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本创业故事:从2万元到5000万元的扩张

时间:2022-07-21 12:54:26 创业故事 我要投稿

小本创业故事:从2万元到5000万元的扩张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已经发生事。或者想象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本创业故事:从2万元到5000万元的扩张,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本创业故事:从2万元到5000万元的扩张

  小本创业故事:从2万元到5000万元的扩张

  从2万元到5000万元的扩张,说起来感觉真的挺夸张的,而且是怎么做到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本创业故事:从2万元到5000万元的扩张,希望你们喜欢。

  有事没事,48岁的温州汉子陈志圣都爱往东湖边上跑,或凝神眺望,或吟诗自勉。14年前来武汉时,他负债累累,如今,他的“森马”专卖店遍布三镇,还担当温州商会武昌分会会长。

  “他是儒商。”温州老乡说。陈志圣当过6年语文教师,谈吐不俗,面对商界坎坷,他曾写诗自励:“场中波浪偏多,能在汹涌水里游,还要好舟硬橹!”他也曾是“武夫”,自幼习武,干过6年武术教头,谈到商海感悟,他说:“四两拨千斤”。

  月入1万为省5分钱多走一站路

  1991年,武术教练陈志圣在杭州拿100元月薪,回温州老家盖间瓦房,欠下不少债务。在武汉做生意的徒弟们请他去玩,他请假到武汉一看,徒弟们有的月入三五千,有的上万元,抵他上几年班,他当即就留下不走了。

  他从老家贷款1万元,承朋友们相帮,在公司门口卖金项链,很快赚了几千元。这时,很多老乡都进入商场卖百货,如剃须刀、电池、计算器等,生意不错,陈志圣也动了心。

  在1992年,他以2万元本钱进入汉口商业大楼。

  “当时我很糊涂,不知道促销,本钱少,只知勤进快销”。尽管送货越来越多,他仍然坚持肩挑背扛。到一个月能赚1万元的时候,也不舍得打的,在公汽上挤上挤下,为省5分钱,他宁愿多走一站路。

  “看到大钞票,两眼放绿光。”人们如是形容对金钱的贪婪者,陈志圣也是如此。不过,他要钱不是用于享受,“我看到钱就想用进生意当中。”

  善于借债2万元盘到5000万

  1996年之前,他每天都欠别人的钱。“脸皮很厚,长期到别人那里借。”只用了5年,他的营业额从2万元暴增到5000万。

  陈志圣在汉口商业大楼的生意本钱只有2万元,但一个月能卖3万元。有一个月周转资金差一万,他十分为难,后来分别开口找两个人各借5000元,保证了正常周转。

  这家商场旺盛的销售让他看到做百货的优点:毛利高,无季节性不会积压,生意风险很校他决定乘机扩大生意。

  进入洪山商场需要5万元,而他手上只有3万余元钱。他想办法说通供货商赊货1万元,再找老乡借了1万,顺利进驻。一个月过去,这两家商场共赚3万元。他又找人借2万元,进入第三家商常第一个月的利润用于还款,第二个月赚3万元,再去借2万,进驻第4家商常“如果不是这样滚动发展,中规中矩做生意,恐怕永远是10万元。”1992年到1993年,大小商场陈志圣一口气进入了10个。第二年,他以同样的手段,进行产品多元化,涉足业务由小百货扩展到服装、小家电、皮包等。

  做到1997年,他进入了20多个商场,这时,他一年在各商场的总销售达到5000万元。陈志圣坦言,生意高速运转,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借债,而能顺利借到钱的关键在于信誉。“我一般比约定时间早两天还钱,绝不拖延。”

