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宁波春节的风俗

时间:2024-03-13 19:12:18 志升 春节 我要投稿

宁波春节的风俗

  宁波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而宁波春节的风俗又有哪一些呢?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宁波春节的风俗,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宁波春节的风俗

  谢年:祈求岁岁平安,年年有余

  谢年也有称为“送岁”或“送年”,是一年来祀神典礼中最隆重的。于桌上供着年糕、水果、茶叶、酒等祭品。宁波老话:“廿五廿六搡年糕,廿七三十拣黄道。”所谓“拣黄道”,就是选择黄道吉日,清扫大堂,桌椅及盛祭品用具一律用糖水洗涤,时间多在午夜,以取其静。

  “谢年”是一种祭祀活动,意在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团团圆圆、风调雨顺、年年平安、岁岁有余。相传,在宁波,明代至清初,谢年只有官府和富裕人家举办,普通百姓往往只在自家做年夜羹饭祭祖,表示不忘根本。清末民初,宁波出门做生意的人渐多,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于是,谢年这一习俗逐渐流传开来。

  谢年仪式有一整套严格的规矩,每个细节极为讲究。如放置供品的祭盘,称“红盘”,富裕些的人家用锡盘的,称为“银台面”。祭祀由男主人主持。桌上陈列着谢年所用的祭品,一般是六色,因为六预示吉祥,代表着六六大顺:六杯酒,六碗茶,六碗饭,六样菜,六种甜点。

  第一排摆着酒水,中间供香茗六杯,两旁各放六杯黄酒,共十二杯,酒杯代表十二司月之神,表示一年十二个月月都有酒喝,假使本年有闰月,左方增加一只,共放十三杯。

  第二排是六色糕点:有金团、印花年糕、甩子糕、发糕、千层糕、糖果等,表示生活高高兴兴、甜甜蜜蜜。

  第三排是六盆水果,主要为苹果,寓意“平平安安”;甘蔗,表示“节节高升”,“越老越甜”;金橘或橘子代表“黄金满屋”;香蕉象征生活香甜;寿桃表示“长命百岁”。

  第四排摆七牲大盆,有猪头、条肉、公鸡、鱼、鸭蛋、猪肚、鹅、蟹等。中间放一大盆猪头,也叫“利市头”,表好运、有头有尾;整刀条肉象征生活“有条有理”;公鸡司报晓,表“风调雨顺”;大黄鱼或者眼睛上贴有红纸的活雄鲤鱼一对,鱼头朝里摆放,表示“年年有余”,也有挂在供桌桌档的,以防跳动,祭祀仪式结束后放生,表示“鲤鱼跃龙门”。鸭蛋寓意为“元宝蛋”;用米粉捏成的两只“元宝”放在年糕上,元宝下面压着用红纸剪成的“福”字。旁边列放烤麸,寓意“呼呼响富起来”。还有“四盘调和”,即调味品四碟:盐、黄糖、酒、葱。

  第五排是年糕、烤麸、豆腐、粉丝之属。豆腐谐音“头富”(首富),粉丝寓意“长寿”。

  谢年的程序,一般是先放好祭品,点燃香烛,持香朝天三拜,接着点燃三支花炮。祭礼约一个时辰,其间筛酒三巡,祈祷全家平安,福寿双全、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祭祀结束,便邀约亲邻和家人聚宴,名为吃年夜饭。

  年夜饭:吉利口彩一套套

  农历十二月月末是大年夜,又称“除夕”。宁波老话“会会七月七,吃吃年夜饭”,说明宁波的年夜饭情结一直根深蒂固。

  宁波年夜饭的菜式也有讲究,少不了传统甬式菜,荤菜常见的有酱鸡、鳗鲞、红膏炝蟹、熏鱼等。素菜常见的有香菇、春卷、木耳、烤麸、黄豆芽、金针菜、藕节、年糕、黄金糕等。

  年夜饭的菜肴除讲究享“口福”外,讨“口彩”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宁波喜欢把来年的希望寄予菜肴之中。如“鸡”和“吉”同音,表示吉利;“鳗”意思是“缸缸满、甏甏满”,丰衣足食的意思;宁波商人似乎对“红膏炝蟹”情有独钟,红膏炝蟹寓意“生意红火,纵横天下,八方招财”;藕节寓意“节节高,路路通”。

