家里人,实在太方便了。”加次一家共4口人,两个女儿还在上学,妻子在家里帮助加次做些零碎活。“现在,我妻子也在学习彩绘,再加上亲戚,人手完全够了。”加次说。

  加次还告诉记者,能在家里工作,这得益于房子面积宽敞,有足够的空间放置各类家具。原来,加次以前住的房子不仅面积小,而且房屋旧,受“4·25”地震影响,房子也出现了很多裂痕。“我现在住的房子是去年政府搬迁过来的,自己出了12万,政府出了18万,中户型,面积有300平方米呢。”

  当记者询问加次一年的收入时,他高兴地说:“做家具彩绘,一年有3万多元收入,加上我和妻子的生态岗位补贴,一年也有6000多元。”

  “藏式家具技艺传统,风格独特,可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保护好、传承好。下一步,我计划从承包人转向自建合作社,带徒弟,不仅彩绘家具,而且还要自己做家具,逐渐扩大业务范围,吸引村里更多人的参与进来,一起创业致富。”加次信心满满地说。

  创业致富故事 篇5

  盘龙街道长安社区的90后小伙佘军,毅然放弃在江浙一带打工挣高薪工作,返乡创业,在看是平常的田间地头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

  放弃高薪,毅然返乡创业

  当同龄人还在学校享受最幸福的读书时光,佘军初中毕业就在朋友的带领下外出打工,成为了成千上万的打工族中的一员。由于年轻,手脚娴熟,非常快,佘军就在浙江一家200多工人的鞋厂站住了脚,每月领到了近万元的工资。在外打工的生活,一切都是那样按部就班,可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都会莫名的望着家乡的方向发呆。“在外面挣钱再多也是给别人打工,感觉心里始终在漂泊,我就想自己干,活出自己的精彩。”佘军介绍说,每逢休息,他就有前往人流多的市场观察,了解当地人的生意之道。“我是经过半年多的时间考察,平菇菌有别于一般蔬菜,种植人相对较少,感觉老家距离新县城近,区位优势明显。”一切准备就绪,佘军回乡种菇的念头越来越强烈。2012年春节前夕,归心似箭的他带着妻子回到了土生土长的柳桥村,通过实地调查,他改变在自己老家办厂的想法,决定在距离新城更近的长安社区租地发展。仅仅两年多时间,佘军最初的梦想开始暂露头角。在距离长安社区不远的乡村道路路上,放眼望去,一处坐落在田野中间的蘑菇厂房格外惹眼醒目,这里正悄然孕育着一位90后的创业梦想。

  面对失败,取经攻克难题

  记者见到佘军时,他正和工人一起为新的一批菌袋灌菌种,从他娴熟的手法上看,非常难想象他就是远近闻名的“平菇达人”, 只有初中文凭的他,创业之难不言而喻。但他凭着90后百折不挠的精神,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第一步往往是艰难的迈出,尽管佘军当初购买了大量菌类种植书籍,进行了学习了解,但还是遭遇了第一次创业失败的。“第一个月种出来的那批平菇有的长了绿霉,有的长了灰斑霉,什么霉都有,基本全部坏掉。”佘军说,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和经验,第一次菌种培育出现了菌丝体发育不成熟,导致无法出“菇”。说起当初佘军的经历,村民伍建更是记忆犹新:“当扔出来没有用的菌袋就用两千多袋,汽车就要拉好几车,损失上万元,我们就以为他年轻肯定不会再做了”。 刚开始投产就出现了问题,这对于90后的佘军来说是一次不小的打击,当初就不太看好的妻子也始了思想动摇。佘军的.妻子曹德兰说:“在外面的工资也高、家里面又操心、又劳累,种植风险大,继续做下去感觉会越亏越多,越陷越深”。此时的佘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冷静分析和琢磨后,佘军告别家人,独自一人前往湖北利川等地,向当地蘑菇种植大户学习种植技术,并将自己菌场的菌袋请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分析配料比例,寻找失败的原因。

  “遇到困难就放弃等于彻底失败,当初的理想就只能是一个永远不会实现的梦想。”经过近一个月与技术员的深入探讨学习,佘军感觉自己充实了不少,心中再次创业的担忧一扫而光,被充足的信心填满。佘军轻松踏上了回家的旅程。看到不言弃的丈夫,妻子曹德兰暗暗打消放弃的念头,和他一起起早贪黑忙碌着。由于系统的掌握了平菇种植技术,加上养护得当,2012年四月,佘军终于迎来了菌种培育的成功。长安社区由于比邻县城,最近几年落户了不少农家乐。面对销售难题,他发挥在外打工获得的经验。采用赠送、免费试吃等多种有别于传统的销售模式,打开自己的销售路径。佘军说,如今菌场已克服了技术和销售等一开始的困难,并在社区的帮助和支持下,现在年收入已超过十五万元。

  帮助乡邻,闲时家门口挣钱

  “菌场让部分闲着的村民有了事干、让许多带小孩的妇女找到了打零工机会。”长安社区主任张济平说道,菌场需要的工人主要是手工活,技术要求相对不高,每天作业时间不长,一年下来,为当地增收了近十万的劳务收入。

  记者了解到,每天在这里工作的工人主要从事蘑菇采摘和装袋工作,强度相当低,工人们几乎都是在不影响自己手头事情的情况下就把钱赚到了。

  “现在好了,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还能照顾到老人孩子,真是高兴。”村民的黄阿姨笑呵呵说着。

  临近采访,佘军几次欲言又止。其实在他的心中,还有一个梦想。随着长安社区投资环境越来越好,尤其今年“三条”乡村道路的全面贯通,为村里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他希望能够组建一个种植协会,让更多的当地村民参与进来,他来负责向乡亲们免费发放种子和提供技术指导支持,形成产销一条龙的发展模式,吸引更多的商户走进长安村,实现上门销售,通过种植蘑菇等产业让乡亲走上致富。说到这里,佘军的脸上乐开了花,仿佛看到了那一天一样。

  创业致富故事 篇6

  打工仔养鸡创业十年欲造大品牌

  他16岁外出打工,从事餐饮服务行业,虽说辛苦,但也不至于风吹日晒。打工时,他认为打工不能长久,遂产生创业想法。在广东某鸡场打工的第一天,他吃了有史以来最难吃,但吃得最饱的一顿饭。尽管条件艰苦,一想到自己的选择,他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创业十年来,他带领上百户村民搞乌骨鸡养殖,村民们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收。在看到乌骨鸡批发的抗风险能力低时,他开始想到走品牌的路线。“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抗风险能力,让村民持续增收。”目前,他已经在成都“探路”,未来两年将基本实现品牌化的道路。

  说起创业,他总是显得非常热血,他有说不完的话,有诉不完的情。在他看来,创业是一件能让他激动的事情。他说,创业不仅能让自己的日子过得好一点,还能带动周边的乡亲致富,这就是令他热血沸腾的事情。

  他就是高县庆符镇百通村村民李丛江。

  打工少年与鸡结缘

  2001年,16岁的李丛江外出打工,在成都温江一家农家乐从事餐饮服务。农家乐的生意不错,一道名为“叫花鸡”的招牌菜点单率非常高,“鸡的价值原来这么高?”这个印象逐渐进入了李丛江的脑海。两年后,他又到广东清远从事餐饮服务。

  “外出打工的人不是不想回家,而是不知道回家后能做什么。”李丛江说,他和身边的务工人员交流发现,只要家乡有机会,他们都愿意回家,但是非常多人不知道回家后自己能做什么。不到20岁的李丛江心想,那些四十多岁务工者的今天,就是他的明天,他想要改变这个现象,就只有选择一条未知的路。

  许是机缘巧合,许是命运安排。李丛江想到的第一个项目是养猪,他有一个同事是清远当地人,同事的亲戚养猪的效益还不错。某天,两人跑到书店,选购两本养殖的书籍,一本是养猪,一本是养鸡。“没想到养猪那本书没看进去,倒把养鸡的书看进去了。”李丛江说,看了书后就热血沸腾,书上都是成功的例子,他想自己也会非常快成功的。

  说干就干,三天后李丛江就办理了辞职,在亲戚的介绍下去一家养鸡场打工。广东是我国肉鸡养殖的主产区 ,而当地的清远鸡更是闻名全国的鸡种,深受港澳消费者的欢迎。这些信息对于李丛江而言,无疑是兴奋的。但是,他的兴奋非常快被舟车劳顿消磨了。

  “从清远县过去,要坐三个多小时的车,再转车。”李丛江说,到了养殖场老板的家里,他吃了一顿目前为止,最难以下咽,却吃得最饱的饭。原来,那里饮食条件非常差,在李丛江看来,那是在老家连猪也许都会嫌弃的伙食。

  “我差点眼泪就流出来了,但是强忍住了。”李丛江说,他一想到这是自己的选择,就咬牙坚持了下来,尽管饭菜难以下咽,他也强逼自己吃了三大碗,算是为自己即将开始的艰苦生活打基础。饭后,李丛江被带到养殖场,开始了他新的打工生活。

  回乡带领村民致富

  2005年,李丛江回到家乡,看到自己家乡已有了几家小型的养殖场,但他们都是在自己房屋内饲养,饲养方式还比较传统。于是,他的创业路开始了,他用了2500元养了100只鸡,虽然都成活了,却因为品种的原因没有赚到钱。“其实在打工期间,非常多实用的技术并没有学到。”李丛江说,虽然当时老板对他能吃苦、善学习的精神非常满意,但是非常多技术并没有交给他,担心他学成后就另立门户了。几年鸡场的打工生涯,对于李丛江而言,就是开阔了眼见,对养鸡的基本套路,以及鸡场建设有了一定了解。

  经过选品种的失败后,李丛江仔细分析发现,虽目前没有挣到钱,但实际上干这一行是非常前途的,他暗暗给自己加油打气。第二批,他购买了500只当地的乌骨鸡,进行竹林饲养,深受城里人喜爱。四个月后,果然赚到了6000多元,这比当时在外地打工要强多了,更加增加了他对养鸡的信心。

  李丛江有个特点,善于思考接下来如何走。当养鸡挣到钱后,他就在想,如果只养殖五六斤的大鸡,肯定会因为它的养殖周期长(5个月)积压资金多而周转不过来,怎样才能摆脱这个瓶颈呢?他从信用社贷款了5000元,只能暂时解决资金的困难,但是,这对以后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还得从发展思路上想方法。

  后来,他调查发现,非常多农民想养鸡,苦于孵化技术不到位,而导致养鸡的'成活率不高。于是他想,何不把刚孵出的小鸡养大点,然后卖给想养鸡的农户呢?这样时间又短,见效又快,资金周转也快,风险又小,而且还可以带动农户养鸡的积极性,从而带动该村的经济发展。

  金渔村村主任李兴友说,李丛江创办养殖场获得成功后,周围村民渐渐上门来请教技术。他都耐心地将养鸡技术传授给村民,对缺乏养殖资金的村民主动提供脱温鸡苗,并精心指导饲养技术,帮助村民逐步走上脱贫路。来自落润乡的养殖户潘厅洪说,李丛江不仅卖小鸡苗给他,还教他怎么喂,年初他买了100只小鸡,前几天把成品鸡卖了,赚了好几千元。“今天来多买点鸡苗,喂到过年的时候准能卖个好价钱。”

  “探路者”欲造品牌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李丛江以自己近十年的养殖技术经验为基础,带头成立了高县三合养殖专业合作社,并承包了位于庆符镇金鱼村150亩茶山作为养殖基地,年出商品鸡2万只,带领其他合作社成员出栏3万余只,实现销售额400余万元,商品鸡主要销售成都、重庆、昆明等地方。

