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跨界成功创业榜励志故事

时间:2023-05-06 11:39:43 松涛 创业故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跨界成功创业榜励志故事

  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大家都没少背知识点吧?知识点也可以理解为考试时会涉及到的知识,也就是大纲的分支。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知识点发愁,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跨界成功创业榜励志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跨界成功创业榜励志故事

  从央视节目主持人,到独立节目制作人,再到怀揣风险投资的二次创业者,连李静自己也没有料到,“文艺气质”绝对多过“商业细胞”的她会一再完成自己超越,成为一个商人,更何况,还是一个十足成功的商人。如今,她不但继续制作主持《非常静距离》、《超级访问》等多档家喻户晓的电视节目,还同时身兼“东方风行集团”和“乐峰网”老板,对于这个外表柔弱又略带豪气的“女强人”而言,无论生活还是事业,惯常思维总是不太适合,正是这点“不安分”,把她一步步“推”到今天。

  挑战:从“文艺青年”到公司老板

  李静“北漂”时的梦想是“一条狗、一个孩子、一间有落地大窗的屋子、一个爱她的人”, 她天生就会萌发这种天真浪漫的想法,她的本科专业同样“不太靠谱”,河北师范大学手风琴专业,这种气质注定,她所涉足的领域会一再转换。

  原本,李静可以在许多人羡慕的央视平台一直干下去,但1999年,小有名气的她却突然选择了辞职,原因是经常和领导在节目问题上意见不合,觉得特别“没劲”。这个时候,浪漫主义仍然是李静考虑问题的优先因素,“不开心、不好玩”的事,没办法勉强自己,她一股脑想跳出央视,创造属于自己的节目。

  恰好这个时候,李静遇到了前歌手戴军,她没有琢磨太多以后的事,凑起一支梦想在电视圈干出点名堂的年轻队伍,租了间平房,“一根筋”成立了东方风行传媒文化有限公司。这是李静的第二次跨界,担当主持人的同时,她还要兼理制片人和公司老板。

  对于拉手风琴、做主持人的李静来说,开公司、做老板的逻辑并不适用于她,即便是公司最先制作出的《超级访问》栏目受到了相当大的认可,李静仍然还是电视人的成功,她对创业依然没有明确概念。一方面,李静抗拒将自己的工作与做生意联系在一起,觉得充满“铜臭味”,特别“俗气”,完全将开公司做节目看成是实现自己的电视理想;另一方面,她对经营管理也一窍不通,东方风行传媒文化有限公司最开始甚至出现“低级错误”,只有制作团队,没有广告和发行团队。

  最初,她与电视台的合作方式是,把节目免费给电视台,换取广告时间,,自己卖广告。包括李静在内,风行传媒没有这方面的专业和资源,经营本来一开始就放在次要位置。李静印象深刻,那段时间是自己最“惨“的时候,《超级访问》几乎每做一期都在亏钱,与电视台签约,就必须咬着牙一期一期亏下去,最多时,她欠下两百多万债务,几乎借遍了身边所有熟人,还把房子拿出去抵押。

  这是李静交的“学费”,她开始真正意识到广告发行的重要性,并且亲自出马,联系全国各地电视台谈业务。随着《超级访问》等节目影响力不断扩大,李静得以依靠拿手的节目品质走出困境,但同时,她也悟出了一套颠覆性的商业模式:推翻以免费节目换广告时间的行业定律,取而代之的是现金加广告时间。这样,在拉不到广告的情况下,李静成了当时第一个卖节目给电视台的人。一期节目成本3万多,50个电视台,一期总共能卖10万,李静初尝“老板”身份的成功。

  超越:不断挑战昨天的自己

  李静说,自己乐于交际和应酬,因为即便是无聊透顶的聚会,也会有所收获。一次偶然的聚会,在好友、易凯资本的王冉引荐下,李静结识了红杉资本的沈南鹏。

  那次聊天,李静听到了很多从未“谋面”的商业词汇,沈南鹏也在观察这个手舞足蹈、与想象中完全不同的“非典型”著名主持人。不久,沈给风行传媒提供了一份风投评估方案,他还给对公司财务数据一窍不通的李静提供了一项建议:以节目内容为支撑,发展自有品牌和商品零售。

  这对李静来说,意味着又一次转型,从单纯的文化传媒进入电子商务。在受到风投眷顾的同时,其实还有另外一个选择,华谊兄弟希望收购风行传媒,将其作为内容制作平台,李静本人能够得到一笔可观的现金和华谊股权。

