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九一八事变的概述

时间:2024-01-24 19:20:31 金磊 其他节日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九一八事变的概述

  亲眼目睹当年祖国的盛极而衰,感触良深,不吐不快,终于挥洒出这部分难以忘记的历史。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九一八事变的概述,一起来看看吧!

  概括:

  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当晚日军便攻占北大营,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日军继续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进攻,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日本对中国东北垂涎已久。“九一八”事变前,它已通过日俄战争夺取了旅顺、大连和满洲铁路沿线并派兵驻扎,这正是它能够阴谋进行事变的前提。

  在1927年夏,日本内阁就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制订了《对华政策纲领》,露骨地声称中国东北“在(日本)国防和国民的生存上有着重大的利害关系”。同年7月,内阁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奏呈《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公然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从而确立了以“满蒙”为侵略基地的狂妄战略。

  从1929年起,日军陆军参谋本部和关东军在中国东北三省先后秘密组织了四次“参谋旅行”,侦察情况,制定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作战方案。1931年6月,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和陆军省制定“满蒙问题解决方案大纲”,确定了以武力侵占中国东北的具体步骤;7月,陆军参谋本部把攻城重炮秘密调运至沈阳,对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8月,日本陆军大臣南次郎在日本全国师团长会议上叫嚷:满蒙问题只有用武力解决。随后进一步做了发动此次战争的各种准备。

  “九一八”事变揭开了日本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

  “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各地人民纷纷要求抗日,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东北人民奋起抵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先后出现了东北义勇军和各种抗日武装。1936年2月,东北各抗日部队统一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联军团结广大群众, 进一步开展了广泛持久的抗日武装斗争,有力地配合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抗战。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吞并中国、称霸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而采取的一个蓄谋已久的重要侵略步骤。早在1927年夏,日本内阁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制订了《对华政策纲领》,露骨地声称中国东北“在(日本)国防和国民的生存上有着重大的利害关系”。同年7月,内阁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奏呈《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公然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从而确立了以“满蒙”为侵略基地的狂妄战略。1931年,日本军部秘密制订了有关侵略我国东北的方针、步骤和措施。在完成了发动侵略战争的周密准备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揭开了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

  皇姑屯事件

  日军曾与张作霖有合作关系,但因其多次抵制日本人拉拢,拒签卖国条约,渐渐地,日军将其视为障碍。1928年6月,张作霖乘坐火车路过皇姑屯时,被日军埋设的炸药袭击,伤重不治身亡。史称“皇姑屯事件”。日本人想以此造成东北群龙无首的局面,进而为占领东北铺平道路。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等人冲破日本阻挠,通电全国:“仰承先大元帅遗志,力谋统一,贯彻和平。已于即日起,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是日起,东北一律悬挂青天白日旗,至此,北洋军阀统治宣告结束,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应该说,虎父无犬子,至少在这时是这样的。张学良进一步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并于南满洲铁路附近铺设铁路。感到危机的日本关东军不断提出抗议,但张学良并不妥协。正因如此,石原莞尔、板垣征四郎等人决定发动战争来获得主导权。

  中东路事件

  1929年7月10日,张学良派军占领中东路,查封苏联的各大对华机构,搜查苏联职员,逮捕了约200人,史称“中东路事件”。

  7月13日,苏联向中国政府表示强烈抗议,并限期答复举行和谈的建议。7月16日,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复照苏联外交部;苏方认为不能满意,并于7月17日向南京国民政府宣布断绝外交关系。苏联驻华使馆于同年7月23日关闭。至此,中苏完全断绝邦交,其在中国权益由德国负责。

  国共纷争

  1927年国共关系破裂后,国民党虽已统一,但内部纷争不断,统治力度薄弱。1927年秋至1930年夏,中共先后组织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年关暴动、平江起义、百色起义等上百次起义和暴动,建立了十多块革命根据地,发展了武装军队7万多人。中原大战结束后,蒋介石于1930年10月、1931年4月,先后两次对中共领导的中央苏区进行两次大规模围剿,但均告失败。