  “虽然每年的出栏量在递增,价钱上不去的话,抗风险能力就低。”李丛江说,在2013年以前,他和村民主要是靠批发销售,量大价低,虽然销量一直非常好,但是李丛江担心的是变化莫测的市场因素,一旦市场有变,村民们就挣不到钱了。

  2013年,李丛江在成都开设了第一家“粮辛生态鸟骨鸡专卖店”并注册了“粮辛土鸡”商标。他的想法是,通过自己在成都市场的发展进行“探路”,看看能否走出一条品牌路线。以往批发价18元/斤左右的乌骨鸡,在成都的售价是28-48元/斤不等,在附加值上提高了不少。“成都这边的市民还是非常接受这个价格,销量不错。”李丛江说,2014年在成都的总销售额约80万元。

  “我前期作为‘探路者’,一旦品牌成熟,就可以和村民合作,让他们挣更多的钱了。”李丛江说,现在他要多条腿走路,一来是继续搞批发销售,二来则是做好品牌营销,争取在两年之内让“粮辛土鸡”的品牌在成都打响,他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将他的养鸡事业不断做大做强。打出自己的品牌,带动更多的村民来进行土鸡养殖,带动大家共同致富。

  创业致富故事 篇7

  安徽岳西80后怀揣700元北漂创业 10年后华丽转身千万资产

  10年前,年仅16岁的他怀揣着仅有的700元钱,孤身一人走出大山,踏上北上的火车,开始北漂征途;10年后,他在京城站稳脚根,注册成立北京同创互达科技有限公司,业绩突破6000万元。10余年来,他用勤奋、踏实、不服输的韧劲,实现了北漂草根的华丽转身,成为老家年轻人在外创业发展的骄傲。他就是年仅27岁的北京同创互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储五金。

  来看这位80后草根创业者的励志创业故事

  开启草根创业梦

  1987年,储五金出生于安徽岳西县温泉镇西营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小时候,父母以做砖窑为生,在那个年代的农村流行做砖瓦房,所以土砖卖得非常好,家境还不错。12岁那年,储五金的父亲开始执着于中医治疗白血病和癌症的药物研究,并以此为业,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家庭条件一落千丈。由于种种原因,初中毕业后,没有上高中,只能选择到岳西扶贫培训中心进行学习。

  为减轻父母的负担,早日改变家庭经济状况,在培训中心学习不到一年后,2004年3月,16岁的储五金带着父亲给的400元和母亲借来的300元钱踏上了北上京城的火车,开始了北漂之旅。尽管初生牛犊不怕虎,但找工作的艰辛依然让不谙世事的储五金感受到了大城市的人情冷暖。在北京街头的霓虹灯下,16岁的少年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

  一个多月后,他花光了所有积蓄,从做装修的亲戚家借了70元钱,通过中介介绍,进入到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的EDMI中心从事电路板焊接和维修工作。因为当时还未满18周岁,EDMI中心迟迟不给他转正,所以工作了半年多之后,储五金就离开了研究院。尽管干的时间不长,但作为国内一流的电子科技公司,研究院的工作经历还是给储五金下一步的发展带来了非常大帮助。2005年到2008年,储五金先后在北京志恒达科技有限公司和富力通能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从事设备组装、维修和技术培训等工作,工资也从最初的不到1000元上涨为5000元左右。

  但每次在企业干得最好的时候,储五金都毅然选择了离开。“5000元的工资乍看起来不少,但是在北京这个高消费的大城市,也仅够我自己生活,根本没有多余的钱来改变家里的经济条件。而且当时的我没有学历,没有背景,仅靠打工,也不会有更长远、更好地发展。于是,在那个时候,创业的种子就在我的心底悄悄地生根发芽。”储五金说。

  2007年,岳西籍在京同乡联谊会上,储五金被当选为副秘书长,但当时的他只是个北漂草根,而同乡会的非常多负责人都是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在这种情况下,储五金进一步坚定了自己创业的决心,加快了创业的步伐。

  同年11月5日,储五金注册成立北京同创互达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磨难变成好风景

  2007年,刚刚20岁的储五金利用身上仅有的7000元作为启动资金,注册成立了北京同创互达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注册代理就花去了3500元。因为当时太年轻,没有经验和资本,储五金贷不到款,借不到钱,为了让公司能维持下去,他开始了边工作边创业的艰辛之路。

  公司注册成立后,储五金用剩下的3000多元钱,在10平方米的出租房内安装了一部电话,购置了一台二手电脑。在公司同事的帮助下建了一个销售网站。由于没有资金做推广,他只好在每天晚上下班回来后,发免费网贴寻找客户源。后来借了同事的4000元钱,在百度做了推广。为了减免600元服务费,他来来回回跑了百度总部3趟。

  因为没有多余的资金,他无法囤货,只能依靠客户的付款,骑车到离公司30公里外的中关村电子市场去进货,以最低的利润销售出去,赚取低额的差价。那段时间,储五金每天除了上班,就是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出租屋和电子市场之间,早出晚归,风雨无阻。由于没有经验,没有人脉,只能依靠接一些网络小单维持公司的运营。储五金创业的想法在同事的眼里也曾被当作是个笑话,为此大家送给他一个“民营企业家”的称号。即使不被看好,即使要经历非常多的困难和尴尬,但执着的储五金却从未想过要放弃,始终怀揣着创业梦想,用敢拼敢闯的韧劲一路微笑着把磨难走成风景。

  2008年底,公司接到了第一笔大的订单,是中科院研究所为一个实验项目订购的防雷设备,这笔订单为企业带来了5万元的利润。“当赚到第一桶金的时候,我觉得长时间的辛苦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那种激动喜悦的心情是难以言表的,这也大大增加了我创业的信心。”说起赚到的第一笔钱,储五金依然记忆犹新。

  家庭剧变陷低谷

  在实现第一次盈利后,储五金也正式从富力通能源软件技术公司辞职,开始全职创业,结束了一个人创业的历史阶段。他招聘了员工,重新租赁了办公场所,开拓了电子元器件业务,开始了国际电子商务阶段,事业逐渐有了起色。2009年春节,由于刚刚接触国际市场,加之国外春节期间不放假,所以储五金选择了留守在公司,没有回家过年。这是来北京5年里,储五金第4次没有回家过年。“其实当时是计划春节后回家盖房子的,图纸都设计好了。之前是因为没有取得好成绩,无颜回去面对父母,后来觉得父母当时还年轻,想着等条件好了再回去多陪陪他们,现在想来,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对于父母,储五金有着深深的愧疚和遗憾。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储五金没有回去的那年春节,他的父亲因为喝酒引发了潜在的疾病,后被查出是因为多年执着于中药研究,亲身试药导致的慢性中毒,发现时已经是肝腹水晚期。得知父亲病重,储五金毅然丢下了刚处于上升期的事业,赶回老家陪伴父亲。父亲病情恶化得非常快,不到两个月就因医治无效与世长辞。父亲的离世,让储五金猝不及防,曾经那个为他撑起一片天的人还来不及与他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就永远地离开了。“父亲十几年如一日研究中药的执着精神,一直是支撑着我在创业路上坚持走下去的动力。他无私奉献、热心公益的一生,也对我的事业和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说起父亲,储五金还是几度哽咽。

  为了给父亲治病和处理后事,储五金不仅花光了赚来的钱,而且还长达半年时间没有去管理公司,业务基本停滞,资金入不敷出。家庭和事业的双重打击,让22岁的储五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家徒四壁,一贫如洗,时间的.齿轮似乎又将他带回了刚离开家乡时的光景。村里的人都劝他不要再出去打工了,在家踏踏实实务农,找个姑娘成个家。但看着家里破败不堪的房屋,母亲背着自己哭泣的身影,储五金不甘心,他坚信自己一定能闯出一片天地,改变家庭的状况,让母亲和妹妹过上好日子,让父亲的在天之灵得到安慰。他回忆说:“临走前,二叔告诉我,父亲临终前曾寄存了3万块钱在他家,说是以备我败落回乡时能够有所依靠。这3万块钱,是父亲一生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血汗钱,也是他还没来得及对我说出的父爱。这份无言的大爱驱使我化悲痛为力量,重新振作精神从头再来。”

  让爱播撒来时路

  2009年,在经历一段时间的颓废和悲痛之后,储五金再次踏上北上的火车,继续自己的创业梦。白天,他奔波于公司和中关村的电子市场,用繁重的工作让自己忙碌起来。夜深人静时,他无法控制对父亲的思念,愧疚自己因为在外创业没能在父亲面前尽孝,但一想到还有母亲和需要自己的家,他就强迫自己忘掉悲痛,坚强前行。

  2010年,储五金依靠信用卡周转资金,依托中关村电子市场,借助网络电子商务销售平台,成功地让公司步入了正轨。这年,他创造性地实现了800万元的销售业绩,打破了元器件电子市场柜台销售模式,率先在电子元器件行业开拓网络电子商务。

  在销售做得风生水起的同时,储五金敏锐地察觉到企业仅靠做销售非常难有长远发展。于是,2011年他将所有积蓄投入到自主产品的研发中,并将目标放在光伏发电市场,研发光伏发电逆变器。2013年,新产品投入非洲和东南亚市场,创下第一年单品销售2000万元的好成绩。2014年,国家陆续出台鼓励光伏发展的各项政策,同创互达公司结合国内市场需求,推出家庭光伏屋顶并网系统,并在全国首批光伏并网系统安装中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在华北地区成为家庭光伏并网的领军品牌。同时,公司还完成了产品结构的全面升级、规模扩张和市场定位,形成了集团化的发展目标。他以原来电子器件贸易为依托,全面拓展光伏发电市场,建立起专业的团队,设立了电子商务中心、国际贸易中心、研发中心、国内销售中心、生产制造中心以及天津出口仓储中心等核心战略部门。2014年,公司业绩突破6000万元。

  “随着国家一系列鼓励光伏产业发展政策的出台,未来国内外光伏市场的发展前景一片大好。下一步,我们公司还将筹备在新三板挂牌上市,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研发更多高新技术产品,将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绿色健康能源应用到千家万户。”说到未来的发展,储五金信心满满。

  在做大做强企业的同时,储五金还拥有一颗金子般的爱心,时刻不忘记回报社会,热心公益,关注家乡。2012年,他组织成立同创互达爱心基金会,关注帮扶贫困孤寡老人和失学儿童。2012年春节,他回到家乡,向温泉敬老院捐赠了2万多元的羽绒服,让孤寡老人在节日里也能感受到来自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作为岳西籍在京同乡联谊会的副秘书长,只要在京老乡生活和工作上有什么困难,储五金总是竭尽所能的去帮忙,随时伸出援助之手。“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也许是父亲的那份奉献和热心一直感染着我,才让我有意识的想要去帮助别人,更多的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未来,我会一直在公益慈善这条道路上走下去,用实际行动践行;共同创造,互达梦想;的企业宗旨。”储五金深有感慨地对记者说。

  创业致富故事 篇8

  作为2015年中国020潮流人物的获奖者,高玮的成功是从“玩”开始的。

  多年前的高玮,不仅是一个球迷,还是一个比较贪玩的女生。她贪玩到,仅仅因为喜欢球星麦克尔·欧文,就在英国报考了足球产业管理。学习的过程是舒心的,但毕业以后,她才发现,这个专业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玩”。