  猛虎下山一年开10家专卖店

  1998年开始,百货店受到超市业猛烈冲击,中小店面关门之声不绝于耳。陈志圣陆续关闭了全部百货店的生意。

  他的目光转向了时尚休闲服装代理。他曾在温州结识了“森马”老总。恰好“森马”此时欲拓展湖北市场,陈志圣经考察后,认为其很有发展潜力,而且当时休闲品牌很少,仅真维斯、佐丹奴等几家,市场竞争不大。“放开眼光,看准项目,就大胆做”。他接下了森马湖北代理权,全力拓展。

  1998年,武汉第一家“森马”专卖店在司门口开业。他打算占据的,都是江汉路、中南、亚贸等闹市最繁华的地带,租金很贵,当时开一家专卖店的费用就需百万元。他又“故技重施”,一方面取得了厂方货源上的支持,可先付少量资金获得大量货物,另一方面找亲朋好友借钱。就这样,在一年内,“森马”马不停蹄,一口气开了10家店。

  “做生意出快招很重要,迟一点就会错过机遇。”陈志圣总结说。

  拓展:

  小本创业故事

  两部手机承接所有订单

  上午9点半。来到他们位于京广路黄河路西北角门店时,阿飞正手拿大勺站在煤气灶前,不停地搅拌着一锅小龙虾,另一边的锅里正焖着麻辣田螺,浓郁的香辣味弥漫了整个小屋。一旁的阿玲站在冰箱前,边给两部手机充电,边翻看着顾客的订单,并一一记下来。随后,她将已经出锅的酱香鱿鱼装到餐盒中,包上印有店名的标贴。

  处理手机订单

  从早上5点半,两人就已经开始忙活。阿飞要到长途汽车站接下当天刚从江苏运来的新鲜小龙虾,然后再赶回店内清洗。阿玲则要到菜市场采购这一天所需要的原材料。7点左右,两人简单地吃过早饭,就开始制作包括口水鸡、麻香牛肚在内的近十种热菜。到了上午11点左右,阿飞要将所有顾客订的小吃全部分盒装好,制定出最合理的路线,将订单一一送出。“一般情况下,中午我要送两三趟,路上只要有新订单我就要再跑回店里取货再送。”阿飞说,虽然店内规定满88元免费配送,但有时就算没到88元他也会送。

  直到下午1点半,他才将中午的6单全部送完。粗算一下,其中最贵的一单209元,一中午的时间他们大约挣了近千元。到了下午2点半,两人才吃上午饭。简单的休息后,下午4点,两人将不足的货重新备齐,到了下午5点又开始送晚上的货。“最忙的时候就是夏天晚上,很多吃夜宵的顾客都喜欢订我们的小吃,有时最晚能送到凌晨1点。”阿飞说。

  37次调味制出美味小龙虾

  从最初的9个菜品到现在的14个菜品,基本上每一个菜品的开发都要“折腾”一番。“尤其是我们主打的麻辣小龙虾,口味更是调整了37次。”阿玲说,他们做第一代小龙虾时觉得口感还是不错的,但是与其他店里卖的小龙虾口味相比并没有优势。

  主打小龙虾

  为了配得上“主打菜”这个称号,阿玲重新筛选原材料,花椒、辣椒等重要提味原材料都从四川直接订购。而麻、辣到什么程度是顾客最满意、最能接受的,两人也做了充分的市场调查,征求了众多“吃货”的意见。为了能够准确地把握住这个度,甚至将原本整颗往锅里扔的花椒改成拍成碎末,且盐、糖也精确到克。原料从十余种扩充到了31种。“现在的小龙虾入口后会感觉味道更丰富,除了单纯的麻辣外,汁液也更香浓。”阿玲说。

  对于其他菜品,为了保证口感最佳,像拉皮、口水鸡这样需要淋汁的菜,阿飞都是将菜品送到目的地后,等顾客下楼的这个空隙将汁浇到菜上。“别小看这个时间差,尤其夏天温度高的时候,如果在出发的时候就把汁浇在菜上容易变坨,影响口感。”阿飞说。