  经过与沈南鹏几次谈判,李静最终选择了接受风投,恐怕,还是“不安分”的“文艺气质”让她做出了这样的决定,风投创业更具激情。乐蜂网成了李静的又一次自己超越。

  沈南鹏后来跟李静说,他愿意投资,一方面是因为评估过风行传媒的业绩,另一方面也是看中李静本人,她虽与娱乐圈打交道,但从来没有过负面新闻。为了帮助对电子商务和公司管理还不具备专业能力的李静,沈挖来百思买的运营总监王立成,协助负责乐蜂网的管理和运作。

  李静放手开始二次创业,先前创立风行传媒,她做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这次从事电子商务,她仍然销售自己喜欢的商品。因为之前制作过相关题材的节目,对于乐峰网销售的主打产品,李静的第一反应就是化妆品。

  时至今日,身兼两家公司创始人,也很难说李静是一个纯粹的商人,她还是不喜欢别人称“李总”,但她绝对是一个愿意欣然接受自己挑战和自己超越的人,从艺术专业到主持人,再到公司老总。正如李静自己所说,她走过的路就是在不断学习新事物,不断打破昨天的自己。

  拓展:肖煌和陶亮名校生不要过万月薪辞职当菜贩卖菜

  “你一个大学生,是怎么放下面子来卖菜的?”“工作不分高低贵贱,难道沾了油渍的钱不能买阿玛尼?”肖煌把两斤卤牛肉递给顾客,将油腻腻的双手在格子衬衫上擦了擦,转头笑着对记者说。

  这名武汉理工大学2007届的毕业生,在一家IT公司做了6年,月薪过万,因为厌倦了朝九晚五的打工仔生活,大半个月前辞职,联手自己的大舅子——武汉工程大学2012届毕业生陶亮,在南湖风华天城小区旁承包了一个生鲜超市,干起了菜贩的活计。

  现在——戴眼镜穿衬衫的菜贩

  11日早上9点,武昌南湖风华天城小区枇杷坊小街,肖煌和陶亮的生鲜超市立于一排门面房中间,并不打眼。

  超市里面分左右两区,右边专卖新鲜菜蔬,由陶亮经营;左边专卖各类卤菜,由肖煌经营。

  “一共是7.8元,这是找您的零钱。慢走。”23岁的陶亮穿着蓝色格子衬衫、黑西裤、黑皮鞋,每送走一个客人,他就习惯性地推一推眼镜,擦一擦收银台前冰柜的玻璃,又擦一擦沾了菜根泥土的手。“习惯了,以前做完实验都要擦擦桌子、擦擦手。”这个曾经就读于生物专业的大学“理科男”说。

  在陶亮对面,戴黑框眼镜的肖煌斯文有礼地招呼着客人:“卤肉开张,先尝后买,阿姨,尝尝我们的卤猪蹄吧,前三天特价,卤肉每斤减两块。”送走客人,他小心翼翼地放下菜刀,有点不好意思地对记者说,“我是学计算机的,弄得满身都是油,还是有点不习惯。”

  据肖煌介绍,现在店里除了他和陶亮之外,还有三个员工,是自己的岳父岳母和妻子。“自己家的生意嘛!现在只靠家里还忙得过来,等过些日子,业务再有了扩展,我打算再雇几个员工。”

  过去——为创业放弃万元月薪

  肖煌2007年毕业后,在武汉一家IT公司做软件开发,经过几年的打拼,已经当上了业务主管,月薪过万元;陶亮去年毕业后,就去了深圳一家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做医药研究,月薪也有3000多元。照道理,两人都算是找到了专业对口且收入不错的工作,但两人都有一颗创业的心,所以辞了职,专心卖菜。

  “我在IT行业做了6年,东跑西颠的卖软件、搞开发,才熬到了业务主管,也不过是月薪万元。我再做下去,还是一路颠簸给别人打工,再做几十年也就是一个月挣1万多块,没意思。”肖煌毫不掩饰自己当老板的雄心壮志。而陶亮下海的原因,则是因为在实验室的工作太枯燥,他创业是为了追求一种“有激情的生活”。

  对那些说卖菜不体面的人,他们不以为然:“搞IT、搞生物工程就一定比卖菜有前途?我们以前是给别人打工,现在是自己当老板,当然是做老板更有前途。”对于选择卖菜这一行,两人均表示不是盲目做的决定,而是一个理性的选择:“生鲜超市是未来农产品市场的发展趋势,现在有商务部的政策支持,前途无量。”