  原来,这个专业不仅收入低(年薪不到5万),而且成功机会也很渺茫。看着身边的同学通过创业都已经成为年薪超过50万甚至100万的成功人士,高玮如置身热锅上的蚂蚁。

  可是,做什么呢?高玮毫无头绪。当然,也有人给过她很多建议,比如赛事运营、体育经纪等,但她都不太能接受,一来她觉得市场不太好,二来,她觉得也不适合自己。直到有一天,有个投资人建议她做体育主题的旅游,高玮眼前顿时一亮:体育是她的专业,而旅游这两个字,一念出来,就让人感觉到放松、惬意、舒适——更重要的是,能带着一大帮与她自己一样的球迷一起玩,想想都带劲。

  人都说万事开头难。高玮却没尝过这种感觉。公司成立,推广期的时候,正值双红会,高玮正愁该如何推广时,一个在新浪体育工作的师弟建议她利用微博这个途径。于是,她开始大胆地尝试,结果,短短三个小时,她接的团就已经达到了50多个人。那一刻,高玮甚至误以为自己已经成功了,她如孩子一样欢呼雀跃,如小鸟一样叽叽喳喳告诉所有人她的成功。

  然而,创业路漫漫,即使她开了好头,并不代表接下来的路会一帆风顺。果然,不久之后,高玮就尝到了失败的滋味,接下来的一年里,她竟然没有成交一单。好在,她对这个行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并未因此而放弃,而是冷静地分析了形势。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高玮四处奔走调查,打听球迷们的喜好,为他们提供专业的解说,与他们一起在世界各地举行的球赛中流连忘返,或骑自行车徜徉在充满异域文化的街头,或像个真正的赛车手那样来一场激烈的PK,或像个学者那样参观各地的风土人情……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努力,高玮接到了她冰冻期后第一个团。与第一次昙花一现不同,接下来的团越来越多,2014年的时候,高玮已经拥有了30多个团,这意味着她的成功才真正开始了。

  此时的`高玮,感受到的并不是成功的得意,而是欣慰。每当她看到球迷们能在比赛的最前线,对着自己最喜欢的球星发出自己的心声,并拍下合影……她都倍感欣慰。

  面对镜头高玮说,在创业的过程中,比起创业中得到利润,更令她欣慰的是能得到球迷的认可。

  是啊,谁会不喜欢一个能让自己边玩边增长见识,丰富阅历,欣赏美景……一个能让自己在快乐的旅途中实现梦想的人呢?而高玮,她得到的不仅是球迷的认可,还有事业的成功。

  创业致富故事 篇9

  我叫张金玲,今年54岁,是一心乡前进村腰山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初中文化的我历经20多年的辛苦打拼、艰苦创业,现成为泰康镇天桥家具城、木王家具店、欧亚丽都沙发店三个店的经理。

  不甘贫穷,白手起家。

  记得那是1998年的秋天,上有需要照顾的老人,下有没上学的孩子,每天在地里起早贪黑忙农活,每天都筋疲力尽,可是一年到头家里根本剩不下钱。迫于经济压力,我开始琢磨怎样能让日子富裕起来,辗转反侧,觉得家具这个行业发展前景好,谁家娶媳妇不买套新家具呢。于是我和爱人商量,将家中唯一值钱的三间土房卖了3000元钱,又在亲属朋友那里借了3000元钱,用这6000元钱在泰康镇租了一个门市店,在腰山屯租了一个厂房,我的小型家具加工厂开业了。从此我做起了自己加工,自己销售的家具路。开始雇佣几个木匠做家具,随着生意一天比一天好,雇佣的木匠最多达到十几个。

  艰辛创业,诚信至上

  既然选择家具这条致富路,就要坚定目标走下去。外出进料时,由于家住村上,冬天的天还没亮,就起床步行5里地去火车站。晚上半夜回来是常事。记得有一年冬天下大雪,半夜做火车回来,走到家都已经是凌晨2点多了,穿的鞋和袜子都冻到了一起,第二天早上还得到家具商店照看生意。有的时候,为了不耽误工期,木匠加班加点做到半夜。当时,我们一家人挤在车间的一铺炕上,经常是在木匠的叮叮当当声音中进入梦乡。

  2000年的时候,家具行业有了新的发展。自己加工的家具无论样式还是材质跟大厂家的家具比较起来,不占优势。我审时度势,自己加工制作的同时,连带外源进货。那时候,我经常跑哈尔滨、沈阳等地的家具批发市场,考察行情、质量和样式。当时家具行业利润低,市场竞争又激烈,只能选质量好,价格低的进货。每当进货时,我骑着自行车凌晨三点多出发到火车站,晚上十点多甚至后半夜才能回家休息。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七、八年,付出总有回报,生意逐渐有新的起色。

  从开始走上这条路,我就坚持诚信第一、质量至上的原则和理念。由于我们夫妻俩都是家具行业的外行,所以,我们制定了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严格信条。我严把进料关,采购的木材、板材必须质量好,甚至连家具门的合叶、拉手、螺丝这样的小件,我都坚持严把质量关。从不偷工减料,坚持原则的我得到了广大用户的认可,直至今天,还有很多老回头客找上门来,订制家具,订制沙发,都说我家的家具、沙发质量好,用的放心满意。

  品牌效应,团队力量

  到了2011年的时候,家具行业又有了新的商机,品牌意识兴起,人们对家具的.需求进入了更加环保、健康时代。各大家具企业都是采用机器代替手工作业,用流水线生产家具,采用新的人工合成材料。我们小型家具工厂已经不占优势,只能关闭。审时度势,我们就开始了全面进货零售,当时,我多次外出考察,调查市场,经过反复商谈,我们成功与孙红雷代言郭氏家具品牌、闫学晶代言的木王家具品牌,还有华阳办公家具品牌,欧亚丽都沙发品牌签约合作,作为他们的代理销售商。品牌的质量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我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家具的质量有了保证,我发现人们对售后服务有了新的要求,我就有意识地组建一支安装与售后服务为一体的团队。我的团队服务好坏与效益挂钩,团队成员之间,销售与售后互相协助,配合默契,做到了来我店消费的顾客满意。品牌有了,服务质量有了,我的经济效益也上来了。三个店年销售额达到几百万元。

  回想20多年的创业历程,我感觉到做生意必须坚持信誉第一,顾客至上到经营理念,只有辛勤耕耘,才能有所收获。

  创业致富故事 篇10

  小C是我一个同学的室友,一次,我去找同学时被她吓一跳,因为她脸上敷着五颜六色的面膜,样子实在“惨不忍睹”。再看房间里,到处堆着花花草草和瓶瓶罐罐,以及各类我叫不出名字的器皿。我问同学,这也是她的研究生课程?不是,她是在研发各种护肤品。可等小C洗去了脸上的面膜,我又惊呆了:那张脸上全是疙瘩。原来她故意吃坏东西让脸过敏,然后研究抗过敏的护肤品;她这张脸,还曾被湿疹过、晒伤过,痤疮过……

  研究生毕业后,小C放弃了工作。为了省钱每天啃馍馍,上山下乡去采收植物,工作起来一天花20多小时研究植物精华护肤品。后来,我在手机上看到小C发的护肤品,听朋友说周围不少人都试了效果不错;慢慢地,她的护肤品系列越来越多;再后来,看到她的产品供不应求。现在,小C成立了工作室,开了多家网店,她的'护肤品年销售额已达数百万。不少人为她的成功羡慕不已,我却总想起她的“疯狂”。

  我之前的一位美女同事LL,突然说要辞职卖快餐,而且说做就做。她每天选食材、研制新菜、到办公区推销自己的快餐、在微信上不断更新菜式,回答顾客提问,接订单,忙到凌晨三四点,实在累了就打个盹,醒来抹抹眼睛继续干。从好不容易卖出一份开始,到逐渐日卖数千份;从微信无人理睬开始,到五六万人的微信顾客群体,月收入达到我们这些老同事两年的年薪。是的,一开始我们大家也说她“疯”了,放着轻松光鲜的工作不做,选择这种被认为是无奈讨生活的行当。可现在,大家都不说她“疯”,而是说她“神”了。

  5年前,我在一家饭店吃饭,看到一个瘦弱清秀的女孩站在一餐桌前,毕恭毕敬地杵着,一直站到那桌人把饭吃完,然后其中一个中年妇女说:“这姑娘,唉!你干吗这样倔呢!”原来女孩是开网店卖衣服的,看中了大姐家私人订制的衣服,但大姐家的服装不对外批发,女孩却缠着要当她们服装的代理,求大姐至少每月批给她相当数量的衣服。

  女孩跟了大姐半个月,大姐到哪,她都一言不发地跟着。大姐最后还是答应了女孩的要求,她笑着说:“疯子惹不起呀!”可话语里分明满是欣赏。我上女孩网店,发现果真都是质地讲究、风格脱俗的好衣服。我们逐渐成为朋友,她这才告诉我,好多衣服她都是这样“跟”得的,有时为了拿到好衣服,她半夜就在人家店门前等着了,为防止有恶人,身上还随身带着防贼武器。现在,她不但有了火爆的网店,还在3个城市有了5家实体店,每家店的营业面积都是数百平米,买单都得排队。这个弱不禁风的“疯子”也成了“神人”。

  平庸,也许算不上什么坏事。怕的是,你讨厌平庸,向往做“神人”,却又不能“疯狂”。

  创业致富故事 篇11

  从职业经理人到企业创始人的角色切换,远比王永信想象中困难。

  2015年7月24日,美家居第一家线下旗舰店在南京开业,同时这也是美家居在全国范围内的第一次合伙人众筹大会。

  头一天晚上,王永信忙到了凌晨一点多才回到房间,同房间的业务经理已经睡熟,而他在床上辗转反侧,无法入睡。凌晨四点钟,王永信起身来到阳台,一个人默默抽完了两包烟,“眼泪水都快要涌出来了”。

  此时,距离美家居红木家具O2O平台正式启动只过了两个月时间。

  在得知王永信另立门户的消息后,前老板向红木行业下了死命令:任何人不得和王永信的公司合作,否则断绝一切业务关系。业内的龙头企业对自己实施业务全面封锁,美家居举步维艰。

  最艰难的时候,王永信依据美家居模式亲自写出一套招商手册,两名业务经理带着用A4纸打印制作的名片前往中国红木家具最大的消费市场山东进行推广,而彼时, 美家居还只是王永信脑海中的一个模式,没有一家线下门店。虽然临行嘱咐业务员时王永信信心满满,但是从业务员踏入山东的第一天起,他悬着的一颗心始终没能放下。

  尽管没有一家线下店,但10天“扫街”下来,总共收到了5000多元意向金,20多位商家签订了意向合作协议。5000多意向金中多则1000,少至100,但市场的反馈让王永信有了底气——美家居第一场合伙人众筹大会有了这20多位“种子商家”。

  红木家具O2O平台

  7月24日,美家居南京旗舰店开业,同时也是美家居首届合伙人众筹大会,王永信登台介绍红木家具O2O模式,他等待已久的时刻终于到来。

  “美 家居红木家具O2O模式搭建了一个规范对接经销商和生产厂家的平台,在生产厂家一端,挑选优质厂家入驻,取得网络独家代理权与最低价格采购商品的权限;在 经销商一端,采取合伙人机制,在线下统一采用美家居品牌形象装修,在线上平台统一订货。通过对B端生产厂商、经销商进行整合,从而实现对C端市场的规范与 掌控。”

  从商业模式上来看,美家居不是一个简单对接经销商与厂家的'掮客。通过掌握大量的生产订单与销售渠道,利用规模优势最大化降低成本,解决传统市场价格混乱的难题。在解决产品品质方面,美家居与国内红木检测唯一国家认定机构南京林业大学签订合作协议,任何一件对外出售的红木家具,都会贴 有南京林业大学的检测证书,解决了消费者真假难辨的难题,帮助终端经销商建立市场信任。另外,美家居合伙人机制使得对终端门店具备了绝对掌控权,基于平台实现红木家具售后30天包退还的服务机制,帮助经销商分担售后服务的包袱。

  宣讲结束,王永信站在台上,面对台下兴奋的商家,假意轻松中掩藏不住激动:“明天将是你们一生中的唯一一次机会,早上7:50会议室打开大门,8:10准时关闭。美家居股权众筹,我,在这里等你们。”

  7月25日8时5分,王永信走进会议室,所有人全部到齐静静等待,没有人多说一句话。从踏进会场的那一刻,王永信明白,他成功了。

  全场股权众筹,一共募集200多万,一战定乾坤,美家居活了!