  想法困境出灵感 辞职做小吃

  在没做麻辣小吃之前,阿飞干的也是和美食这行八竿子打不着的计算机销售。5年前,阿飞从大学毕业,直接进入到一家大型企业,从普通的销售专员,一路打拼到了部门主管。但是随着传统销售行业受网络销售的冲击,阿飞发现不论自己怎么努力都很难完成公司规定的业绩。

  亲自送外卖

  “当时摆在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调回总部再谋个别的岗位,要么卷铺盖走人自己创业。”阿飞说,仔细想想还是后者更有吸引力,他想翻身做老板。虽然一直从事传统销售行业,但是学计算机出身的他一直对互联网十分感兴趣,他希望自己的第一次创业能与互联网相结合。这时他突然想起自己的老婆阿玲,阿玲曾在她表姐夫的川菜馆里做过厨师,而自己又是个川菜的资深“吃货”,何不在网上开个川菜店。阿飞想到,让顾客网上下订单,川菜送货到家,这样的销售模式既不需要太多成本来开实体店,又能将两者的优势相结合,是个不错的好项目。当天晚上他就打电话将这个想法告诉老婆。出乎他意料的是,电话那头的老婆听到这个想法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起步既是老板也是打杂工

  项目是有了,但因为两人的家都不在本地,从心里来说并不敢贸然辞职,第二天两人就开始忙活起来,锅碗瓢盆、原材料等一上午的时间全部采购齐全。紧接着,阿玲就开始在厨房里忙活,重新拾起曾经做菜的手艺。因为人手不够,两人也只是做一些简单的川菜,简易地包装一下开始在朋友圈里卖。没想到,朋友们无一例外都说好吃。有时菜还在做的时候,手机就响个不停,订单刷屏一般地来,还没到饭点就被预订一空。仅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两人就有了固定的“辣粉”,订单多到忙不过来。

  每天统计分析手机订单

  看到自己制作的小吃这么受欢迎,两人也更有信心放手一搏,决定彻底辞职开始真正的创业。此后,两人迅速从职场白领切换到了老板加打杂的角色。为了更加专业,两人制定计划开始分头行动。阿玲再次回到重庆拜师学艺,学习更为正宗的手艺。阿飞则开始找门店,准备将“战场”转移,因为原来的家用小厨房早已不能满足订单的需求。为了节约成本,他最终选定了位于京广路路上一家30多平米的门头店。“创业最初,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干,虽然自己是老板,但更多时候还是扮演打杂工的角色。”阿飞说。

  发展2个月“辣粉”百倍增长

  一切准备就绪后,今年2月份,生意再次启动。为了能够保证原材料的新鲜,两人在采购时宁少勿多,不用过夜的原材料。最初,因为不能准确地预估一天要用多少原材料,订单太多的时候就要临时补货,再跑到菜市场买。“最多的时候,一上午的时间就跑了5趟。好在菜市场离店比较近,不然真耽误事。”阿玲说。

  材料不够了就去菜市场

  靠着新鲜的材料、地道的烹饪手法,两人的麻辣小吃也是越卖越好。订餐的微信好友从最初的40人发展到了3000人。阿飞说,基本上每一个尝过我们小吃的顾客都会二次购买,成为我们固定的回头客。而且小吃买回去后,一般都是多人食用,旁边的人在品尝后觉得不错,无形中也会成为我们的潜在客户。“顾客中95%都是女性,女性在吃这一方面比较舍得花钱,品尝后也比男性更喜欢分享交流,这样口口相传的口碑是最过硬的宣传。”阿飞说,他们还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做热点营销。利用当下热议的话题,与他们的川味小吃相结合,制造更多的销售点,让小吃更网络化。

  小本创业故事

  18岁的在校生,一年的年收入竟然将近20万。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三年级女大学生高圆圆,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搞创业,成功成为了校园“创业达人”。在15年举办的“2015创业宣讲校园行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专场”活动中,高圆圆的创业故事成为了高职校全校师生津津乐道的谈资。

