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安徽合肥过年风俗

时间:2023-01-11 14:59:41 春节 我要投稿

安徽合肥过年风俗

  春节就快到了,每一个地方过年的习俗习惯都不一样。在合肥的你知道合肥春节习俗有哪些吗?本文为您带来的合肥春春节习俗大盘点中将为您介绍合肥各区县不同的春节习俗,还不知道的朋友就来进来学习学习吧!

安徽合肥过年风俗

  合肥北城民俗风俗

  腊月八日家家户户要吃传统的腊八粥。在这一天,也是许多人选择娶媳妇的好日子。过去结婚,新娘都是等天黑了才进门我(现在过了中午12点就可以过门了),并且要跨过燃烧着的芝麻秸,寓意祛病消灾,婚后日子红红火火、节节升高等。新娘在娘家等待接亲时,脚不能直接粘地,而是要把脚放在筛子上,由自己的兄弟背出大门。传统上,新进门的媳妇要三天以后才能回娘家,这三天不能吃婆家的饭菜,食物都是从娘家带来的。

  腊月二十三是传统的小年,也就是祭灶王爷的时候。百姓把家里的扫把放倒在地上,以求来年养殖的鸡鸭成群;家里的大门一直开到晚上十二点,等灶王爷进家。

  一般百姓会选择在腊月二十三之前扫尘。有俗语“要想发,就扫八”,所以很多人在腊月十八那天扫陈。

  吃的方面也很有讲究。北城居民喜欢腌咸货,有咸鸡、咸鸭、咸鱼和腌香肠等。腊月底多数家庭会做各种各样的圆子,例如山芋圆子、糯米圆子还有挂面圆子,都很好吃。因为是油炸的,一直可以吃到正月,意味团圆美满。年三十的年夜饭有几道传统的菜,都被赋予了人们美好的愿望:红烧鲢鱼,但是这道菜在年三十是不能吃的,等到正月十五才能吃,象征年年有余(鱼);粉丝烧胡萝卜,这道菜被形象的称作“钱串”,寓意大富大贵;青菜豆腐,指平平安安。值得注意的是,年三十在吃糯米饭时,不能将其全部吃完,要稍微留一点,叫做“留仓底”,希望粮食丰富、年年有余。大年初一早上,有的人家吃饺子,有的人家吃元宵。做元宵时,会包一枚硬币在里面,吃到包硬币的元宵的人在新的一年里会很幸运。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了吃元宵外,家里还会做葱白炒饭,叫“炒秧根”,希望来年丰收。

  在农村有句话叫“正月好过年,二月好赌钱,三月好看戏,四月好做田。”,也就是说从进入腊月底开始,农村人家基本停止了生产,主要都在为过年做准备。年初一一般都是到叔父、本家长辈家去拜年;初二到岳父母、舅舅家拜年。从初一到十五,基本都是以拜年为主。如果前一年家里有长辈去世,晚辈年初前三天是不能出门的,且在门上贴黄色的对联,第二年是蓝(紫)色对联,到第三年才能贴红色的。

  家中若长辈去世,传统的要在家停丧、守孝三天,期间亲友来家瞻仰逝者。到第三天下午可出殡。在过去,家人会在野外建一个“丘房”,将棺材放到“丘房”里,一直放到第三年的`冬至则可入土为安。

  长丰县水家湖镇

  腊八也过,不太重视。

  腊月要扫尘:要想发,扫18,要想有,扫19

  腊月23过小年。要放烧香、鞭炮。贴灶王爷神像,祭灶,祭祀灶王爷,准备糖糊住灶王的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合肥县(合肥市)