  当问及为什么愿意将股权开放给线下加盟商,王永信回答,除了成立美家居投资管理公司向经销商开放股权,还成立了红美投资公司,向公司员工以及木材商开放投资窗口。

  “美家居全产业链上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公司的股东,这样大家才会利益捆绑、共同努力,也避免不再发生我在上一家企业的遗憾。”

  在王永信看来,红木行业中的“野猪”太过凶猛,需要众人齐心才能杀掉,距离红木暴涨暴跌秩序的终结,王永信相信已经不远……

  创业致富故事 篇12

  20多年前,张玉双嫁到了五台县清水河畔世代为农、老实忠厚的陈家。新婚之喜刚过,她便张罗着养猪、养兔,搞起了家庭养殖,陈家人眼瞅着这位刚进家门就勤勉能干的好媳妇,喜悦之情不用言表。经过心灵手巧的张玉双辛勤打理,小日子越过越红火,手头也有了点闲钱。2005年的一次西安旅行中,张玉双发现了一个商机。

  由于不经常出远门,张玉双担心外地的食物自己会吃不惯,于是就在家用玉米面、小米等杂粮磨成的粉做成河捞面,自然风干后卷成一团就带去了西安。张玉双回忆说:“小时候家里穷,才会把各种粮食磨在一起,但那种味道是越大越难忘,不仅好吃,对身体也很好,而且晾干后能保存很久,吃的时候水泡泡凉拌就行,也能炒起来或者煮汤吃,又方便又美味。”张玉双带去西安的一团河捞面引起了同去西安旅游的外地游客注意,都市人越来越注重养生健康,看到这纯天然的手工河捞很是喜欢,一经提醒,张玉双想:如果我的河捞面也能和方便面一样包装好,随身携带,是不是也有一定的市场?

  说干就干,前脚刚从西安回来,就决定把自己这几年带辛勤积攒的2000元拿出来创业,一股脑全部购买了电磨、压面机等机械设备。张玉双丈夫陈俊华说:“当时我挺不理解的,别人家的老婆都能好好的围着老公孩子转,为啥我这老婆就非得这么折腾?后来证明,我老婆张玉双是一个很能干的人,不仅能自己办工厂,还能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十里八村的人都知道我娶了个好媳妇!”

  记得拿着第一批制作好的金丝河捞面去五台县,张玉双心里十分忐忑,大家都能接受吗?能看的上这土里土气的河捞面吗?可刚拿着产品走进第一家饭店就被老板相中,全部购下,并要求长期合作供货。这给了张玉双极大的自信心,回家之后召集村里的骨干力量,收购粮食大干一场!

  打开市场做大做强

  张玉双的工厂就在自家院子后面,她说:“我们这里环境好,水质也好,为了鼓励大家种植小杂粮,我和这边的老百姓都签订了协议,只要他们能够按照要求种植无公害的粮食,我都会高于市场价10%进行收购!”到2007年,张玉双吸收了5户农民正式组建了五台县高洪口清水河玉米加工专业合作社。扩建600㎡的生产车间,购置了晾晒等设备,进一步打造石碾、米、面、糁四大综合加工产品系列品牌,走出了一条以原料特色化、产品精细化、包装小型化的路子。为了打开销路,她利用五台山旅游圣地的条件,免费将产品摆在餐桌上,深受游客和消费者的青睐。吃过她生产的面,还有专门从上海、北京等地打来电话要产品的。2010年9月,她的产品获“清尔康”注册商标。

  如今,张玉双企业总资产达130余万元,其中:固定资产94.64万元。总占地面积2.7亩,总建筑面积522平方米,加工车间300平方米,库房、交易大厅158平方米,办公、化验室等64平方米。现有小杂粮食品加工机械、化验、办公等设备20余台,设计日加工粮食达到1000公斤,加工生产的小杂粮由玉米扩大到高梁、燕麦、荞麦和碗豆等两大系列5类10余个品种。生产的“清水河”牌玉米、高粱和燕麦等河捞营养保健,品质超群,柔软爽滑,风味独特,成为五台山旅游餐饮食品市场重要的土特产品之一,行销山西省及河北、陕西等省市,产品供不应求。

  张玉双坦率地说,她的合作社正是得益于当地老百姓的支持,有几次都因为自己是女性遭到歧视,认为不可能。村子里跟她相熟的人都鼓励她,相信她能行,也一直跟着她干,带着这些人的愿望,发展到今天年产量80余吨,年创造经济价值500万元。下一步,她还要开发小米、绿豆、苦荞三个系列,把小杂粮加工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走向全国。

  致富不忘本

  吃水不忘挖井人,自己富了,张玉双又动了了帮扶乡亲的念想。2007年她组织创办了玉米加工专业合作社,她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引导妇女们建言献策,集思广益,确定合作社的发展方向,率先在自家的责任田示范小杂粮绿色、规范、标准化种植,走访、挖掘整合五台山佛教界和民间“河捞”加工传统工艺和文化,并引进麦饭石石磨等国内食品生产先进设备和检测仪器。目前生产的小杂粮“河捞”既成为我国北方最古老的一种地方风味食品,也成为适合现代餐饮方式、观念的一种方便、保健食品。合作社将分散种植的农户聚集在一起实现规模效应,沟通了科技进入农户的渠道,搭建了妇女走进市场的桥梁,上联国内外市场,下联千家万户,初具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服务社员的功能。组织和带动农户近800余户,种植优质小杂粮1500余亩,解决妇女就业20余人,人均增收8000余元。

  在合作社的带动和影响下,北高洪口村涌现出了妯娌合伙养羊、姐妹合作开店等一批以妇女为主的经济实体。如今的北高洪口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邻里关系和睦,婆媳互敬互爱,妇女“双学双比”,母女“巾帼建功”,村情民风纯朴文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广大妇女积极探索致富渠道,广泛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北村新农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性格开朗、思维敏捷、快人快语的张玉双,为当地女性树立了榜样,在她的引领倡导下,以“公司+基地+农户”和“订单农业”的发展模式已经初步形成。企业生产加工的玉米及小杂粮等绿色食品走出深山,成了都市人的美味佳肴。吸纳当地妇女20多名,她组织带动本村农户种植优质小杂粮1500多亩,手把手传授小杂粮生产技术,在她的带动下,20多名妇女成了小杂粮加工生产的好帮手,人均年收入达8000多元。妇女不出村就能去打工,家庭作坊式小杂粮加工生产企业,成了当地妇女发家致富的一大亮点。

  人大、家庭最美代表

  张玉双不仅是妇女姐妹的“好榜样”,更是和谐家庭的“一杆旗”,这是当地人有口皆碑的。她敢闯敢干、敢为人先,乐于奉献,关爱社会的品格受到群众的一致拥戴。2011年当选为市人大代表,同年当选为高洪口乡北高洪口村党支部副书记,在她的就职发言中,她表示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妇女干部的桥梁纽带作用,带领广大妇女在干事创业上找出路,在发家致富上寻突破。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能说会道的她,利用开人代会、各种妇女大会的机会,总少不了推广她的小杂粮,忘不了咨询妇女创业就业的各种途径,文化不高,却思路超前的她,有时间还不忘上网查询各种致富门路,当问起她下一步的打算时,她的想法更加稳健成熟。

  张玉双不仅是妇女干事创业的楷模,还是孝老爱亲的典范。初次认识她,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开朗豁达、精明能干,企业和居室被她打理的有条不紊,80多岁的婆婆逢人就夸她的儿媳妇,老实本分的丈夫成了张玉双的“贤内助”。2011年,县妇联授予张玉双“好媳妇”荣誉称号;市妇联授予她“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从当选市人大代表的那一刻起,张玉双时常说,“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在市县两级人大会期间,她总会向大会提一些农民增收致富的议案。市县人大十分重视张玉双创办的企业,经常深入企业调研,为该企业的发展“把脉问诊”,鼓励她积极为当地经济发展、妇女就业搭建平台、做好表率。小有名气的清水河小杂粮加工企业,经常会迎来一批又一批观摩考察的干部群众,张玉双总会毫不吝啬的'讲述企业的发展“秘笈”。目前,她所生产的小杂粮备受消费者喜爱,产品供不应求。她说:吸引社会资本,实现规模化生产,让小杂粮有了大市场,才能带动更多的群众致富,产品才有生命力。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不能坐井观天,只想着为自已着想,最重要的是要承担社会责任,造福一方百姓。

  “胸怀大志做表率、示范带动为人表”。张玉双为创办清水河小杂粮生产企业,带动当地群众发家致富,搭建妇女干事创业平台,一路辛酸、一路高歌,走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创业之路,得到了社会的一致认可。一块块奖牌、一面面证书,印证了她的脚步!“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青年创业基地”,“全国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先进集体”,“三八红旗手”,“人大有作为标兵”等奖牌,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显得格外灿烂夺目。相信张玉双在人大代表、各级妇联这座桥梁上,能够密切联系群众,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在致富创业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饱怀感恩之心继续前行

  回首一路走来的艰辛,张玉双说:几年来的创业历程,我虽偿到了人间酸甜苦辣的滋味,更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记得创业初期,丈夫埋怨,公爹反对,我走亲访友借了2000元起步,首批产品搭车送货,却遭遇车翻货散,我也住进了白求恩医院……,没有资金,没有关系,困难重重,欲哭无泪。所幸的是我们生在了改革开放的好年代,赶上了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好时代,有党的农村好政策,更有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好领导,这就是我所以发展到今天的秘笈和法宝。几年来,历任县委书记、县长等领导亲自到合作社检查指导工作,现场办公解决困难。团县委帮助招商引资、县妇联立项资助,县扶贫办项目倾斜,乡党委、政府更是以全乡的重点企业来支持、关怀,出谋划策开发新产品,牵线搭桥建立营销网络。没有党的好政策,我走不到今天;没全县各级领导的支持,我更走不到今天。

  年轻人的成长,需要坐标和方向。我们青年要有“感恩心”。今天,我们拥有这么好的成长环境,是我们人生中最大的“善缘”。想想组织在自己成长进步过程中寄予的厚望、给予的帮助,我们只有化知恩之情为报恩之行,才不负组织的培养和重望。我们还要有“进取心”。要多学习,但光有书本知识不行,还要聪明,有悟性,有见识,有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有前瞻性。有多少付出,才有多少回报。创业在于日积月累,娴熟才能生巧,刻苦才能有所作为。我们更要有“责任心”。只有聪明、刻苦仍然不够,还要有工作的高标准。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要肯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用心把每一件事干好。

  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现已发展成为拥有固定资产100万元,占地面积2.7亩,建筑面积522平米,现代机械加工设备20余台,具有两条生产线,独具地方特色的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吸纳当地妇女20多人, 张玉双成为当之无愧的创业楷模。而今,她是“山西省三八红旗手”、市人大代表、“老区妇女创新创业标兵”、“巾帼建功标兵”。她从家庭主妇到创业标兵,十年间,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闯出了一条加工致富路。

  创业致富故事 篇13

  80后感人的三次创业故事

  初见刘运华,这个“80后”巴东小伙子身材瘦小,笑容跟中学生一般阳光。仔细一问,他已经在创业道路上打拼了6年。近日,他向记者介绍了自己风雨兼程、坎坷不平的创业历程。

  2004年,20岁的刘运华从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毕业,来到全国著名的防盗门生产企业——浙江省步阳集团打工,月薪仅800元。出生农家的刘运华早就做好了吃苦的准备,凭借着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爱钻研的精神,能力和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可是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有一颗不安分的种子,正在慢慢地发?、长大。那就是自己不会安于打工的现状,有一天一定会坚定地走出创业的步伐,自己当老板!

