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湖南的过年风俗

时间:2023-03-26 12:04:28 嘉璇 春节 我要投稿

湖南的过年风俗

  “春节的习俗有贴对联、放爆竹、除夕守夜、吃年夜饭、收压岁钱等等。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民俗象征,采用大红纸张书写祝福词语,有吉祥如意的寓意,除夕夜放爆竹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寓意吓走年兽,一年顺意,而年夜饭则象征着一年团圆,家庭和美。下面小编带来的湖南的过年风俗。

湖南的过年风俗


目录
【1】湖南长沙的过年风俗【4】湖南株洲的过年风俗
【2】湖南湘潭的过年风俗【5】湖南郴州的过年风俗
【3】湖南岳阳的过年风俗【6】湖南张家界的过年风俗


  湖南长沙的过年风俗

  小年与祭灶神

  湖南不少地方有过小年的习俗,只是具体时间和隆重程度不同而已。过小年是“过年”的开幕式,从这天开始,喜庆的气氛持续到无宵。株洲等大部分地区视农历以 24日为“小年”,益阳等地以23日为“小年”,而邵阳、娄底等地却以正月十五日为“小年”。衡阳及湘北地区较看重过小年,而株洲等不太注重过小年。

  湖南大部分地区都有在12月23日祭灶神的风俗。据说,灶王爷23日这天要上天言人善恶,因而祭灶这一天,家家要将灶台、几案、锅碗瓢盘打扫干干净净,在灶神像旁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并在灶前供上糖果,全家大小要揖邦行礼许愿,希望灶神吃了以后,不说人们的坏话。这叫“送灶”,整个祭祀活动才算完成。

  除夕与团年饭

  大年三十夜守岁是湖南民间年俗之一,这晚,灶膛里的柴火通夜不灭,全家人相守欢聚到十二点以后。湘西苗族更有特色。每年三十傍晚,合家炒好香腊肉,做好酸鱼等佳肴,备好包谷烧酒,欢欢乐乐吃“团年饭”。但这时全家还不能入席。主人全副武装,手里操一支满面春风梭镖,独自躲进大门角落里,两眼不住窥伺寨外,以防野兽和外族来犯,要是朋友来了,主人高地跑出门外,将朋友拉进屋里,高低要吃一顿友好的团年饭,一道圈炉欢度除夕良宵。

  吃团年饭多在三十夜,如株洲、长沙、永州;也有在天未亮的早上,如邵阳、娄底;也有在中午的,如衡阳。吃团年饭,全家大小围坐一桌聚餐,最长者最先尝菜,并要求不论大小桌上的每样菜都得下筷子,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的渴一口酒,以讨吉利。

  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同时桌上的菜多是有意思的。比如:鱼圆(丸)、肉圆象征团圆,萝卜意为好彩头,全鸡,“食鸡起家”,一些油炸食物,因为经过油煎火炸,以示“家运兴旺”,团年饭时,如果家里有外出来不及赶回,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摆上杯筷,甚至将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大小对他的思念。株洲、衡阳等地民间吃团年饭,蔬菜不用刀切碎,随便用手撕一下即可,吃时也不咬断,而是慢慢地吃进去,意为祝父母长寿。邵阳、怀化等地,吃团年饭时,不吃白菜,忌讳“一年白过了”。

  大年初一会由一家之主准备早茶,将鸡蛋,爆米花、红枣、白糖同煮。鸡蛋以圆为佳,象征全家团圆;爆米花象征鱼米丰收、五谷丰登;红枣、白糖象征生活甜蜜、幸福。

  春节与贴春联

  春节是我国最大传统节日。原在“腊日”(阴历十二月八日),南北朝改在岁末。春节时张贴对联由来已久。对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据《淮南子》记载,桃符是用桃木制成的,即在桃木板上书“神茶”、“郁垒”二神的名字或画此二神像挂子于门首,五代时始在桃木板上书联语,据说我国第一副对联是五代里后蜀的.孟昶所题: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清人所著《燕京岁时记》中说:“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可见,自五代以后,欢迎的祝辞,换掉了难以捉摸的符咒,后来,桃符为大红纸张书写的春联所代替,今天,湖南各地也都有张贴对联的习惯。