  进入冬季,合肥人就开始家家准备腌制咸货了,传统品种有,咸鸭、咸鸡、咸鱼、咸肉、咸蛋、雪里蕻、萝卜干、各种干菜等等。

  合肥过腊八,家家煮腊八粥。僧舍寺庙也会舍腊八粥。

  扫除又称“扫尘”或“扫房”。从“腊八”起,人们就开始扫除,直到腊月甘三前后才扫除完毕。民间多于腊月廿四为扫除日,有民谚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屋”。民间认为鬼神到了腊月有的归天,有的归地,他们将离开人间。如果人们不从身上到屋里,翻箱倒柜,彻底打扫一下,就会留有尘埃,也就有鬼神躲藏之所,所以,必须扫除。并且扫除还必须根据历书,选择吉日良辰,以防止与鬼碰上。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合肥本地有二十三过小年,本日是祭祀灶王之日。乡下惯于今日在灶头帖灶王神像,或用红纸写“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这样的小对子帖上,实在无钱的,就找一张红纸帖上,也算应节了。当日,惯于糖在灶王神像的嘴巴上粘一粘,防止灶王爷上天乱讲话。

  合肥市里有习惯用青菜豆腐镇锅一说,以求得来年五谷丰登,锅灶不空;

  大年二十九晚上,合肥人就要把年三十晚上的饭菜都准备好,尤其是圆子,要炸好备用。炸圆子做糯米饭的时候,特别忌讳小孩在边上乱讲话,这个时候,门口的红灯或者灯笼都应该挂上去了;

  大年三十,合肥人以前都在晚上吃年夜饭,现在有的都改到中午了。即是除夕,又是接灶神回来的日子。大放鞭炮。旧时有富人除夕都富,互比放鞭炮的。

  晚上吃年夜饭之前,即下午,就要先把年纸烧了,给地下的先人烧纸钱。回家洗手净面,帖春联、门神、福字(倒贴)。晚上吃年饭之前,要给祖宗先人,各路神仙上香,点红烛。放鞭炮,开席。

  菜品以咸货为主,伴以青菜豆腐,钱串子、元宝鱼、圆子等。图个吉利。连连有鱼、平平安安、开年发财、团团圆圆。

  年饭不吃完,要在碗底留一点,叫做留仓底或锅底。小孩这天要是乱讲话,有“太公在此,百无禁忌”一说。又有用草纸擦小孩嘴巴的,意思就是警告小孩不要乱讲话。

  现在时代发达了,吃年饭之前就有电话拜年的。

  晚上吃完年饭,大家热热闹闹,看联欢晚会或者打打牌。一家人要守岁,过完十二点才能休息。三十晚上是不关灯的。

  民间传说三十夜晚,只要有恒心,一定会等到老天爷的闺女打开南天门向人间赐福的时候,如果早睡就没有福了。人们怀着美好的愿望,每年腊月三十夜,全家一起聊天不休,趁此享受天伦这乐。主妇也要摆好香案供上祭品,通夜秉烛,上香5遍。是夜禁大声喧哗,以免惊动神灵;禁开箱柜,以免跑财;禁照镜子,拿木梳,以免见"鬼";禁见刀剪,以免破家;禁扫地,以免金银外流;禁倒尿盆,以免污秽神灵。三十晚上要丢剩饭,叫隔年饭。初一早起也要丢剩饭,以兆吉庆有余。后来熬年增加了新的内容,很多人家聚集在电视机旁,观看精彩的电视节目,将近子时,各家的青年右手掂着鞭炮,左手拿着火,右脚跨门外,左脚踩门里,眼观电视屏,摆开抢点头响炮的架式。电视屏上子时一到,随着悠扬的钟声,千家万户的鞭炮声齐鸣,冲天炮、烟花等各种彩炮将天空点缀得五光十色,眼花缭乱。

  合肥本地有三天年一说,即正月初一、初二、初三。这三天是正年,规矩很多。

  初一早上,是开大门。大门开的越早,就表示来年年成好。开大门要放鞭炮,劈里啪啦的很热闹,而且往往是一呼百应,很有意思。初一早上,要吃面条。我家习惯是用三十晚上余下的鸡汤,下面。吃的是挂面。实在不行,筒子面也可以。初一外出拜年第一天。新年的初一,男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晚辈要给家中老人磕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拜年要带礼品的。以前是习惯两条糕,一袋糖。后来又加上一盒鸡蛋糕。现在多是烟酒水果,越高档越好了,人人都追求高档,求面子。

  走亲戚的次序是:外甥走姥姥家,闺女携婿走娘家,然后是去姑、姨、姐家。除特殊情况外,都要回拜。合肥年初一一般都是到叔父、本家长辈家去拜年;初二到岳父母、舅舅家拜年。从初一到十五,基本都是以拜年为主。