  早先在宁波的年夜饭里,全鱼是道必不可少的年菜,后来渐渐变成了熏鱼,寓意“吉庆有余”;“荠菜春卷”过去排队供应,“荠菜”与“聚财”音近,“吃个春卷迎春到”是迎接春天的到来。黄豆芽形同如意,被称作“如意菜”,寓意“人生如意”、“万事如意”;黄金糕充当“金砖”;韭菜取“韭”“久”谐音;香肠,谐音“香、长”,是宁波老百姓年夜饭上必备的冷菜;豆芽加荸荠,象征如意算盘。

  宁波年夜饭的菜不能少于十二样以上,因为宁波把“十二”视作一个吉祥的数字,象征一年12个月均平安顺利,“月月红”、“月月有余”。无论再加多少道菜,桌上的菜必须是双数,这样才吉利。年夜饭冷盘热炒,花色繁多,应该慢慢享用,越慢越好,取意“长久”。年夜饭中的鱼不能吃光,要有剩余,意味着年年有余。吃饭时不能乱说话,要讲吉利的话。年夜饭吃完后,长辈要给晚辈送压岁钱。

  吃年夜饭是全家团圆的日子,一定不会少一个象征团圆的热气腾腾的火锅,宁波称火锅为“暖锅”,“暖锅”给人的感觉是“生活圆满红火”。旧时宁波有一个颇具地方特色的谜语:“荤菜夹素菜,宁波隔定海,当中招宝山,团团都是海。”谜底就是“暖锅”。老底子大户人家用的是紫铜暖锅,会占据桌子很大一部分的大暖锅,里面放上蛋饺、肉丸、鱼丸、粉丝、油氽肉皮、年糕等,鱼丸、肉丸和虾丸取意“三元及第”、“阖家团圆”之意,再加进高汤;主食为汁水青菜年糕汤,寓“年糕年糕年年高”、来年油水多之意。

  吃年夜饭要全家老小一起上桌,不能落下哪个人,意味着团团圆圆。假如家庭成员除夕夜赶不到或不回家过年,桌上也要给他预备碗筷、酒杯,并倒满酒,盛满饭,视作人齐无缺,全家团圆。在这一天,在外地的儿女们再远也要赶回家中团聚。过去,年夜饭之后,小孩们提着灯笼,到祠堂里去看戏文。1983年以后一般都在家里观看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节目。

  吃隔夜饭、留隔夜火:意味粮食富庶、香火兴旺

  吃过年夜饭后,除夕夜,家家户户还要煮上满满一锅年夜饭。这一锅“隔夜饭”,一直要吃到新年的正月初三,其意为“家里粮食富庶,吃剩有余”。在留足“隔夜饭”的同时,还要准备好“隔年火”。在大年夜,家家户户都留下年前火种,除夕要在灶前燃烧竹制的老虎,孩子们就要大声的呼唤:“富!富!富!三十年夜烧竹虎!”声音要喊得愈响愈好,好像是一家富有的征兆。一直等到竹虎烧完了,才告停上,再在灶膛内让灶火慢慢烧到新年,意味“香火兴旺”。

  除夕夜还要把次日(正月初一)需动刀的食物切好,要把地扫好。扫时要从外面扫进来,边扫边说:“元宝扫进来了”,将畚斗里的垃圾倒在灶前火缸里。扫好地,把扫帚洗干净,柄上扎元宝年糕或馒头,敬“扫帚公公”和“扫帚婆婆”。