  肖煌说,现在店里每个月的流水账能达到六、七万元,经营的成本开销大概在1万元左右。“我们经过了大半个月的考查,走遍了这周边所有的店铺,发现南湖这边的市场还是蛮多机会的,可以进一步开发。”肖煌自信地表示。

  未来——立志要“数字化”卖菜

  采访中,肖煌不止一次的提到大学专业背景给自己带来的好处,而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莫过于他的“数字化经营”卖菜理念。“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大型企业正在向信息化、现代化转型,卖菜也可以实现。”打开电脑,肖煌熟练地把各项销售指标添加到Word文档、Excel表格之中。“我现在正打算把我的成本、销售额、账目等具体的数据绘成曲线图和表格,用直观的数字化形式管理和分析我的经营。”肖煌认为,数据化、信息化的卖菜方式可以让他的管理和计划变得精细、科学。

  肖煌觉得,他的专业优势和工作经验都与IT产业有关,而南湖这个区域的居民有着自己的消费偏好,而生鲜产品的流通、管理也需要专业的电子化监测,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财务和市场运行管理,根据相关数据做出合理的市场预期,有利于自己扩大经营,为自己的连锁店计划打下基础。

  “创业,让我享受到无穷乐趣,使我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毕建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

  毕建军出生在沁水县固县乡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高中时的他学习刻苦,是班里的尖子生。200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山西农大录取通知书,但因家庭贫困而辍学,这让他内心充满了痛苦。

  之后,,毕建军应聘到一家旅行社,做起了导游。“当时饭店服务员的工资是300元,而导游的底薪却只有80元。虽然这样,我还是很喜欢这个职业,因为做导游能开阔眼界,学到更多的社会知识。”毕建军说。为了尽快适应工作,他虚心向同行请教各种技巧,买来书籍认真钻研业务知识。一年多的时间,他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导游。

  正当毕建军在旅行社做的顺风顺水时,和一位客户不经意的交谈让他有了新的打算:“你忙来忙去,充其量就是打工一族,哪里有给自己打工好啊!创业虽然很艰辛,但也充满了快乐。”听完这位客户的话,他心中燃起了创业激情。

  细心的毕建军发现,当时的晋城做商业庆典、婚庆服务的企业很少,而且大都不成规模。这不是很好的商机吗?于是他辞去了旅行社的工作,到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的婚庆公司打工,认真揣摩其中的诀窍。

  2005年,在取得营销策划、庆典活动等方面丰富的工作经验后,毕建军回到晋城,创办了富兴庆典礼仪广告工程部。

  “永远为客户着想,把每件事做实、做细、做到位。”在公司成立大会上,毕建军对自己和员工提出了要求。一次,一位女士希望在婚礼上能够给抚养自己成人的奶奶磕头表示感恩。毕建军得知后,特意安排员工为这位含辛茹苦的奶奶拍摄了许多画面,并专门制作了背景音乐。当这段视频在婚礼上播放时,这位女士为富兴公司的真挚和贴心服务竖起了大拇指。

  从太平洋酒店开业到第一届金镜头国际摄影展,从传统风格婚庆到个性婚礼策划,富兴公司凭着优质服务,将生意越做越红火。“每当一笔笔业务做成时,自己就有一种成就感,内心充满了快乐。”毕建军自豪地说

  创业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营中,由于在管理上缺乏经验,一些县区分公司开始拖欠回款,严重影响了富兴的生意。这让毕建军大伤脑筋,也让他切身体会到了管理知识的重要性。

  2008年,他偶然间得知人社部门正在搞免费创业培训,于是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参加了SIYB培训班学习。10天时间里,毕建军对创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发现了经营中的很多漏洞。接下来,他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管理各个环节,及时纠正了许多问题,从而将富兴公司带入了一片崭新天地。

  马云创业的励志故事

  如今有202亿美元净资产的马云出生在杭州,从小家境贫寒,他两次高考失败,第三次终于被杭州师范学院录取。毕业后,马云被分到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英语,同时兼职做翻译。

  后来,马云辞职后换了几份工作,包括做过一个新开张的肯德基店的店长助理。1995年他创办了海博翻译社。因为帮助杭州市政府和美国一家公司谈合作,马云在去美国时第一次接触到了互联网。1995年4月,马云垫付7,000元,联合家人亲朋凑了2万元,创建了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海博网络”,并启动了中国黄页项目。