  拜年与压岁钱

  人们通常把春节期间的访亲问友叫“拜年”,相传隆科季节出出骚扰人们生活的“年”怪有三怕:一怕声响,二怕红色,三怕火光。这样每到“年”要出出的时候,家家户户就放鞭炮、贴红纸写春联,点起一堆箦火,等凶猛的野兽“年”跑了以后,大家互道“新年好”“恭贺新喜”,这些传说慢慢衍化,就成了今天的习俗。

  民间拜年要选日了。长沙、常德等地,“初一不出行,初二丈母娘,初三以后,村里村外互来往。”株洲、湘潭、衡阳等地,“初一崽,初二郎、(女婿),初三初四拜干娘,初五初六团团转,初六以后随便行,”并有“七不出八不归”的忌讳。邵阳等地,“初一村里走,初二外婆家,十五接回老妈。”娄底等地认为长辈到晚辈家拜年是好吃的表现。拜年时,放鞭炮以示喜庆,衡阳等地,主要放鞭炮接客,面邵阳等地客人带鞭炮到主人家门前自放。

  湘黔一带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快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春节拜年约“压岁钱”的风俗,古已有之。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上说:“除夕以彩绳穿钱,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给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饧(糖)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这是前人描写分到压岁钱的喜悦心情的一首诗。如今,尊长给晚辈的“压岁钱“的票额越来越大了。

  春节特色习俗

  湖南:“招财进宝”

  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称为“拜年无大小”。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大年初一会由一家之主准备早茶,将鸡蛋,爆米花、红枣、白糖同煮。鸡蛋以圆为佳,象征全家团圆;爆米花象征鱼米丰收、五谷丰登;红枣、白糖象征生活甜蜜、幸福。

  除夕之夜12点的时候,各家要把一个做好的金元宝模型送到门外,代表在新的一年里会招财进宝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人们不扫地、不汲水甚至不动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

  返回目录>>>

  湖南湘潭的过年风俗

  给客人送槟榔

  湘潭人对槟榔有独特的嗜好,在湘潭如果有客人来拜年,要放鞭炮迎接。入座后,一定会送上两枚槟榔,称为元宝,祝其发财之意。

  给毛主席拜年

  新年第一天,要给毛主席“拜年”,在毛主席出生地湘潭韶山村更是多年传承不变的习俗。几乎每家每户,在新年都要备上酒菜和鞭炮到毛主席铜像广场瞻仰。

  接“对子”、“开财门”

  新岁来临,人们都喜欢在门上贴上春联和门神,千家万户焕然一新。春联多书祝福之语,用以表达人们喜迎新岁,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心愿。大年初一,鸡鸣而起,开门第一件事是燃放鞭炮,谓之“开财门”。

  舞龙灯先要“接龙”

  在湘潭一带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论是农村或城镇,到处可以看到舞龙灯。舞龙灯先要“接龙”。即挨家挨户发请帖,凡是接了请帖的人家就依次进屋去舞龙灯表示祝贺。接龙后,开始舞龙。

  放开门炮

  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据说放开门炮前要先说吉祥话,碰上哑炮要立即补放一个。

  放得越高越响越好,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

  送灶神、过小年

  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是古老的传统习俗,也有二十四日送的,有“民三、官四”之说,到三十日晚再迎接回来。灶神又称“司命”,一男一女,形象风流,故忌女人敬灶。传说灶神从二月三十日晚起到玉帝那里汇报主人一年的好歹,人们怕他们上玉皇那里“打小报告”,常在这天沐浴斋戒,以斋粑、甜酒、甜果饯行

  初一崽,初二郎

  在过去,过年拜年有个习俗,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某些地方有七不出八不归的习俗。出门拜年还要算日子嘞!