  拜年:沟通亲情与友情

  大年初一拜年,家人都要早起。出门时,还要讲究时辰和方向,以求大吉大利。宁波常以猪油汤团、糖年糕、桂圆蛋花汤之类,作为新年的早点。先向厅堂里的祖先像前跪拜,再向父母、长辈“拜年”(亦称“拜岁”)。 正月里拜年走人家,主人们总要拿出平时难得吃到的瓜子花生和猪油汤团等美食招待客人。儿歌唱道:“拜年拜嘴巴,坐落瓜子茶,猪油汤团烫幺麽。”寥寥几句,将宁波正月待客的风俗和猪油汤团又香又甜又糯又烫的特点描写得淋漓尽致。然后到祠堂祭拜历代祖先神像。在宗祠里,祭拜之后还要发给敷有芝麻的“吉饼”。接着,到外公、外婆、舅舅、姨姨等亲戚家里去,分别拜年,并领取“压岁钱”。凡是到别人家去拜年,通常也要先向人家的祖先遗像致敬,这叫做“拜像岁”。正月初一请客叫“办岁饭”。这一拜年活动,可以延续十余天。也有远亲、老友、长辈,平时不易晤面,一年一回,务必要去拜见一番。

  春牛图:提醒人们莫误大好春光

  宁波古代每年要在立春日祭祀芒神,这是主管农事的春神。宁波官府在立春前三日开始斋戒,到立春日,宁波郡府官员都要到大校场先农殿迎春,望天地神明佑护一年农事顺利,五谷丰登。后来,迎春仪式逐渐演变为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据1892年2月10日《申报·甬上语新》:“初五日上午,胡太守率同鄞县杨邑尊及粮厅捕厅排齐仪仗,赴东郊外迎春前导,有五谷亭,又以稚子扮作‘渔樵耕读’‘天官赐福’之类,迤逦过老江桥,至先农殿,礼毕回署。次日太守仍率同僚属至先农殿,恭迎太岁春牛,进灵桥门至太岁殿,执鞭打春,礼成,观者群起将春牛击成齑粉,各抬一块回家,安置米缸中,以祝仓千箱万”。

  据史料所载,清代宁波的“迎春”仪式年年如期举行,所供芒神彩画端正,长约两尺,头有双髻,立而不坐,手执牛鞭,似牧童之像。迎时,神亭前又有纸牛、活牛各一头,或抬或牵,随之而行,即所谓春牛。并有彩亭若干,供瓷瓶于中,插富贵花,及“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等字。伴以大班鼓吹、台阁、地戏、秧歌,沿街唱舞,意为劝农。进城之后,夹道聚观,争掷五谷,称为“看迎春”。最后芒神及春牛供于宁波府衙门前,挂灯结彩。迎春之日,如遇下雪,俗称“踏雪迎春,大熟年成”。

  官府迎春之俗至民国而废,此后宁波民间每年春节前后有古老的“报春”习俗作为延续。有身穿红袍,头戴乌帽,扮作春官模样的人,手持《春牛图》,上画红、黄、青、白各色土牛,并写有来年农事节候,串门挨户,去送《春牛图》。还有以麻袋蒙头,作牛鸣声,由春官牵引,至店家唱曰:“黄牛到,生意俏”;至农家则唱:“黄牛到,五谷好”,以索取钱物。人到各家各户去送“春牛”图,其形式与“送财神”一样,一个老人背一只口袋,里面装着一大叠木刻印刷的红纸,图案是一头剪纸式的水牛,线条简洁明快。老者手敲着小锣鼓,唱着迎春的赞词,挨家挨户送上一张“春牛图”。春牛送到谁家,谁就高兴地接过红纸,将它贴在板壁上。然后给“送春牛”的老人几个餽或量一升米,以示答谢。在春牛图上,印有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和人牵着牛耕地的图像,人们称其为“春帖子”。送春牛图,其意在催促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莫误大好春光,抓紧农时,拉牛耕田去。立春一过,一年的农忙即将开始了。

  跑马灯:哎格伦登哟,恭喜大家运道好

  “正月马灯跑又跑”,大年初一二至元宵节,各路“马灯班”就会陆续来到村中祠堂、寺庙、晒谷场、明堂,甚至挨家挨户给大家拜年,庆贺新春。扛令旗者为领队,先敲响锣鼓拉起场子引来村民,接着开始表演“跑马灯”,同时唱起“马灯调”:“正月马灯闹呀闹,各家各户问安好,新年新岁新喜到,恭喜大家运道好。哎格伦登哟,恭喜大家运道好”。演出同时领队的就会说些恭喜发财、岁岁平安、年年有余,财源广进等吉利话,唱的是过年祝愿词,到各家各户去邀赏。那时,大家手头都没有多少现钱,因此家家户户犒劳跑马灯表演的大多是家里现成的年糕、花生、爆米花。