  那时的马云与其说是总经理,不如说是个推销员。一位曾在大排档里见过马云的老乡这样描述他:喝得微醺、手舞足蹈,跟一大帮人神侃瞎聊。那时大家还不知道互联网为何物,很多人将马云视为到处推销中国黄页的“骗子”,而他还是一遍遍地“对牛弹琴”。到了1997年年底,网站的营业额不可思议地做到了700万元!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升温,中国黄页在一夜之间冒出许多竞争者,当时最强大的当属本地的杭州电信。实力悬殊的竞争使得马云最终向对方出让了70%的股份,但双方合作并不愉快——失去决策权的马云完全施展不开手脚。

  1997年,当时的外经贸部向马云伸出了橄榄枝,他将自己所持的中国黄页剩余股份贱卖,带着几个创业伙伴远走北京,继续开发网上贸易站点。在租来的不到20平方米的小房间埋头苦干15个月后,不仅让外经贸部成为了中国第一个上网的部级单位,而且将净利润做到了287万元。

  然而,外经贸部此前对马云团队许诺的股份因种种原因迟迟没有落实。他决定再度重新创业。1999年2月,在杭州湖畔花园的马云家中,以50万元起步的阿里巴巴诞生了,打造出惊人财富的18人创业团队也合作至今。

  星巴克创业故事

  1981年,霍华萧兹突然发现西雅图居然有家星巴克咖啡店跟他们公司订购了很多的滴泡式咖啡壶,而且订购数量比西雅图当地的知名百货公司还多,好奇的霍华萧兹觉得事出必有因,于是便千里迢迢地从纽约杀到了西雅图一探究竟。

  到了西雅图星巴克咖啡、喝下第一杯星巴克咖啡之后,,霍华萧兹立即惊为天人、不能自已,霍华萧兹认为与星巴克的咖啡相比,美国人所喝的咖啡简直是马尿、是污水!所以霍华萧兹当下就决定放弃一切、投入星巴克,让美国人告别喝劣质咖啡的时代,迎向如同上帝所调配的星巴克烘焙咖啡时代!

  不过1981年的星巴克咖啡并不是现在我们耳熟能详的连锁咖啡厅,而是一家成立十年、专门贩卖烘焙咖啡豆的迷你连锁店。霍华萧兹回到纽约之后,马上辞去了高薪的工作,在亲朋好友的质疑下,立即投入了星巴克的行列中。

  霍华萧兹跟麦当劳之父克罗克不同,克罗克是帮麦当劳兄弟贩卖加盟权,而霍华萧兹却是选择直接进入星巴克上班、担任行销经理的职位。

  在霍华萧兹加入星巴克行列的两年后,某次意大利米兰之行,霍华萧兹又开始对米兰拥有一千五百家咖啡厅的浓缩咖啡文化惊为天人!所以他开始对于星巴克只卖咖啡豆、而不卖咖啡的经营方向产生极大的怀疑,而与公司的同事、股东们发生了极大的争执。

  星巴克的元老们认为星巴克应该要坚持咖啡豆零售的本业,不应该变成咖啡厅,而霍华萧兹则鼓吹引入米兰的意识咖啡厅文化、应该立即将星巴克转型成咖啡厅。

  幸运的霍华萧兹在创业之初,星巴克的元老们不但没有扯后腿、而且还鼎力相助、担任霍华萧兹的咖啡顾问。不过跟绝大部分的创业故事一样,霍华萧兹也是为了资金周转的问题而尴尬万分。

  霍华萧兹自行创业了两年之后,开设了三家不错、但还没开始赚钱的每日咖啡厅,但是这时霍华萧兹一直难以忘怀的星巴克咖啡居然在这个时候要拍卖,而且开价还颇高,远远超过霍华萧兹的能力范围!不过霍华萧兹仍冒著身败名裂、债台高筑的危险,借了一笔大钱买下了星巴克,并且将自己的每日咖啡厅改名为“星巴克咖啡厅”。

  接下来的星巴克故事,我也不必再多说了,从此之后,星巴克马不停蹄地在世界开设了两千余家的星巴克咖啡厅,创造了无数的咖啡奇迹,星巴克让美国人告别了喝马尿、喝污水的劣质咖啡时代,也使得星巴克成为新兴的美国文化象征。在2001年8月星巴克还成为世界品牌价值成长最快速的企业,成为咖啡界不折不扣的看板企业。

【跨界成功创业榜励志故事】相关文章:

创业成功的故事11-03

19岁少年成功创业励志故事06-22

关于成功的创业故事10-21

经典创业励志故事11-07

创业励志故事12-12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07-21

创业成功人士的故事11-02

创业成功的故事15篇11-03

成功企业家创业故事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