  放鞭炮

  那时候的`鞭炮,拆开来放,年底守着卖鞭炮的小摊儿,什么甩炮、大地红、白皮、还有一种叫二踢脚,威力很大。有些胆子大的,直接比拼把鞭炮放在手里燃爆,就算炸的手红红的`,也开心的傻笑,觉得自己酷毙了!现在想起来,真是后怕。

  春节大扫除

  春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次大扫除。人们喷刷房子、清洗家具,拆洗被褥,古称“扫年 ”。对于小朋友,这绝对是过年前最难熬的一关啦,这天是不能出去玩的,会被父母抓去大扫除,要把家里所有的桌椅板凳、柜子、窗户玻璃擦洗干净。

  新年不许说粗话不许剪头

  新年第一天,爸爸妈妈看上去都慈祥了很多呢,犯点小错一般都会原谅你,笑盈盈地说,没事,过年嘛。只是有几个地方一定是禁忌,尤其不能说死字,不吉利。所以大年初一到初三,说话可不能太放肆,不然爸妈脸真的要沉下来。

  年饭

  还记得,年三十那一顿,是一年中最丰盛的。那一天,年夜饭上一盘鱼大家都约定不动一下筷子,,图一个年年有鱼(余)的好彩头。最印象深刻的是因为吃太撑,半夜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而被爸妈骂蠢孩子。如今生活越来越好,也不会再闹出那般单纯的笑话了。

  压岁钱

  孩子过年最兴奋的莫过于长辈给“压岁钱”,这不仅是传统习俗,还包含美好的祝福。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当然,到了第二天妈妈一定会说帮你保管红包,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现在想来,都是套路。

  新衣服

  除了年夜饭、压岁钱,穿新衣服是小时候过年最大的盼头。那时候,一年买不了几件新衣服,全指望过年的时候了。从买回家到大年初一穿那段时间真是特别难熬,趁大人不注意,总要溜进衣柜里,翻出来偷偷试穿过把瘾。

  返回目录>>>

  湖南岳阳的过年风俗

  入腊月,腌腊肉

  岳阳人过年有吃腊肉的传统,一进入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腌腊肉了。

  虽然现在到处都有卖的,但老岳阳人还是喜欢自己做腊肉。

  调料腌好之后挂在阳台,风干个十天半月就可以吃啦!

  腊月廿四,送灶神

  农历腊月廿四,岳阳人就要“送灶神”了,所以廿三之夜,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粽子糖、麦芽糖、糯米团子,甜甜粘粘的`,让灶神粘上牙齿,或者只说好话。庆新年由此就拉开了序幕。

  腊月廿五,大扫除

  腊月廿五,2月3日。

  腊月廿五,诸神下界。家家户户要掸尘扫除,清除一年的积灰,清理杂物。

  除夕前夜

  腊月廿八,2月6日。

  对于岳阳人来说,除夕前夜开始年味就越来越浓了。

  除夕

  大年夜,腊月廿九,2月7日。

  大年夜,过年的高潮。各家各户长幼聚齐,常年在外的游子也会回到家中。一家人团坐一起,吃“年夜饭”“守岁”。

  年夜饭不能吃完,要剩一点,剩饭用红纸封好称“隔年饭”。饭后,不能讲“吃完了”,要讲“吃好了”。

  大年初一,拜新年

  大年初一,2月8日。

  正月初一,开门大吉,放开门炮仗。

  早上吃汤圆,新年圆圆满满,有汤有水,有财有势。

  吃好饭,出门拜新年。

  返回目录>>>

  湖南株洲的过年风俗

  送穷鬼

  株洲乡间很多地方有个习俗,叫“送穷鬼”。正月初一不能随便打开大门,要等到吉时方可,吉时一到,大门齐开,鞭炮齐鸣;过年还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生气,不能吵架。到了初三要“送穷鬼”,早上将家里囤积了两天的垃圾倒路边,然后把装垃圾的簸箕往上一扣,燃上三根香,再放三只鞭炮后喊“穷鬼去,富鬼来”,寓意走向富裕。

  烧“架香”祈福

  烧香向来是人们祈福的主要方式,在茶陵,客家人用他们的智慧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通过漫长时间的流传,采用了烧“架香”的方式,“架香”比一般的香都要大很多,而且焚烧的形式也更加庄严,大气。采用柏树,枫树等树的树干,按规定叠放好,稳稳架起,架成很高的一座“香”,类似塔,高耸而不塌,“香”下面放上盐,米,豆,谷等物,点燃“香”之前还有个小小仪式,用以辟邪。当“香”点燃,袅袅轻烟升起,看上去一派祥瑞,表达了人们真诚的祈愿。

  醴陵“开笔典礼”