  2006年,刘运华发现许多打工者都不习惯当地饮食。如果能在集团附近开一个餐馆,推出比较大众的湘、鄂、川菜,一定能受欢迎。刘运华信心十足地向父亲借钱,没想到遭到强烈反对。为此,父子之间第一次发生了激烈争吵,最终以慈爱的父亲选择妥协而告终。在寄出钱之后,父亲淡淡地说:“如果失败了我也不怪你,就当花钱买教训吧。”

  带着父亲无私的爱,刘运华走出了创业第一步。餐馆果然生意火爆,很快就盈利了。1年后,随着刘运华在集团渐渐赢得了信任和重用,对餐馆管理开始有些力不从心,最终导致餐馆无法经营下去。刘运华以1800元卖掉了餐馆所有锅碗瓢盆、桌椅电器,为自己第一次创业画上了句号。

  正在这时,集团对刘运华提出了5万元年薪的不错待遇。而他心里的那颗种子,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2009年,他选择了回到家乡,开始第二次创业。利用自己熟悉行业的优势,刘运华开始了防盗门销售,但是由于竞争激烈,利润不高,创业陷入困境。他开始冷静下来,认真吸取教训,反思该如何选择具有投资价值的创业项目。

  在好朋友的'建议以及自己对市场的深入考察下,刘运华果断选择了转行,把第三次创业选择为家用中央空调、地板采暖系统的销售。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央空调、地板采暖更加智能和节能,不是人们认为的大宾馆才能用、才用得起。就发展趋势来看,中央空调、地板采暖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只是时间问题。由于好朋友有懂专业技术的优势,而且在恩施地区目前从事这个行业的还为数不多,正是占领市场、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机。开张第一个月,刘运华就获得了为一栋别墅安装家用中央空调的合同,金额达7万多元。随后又获得了一家KTV的20多万元的业务,公司的业务量正在逐渐攀升。

  “我始终怀着不平静的心在创业,我是敢做敢闯的‘80后’,我不会在老了的时候,后悔年轻时没有拼搏过。”刘运华依然激情四射,斗志昂扬。

  创业致富故事 篇14

  野菜创业

  他曾是一事业单位职工,有一副铁饭碗,但他放弃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稳定工作,选择去农村种野菜。如今,他俨然成为半个农业专家,这个人就是焦圣贵。那些原本生长在野外并不为多数人熟知的野菜,在焦圣贵的创业实践中,逐步实现了由规模化种植向产业化发展。那么,这位放弃铁饭碗的有心人,是怎么萌生回老家创业的念头,又走过了怎样的创业历程呢?

  将铁饭碗丢掉

  焦圣贵和妻子王琳琳是大学同学,毕业后,夫妻俩分别在山东泰安市和新泰市的事业单位工作,一起端着铁饭碗,生活稳定而安逸,是许多人羡慕的对象。

  2008年,在餐饮消费领域崇尚绿色健康的呼声中,一些在百姓餐桌上绝迹的具有养生保健作用及丰富营养的野菜,获得了城里人的青睐。一时间,曾经无人过问的生长在田间的野菜成了“贵族菜”,城里餐馆售卖的用野菜做成的打着保健养生招牌的菜肴,价格高得令人咋舌。眼光敏锐的焦圣贵看到了潜在的商机,萌生了种植野菜致富的想法。为了求稳求妥,他回老家先在自家地里试种了几亩食用和保健兼备的野菜。然而到了收获季节,却遇到营销难题。再好的东西没有营销渠道也不行,为了将自己的野菜推销出去,他去饭店餐馆甚至农贸市场推销野菜,在他的努力下,收获的`野菜终于出手,每千克售价在12~16元之间,比种植普通蔬菜效益高出几倍。

  这个结果增强了焦圣贵创业的信心,2011年,他和妻子一起辞职回到老家,利用自家的几亩林地及租赁的10亩水浇地与10亩山地发展野菜种植。他们首先去外地考察学习,引进种子种苗试种,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学习,很快就掌握了野菜的科学种植技术和田间管理方法。

  创业的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焦圣贵夫妇辞职当农民的另类之举,不仅令村里邻居们不理解,也让他们的父母难以接受。看到作为“金凤凰”飞出了农村,而今重又杀回农村的焦圣贵与他们一样在田间忙碌奔波,村里人议论纷纷:“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为了一个铁饭碗挤破脑袋,焦圣贵却要放弃铁饭碗去端一打就碎的泥饭碗,回到农村土里刨食,不是傻瓜就是疯子!”

  将网上营销搞活

  创业心切的焦圣贵无暇顾及家人及邻居们对他的非议,他认准了一条路便会坚持走下去。

  焦圣贵虽然出生于农村,但走进城市后再也没有接触过农活,现在他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农民,每天都要奔波在家里田里,为野菜授粉、施肥、浇水、除虫,不辞辛苦,一次干活时手背受伤,掌骨骨折,即便这样他也没有停止劳作。

  第一年种植的野菜丰收后,焦圣贵第二年又租种了十几亩地,扩大种植规模。他所在的村果树多,树下的空地如果能利用起来搞野菜种植,也是一条极好的致富之路,为了规模化种植,他牵头成立了金山林果专业合作社,吸引村民加入到合作社来,共同致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看着焦圣贵靠野菜种植走上了富裕路,村民们纷纷加入到种植野菜的行列,规模最大时,全村有四百多亩地都种上了野菜,单是拱棚就建了三百多个。

  2012年,因为村里土地重新调整,可供耕种的土地资源有限,焦圣贵的野菜种植受到了很大影响。最后东拼西凑了十几块零碎地块,焦圣贵在这些小块地里栽上了果树,树下种了六十多种野菜。虽然山地水浇条件不好,但野菜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不高,种子下种后幼苗长势良好。

  由于现有的土地无法满足种植的需要,无奈之下,焦圣贵只有先收集各种野菜种子,想待土地多时再扩大种植。在收集野菜种子的同时,他发现人们追求绿色、崇尚健康的意识不断增强,野菜种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向他索要野菜种子的人越来越多。焦圣贵的脑子里灵光一闪:有需求就有市场,能不能把野菜种子、种苗通过网络渠道推广销售出去,再开辟一个发展方向?

  有了想法就去实施,这是焦圣贵的一惯作风。他和妻子发挥大学时学习计算机专业的特长,运用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建立了中国林下经济网、中国野菜网、中国野菜种子网等网站,还在淘宝网上开设了两个小店,开始通过网络推销野菜种子。在网站营销的同时,他们还通过与农业有关的种养论坛发布消息,利用微博微信的网络影响力,打起了“线上交易”的主意。焦圣贵通过在线种植过程的展示,吸引了许多客户在线上订购野菜种子,然后由他统一配送上门。网络营销为焦圣贵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这一年他收入二十多万元。

  “野菜药食同源,可以做菜,长期食用还可预防及治疗疾病,强身健体,发展野菜种植前景广阔。”焦圣贵和妻子既要试种各种保健野菜,又要兼顾野菜种子的网络销售,不仅在国内卖,还将野菜和种子销售到了国外。最忙的时候,他们每天仅发货打包就需要3个小时,忙不过来的时候还得请人帮忙。

  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焦圣贵先后采用了多种销售模式,比如产品配送,发展VIP会员,每年3600元费用可以享受每周配送一箱野菜的服务;还有野菜采摘休闲游活动,顾客采摘不分种类以每千克20元标准出售。由于宣传营销到位,每逢周末,城里人纷纷来到焦圣贵的野菜种植基地采摘,既锻炼了身体,又增加了乐趣,还呼吸了新鲜空气、收获了美味。最多一次一天来了三百多辆车,挤满了村子里的道路。他的VIP会员最多的时候发展到了一千多个。

  将林下经济做强

  虽然焦圣贵的野菜种植和销售搞得风生水起,经济效益节节攀升,但他却没有小富即安,他满怀信心地说,自己还想发展林下金蝉养殖,将有限的田地得到最大程度地利用,实现林下多层收益。“现在让村民免费在田间养金蝉、蝗虫,向他们介绍昆虫养殖经验,到适当季节再统一收购。野菜种植和昆虫养殖效益较好,村民们都愿意搞,明年我打算扩大种植和养殖规模。目前我正在别处办理土地流转事项,如果土地流转成功,到时再挑选十几个口感好、营养价值相对较高的野菜品种进行种植。”焦圣贵说。

  目前焦圣贵已经着手做养心菜保健茶,他打算从简单的深加工做起,充分利用养心菜的养生保健功效,将保健茶打入市场,继而实现生态农业链的良性循环。2014年,焦圣贵还准备购置一套脱水设备,主做脱水野菜,将自己种植和加工的野菜推向全国,甚至走出国门。

  对焦圣贵而言,野菜种植项目只是创业规划中的一部分,他最终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具有多种经济功效的林下种养模式。

  谈到今后的发展,焦圣贵说:“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看惯了农民田间劳作的辛劳,希望通过不断探索和尝试,改变山区传统的农业种植结构,充分利用山区现有资源,进行林下复合生产,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构建山区林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生态生产模式,蹚出一条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易操作,适合山区百姓发家致富的好路子。”

  创业致富故事 篇15

  野菜创业

  想了好久,终于决定在十一放假回家。 因为公司的一些事情,不能提前回去,所以,就只有在十一放假回家了。刚刚把这个消息告诉一个朋友,朋友也是河南开封的,朋友就说你回家来给我带点咱家的野菜,比如,呼呼菜,荠荠菜等等。我笑笑,问道:“咱家的辣条那么好吃,我给一点不就行了?”