  “第一桶金”挣了七八千元

  “我竟然出现在了创业宣讲的PPT里了!”接受采访时,高圆圆对自己在宣讲会上的“亮相方式”颇为意外。作为一名在校生,高圆圆有着十足的经商头脑。在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就读的她,经过老师的指导,满满都是“实干”的想法。“我今年读电子商务三年级,从一年级开始,我就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高圆圆第一次“试手”来自一年级暑假,身边的很多朋友都在利用人人网等各类社交平台开始代购服务,她便有了亲自试一试的想法。“我身边有不少朋友平时会出国,假期闲着没事,我也想尝试一下,既能打发时间还能赚点零花钱。”

  于是,她让身边一些时常出国的朋友每次去韩国的时候,帮她带一些在国内紧俏和抢手的化妆品,加上一些国产的化妆品,以及围巾和帽子等商品,在网上售卖。“我的时间还是挺自由的,平时并不住校,所以课余时间我可以自由支配,也有了可以存放货物的地方。”

  “当时贵些的化妆品一套价格300多块,便宜点的只要100多。”尽管从没有做过生意,但高圆圆却相当大胆,而且很善于模仿和学习,很快就在自我摸索中掌握了门道。加上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保驾”,一个暑假不到,她通过代购韩国化妆品和卖围巾等,就赚取了七八千元。

  成功挣得“第一桶金”,高圆圆有些“坐不住”了,“我算是天生爱折腾的那种人吧,而且闲不住,喜欢和自己较劲,第一次创业成功后,我觉得我可以在这条路上继续发展下去。”高圆圆说。

  二年级时,高圆圆在微博上再次寻找到了新的商机。她在微博上看到不少人都在转发一种名叫“推推乐”的`蛋糕,这种蛋糕装在一个透明的类似奶茶的瓶子里,底下有个机关,吃的时候可以把蛋糕从下往上不断向外推。当时这种蛋糕国内很少见,很受年轻人的追捧。

  “我也买过,并且品尝了,觉得挺好吃的。”但热爱烘焙的高圆圆却比一般的购买人群多了个心眼儿,“蛋糕挺贵,一个就要20元,我也可以试着自己做一做。”

  很快,高圆圆便买来了烤箱和工具,平时只利用假期和周末在家里做起了蛋糕。她凭感觉开发出了好几种口味,而价格比市场上能买到的稍微低一些。

  不光是推推乐蛋糕,高圆圆还制作了蔓越莓饼干,一并通过社交媒介发布推广信息,正式发售。“当我把想要做蛋糕的想法告诉父母时,他们一开始都是反对的,他们认为我是一时冲动,不可能坚持下去。”但在高圆圆的极力劝说下,父母最终同意了。

  为了让自己的蛋糕推广的更好,高圆圆在母亲的建议下给蛋糕定了个名字,叫“圈圈牌DIY手工烘培”。这个品牌的蛋糕和饼干,一直是高圆圆创业项目中的热销品。

  年收入20万,她成创业达人

  卖过化妆品,卖过饼干和蛋糕,三年级时,高圆圆正式拥有了自己的淘宝店。这也是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子商务专业课老师的课业要求,学生必须在淘宝网上开网店,借着这个契机,高圆圆便正式把店开到了淘宝网上。为了让客户信任,高圆圆还把亲戚在海外进货的相关照片也晒了出来,一下取得了网友们的支持。通过海外代购这一项,她每个月的平均营业额能够达到五六千元。

  尽管还有两年多才毕业,18岁的高圆圆却已经尝试过了多种创业项目,通过韩国化妆品销售、蛋糕制作、开淘宝网店三个项目的创业,高圆圆每年的总收入在20万元左右。“毕业前,我会继续把这些项目做下去。目前,我已经和一家培训机构达成了合作意向,准备在培训机构内部设立柜台,推广自己的蛋糕和饼干等美食。”