  株洲醴陵是瓷器之都,沩山,是醴陵的一个小村庄,却安装着醴陵陶瓷业厚实的历史时间,从清代雍正年间刚开始,醴陵陶瓷业就是在这里发展趋势起來的。醴陵著名的'本地瓷器美术家王立新说,当初热闹时,这条长但是十里的山谷,有瓷厂300好几家,瓷厂、店面一字排开,白天黑夜上灯,很是壮阔,拥有 “小南京”的美名。

  攸县“唱插嘴”

  沒有传统乐器伴奏音乐,沒有姿势演出,只靠本地话音流传、对话,这就是攸县巨东山村广为流传300很多年的纯天然歌曲“唱插嘴”,每一年固定不动在正月十二日刚开始,至正月十五日元宵佳节完毕,一共要唱四天四夜。据本地老年人详细介绍,明末清初时,攸县洣水河上下游巨建村的张氏家族,香港移民到巨东山村,并把“唱插嘴”这一文化艺术风俗习惯承继出来。唱插嘴,已变成地市级非物资供应历史文化遗产维护目标。

  戏曲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戏曲活跃性在株洲市各小乡村村庄,过年或过节,家里有红白事、做寿、挖井、新房子完工,乃至是病久治愈,群众都是会请戏曲领导班子去家里唱上一出。请的人多了,学戏曲的人也多了。皮影表演场景简易,多张八仙桌便拼出戏楼,用幔帐围起来三方,正脸用竹竿或木架子撑起来一块白毛巾,侧旋球燃灯点亮,便可表演。故时用一种特别制作的正方形专用型灯,用山茶油泡浸复根灯芯就可以照亮。如今多改成灯泡。

  炎帝陵拜祖

  炎帝黄帝之祀,博大精深。《史记·封禅书》云,秦灵公三年,在吴阳“作下畤,祭炎帝黄帝”。它是祭拜炎帝黄帝最开始的记述,但并不是最开始的祭拜。对炎帝黄帝的祭拜,起源于轩辕皇帝。《路史·后记》云,轩辕皇帝“崇炎帝黄帝之祀于陈”。《轩辕黄帝传》亦云:轩辕皇帝“作下畤,以祭炎帝黄帝。”

  炎帝神农是全球华夏儿女共尊共崇的祖先,而位于株洲市炎陵县的炎帝陵是炎帝黄帝的帝陵,为全球华夏儿女所敬仰。每一年来拜祖敬奉、拜谒游览者达十余万人。

  返回目录>>>

  湖南郴州的过年风俗

  接“对子”、“开财门”

  春节,又叫过年,是中国民间最古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长期以来,在郴州这块土地上,形成了独特的春节习俗。

  祭灶,又叫过小年,是春节的前奏曲。相传,玉帝派灶王爷到人间稽察善恶,农历腊月廿四,灶王爷上天回奏,善男信女便在“灶王府君”的神龛前贴上“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的对子,秉烛焚香,虔诚祷告,以求来年人丁康泰,万事吉利。过了这天,春节的喜庆气氛日渐浓厚,家家户户几乎全力以赴投入购置年货、杀猪宰羊等过年的准备了。

  新岁来临,人们都喜欢在门上贴上春联和门神,千家万户焕然一新。春联,县人叫“对子”,多书祝福之语,用以表达人们喜迎新岁,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心愿。民间对联创作中,产生了许多构思奇异的光彩,深受群众喜爱。县境入腊以来,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对子,以图润笔。门神,多为钟馗、尉迟恭等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用以驱邪避害。大红的.对子和异彩纷呈的门神,似鲜艳夺目的繁花,为节日带来了浓郁的喜庆氛围。

  除夕之夜,祭过祖宗后,阖家吃“团圆饭”。这顿年夜饭,特别丰盛,鸡鸭鱼肉,样样俱全,尤其是鱼,因寄“年年有余”之意,更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菜。除夕之夜,民间有守岁之俗,人们通宵不寐,全家团坐,吃糖果,叙旧话新,其乐融融。是夜,父母还要给小孩的衣兜里塞些零用钱,谓之“压岁钱”。年长者守岁相邀饮酒为乐,儿童们喜玩烟花爆竹,而文人往往相聚赋诗论文,以消长夜。