  朋友说,我就要吃菜。可能是朋友好久没有回家的缘故,太想念了。我想了想说,带过来可能就会发黄的,不带了吧。朋友一听就急了说了,不管咋样也要带嘛?你就用一个袋子装起来,别湿水,然后带过来吃。我笑了,说回家看一下,能带的话就尽量带过来。

  想到家乡的野菜,自己也有点嘴馋,真的是特别好吃。小时候,妈妈去田地回来总是拿一些野菜回来,第一次吃的时候,是妈妈把她放在酸面条里,放的是一种云枪菜,是我们的俗称,按书面化的意思,应该是一种红叶菜,但是她有一种是叶子背面是红的,一种是绿的,妈妈说只有绿的那种好吃。经过用水一洗,放到酸面条里,那滋味,比去吃肯德鸡,麦当劳都好吃。一个人端上一个大碗,一下子就吃完了。真的是别有回味呀。而如今,我也已经有二年了没有吃上家里的野菜,虽然在广东这边有时候看到一些菜,但是都是大棚里出来的,不太好吃,也没有家里那种菜的味道。这边的水永远都带着一种消毒液的味道,使原本有点味的`菜也没有了原味,还是喜欢家里的菜。妈妈还会用呼呼菜放到家里的糊涂面条里边,特香,那感觉,真的是太好吃了。现在一切都在讲究自然的同时,有没有忽视了农村那带着草香的野菜。妈妈还会蒸菜,在春天槐树发芽的时候,让我们这些调皮鬼用竹竿来夹下来,一串一串好好的整好,然后在中午时候蒸上一笼,调一些蒜汁进去,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吃两碗,妈妈则是微笑着,看着我们这群身在幸福中的小孩。妈妈虽然以前经常吃,可是妈说这东西就像是有人情味一样,越吃越好吃。还有家里的榆钱,每一年也经常能吃得到,爸爸最喜欢上到我家那颗又粗又大的榆树上,用锯锯下来一大条,然后让四邻五舍的人都过来一起摅,大人,小孩,老人,年轻的,没事干的,都过来一起摅,那场面比结婚的时候都兴奋。中午照样就又是一顿大餐。喜欢农村的生活,喜欢农村的日子,朋友说我真没出息,不好好努力向着城市化发展,一直想在农村,真的是过时了,而如今,我感受到了农村人的淳朴,感受到了农村人的快乐,我真的要做一个农村人。说这些话的时候,我是带着一种很满足,很开心的笑。

  不喜欢城市里那些喧闹,不喜欢城市里那些车水马龙,我真的要成为一个农村人。 朋友很不能理解我这种做法,说九零后哪见过像你这样落时的,这何尝不是一种境界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又何尝不是一件美事?喜欢自然,喜欢平静,喜欢野菜,未来不管怎样,要努力,也要平凡,要拼搏,也要安静,好好的,平平安安的过着自己的生活,去迎接美好的未来。

  创业致富故事 篇16

  10月6日,赵本山的女儿赵玉芳在铁岭出嫁。赵本山为女儿奉上300万陪嫁大礼,这还不包括房子、车等实物。婚礼现场更是林肯、悍马等名车成群,异常奢华。

  赵本山除了具备表演天赋,还是一位商业奇才。早在2005年,《福布斯》公布他的年收入为1300万元人民币。他兴建的影视基地,如今市值在7亿以上。

  到底赵本山身家多少?他有何生财之道?马上为你一一解开谜底。

  靠卖煤赚取第一桶金

  成名之后的赵本山并不是靠小品表演发家的,1993年,赵本山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沈阳本山艺术开发总公司,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这个公司除了做文化、广告和影视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业务就是从事煤炭经营和煤炭运输。赵本山靠煤炭买卖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熟悉赵本山的人士表示:"本山在产业投资方面的.成就足可以成为商业教材。"

  举办二人转演出挣钱

  1997年的一天,赵本山和几个老板去二人转剧场看演出,几个老板都非常喜欢。赵本山一下子意识到,东北地区有数不清的二人转艺人,如果把这块资源开发出来,让他们走向全国,肯定挣钱。从2002年开始,赵本山租用沈阳中街上的大舞台剧场举办二人转演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借春晚影响力投资影视剧

  当许多明星利用春节联欢晚会出名后到处走穴赚钱时,赵本山却凭借着春晚这个平台的影响力,另辟蹊径,搞起影视剧来。从2002年,他的第一部电视连续剧《刘老根》在央视一套播出之后,赵本山一发不可收拾,又先后自编自导了《马大帅》、《刘老根2》、《马大帅2》等多部电视剧,且都取得了同样火爆的效应。

  建立影视基地

  2006年,赵本山在沈阳棋盘山建设"沈阳本山影视基地",影视基地再现一百年前与北京天桥、上海城隍庙齐名的沈北市场当年的盛景。该基地占地300亩,据说投资8000万。

  创办艺术学院

  赵本山还有一重鲜为人知的身份,那就是本山艺术学院的校长。该学院为艺术类全日制本科,由赵本山出任校长,由辽宁大学提供宿舍、部分师资以及其他办学硬件。赵本山自编自导的系列影视剧中的部分演员就是从这里挑选出来的。

  赵本山还策划成立了本山传媒集团,自己担任董事长。集团下设广告公司、影视公司、影视基地以及实习基地。赵本山的生意,从头到尾都由他自己掌控。从演员的培养,到最后的产品影视剧和演出场所,形成了一条龙。

  创业致富故事 篇17

  能借钱——穷人的创业之道

  老孙是广东雷州一个老实农民,但喜欢做生意,总觉得自己是个生意人。但直到40岁,老孙才赚够了自己用来创业的资本金,他用这笔钱买了辆摩托车,在雷州城里做起了生意,他的生意其实就是在街边搭客。在雷州城的搭客仔中,老孙差不多是最老的一个,也是最赚不到钱的一个。

  42岁时,老孙的搭客生意失败了,失败的原因,用老孙自己的话说就是“生意做得太小”。一心要把生意“做大做强”的老孙卖掉摩托车,又向亲戚借了钱,然后再和两个朋友凑份子,总算凑了4万元,买了辆极其破烂的中巴搞起了营运。

  44岁时,老孙的营运生意失败,这时的老孙实际上已经破产,用老孙自己的话说是到了“无法谋生”的地步。走投无路的`老孙卖了破中巴又再借了8万元跑到广州第三次创业。

  就像许多从小本经营中赚到第一桶金的人,他们在成功之前都曾经尝试做过多种生意,虽然他们并没有积累起财富,或者比做生意之前更穷,还欠下了债务,但他们却比从没做过生意的人拥有了一笔不同的财富——对市场的感觉和对风险的独特理解

  避免恶性竞争——小本生意的生存之道

  老孙在广州无依无靠,听说新市鞋业城湛江人多,就跑到新市鞋业城扎堆取暖,长年泡在鱼市场的人,不吃鱼身上都有股鱼腥味,长年走夜路的人,不用点灯也能看清路面。在鞋城泡了几个月后,老孙想明白了一件事,广州成行成市的专业市场之所以兴旺,是因为相对于一个需求较大的市场,小本经营者数量虽多,但相互之间难以产生恶性竞争,每个人都能在各个细分市场上找到生存空间。

  而正如记者采访过的许多经营得法的小本经营者所成功做到的一样,这些小本经营者由于资本金的弱势不但从不主动寻求竞争,而且还尽最大努力去避免恶性竞争,然后才能在能够发挥各自优势的空间生存下来。老孙说:专业市场是避免恶性竞争的最好空间。

  老孙在鞋城租了一间铺面,货是从广州解放南路鞋业批发市场批进的,开始时是什么鞋好卖卖什么鞋,一双鞋可以赚5元至20元,平常一天可以卖出30双鞋,节假日能卖100多双。一年后,老孙开始根据铺面反馈的市场信息,向批发市场上的厂家定制各种款式、颜色的鞋子,生意越做越活。现在,老孙在广州有了三间店铺,还租了一间鞋库。今年,48岁的老孙准备再开几间鞋店,搞连锁式经营,为此,货仓里已储备了上万双各款鞋子。老孙在广州买了楼,老婆孩子、哥嫂弟妹都跟着来到了广州。老孙说:现在的生活和4年前相比,有“天上人间”的感觉。

  做穷人生意——穷人的经营之道

  一个人开店首先要知道自己的客户群在哪里。老孙说他自己一家都是穷人,知道穷人买东西的心理,开店时就想着要做的是穷人生意。穷人生意表面上难做,其实最好做,穷人见世面少,对产品质量和款式不太挑剔,而且喜欢赶时髦。买东西无非是一要便宜二要时髦,只要你的货又便宜又时髦,一定好卖,所以老孙一直经营20元至50元的低档鞋和60元至100元的中档鞋。老孙说:城里人一个人从凉鞋、皮鞋到运动鞋、拖鞋都要备齐,一年要四五双鞋,广州人这么多,鞋市场有得做。

  投资回报

  老孙说,鞋城的一个20平方米的铺面,月租金加水电杂费要9000元;到鞋业批发市场以批发价进货,每次购鞋量是100双,因此流动资金要准备四五万元,经营成本有个八九万元就可以了。只要经营得法,两年收回成本没有问题。

  创业致富故事 篇18

  最近强冷空气的来临,大家是不是想去吃上一份炖生鱼呢?鲜嫩的鱼肉搭配奶白色的热汤,入口即化,周身的寒气一下子都被赶跑了。当时正在读大学的胡安每次和三五知己来吃水煮鱼的时候,都赞叹不已。

  胡安本身就是读的就是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里面也涉及众多的水产养殖的知识,加上胡安的老家就是沿海城市,广东茂名。有着得天独厚的养殖条件和养殖历史,所以胡安对水产养殖有着浓厚的兴趣,对鱼的种类也是非常清楚。就是他经常吃到的就是黑鱼,这种黑鱼繁殖环境不需要过分的讲究,鱼的胃口也非常好,很容易就能养大,养大之后的肉质鲜嫩,而且营养价值高,成为餐桌上非常受欢迎的菜肴。

  毕业之后,胡安并没有留在人们口中机会繁多的大城市,而是在同学不解的眼光下毅然踏上回家的列车。他知道他需要走一条怎么样的路,可能一路上有不解有质疑,但是胡安一刻都不动摇,他立志回家开拓黑鱼养殖的创业道路。

  回到家的时候,父母和亲戚都非常不解为什么一个堂堂大学生要回家做农民,甚至有些亲戚还说,既然要做农民为什么要读那么多书,胡安那段时间惨遭的白眼可不少。但胡安并没有过多理睬这些言论,他坚信自己的选择,咬紧牙关埋头苦干。不过父母亲最终还是尊重胡安的选择,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一个动力。

  说干就干,在父母的协助下,胡安租到了村中2个大鱼塘,黑鱼鱼苗也买好了,但是在养殖的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像什么时候杀菌加氧,怎么样观察鱼苗的成活率等,让他非常头疼,甚至晚上都睡不着觉。胡安针对这样的问题,边养边研究,通过看书上网查阅资料,苦心专研另辟蹊径,解决了诸多问题。现在胡安的鱼塘里有很多红色的小虫,这可是好事,因为这种红色的小虫是一种微生物,它的出现就代表着鱼塘水质较好而且也开始形成健康的生态链。

  打开销路也是养殖的`头等大事,因为这些鱼的目标客户是一些餐厅餐馆等有着大规模需求的人,为了寻找客户,一得空的时候,就会去镇上市里的餐馆进行客户拓展。镇上有一间鱼庄美食,胡安多次亲自上门,力荐自己的黑鱼。客户也被他的坚持、真诚打动,亲自跟他回去看了鱼塘,鱼庄老板看了胡安养的鱼之后立马拍板定购。胡安还利用网络推广,通过发帖子的方式在网络上发布自己的销售信息,他现在每年收入也有上百万了,当初看不起他的亲戚现在见到他也都热情的对他笑,跟他打招呼了,羡慕他现在这么能干。

  其实胡安也表示,搞黑鱼养殖,不是想象中那么平安的,如果遇上洪水,那么可能全部的鱼都游走了,或者遇上什么细菌爆发,也可能是一池死鱼的下场,赔的血本无归。但是创业以来,他没有想过放弃和止步,他相信,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会收获到更多的喜悦和感动。未来他也计划扩大养殖规模,提升自己的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客户。胡安,即便每日奔走于乡间鱼塘,但是他坚定的眼神时刻透露出对未来无限的憧憬。

  创业致富故事 篇19

  愁煞人,养殖场每天产生60吨牛粪

  黄炳权是广西有名的养殖大户,在养牛上总是别出心裁。奶牛喜欢水,他在养殖区特意安装了淋浴设备,堪称“奶牛宾馆”。洗澡之后,奶水牛还能欣赏一段美妙的音乐,享受按摩等待遇。人性化的服务让奶水牛不仅产奶多,而且肉质也上了档次,连法国专家参观后都频频点头,黄炳权为此名利双收。可这一位牛人,却因为一件事情愁得吃不好睡不安。