  不论毕业后选择哪类行业发展,“创业”依然是高圆圆的个人“关键词”。“毕业后我依然会创业,”高圆圆说,“我的理想是将来能够开一家甜品店,希望能够开发一些有特色的奇特蛋糕美食,此外,婚庆策划公司也很吸引我。”

  从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获悉,为了帮助在校大学生创业,该校在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牵头成立了政府机关、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在内的南京市职业教育政产学研联盟,依托联盟优势在校内外建设大学生创业体验中心,为学生创业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尝试。创设五种合作模式实体场景教学,并有专门的导师对学生创业进行辅导,已有一大批在校生成功创业。而高圆圆正是在O2O项目培训下成长起来的创业典型。

  小本创业故事:90后大学生微信直播创业日记 烤羊肉串日进八千元

  近两年,随着微信的火热,许多创业族选择在自己的朋友圈发布各种商品广告,希望借此打开销路,在长沙,一家以羊肉串为主打的烧烤店,众筹了40多个投资人参与,每晚客流量络绎不绝,一位难求,不到40平米的面积,日均营业额8000余元。90后大学生微信直播创业日记 烤羊肉串日进八千元

  同样是解决销售问题,90后大学生刘鹏的微信朋友圈里却没有商品图片,有的只是一篇篇创业日记。

  准备

  为研制烤法 吃了一吨肉

  来自益阳农村的刘鹏,在湖南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读书期间,就卖过电脑,摆过摊,干过培训,送过外卖。2013年毕业后,他在一家酒企做销售工作。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刘鹏与他的朋友们常常会在下班后聚在一起,久而久之,他萌生了自己开夜宵店的想法。

  刘鹏说:“三月份的时候,我就开始去各个地方找食材,到各个地方去看哪里的羊肉好,我们尝试了各种方法,吃肉都吃了一吨。然后我们就把羊肉腌制出来了,用一些特殊的烤法,猜有了现在这样的羊肉串。”

  今年7月,刘鹏的烤串小店正式开业了,这间位于长沙市韶山路与解放路交汇处立交桥桥下的小店,面积只有40平方米,从商业的角度来讲,位置十分不理想。

  不过,酒香不怕巷子深,虽然地段不好,却让刘鹏想到了新点子:“刚毕业才两年,所以我们都没有什么钱,然后我们就找了一个地段不是那么好的。客源是我们很担心的,我们就只能用微信的渠道去做传播。”

  刚开始,刘鹏也想过在微信上发布自己的烤串图片,写上门店地址和价位,以吸引顾客。但就在这时,一位在微信上经常聊天,但素未蒙面的东北网友,在得知刘鹏的父亲酷爱喝酒后,给他寄了一份价值不菲的药材,说是泡在酒里能够养身,这件事对刘鹏的触动很大。

  “我就觉得通过微信,可以让人跟人之间的信任度变得这么近。 所以我就重新定位了微信,是人跟人之间的链接,而不是人跟商品之间的链接,所以最后我就觉得去传递我自己的思想,创业的一些感觉。 所以我就开始写这个东西。”刘鹏说。

  传播

  微信写下创业经 不提商品有哪些

  从那之后,刘鹏坚持每天将自己的创业经历写成日记发表在微信上,这其中,既有购置桌椅、采购食材之类的琐碎小事,也有他在面对创业困难时的迷惑与选择,但在260篇创业日记中唯独没有他销售的商品。

  日记发布后,刘鹏一下子火了,共逾三万人次浏览过他的日记,最多一篇收获了3000多个赞和5000多条评论,越来越多的人在微信上留言,要来店里尝美食,支持创业,现在,刘鹏的小店日均营业额达到8000余元。眼下,刘鹏的新店即将开业,除了微信上众多网友留言会继续捧场,中粮可口可乐、切糕王子、一米科技等公司纷纷慕名而来,为他的新店提供了总价值20余万元的赞助。