  大年初一,鸡鸣而起,开门第一件事是燃放鞭炮,谓之“开财门”。大街小巷鞭炮声声,此起彼伏,响彻云宵。考究的鞭炮全用红纸扎成,燃放后,红纸屑铺天盖地,谓之满堂红,也是取其吉利的意思。放完响炮,祭过天地祖宗,吃过早饭,就去本村族内人家拜年。遇尊长或平辈无论老少,相见辄祝“新年好”、“恭喜发财”,“万事顺意”之类吉语,入门则口称“拜年”!旧时稍贫户之子女,则三五成群,挨户排门而入,齐声道:

  发财发到底,讨点新年米;

  新年发了财,银子遍地来。

  主人会分送米或包谷一调羹,此谓放大吉利。至初二日,开始走村出户拜年。一般先到岳父母、外公外婆家,再依次走亲访友,互送礼品,共饮美酒,以庆新岁。晚辈跟长辈拜年,须放鞭炮,嘉禾民谚有“响炮一响,千金万两”之说。嘉禾拜年过去有“正月男,二月女,正月回家好吃女”之说,正月里只有男的出门拜年,妇女忌讳走亲拜年,嫁出去的女儿更是不能回娘家,否则,就被人讥讽为“好吃女”。据说,如果新年回娘家还会吃穷娘家,所以只能留守家园侍奉各方来客。二月,才会有女流之辈回娘家给父母亲戚拜年。

  正月里最热闹的活动,莫过于舞龙灯耍狮子了。龙灯狮子所到之处,观者如山,万人空巷,气氛热烈,其风至十五日止。

  春节也有它的忌讳,人们希望一年的开始能够事事顺利,有个好兆头,而希望好预兆的心理愈强,禁忌自然也愈繁多。除夕之夜,索债者纷至沓来,到了正月里不过十五,就不能讨债了。据说,岁首讨债,财运不佳,终年受穷。初边三日内禁用剪刀,说是用了剪刀,就会鼠患成灾,因老鼠嘴尖,形似剪刀。初一日门宜常开,虽寒风刺骨,亦不可闭户,以招财进宝,大吉大利。正月里要忌口,不吉利的话不能讲,如不慎打烂碗盘,不可说“打烂”,宜曰“打发打发”。童稚出口不慎,犯了禁忌,大人就要用纸往他嘴角上揩“屁股口”。有的还在墙上贴上用纸写上的字条“小子之言,百无禁忌”,以示偶尔有小孩讲了不吉利的话也不算数。老人们说,此举可逢凶化吉。这些避忌,看来可笑,好在只有几天,人人也尽量奉行不渝。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对新年美好生活的祝愿和希望,但不可否认地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不为今人所效法。

  春节万象更新,人们不仅要清理居室、美化环境,更讲究“吃”法,春节的宴筵,十分铺张,席上佳肴,尤以油炸烂肉最具地方特色。将猪肉煮熟,涂上沙糖、酱油等和成的调味汁,用茶油炸至金黄,叫“过年肉”,色香味俱佳,挂到通风处可久置不变质。食用时,切成寸方块状,佐以生姜、红辣椒等调料,闷烂后上席,酥软喷香,为嘉禾风味一绝。嘉禾人嗜酒,到了年节,自酿水酒,大街小巷美酒飘香春意浓,家家扶得醉人归。糯米糍耙,也是家家必备。将糯米用清水浸泡,蒸熟,置于石臼舂烂,捏成碗口大小的糍粑,是年节的佳食,滑嫩如凝脂,也是拜年的送礼佳品。

  历史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一些旧的迷信陋习被摒弃,好的习俗被传承下来,人们还不断赋予了春节更新的内容:除夕夜阖家观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返回目录>>>

  湖南张家界的过年风俗

  1:庆祝春节《杀年猪》

  一般在张家界只要是入了腊月,家家户户都会把养了一年的肥猪宰了,为了庆祝新一年的到来,也为了对于这一年的辛苦付出的自己,年猪都是自己用熟食,用猪草喂养大的。

  杀出来的猪肉吃起来特别的香,把猪肉,猪血,猪肠,一锅炖下,一家大小齐齐坐下,吃得满嘴冒油,这就是土家十分美味的“杀猪饭”。也会把余下的肉都制作成湘西腊肉,这样一年都会有肉吃。