  原来, 牛场4000头牛每天拉出60吨粪便,一天就是一火车皮!这么多牛粪放哪都是个麻烦。规模化养牛牛粪的处理是个老大难问题。黄炳权起初想得很简单,牛粪可以拿去肥田,可农民嫌远不愿意费时费力来拉。结果牛粪越积越多,臭气冲天没地处理,对周边住户影响很大。

  牛粪处理不好会影响环境,影响牛场的形象,时间长了还势必影响自己的整个生意。2004年的一天,黄炳权去外地参观,看到人家的牛场建了沼气池,处理粪便效果不错。于是他也动起了心思:建沼气池。黄炳权一下建了几千立方米的沼气池,而且连成了片。奶水牛的粪便进了沼气池,经过发酵变成了沼渣、沼液。这些沼渣、沼液没有了臭味,施到田里比牛粪肥田的效果还好。不仅如此,沼气在黄炳权这里还有了大用途。“员工煮饭用气,我们发电用气,烧锅炉用气。”

  这样一来,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一年就能节省100多万元。自从牛粪进了沼气池,牛场的环境得到改善。然而一段时间以后,牛粪的麻烦又来了。因为沼气池的空间毕竟有限,沼液发酵也需要周转时间,可这牛天天都要拉,到头来牛粪还是用不完。看着一天天多起来的“祸害”,黄炳权又犯了难。

  初尝甜头,牛粪养蚯蚓喂鸡喂鱼年赚300万

  有一天,黄炳权在林子里散步,发现散养的土鸡在树下不停的找虫子吃,他马上来了灵感。原来他发现鸡吃的虫子里边,有一样是自己最感兴趣的——蚯蚓。

  蚯蚓可是高蛋白,如果能让鸡天天吃上,不仅节约饲料,鸡的'品质更好,关键是多余的牛粪有了新出路。黄炳权决定用牛粪养蚯蚓,用蚯蚓来喂鸡。黄炳权心想,蚯蚓地里就有,而且个头很大,想必不会太难养,后来却发现这种蚯蚓养殖并不理想。它们虽然个头大,但繁殖很慢。后来他打听到,有专门用来人工养殖的蚯蚓品种,比如“太平一号”。

  于是,黄炳权又开始了新的尝试,就连路旁果树下面的空地都用上了。黄炳权特意把蚯蚓放在果树下面,上面还盖上了遮阳网,一来遮光,二来还可以调节温度。这样,给蚯蚓创造一个合适的生长环境。这些发酵好的牛粪非常疏松,也正是蚯蚓喜欢的,不仅适合它们居住,还可以给它们提供丰富的营养。

  土鸡吃蚯蚓,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鸡肉的品质也提高了。由于味道非常香,又很有嚼头,这吃虫的土鸡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市场上每公斤售价80元,仍供不应求。每年近10万只土鸡,给黄炳权带来了又一笔可观的财富。

  黄炳权的牛场规模在不断扩大,不仅养奶牛,还养起了当地的涠洲黄牛,牛粪比以前更多了。这时靠沼气池和养鸡根本消耗不了这么多牛粪,他不得不继续为牛粪寻找出路。

  2010年,黄炳权做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投资上千万元在海边修补百米长的溃坝,还声称这一次为牛粪找到了根本性的出路。当时他看上了一个因溃坝而废弃的盐场,溃坝深度有十几米,长上百米,大水在这里冲出了一个深湖。

  黄炳权之所以不惜血本修坝,原来要在这里养海水鱼,同样和牛粪有关。其实早在几年前黄炳权就开始试着用牛粪养过鱼。黄炳权厂区周围有个300亩大的池塘,以前他曾经用牛粪肥水养淡水鱼,但总觉得这样对环境不太好。后来有了大量的蚯蚓,黄炳权想,蚯蚓不但可以养鸡,也可以养鱼呀!因为小时候他钓鱼时,就经常用它做诱饵,鱼特别爱吃。蚯蚓作为动物性饵料来喂鱼,其粪便可以肥水,而且效果比牛粪都好。用牛粪养蚯蚓,再用蚯蚓喂淡水鱼,既赚钱又环保。后来他在几个大水塘里做实验,没想到一年半时间,很多鱼都重4.5公斤以上,而且做出来味道非常鲜美,与喂商品饲料的鱼相比,不知要强多少倍!

  打造海上生态养殖模式,牛粪变“绿色金矿”

  有了用蚯蚓养淡水鱼的成功经验后,黄炳权就想,既然牛粪源源不断,总是个麻烦,不如接着扩大养鱼规模,来消耗更多的牛粪。于是黄炳权才有了修坝养鱼的大胆想法。通过试验,他发现牛粪养出的蚯蚓,有些海水鱼也特别喜欢吃。蚯蚓不仅可以喂海水鱼,其粪便同样也可以起到培肥海水的作用。这样,海水中既有植物性饵料,也有动物性饵料,不同的养殖品种都有了吃的,而且饲料成本极低。可是在这广阔的水面上,到底怎么养更合适呢?

  黄炳权没有像别人那样单纯地去养鱼,而是搞混养,虾、螺、蟹、鱼每样都有,且密度不大。他要寻求一种自然的效果,想利用广阔的水面养出高档海产品。为此黄炳权请来了当地的水产专家,混养了几个品种,充分利用池塘里面的水体空间,搞生态立体养殖。

  水体面积大,空气新鲜,溶解氧就比较充足,根本用不着人工增氧。因水体生态环境比较好,鱼、虾、蟹、贝很少得病,而且不同品种之间还可以形成一定的食物链。平时,除了补充养殖的蚯蚓和蚯蚓粪,一般不用饲喂其它饲料,基本是一种仿自然的状态。

  更有趣的是,在这里,海滩和池塘是相通的,平时有不少天然饵料和鱼种也会随着潮水进来。随着海水的进入,外面的天然苗种,如鱼苗、虾苗等也被带了进来,养殖品种和饵料也更加多样化。当然,仅有野生品种是远远不够的,有时还需要人工投放黄鳍鲷鱼、鯔鱼之类的苗种。

  与一般人的养殖方法不同,黄炳权投放鱼苗不仅品种多,就是同一个品种也是分批投放的。这看似很麻烦,其实他是想尽量让养殖更接近一种自然的状态,而且这样,一年当中总有高品质的海产品上市,也就避开了一次捕捞集中上市的风险。

  黄炳权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整个养殖过程中不用投放其它饲料,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通过几年的经营,这里的水体环境一直保持得很好,海产品的质量不仅稳步提高,价格更是高得惊人,在市场上颇受欢迎。

  2013年,牛粪给他带来的纯利润高达1000多万元。黄炳权和牛粪的故事远没有结束。凭着一种不服输的劲头,如今他还在和牛粪较劲,想利用当地特有的优势再多建几个牛场,让更多的牛粪成为可利用的绿色资源。

  创业致富故事 篇20

  “让消费者手持一张‘消费通' 卡,就可以在山东青岛不同的商店享受到会员待遇,这就是我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看似不可能的梦想,今年25岁的聂名勇在读大学三年级时就和同学们一起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到目前为止我的营业额已经近100万元,去年一年我净赚30万。”在创业战场上小试牛刀的聂名勇踌躇满志,期待自己的公司有更好的发展。昨天中午,记者在聂名勇的公司里,面对面听他讲述了自己的创业故事。

  逛街逛出个“金点子”

  “我是从临沂苍山考上青岛理工大学的,在机械学院读测控专业。我母亲身体不好,家里只有父亲一个劳动力,一年种地能攒下将近一万元,家里的经济条件挺困难的。”聂名勇说,到青岛上学后,他看什么都新鲜,就想留在青岛工作。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从大一开始,就努力学习,为以后找工作做准备。

  “创业这两个字说说简单,像我这样的外地大学生一没钱二没经验,真要干是很难的,真正让我决定自己开公司的,还是我无意间想出的一个创业点子。”聂名勇说,他上大三时有次到台东逛街,看见每个商家几乎都有会员卡,消费者可以凭卡享受打折优惠,看到不少人甚至有专门的卡包来装不同的卡,找起来很不方便,他突然有了用一张通用卡代替所有商家会员卡的想法。这样消费者持有一张全城通用的会员卡,可以享受上千家商家的折扣服务,不同行业的商家也能因此招揽到更多的客户,这就叫双赢。

  大三当上了总经理

  他把想法和两个同学们说了,他们也认为这是个好点子。说干就干,三个人每人出资一万元,在2007年1月成立了青岛新领域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我这1万元钱是从家里要的,当时家里一时没有这么多钱,是父亲给我凑的。”聂名勇说,开公司没有想象中顺利,租赁写字间、购置一些办公设备后,他们3个人的`3万元钱很快就花完了。他当时心里也没谱,经常担心公司不能继续下去,没法和父亲交代。他发展的第一个客户是台东一家KTV,这里的经理很年轻,很快接受了这个新鲜事物,答应和他们结成联盟。此后,他们开始不断寻找新的合作商家,那一阵一有时间就到各商业街去推广消费通会员卡,给商家介绍理念,希望他们可以加盟。公司成立仅半年,他们就有了100多家结盟伙伴。

  观念不同股东撤资

  有了这些加盟商家后,他们开始推出消费通会员卡。到2008年4月,他们在接近1年的时间里卖出1万多张卡,三个股东大约赚了10万元。

  “但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三个股东也有了不同的意见,他们两个人认为应该继续推广我们的消费卡赚回现钱,但我认为应该把赚回的钱继续投到公司的发展上,给商家提供会员增值服务,因观念不同,到去年10月,另外两个股东撤资离开了公司,我的创业路也遇到了第一次低潮期。”聂名勇说,他想了一下,认为自己的路子是对的,因为卖卡赚钱总有市场饱和的一天。

  “我们目前正在开发软件,记录每个消费者的消费记录、联系方式,商家掌握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后,可以有目的投放促销广告等,这些信息对商家是很有用的。有了这样的增值服务,我相信我们的公司才会有更大的发展。”聂名勇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创业致富故事 篇21

  1980年,小冬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赫店镇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他从小就立志要考上重点大学,毕业后找一份好工作,改变家庭贫困的生活。

  1999年,父母做生意借来的8万元钱被人骗走,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由于家庭经济拮据,小冬随父母来到天津大港。靠着父亲做卤菜的手艺,全家人在一个偏僻的小巷子租住下来,省吃俭用,挣钱还借款。

  刚到天津时,小冬特别向往大学生活,所以,一有空闲他就去附近的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转悠,并结交了一些大学生朋友。通过与大学生的交往,他知道了大学生毕业后将会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于是,他就有了上大学后一定要自己挣钱的想法。

  小冬把自己整天关在屋里,除了复习功课,数百本从旧书摊上购来的杂志被他一页一页地翻过,大量成功人物的创业故事刺激着小冬活跃的`大脑,特别是那些大学生通过勤工俭学改变自己命运的文章,让他意识到,要想成为一名成功人士,单靠找一份好工作是实现不了的,必须从底层做起,走自主创业的道路。

  开学一周,掘得第一桶金

  2000年,小冬考上了陕西长安大学。当学校的录取通知书送到家里时,父母既欣喜又发愁,生意的失败使他们债务缠身,已经没有能力支付儿子上学所需的费用。最后,全家人东借西凑好不容易才弄到2000多元钱。

  开学报到的那天,小冬攥着2000元现金,在报名的长队里他一次一次退到最后面。后来他鼓起勇气找到辅导员,终于争取到了缓交学费的机会。安定下来后,小冬的心中萌发出一种坚定的信念:越是日子困窘,越要咬紧牙关,想办法去改变命运。