  1931年7月,蒋介石再次集中30万军队,发动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剿。初期,国军进展顺利。但8月上旬,红军抓住战机,接连在莲塘、良村和黄陂重创上官云相第47师和郝梦龄第54师,一度取得主动地位,但又于1931年8月16日陷入国军重围。随后因国民党内部宁粤冲突,国军围剿部队被迫做战略收缩,红军抓住时机,于1931年9月7日至15日间,重创蒋鼎文第9师、韩德勤第52师。第三次围剿,国军基本上能控制战场局面,虽有损失,但也不足以影响全局。而红军在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下,却显得极为被动。

  同年9月1日,广州国民政府进行总动员,出师讨蒋,并于天津设立“北方军事政务委员会”。蒋介石迅速调兵前往南昌督战,至此,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都被吸引在了南方。

  1931年,中国人郝永德未经政府批准,骗取了万宝山村附近12户农民的土地,并违法转租给188名朝鲜人耕种。这些朝鲜人开掘水渠,截流筑坝,侵害了当地农民的利益,马家哨口200余农民上告。吉林省政府随即批示:“令朝侨出境”。然日本驻长春领事田代重德,派遣警察制止朝鲜人撤走,并限令于1931年7月5日前完成筑渠。

  7月1日,中国农民愤而填渠毁坝,日本警察以护侨为名开枪打死打伤中国农民数十人。事后,日本歪曲事实真相,在朝鲜各地煽动反华风潮,致使旅朝华侨死伤数百人,财产损失无数。同时,日本借机向满洲增兵,为武装侵略东北大造舆论。而此事,史称“万宝山事件”。

  此事件发生后,蒋介石当即指派宋子文与时任日本驻华公使的重光葵秘密商议,试图以外交途径解决东北的危机。而东北地方当局根据蒋介石对日的态度,错误的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但蒋介石本人对此并不知情。因此,此事件应由张学良负最大责任。

  日本关东军不到2万人,而中国东北军有16.5万人。就算他们并非全在关内,但关内军队仍有近10万人。东北军多次接到张学良“不抵抗”的命令,因而在日军进攻面前,除小部分自发抵抗外,其余均不战而退。1931年9月19日,日军在几乎没有受到抵抗的情况下占领沈阳,东北军随后撤向锦州,同年12月15日,日军开始进攻锦州。

  日军进攻锦州时,国民政府多次电令张学良抵抗,并于25日令其“积极筹划自卫,以固疆圉”,但张学良拒不遵守。终于1932年1月3日,在其一再的“不抵抗”命令下,日军占领锦州,张学良部已于同时撤向河北。

  对于尚未做好全面侵华准备的日军,关东军足以将其侵略野心消灭在萌芽之中。但由于张学良一再坚持的“不抵抗”政策,日军仅花了半年不到,便已占领东北全境。但因事变之时,蒋介石正在船上,19日才由报纸得知此事。当日晚,蒋介石致电张学良:“限即刻到。北平张副司令勋鉴,良密,中刻抵南昌,接沪电知日兵攻沈阳,据东京消息,日以我军拆毁铁路之计划,其借口如此,请向外宣传时,对此应辟之,近情盼时刻电告。中正叩皓戌。”,可见其当时并不知事件详情,因而要张学良“近情盼时刻电告”。但在事件发起前,蒋介石并未下过“不抵抗”命令。作为丢失东北的主要责任人,张学良这个锅背得并不冤。

  七七事变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直到1937年,侵华日军已经控制东北地区,并从经济上将华北地区握在手中。但日军仍未满足,于1937年7月7日,以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中国守军拒绝后,日军遂向中国军队开火,并炮击宛平县城。29军奋起抗战,此事件也在国内外引起轩然大波,史称“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

  日军的打算

  虽然和九一八事变一样同属为侵略事件,但不同的是,九一八事件是日本精心谋划多年的侵略事件,而七七事变纯属意外之举,甚至只是一次偶然的“擦枪走火”。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全面占领了东北——中国土地最为肥沃,同时也是矿产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后签署的《塘沽协定》、《秦土协定》与《何梅协定》,使得日本从经济上控制了整个华北,其影响已到了列强因为以关税作保的庚子赔款无法按时收齐而向日本抗议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是没有必要,并且也没有意愿去占领几乎全是乞丐的华北的。但就像一战爆发一样,大规模的战争总是会有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开端。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在宛平城外举行军事演习。演习途中,一名日军士兵(后经考证,名叫志村菊次郎)因拉肚子,离队前往附近的玉米地上厕所,但返回时队伍已然继续前进。因在夜间,又是刚刚调过来的新兵,所以与部队失散。日军点名时,发现一名士兵失踪,时任中队长的清水节郎认为,失踪士兵可能被附近宛平城内的中国驻军绑架,于是一面向上级报告,一面带兵包围了宛平城,要求进城搜查,但被中国守军拒绝。深夜,第3大队大队长一木清直率领一个中队前来增援,同时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打电话给北平市长秦德纯,声称若中方不允许,日军将以武力强行进城搜查。秦德纯为了避免得罪日本人,答应天亮后由双方共同派员进城调查。