  “马灯班”一般有十多个人组成,除了领队,其中演马灯的两人为一对,有两对马灯、三对马灯,最多的四对或五对马灯。规模最大的当数象山石浦的“延昌马灯”,已有近200年历史,表演者达20多人,即三个“守城门”,四个“马童”,两个“旗手”,八到十匹“马”,竹扎马灯架子,布或纸糊(蒙)成马眼,马灯眼睛会亮,表演时表演者口唱歌谣俚曲即“马灯调”:“小小马儿五尺长,爬高落低奔四方。有谁认得千里马,五湖四海一同闯。哎格伦登哟!五湖四海一同闯。小小马儿五尺长,爬高落低奔四方。有谁认得千里马,五湖四海一同闯。哎格伦登哟!五湖四海一同闯。哎格伦登哟!五湖四海一同闯。”当时扮演马灯的多为儿童,头扎彩巾,身着红绿彩衣,马鞭轻扬,马蹄哒哒。一首古老的马灯调,一路唱来,积淀悠悠乡情,演绎过往故事。还有随队奏乐的一个拉胡琴、一个打锣、一个敲鼓。表演时演马灯的孩童就随着锣鼓声,先跑一个圆场,再两两相对穿梭对跑。跑时一手持马头,一手拿马鞭,跳动着挥动马鞭作跑马状,并随着胡琴的奏起反复唱起“马灯调”来。“马灯调”为七字一句,共有四句,领唱的先唱了前四句,紧接一个过门,然后齐唱“哎格伦登哟”再重唱最后一句。那时,农村很少有电影、戏文,见有如此精彩的表演,大人孩子每每把场子围得水泄不通。

  如今“马灯”已不太常见,但《马灯调》音乐却流传下来,在宁波成为家喻户晓、人人耳熟能详的“品牌音乐”,不但在街头巷尾传唱,而且登堂入室,经久不衰。

  宁波春节的风俗

  祭灶

  农历的十二月廿三,宁波人称之为“小年”。据说这天是灶君菩萨生日,每户人家当晚就要用“祭灶果”供灶君生日,宁波人又把这一也称为“祭灶夜”。其实,“祭灶果”是宁波特有的,它是由冻米糖、脚骨糖、红球、白球、麻球、油果等混合而成。当供桌上的蜡烛快燃尽时,大人就把厨房大灶上神龛里的灶君菩萨请下来,连同一匹“灶马”用蜡烛火苗点着后送上天。然后,马上把“祭灶果”分给孩子们吃。祭灶,按老百姓的说法是要灶君菩萨上天宫后,对玉帝“多说好话”,以求“来年下界降吉祥”。

  谢年

  年前,还有一件大事就是“谢年”。“谢年”是表示宁波人对大自然的年终感恩,对祖先的告慰,也是对来年吉祥如意的祈盼。“谢年”也叫“谢年羹饭”。一般人家用五个祭盘。祭盘是红色的圆形木盘,比洗脸盆略小,也浅一些。祭盘上的祭品,中间一盘是一只猪头,称为“利市”,是吉利的意思。办不到猪头的用一刀肋条肉代替。另一盘是一只大公鸡,或者是两只较小的公鸡,但母鸡是不用的。以上两盘是熟食,其余三盘是生料:一盘是两条鲢鱼,象征岁岁有鱼(余);一盘是蚶子,象征对本对利;最后一盘是年糕,象征生活年年高,年糕三四条一排,纵横交错地叠起来。桌前摆放香炉和烛台,还放年糕粉做成的“元宝”。桌的四周放酒杯和筷子。整个桌面摆得满满当当的。

  掸尘

  扫尘又称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是中国民间春节传统习俗之一。起源于古代汉族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这种仪式后来演变成了年底的大扫除,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在春节前扫尘,是汉族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在除夕的晚上,不论男女老少,都会灯火通明,聚在一起守岁。