  开学第三天的下午,小冬正独自在寝室里翻阅新课本,一位师兄推门进来推销随身听。正在这时,几位室友也回到了寝室。结果,这位师兄没费多少口舌,4部随身听以每部80元的价钱被室友买下。这件事情使小冬隐约地觉得一种商机和一个比较大的消费群就在自己身旁。后来,他从同学们那里打听到在西安东郊有两处小商品批发市场。第一个周末,他逛遍了这两个小商品批发市场,仔细对比了各种随身听的性能和价格后,他以15元的批发价购买了6部师兄推销的那种款式的随身听,一倒手净赚了300元。这是他掘得的第一桶金。之后,当同学们们刚习惯用卡式电话时,他以低廉的价格从IC卡经销商那里购进话卡,然后以比市场低的价格出让给同学们,在赚得一点辛苦费的同时,让同学们们也得了一些实惠。后来,像上游泳课穿的游泳衣,考研用的复习资料、英语磁带,他都找到了低于校外价格的供应渠道。一年后,他便成了校园里小有名气的“生意精”。

  底层做起,为创业做准备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小冬除了学习好专业课外,还不时去学校图书馆看一些法律、心理学、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书籍。他认为,搞推销和倒卖纯属个人行为,还没有完全融入社会。要创业最好还是先融入企业,到企业中去体验,懂得如何把学到的知识与企业实际相结合,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创业致富故事 篇22

  1990年夏,17岁的江菲初中毕业了。因为姐姐江菊和妹妹江萍分别还在上高中和小学,家里经济本来就很拮据。江菲不忍父母的辛劳,放弃了继续上学的机会回家帮父母种田。

  1994年底,江菲到本地一家“家庭工厂”打工。这家老板是个小伙子,其父母一眼就相中聪明能干的江菲。一天下午,剩余的工人都走光了,江菲一个人正在屋里抓紧抢做没有做完的活时,那家的小伙子走进来,将全没有提防的江菲一把抱在怀里。江菲顿时吓得大喊大叫,边喊边拼命地挣脱开来。不料小伙子不仅不让她走,还盛气凌人地站在江菲面前,厚颜无耻地说:“我看上了你是你的福份,多少女孩求我我还不愿意呢!”江菲一把拉开房门,生气地对他说:“爱情是两个人的事,光你愿意我不愿意怎么行呢?”没想到的是小伙子的父母却冲过来,恼怒地指责她:“一个农家丫头!还有什么愿意不愿意的?不是长得漂亮一点,你就是白送给我们,我们还不要呢!”

  第二天,她怀揣着这两年父母为她积攒的两百多块钱,泪眼汪汪地辞别父母外出打工。从家里到乡汽车小站十几多里山路,母亲帮她背着一个破布包,一路哭泣。江菲的心都快碎了:都说农家女孩子命苦,难道真的是这样吗?

  在古城安庆,江菲擒着破布包,一个人在涛涛长江边徘徊。昨天想了一晚上也没想好干什么。但是满街的水果、布匹、毛线、小商品、蔬菜、禽畜、饮食生意却吸引了她的目光:我为什么不能也学他们一样自己做生意呢。但是面对这些生意,她又一窍不通。看着天色渐渐暗淡,肚子也实在饿得撑不住了,江菲才买了两个冷馒头,一边啃一边找便宜的旅店。这样忍饥挨饿了好几天,江菲刚刚开始来的一点激情差不多已经被无情的现实磨光了。一天傍晚,已经形如乞丐的她在大街上漫无目的地走着。一位骑自行车的人擦着她的身子过去时,江菲看见了自行车后面的一袋大米。顿时眼睛一亮,心里有了主意:我何不就在这里卖大米?大米人人都要,市场永不饱和,在家里我是插田能手,又经常打米烧饭,水稻大米的特性我了如指掌,它的好坏我一眼就能看得出来,卖大米我肯定能赚钱!

  为了节约最有限的资金,当天晚上她就在江边候船室里蜷缩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她就急着打听粮油批发市场,好不容易找到了,面对着一家家粮油商行堆积如山的大米,江菲心里又犯愁了:该怎么卖这一袋袋大米呢?总不能背着它一家一家去推销吧!

  江菲又觉得卖大米不适合自己,不如推个车子卖水果。可资金、摊位这些又到哪里找?发愁的她只好漫无目的地在路上游荡。 也不知走了多久,到了一个小巷时,只见一家女主人对着正在忙碌的丈夫叫:“家里米快完了,还不去买!”男人极不情愿意地说:“又要跑四五里的路,真烦人!”说着就出来推车。正在游荡的江菲心里一激灵,她马上跑上去,慌乱地说:“你们能等一下吗?我有个亲戚刚开了个粮油店,我帮他送一袋米来!不用你们跑路的!”男人和女人同时睁大了眼睛,上上下下打量着她反问:“我凭什么相信你呀?”这时的江菲反而不慌了,将破布包重重地甩到肩上,平生第一次撒起谎来: “我是刚从乡下来帮他看店的。你等几十分钟,我保证送到。你们看好了才付钱给我。”望着她一脸的真诚,他们同意了。那一刻江菲欣喜若狂,转过身以后她的心还在砰砰乱跳。

  江菲也顾不得那么多了,一口气跑到了批发市场,一头钻进一家粮行就和老板“谈判”。她终于和一个同是桐城的中年女老板达成了协议:没有底薪,女老板供她住宿,江菲用现金以批发价进货,每天推三轮车出去卖。当下她就掏出一百多块钱,连买带赊装了几袋大米就推着粮行里的`那辆破旧的三轮车急急忙忙地出了门。

  夹杂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摆弄着那怎么也不听话的三轮车,江菲汗如雨下。那家主人见江菲真的来了,二话没说就买了两袋大米,女主人高兴地端来一杯茶水让她歇歇,江菲灵机一动央求她说:“大姐,我这是第一次帮亲戚做生意,您能帮帮我的忙,问问附近人家还有缺米的吗?”女主人当即点头并领着江菲一家一家地叩开邻居的房门。

  推着空车回到粮行,女老板喜出望外,不但卖出了不少大米,还不花分文顾了一个能干的业务员。当天女老板就为她安排了住处。

  那天江菲赚了12元钱。晚上,她把那12元钱反反复复地从贴身的内衣口袋里拿出来放到床上,又捧到手上。这是江菲长这么大自己挣来的第一笔钱。她想,我终于挣到钱了,我终于能挣钱了!她把这12元钱数了又数,点了又点。一边数,眼泪就流了出来,她就用双手去擦,可是眼泪却越擦越多,一个劲地往外淌,那几张钞票都被她的眼泪浸湿了。江菲捧着那几张钞票就想起了妈妈,他就对妈妈说:“妈妈啊!您可知女儿在他乡也能挣到钱,养活我自己了!我还要挣钱来孝敬您,让您过上好日子,您老在家就放一百个心吧!

  从此,江菲就在这里安顿下来,每天天一亮她就踩着车子送米送油,一个一个小区地送货上门,又通过老客户向周边辐射。第一个月,她就攒起了一千块钱。经过一年多的打拼,她除了不停地汇款回家,身边还积攒了五千多元钱。就是这五千元钱,成就了她以后一次又一次不断做大生意的梦想。

  一天,江菲在给一个客户送大米时摔倒,双膝脚跪地,身子扑倒楼梯间,两袋几十公斤的大米压在身上,顿时脸上,手上,脚上多处受伤,血流不止。

  那天晚上,江菲回到住处时就想:我这样不停地送下去,有什么出路啊。现在我还年青,有的是力气,要是我身体不好呢?不行,我得创业,自己当老板!

  1997年开春,江菲终于在石化住宅区谈妥了一个门面房,准备独立做粮油生意。搬出那家粮行的时候,女老板拉着江菲的手泪眼婆娑。开张那天,乡下的父母和姐妹们也来祝贺,还噼噼叭叭地放了几挂鞭炮。江菲为批发店取了个极具意味的名字——“信用商行”。

  一天一个文质彬彬的瘦青年架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来到她的店里,闲谈中江菲知道他叫杨锋,就住石化小区,父母都是石化工人,他本人正在考研,而他的老家竟也在桐城。同是老乡,两个人不由得侃侃而谈。

  以后的日子里,小伙子来得勤了,常常为她出谋划策,指点迷津。杨峰看上了她的勇气和魄力。江菲相中了小伙子的才气。一段时间下来,两人都觉得离不开对方。这期间,杨峰为她介绍来了不少新客户,江菲的生意也一步一个台阶地发展。

  一段时间下来,江菲很快就摸索出一条自己发展的“商路”。他们已经开始从一级供货商那里进货了,有的还直接从厂家进货,与二、三级批发站的进货价相比,利润大了许多。在集累了不少资金的时候,江菲在石化小区一个黄金地段找到一个店面。这里居民密集,少有商店,很适应开一家大型超市。江菲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杨锋,杨锋颇感兴趣,他们当即就赶过去,分析可行性方案,最后二人一致拍板敲定。

  不走寻常路辞官下海卖“红薯”第一桶金:来自无人问津的毛糠油

  注册、登记、审批、办暂住手续、租仓库,有时候还免不了请请客,奉承一些人物;然后就是装饰门面、调拨货物,招聘营业小姐等等。几天下来两人累得腿脚发软。这时,他们出现了早先预计的资金空洞,新商场货物的填充迫在眉睫!

  到哪里去弄那么一大笔钱来进货呢?二人又顾不得满身疲惫皱着眉头想点子。杨锋刚刚考研结束,家里还欠了一大笔债务,江菲乡下姐姐刚成家不久,招了一位姑爷进门,父母捉襟见肘。生意场上,行动是最好的广告,“信用超市”要开业的信息风一样刮进了供货商的耳柪铩5诙天,一个小伙子推开还在装修的玻璃大门手拿名片,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来:他是一家供货商的推销员,专门来联系业务。顺着这条线索,江菲与这家供货商达成了一部分商品代销一部分商品延期付款的协议。这样他们又一鼓作气地联系了其他供货商,源源不断的商品摆放到了豪华气派的崭新柜台上。这样,崭新的“信用超市”终于开业了。

  那段日子里,江菲和杨锋可谓吃尽了苦头。早上天没亮二人就爬起来,匆匆地上街买两根油条,一边吃一边赶路。中午热得像火球,二人却顾不得歇息片刻,风风火火地在外面奔忙。有一天下午江菲在一条小路上不幸中暑昏了过去,杨锋背起她就要往医院里跑,摇摇晃晃地把江菲震醒了,她赶紧挣脱着下来,强打精神重新上路。晚上他们就在超市的一角,撑起两张“床”,后来货物多了,二人不得不转移到昏暗的仓库里安“家”。

  信用超市开业的头几天日营业额都在几万元以上,江菲和杨锋高兴极了,一鼓作气又配套了一系列的现代化装置,实行计算机管理。好的商品和信誉带来了众多顾客的青睐,当年他们就赢利十几万元。

  而大姐江菊和小妹江萍也先后在江菲的扶持下开办起了自己的粮油店。父亲、母亲也由老家乡下来到安庆。

  1999年春天,他们在刚刚规划的开发区附近觅得一块风水宝地,抓住机会买得了一快地皮,投资一百多万元,新建了一座星级酒店。以后他们陆续将业务拓展到其他行业和周边城市。

  到了2002年底,他们名下已经拥了十几个大大小小的酒店超市和公司。

【创业致富故事】相关文章:

创业名人的致富故事09-26

创业名人的致富故事12-14

创业致富励志故事(通用15篇)09-28

创业项目致富故事范文通用11-03

创业的故事11-03

邵逸夫的创业故事11-09

创业励志故事12-12

经典创业励志故事11-07

名人创业故事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