  其实当时志村已经归队,但日军将此消息隐瞒了下来,仍然向中方发出威胁。现场指挥的一木清直事后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当时接到报告士兵已经回来了,没有异状。但是,我的想法是联队长让我就此事进行交涉,如果就这样算了,中国方面会怎样宣传就不知道了。此前的‘丰台事件’就是例子,也许会让他们产生——只要敢真枪实弹地对付日本军队,就可以让演习的日本军队逃跑这样的概念吧。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对日本来说是一件很遗憾,丢脸的事情。所以,我方决定占领一文字山然后再进行交涉……”

  日军的小算盘很容易就能看出来,无非是想借此事羞辱中国,让其对日军产生畏惧之心。凌晨4点,就在日军以为一切顺利进行的时候,远方的村庄突然响起了鞭炮声。29军正与日军对峙,精神高度紧张,便把突然响起的鞭炮声误以为是日军机枪开火的声音,随即便向日军开火。双方立即交战,全面抗战由此开始。

  中国的反抗

  凌晨5时,受到攻击的日军悍然向宛平城内进行炮击,炸死炸伤多名百姓与士兵。因此,29军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线官兵:“确保卢沟桥和宛平城”,“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第二日,党中央委员会就通电全国:“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且提出了“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的响亮口号。同时,蒋介石致电宋哲元、秦德纯等人,称:"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卢沟桥、长辛店万不可失守”。而其在7日当天的日记中也写到:“彼将乘我准备未完时,逼我屈服乎?迫使华北独立乎?”。按他的猜测来说,此次事件会有两个结果,中国提前进入战争状态或是华北事实上独立,这些都是他无法接受的。

  因进攻遭到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日军便玩弄起“现地谈判”的阴谋,一方面想借谈判迫使中国就范,另一方面则是争取调兵时间。9日、11日、19日,日军与冀察当局达成三次协议,但都被不时袭来的炮击证明是一纸空文。“现地谈判”使得日军赢得了增兵华北的时间,却蒙蔽了冀察当局的视线,使29军放慢了准备应战的步伐,给平津抗战带来极大危害。25日,日军已增兵至6万人。

  26日,日军向第29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在28日前全部撤出平津地区,但被宋哲元严词拒绝。28日,日军受参谋部命令,向北平发起总攻。29军将士奋起抵抗,但仍抵不过日军的猛烈攻势,副军长佟麟阁、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壮烈殉国,就连正在军训团的学生也有不少献出了生命。28日晚,宋哲元撤离北平,随后于次日,北平宣告沦陷。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在攻势下低头的。29日凌晨,冀东保安队第1总队队长张庆余和第2总队队长张砚田,在通县发动起义,奋起抗日,击毙了包括通县特务机关长细木繁中佐在内的数百人,并活捉了汉奸殷汝耕。当日,29军38师副师长李文田率领军队对进入天津的日军发动攻击,但因日军空军袭击,部队伤亡过大,遂于当日撤退。次日,天津沦陷。

  这个收尾并不好收,因为七七事变并非结束,它是全面抗战的开始。它代表着中国人长达八年的血与泪,也代表着炮火袭击后的土地上那些年轻的英魂。1937年7月7日,这个日子,无疑会被所有中国人铭记,并代代相传,让后世人也能记得这个充满了屈辱、不甘,但又代表着新开始的日子。中国在不断变强,战火再也不会降临到我们的头上。

【九一八事变的概述】相关文章:

九一八事变简介09-19

九一八事变的简介09-16

“九一八事变”简介07-22

九一八事变的背景07-18

关于即兴演讲的概述06-01

保税物流货物概述07-23

九一八事变手抄报09-28

九一八事变感想:勿忘国耻07-23

九一八事变手抄报图片07-22

九一八事变手抄报资料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