  “很多人来湖南中粮可口可乐考察的时候,可能就要去我那里。 就把我那个地方设为他们定点做活动的一个单位。”

  心得

  创业敢尝试 资源要共享

  作为90创的一代,刘鹏说,创业就得勇敢尝试,年轻就是最大的本钱,即便失败,也还有无数次重来的可能。如果大家都不愿意去共享资源、分享经验无疑是给自己建立了一堵围墙。在如今这个年代,闭门造车无疑是死路一条。虽然会有失败,会有低谷期,但只有试错之后才会发现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他相信只要自己坚持走下去,创业之路就一定会成功。

  小本创业故事

  张恒毕业于湖南某知名大学、英语6级,刚出校门的他没有任何思考就跑到了义乌这个老外商人聚集最大的地方.到了一个外贸公司任职业务员.没有任何经验的他.做了3个多月的业务.没有赚到一分钱不说.甚至于还要父母寄了2000多元来糊口.针对这个情况.他考虑到了自己创业这条出路. 而创业商机恰巧源自于一次外出跑业务.那时候天很热.小张去买黄瓜吃.在等削皮的那段期间.碰到了.许多带着翻译的老外.看到了卖黄瓜的都提出要去买一根来吃.因为毕竟不贵.而且尝试下这个样子也好.可大多被翻译以种种理由拒绝而没有在黄瓜摊前驻足.而没有协同翻译一起的老外更是只能远观、不敢近谈. 小张这时候就想到.为什么我不去卖黄瓜呢.或许.或许.这样比我做这个业务还会有点收入呢.说干就干.小张第二天就没去外贸公司上班而是拿着自己仅剩的几百元.买了一个篮子.一把削皮刀.和几十根黄瓜.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路. 兴致勃勃的开干.可是10几天才卖了仅够自己维持温饱的十几根黄瓜.无疑又象是给小张浇了当头一喷冷水般!这个时候的小张真是万念俱灰了.堂堂大学生.卖个黄瓜都卖不来.传出去不得笑死人啦.小张想了想.决定自己不能这样下去了.于是第二一大清早的就跑到商贸城.一见到老外走来就吆喝开了.就这样.仅仅一天的时间.他卖出去的黄瓜就比自己这十几天的多卖了3倍多. 而正是因为小张生意的火爆.他的黄瓜不管什么时候都是最新鲜的.从来都没有留了很久的黄瓜拿出来卖的说法.现在他的日纯收入已经达到了300多元一天.生意好的时候.甚至能赚到500元一天.直到现在.小张有了自己的黄瓜固定客户。

  小本创业故事

  小本创业赚大钱,卖2元钱一串的糖葫芦,别人充其量只能靠其来勉强维生,而朱呈却可以一年销售6000万支,并且让她赚到了2千万。那么,她的成功秘诀又在哪里呢? 1997年,曾是山东临沂市“市劳动模范”的朱呈下岗了。1999年,朱呈到山东省平邑县走亲戚,偶然路过一片山楂林,看到有个农民在砍山楂树,原来平邑前几年大量种植山楂树,造成山楂过剩。因为赔钱,农民只好把树都砍了改种别的作物。朱呈想,这山楂可是做糖葫芦的好原料啊,就以五分钱一公斤的价格买了9000公斤山楂。 用了将近3个月的时间,朱呈终于做出了自己的第一批无核冰糖葫芦。为了创新,朱呈自然不满足于现在的情况,有一次,看到儿子吃的月饼,她突然灵机一动:这糖葫芦里面能不能填充一些东西?在丈夫的帮助下,她给糖葫芦去核的地方填充了巧克力、果酱甚至熟鸡肉、牛肉等等。她把夹心糖葫芦再拿给大姐和父亲一尝,没有说不好的! 就这样,一批印有“朱老大夹心冰糖葫芦”字样的冰糖葫芦成功上市,并且还注册了自己的商标。她用贷款的钱专门租了一间大房子,添置了生产工具,雇了几个人,开始了创业之路。产品上市仅仅一天,700支夹心冰糖葫芦全部卖光。就这样,朱呈的平拍一炮打响。从那一年冬季开始,朱呈就招募人员,奔赴全国各地。经过努力,“朱老大”夹心冰糖葫芦渐渐在山东、江苏、浙江、湖南、四川和新疆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发展了100多家经销商和代理商,基本形成了自己完整的销售网络。 接着,朱呈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朱老大”夹心冰糖葫芦精品。他们借鉴冰糕的包装技术,实现了夹心糖葫芦的精美包装;同时还针对传统冰糖葫芦不易保存的特点,成功研究开发了不化糖的“新品夹心冰糖葫芦”。该产品最大的特点是能在常温下保持3个月不化糖,并且不影响产品的内在质量和口感。正是凭借这种不断创新的精神,朱老板的资产已经超过了2千万。