  年夜饭

  农历十二月三十是大年夜,又称“年三十”或“除夕”。“年夜饭”是年三十里最主要的一项内容。在这一天,在外地的儿女们再远也会赶回家中团聚。如果实在不能回家,那吃年夜饭时就要空出一个座位,放上碗筷,视作人齐无缺。

  “过年”讲究很多,最突出的在于“吃”。听西门街道芝红社区的工作人员小缪介绍,宁波人年三十的菜肴会比往常丰富很多,一般有火锅(宁波人称之为“暖锅”)、腊鸡、鳗鲞、炝蟹、鱼、年糕等,素菜则有香菇、木耳、金针菜、地菜等。年夜饭的菜肴带有一定的好口彩,如“暖锅”表示暖暖和和,全家温暖;“鸡”和“吉”同音,表示吉利。吃鱼而留下鱼头,意味新的一年里有余头。而年夜饭的菜式也有讲究,听老宁波介绍,年夜饭的菜不能少于十二样,因为宁波人把“十二”视作一个吉祥的数字,表示在新的一年十二月里“月月红”、“月月有余”。

  香肠,是宁波老百姓年夜饭上必备的冷菜。另外“红膏炝蟹”,宁波人似乎也情有独钟,所以年夜饭不管在哪里吃,“红膏炝蟹”都是必点的。

  压岁钱

  小孩给长辈磕头拜年,大人给小孩发“压岁钱”。因为“祟”与“岁”谐音,“压祟”即“压岁”,意思是压住鬼怪,不让其作祟。对于小朋友来说,过年可以拿压岁钱是最开心的事。不过,在老宁波的年俗中,给小辈压岁钱是长辈预祝晚辈新年平安进步的意思,所以同样有讲究。

  吃汤圆

  是日,早上吃汤团(汤圆),寓意团团圆圆。这天习俗的最大特点是让家里日用器物“休息”一天,实则让家庭主妇休息,不扫地、不乞火(不向别人点火、点香烟)、不杀牲、不动刀剪、不倒马桶、不洗涤衣服,也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的话。

  开门炮

  大年初一,人们早起,着新衣、戴新帽、穿新鞋,以示辞旧迎新。谓穿未下过地的新鞋,新的一年可脚轻手健。男主人起床,口念吉词先开门,放炮仗于门口,称“开门炮”。开门炮一般放三个,要“带四放三”,留一个作“备炮”,宁波话“备炮”出典于此。炮仗放得越高越响,示意新年吉利。若是“次、次、次”的哑炮,则示为不吉,要马上就说:“哦,吹吹响,今年会发财。”并立即补放一个。

  穿新衣 戴新帽

  年初一,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都爱穿得挺呱呱的,图个喜气,意味来年新的开始。而要是轮到本命年,家人往往要送一套红色的“装备”。可以是红衣服、红裤子,甚至是红袜子。衣着打点完毕,爱漂亮的女士还喜欢做个摩登的头发,换个新造型,将自己“装饰一新”。

  拜岁

  拜年一般是从家里开始,然后是亲属。一般先至亲后远亲,按照亲属关系的远近,先拜近亲后拜远亲。说起拜年,宁波人有句耳熟能详的俗语,十分有趣那就是:“拜岁拜嘴巴,猪油汤团烫下巴”。

  元宵

  除夕过后,还有一个重要的节日--正月十五“元宵节”。老宁波的习俗是过完元宵节,春节才算过完,才可以称作出年。宁波人过元宵,都会举办大型灯会,在晚上到处张灯结彩,灯火通明。不仅仅是灯会,譬如宁海前童还有舞龙会,吸引无数人前去观赏。

  元宵节俗活动主要有舞龙、踩高跷、闹花灯、猜灯谜等等。

【宁波春节的风俗】相关文章:

汉族宁波春节的风俗01-07

宁波过年风俗01-17

春节的风俗03-30

春节风俗作文11-21

春节的风俗资料01-16

北京春节的风俗12-07

金华春节风俗12-14

越南春节的风俗02-21

海南春节的风俗09-23

春节的风俗大全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