  三天年一过,有的人家就开始外出打工了,现在只放七天十天左右,在以前,过完正月十五,才算年。不过也有这么一说,要是诚心拜年,就算拜倒二月二,也不算晚。

  正月初二举行财神祭,各家尤其是生意人家一大早就给财神(供在家里的)供上祭品,焚香拜祭。以前合肥还有人特地到财神庙去参拜。烧完香后便会把神前的元宝带回家,用红布包起来藏在床下,以示会发财。

  初四合肥送年。一般晚上举行送年仪式,是送诸神和祖先回天。

  初五: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现在夜游选择初六,初八开业的,也是求六六顺,八八发的谐音吉兆。

  初七不出门,初八出门不回。七不出八不归。

  正月十三杨公祭。诸事不宜。小孩不给在外夜游。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名上元节、元夕节、灯节。《岁时杂记》说,这是沿道教陈规。道教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关于元宵节的来源,有许多传说,不外乎与先秦宗教信仰及后世道教信仰有关。盖正月十五为道教天官大帝圣诞。民间年画中的“天官赐福”图便是对天官大帝的信仰。自道教形成后,元宵节(上元节)成为普天下黎民庶士与道教徒共度的节日。这一天,道观均要设坛醮神,祈福迎祥;民间则有“闹元宵”、“闹花灯”、“祭门户”、“迎紫姑”等民俗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合肥有灯会,放灯,猜谜,吃元宵。元宵里包一枚钱,谁吃到谁来年就发财。不过现在好多人觉得在里面放硬币不卫生,即使夹到了,也不吃。不过这个习惯还是有的。

  合肥人春节习俗一:放炮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年,是一种鬼祟怪物,专门在新春伊始祸害人们,散布灾难。所以,人们便在正月里燃放爆竹驱赶鬼祟。这些做、买、燃放鞭炮的活动,往往都是由孩子们完成。新年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除旧迎新。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合肥人春节习俗二:年夜饭

  大年三十,现在城市里基本上都是在晚上吃年夜饭,大年三十即是除夕,又是接灶神回来的日子。年夜饭的菜品以咸货为主,伴以青菜豆腐,钱串子、元宝鱼、圆子等,图个吉利,年年有鱼、平平安安、开年发财、团团圆圆。围炉吃年夜饭,年夜饭里最不可少的是一条大鱼,但不可吃完,以象征「年年有余」。年饭不吃完,要在碗底留一点,叫做留仓底或锅底。小孩这天要是乱讲话,有“太公在此,百无禁忌”一说。又有用草纸擦小孩嘴巴的,意思就是警告小孩不要乱讲话。现在时代发达了,吃年饭之前就有电话拜年的。晚上吃完年饭,大家热热闹闹,看联欢晚会或者打打牌。一家人要守岁,过完十二点才能休息,三十晚上是不关灯的。

  合肥人春节习俗三:贴春联

  春联俗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雅称“楹联”。喜庆的大红春联贴门上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合肥人春节习俗四:祭祖

  过年祭祖已经成为合肥人一个习俗,柑、饭、发粿、甜粿、鸡鸭鱼肉为供品,祭拜神佛祖先牌位,放鞭炮后,全家一同礼拜,此即开正或称开春。又初一除祭拜家中神佛以外,还可到所信仰的寺庙上供祭拜。另外,初一乃一年之始,为了能有个好彩头,一家人不能讲不吉利的话、斥责、宣哗、殴打等,也不能使用刀叉,更不准破坏东西,全家男女老幼均着新衣,或去给亲友拜年,或到郊外踏青,或参加各种游戏与赌博。

【安徽合肥过年风俗】相关文章:

安徽合肥过年的风俗03-05

安徽过年的风俗02-14

合肥过年风俗2000字02-18

安徽过年各地的风俗03-11

安徽阜阳过年的风俗02-13

安徽蚌埠过年的风俗02-19

安徽除洲过年风俗02-16

安徽合肥公积金贷款政策03-14

安徽春节有什么风俗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