  小本创业故事

  在重庆渝中区的七星岗,有一家名为“兄弟馒头”的店。店小不起眼,名气却不小。在北暗区和解放碑附近的上班族,经常得提前预订。每天往一个办公楼里送的馒头,就有几百个。馒头店开业两年多,共赚了一百多万。 “兄弟馒头”小店的创始人叫李帮林,小店开业不到两年,每天要卖6000个左右小馒头。然而,刚开始的时候他做的也是传统的大馒头。在这条三百多米的小街上,这样的馒头铺总共有四家,因此开店初期李帮林的生意一直处于低迷阶段。一次,他去超市购物,发现超市里出售的某品牌的小馒头非常受顾客欢迎,而且购买的人群多以年轻人为主。这一下启发了李帮林的思路——将馒头做小。 李帮林先是将原来的大馒头变成和核桃一样的大小。然后,对小馒头的目标顾客进行了细分,推出了三种不同口味的小馒头。首先针对年轻女性崇尚苗条、健康的心理,推出了粗粮、杂粮小馒头。其次,针对年轻人爱吃零食的特点,推出了体闲类的奶油小馒头。这种馒头不仅味道甜美,而且营养丰富。 针对年轻人追求新鲜、刺激的消费心理,推出了韩国风殊的小馒头,来满足他们追求时尚、潮流的消费特点。从2005年开始,每个0.5元的小馒头,李帮林每天都能卖掉6000多个。 李帮林每天销售的6000多个小馒头当中,其中销售量最多的是粗粮小馒头,但利润最高的却是韩国小馒头。比如粗粮小馒头每个成本在0.3元左右,每个售价为0.5元,每天能销售3000个左右。顾客主要以办公楼里的上班族和一些白领女性为主。奶油小馒头每个成本在0.25元左右,每个售价为0.5元,每天能销售2000个左右。顾客主要以上班族和部分大专院校的学生为主。韩国小馒头每个成本在0.2元左右,每个售价为0.5元,每天能销售1500个左右。顾客主要以中小学生和部分年轻人为主。 小本创业赚大钱,这样,一个月下来三种小馒头的利润大概在3万元左右。

  小本创业故事

  百多元 成了她创业的“注册资金”

  从最初的100元钱小本创业到如今拥有自己的独立服装品牌,从广东到重庆求学的林坤似乎并没有过多的规划,“一切都是顺其自然。”

  原来,在林坤读大三的2013年,男朋友小麦也从广东过来“陪读”,“那时候我们去丽江采风,身上只剩下100多元钱,我们又不想向父母伸手,看到街边12元一件的T恤,就买了10件,想拿回重庆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也缘于从小就在自家服装厂泡大的林坤天生手巧,“那时候我经常在寝室改造自己的衣服,同学们很认可,让我帮她们也改改。”