  2:庆祝春节《备年货》

  过年的前几天,基本上天天都是赶集日,这个几天每个人都大包小包的背着背篓,一筐两筐的往家里运年货,买上条肥大的鲤鱼,预示着以后的生活都可以年年有余。

  还有各种柴米姜醋茶买够以备过年用,每个人都会在年关购买一件新衣服,过新年,穿新衣,让自己可以美美的出现在亲朋好友面前,还会买一些红彤彤的窗花和对联装扮新年,再备上一些爆竹礼花,点缀新年的天空,也是小朋友的最爱。

  3:庆祝春节《打糍粑》

  在张家界还有一个春节必须会做的事,就是打糍粑,糍粑糯白圆润,寓意全家团圆之意,制作好的糍粑,保质期也很久,来年开春了之后,每天出去务农工作就可以带几个烤熟之后吃,也是一种难得的美味。

  糍粑的制作也是非常的有讲究,首先把今年的新糯米蒸熟,然后选家里最强壮的男子汉,你一锤我一锤,经过千锤百打之后打至糯米粘稠有劲就可以制成圆饼,冷却之后就可以存放几个月。

  4:庆祝春节《推豆腐》

  春节在湖南饭桌上必须有的一道菜就是豆腐,豆腐洁白,寓意着清白纯洁,告诉后人来年做人也要这样,每年的腊月25开始做豆腐,可以喝豆浆,吃豆腐脑,做好的豆腐成型后煎至金黄,和腊肉一起炖着吃,入口直击味蕾的美味,还可以把豆腐做成血豆腐,或者晾干做成干豆腐或者是霉豆腐,都是难得的美味。

  5:庆祝春节《猪头肉》

  过年一道大菜,就是猪头肉,事事遇头,处处当头,出人头地,都是非常好的寓意,所以也是每年必备的“年味”之一,每年的腊月二十九都会把炕上的腊猪头取下来,清洗干净,然后烧火烧去表面的没有褪干净的猪毛,然后把火钳烧红去褪耳朵和犄角旮旯的猪毛。

  烧好了就去清洗干净,用刀子刮去脸上的污垢层,然后用钢丝球用力的去清洗,清洗好的猪头一整个放进大铁锅内大火煮熟,煮熟的猪头肉,骨肉分离,去掉骨头,牙齿,再把肉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装盘就可以食用了。

  6:庆祝春节《吃年饭》

  吃年饭是张家界最神圣的一件事,没什么特殊的事情,不管你是在天南海北都必须回来团圆,因为年饭也是团圆饭,必须是一家人一起吃才可以,可以说一年下来的`成果也就是为了一桌子的年饭,种了一年的稻谷,养了一年的猪,养了一年的鸡还有那砍了一年的柴,囤积起来不就是为了有一个丰收年嘛!

  一个团圆年,一家人坐在一起,面前是满桌子的山珍海味,香气四溢,和长辈聊一下这一年的工作,以及对于未来的一切展望,给小朋友讲讲一年到头在外面遇见的好玩的事,你一句我一句好不热闹,再喝上几杯高粱酒,好不快哉的一顿“年饭”。

  7:庆祝春节《拜年》

  一家人过完春节之后就开始了走亲访友的时段,在张家界有这样的习俗,初一不出门。初二拜家门,初三初四出远门,初七不出门,初八不归家,每年到这些时间段都会穿上新衣,提上礼物,去拜访亲友。

  平时都是各有各的忙,只有在这几天大家才可以齐聚一堂,欢歌笑语,大人都放下来一年的压力,开心聊天,开心喝酒,小孩子也是最开心的都可以收到长辈们给的红包,欢喜雀跃。

  8:庆祝春节《看灯会》

  张家界春节最后的一天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整个张家界最热闹的节日,大舅都会出来看花灯,听阳戏,看舞龙,赏人涌,来自全市100个支文艺队伍,还有将近2000多名文艺演员集体展示各种琳琅满目的花灯。

  表演各种眼花缭乱的非物质文化节目,真的就是应征了一句话“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好不热闹。

  返回目录>>>

【湖南的过年风俗】相关文章:

湖南过年的风俗03-06

湖南过年风俗推荐02-19

湖南各地的过年风俗02-22

湖南春节风俗02-06

湖南岳阳过年风俗02-21

湖南人过年的风俗02-23

湖南春节风俗介绍02-05

湖南饮食风俗02-25

湖南春节的风俗有哪些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