  回到重庆后,12块一件的T恤经过林坤一改,立马变了模样。“下午放学后,5、6点钟就拿去摆地摊,这10件衣服,3、4天就卖完了。”林坤有了六七百元的收入。

  只想找生活费的林坤没想到,自己小试牛刀,居然能够挣到将近一个月的生活费。于是,原本学摄影的她还是回到了父母定的专业,“偷偷跑到服装设计专业蹭课听。”

  有了这次经验,林坤把父母囤积的尾货买了回来,经过自己改造再拿去售卖,“最高纪录半小时卖了300多块钱,如果不是下雨应该还要高。一般一天就摆4小时地摊,高的时候能卖到1000多块钱。”

  近万元货积压 资金链差点断掉

  看到这么好的生意,林坤放弃了地摊生意,把店面开到了川美的创意微企园,同时增加了进货量,“那一次就进了近万元钱的货,因为没有经验,7月份同学们都放假了,生意不好,近万元的货积压,这基本上是我们所有的资金,如果再卖不出去,我们几乎都没有流动资金了。”

  为了解决存货,林坤在网上发起了免费同城摄影活动,利用自己学习摄影的专业优势,为参加活动者拍摄艺术照,前提是参加活动者须穿她店内的服装。林坤说,最后活动吸引了100多人,既提高知名度,还因此多卖出了两三千元的衣服。

  这一次危机,林坤就这样挺过了。

  准备聘请微信运营团队 走高端定制路线

  回顾创业经历,林坤称,自己家里人就是做服装生意的,一直不太同意她创业。店内周转遇到困难,或者太累时,她也想过放弃。但她觉得,售卖自己设计的衣服,其实不光是生意,更多是分享自己的理念。如今,店内70%左右的生意都是回头客或是熟人介绍的顾客,林坤觉得,这就是对自己最大的肯定。

  展望将来,林坤说,近两年大学城开了不少风格相似的服装店,加之网上无数价格极低的淘宝店的竞争,坚定了她要有独立设计品牌的决心。将来,她计划聘请专业的微信运营团队,将实体店和网上运营结合起来,将来网店的营业额要占到总营业额的40%,实体店更多起展示和体验的作用。

  林坤表示,目前她开在川美微企园的店内,70%的商品都经过二次设计后改装,或干脆就是她原创设计的。货源上,这些衣服是来自广东很多服饰厂家的尾单商品,质量上过关,但是款式上过时、过季。林坤的任务,就是要将这些过时的衣服重新改造得时尚,比如将长款变成短款,或在衣物上加上小装饰。

  除了二次改造,林坤还计划创立属于自己的独立品牌,走高端定制路线。为此,林坤已经召集了校内服装设计专业的十多名学生,结合顾客们的要求,进行独立设计,然后交付广东厂家使用高端面料生产。

  林坤说,这个灵感来源于有顾客在上门的时候,有时会提到自己想要一件连衣裙之类的衣服,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这让她想到,如果有设计团队为客人专门设计图纸,再交由专业厂家制作,肯定很吸引人。

  拒绝近百万风投 要自己养大“孩子”

  毕业一年多,林坤用100元起家到如今拥有自己的独立服装品牌,总店和分店月均营业额达到五六万,这样的成绩,也让风投找到了林坤。

  “总投入不大,也就近百万元,开始说我们占股多少由我们来决定。”面对这样诱人的条件,林坤却坚定地拒绝了,“风投看重的是投资回报,但我看重的是品牌的发展和团队的强大,现在我有了自己的独立品牌,它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我要自己养大。”

【小本创业故事:从2万元到5000万元的扩张】相关文章:

2万元进行小本创业项目大全01-24

一万元小本创业项目02-21

百元到百万元的创业故事02-01

万元以下的小本创业项目01-28

一万元小本创业项目大全01-10

一万元小本创业项目推介12-27

2016年万元小本创业项目02-07

2016年万元小本创业好项目01-28

一万元创业指南:一万元如何创业?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