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春节放鞭炮的资料

时间:2024-03-25 13:19:05 志彬 春节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春节放鞭炮的资料

  导读:放鞭炮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在大年三十正月初一,或整个春节期间,人们都会燃放烟花爆竹,也就是放鞭炮,来庆祝春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春节放鞭炮的资料,欢迎阅读!

关于春节放鞭炮的资料

  春节放鞭炮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习俗,它象征着辞旧迎新、吉祥如意和喜庆幸福。这一习俗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最初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相传,在古时候,每到除夕的时候,这种怪兽就会出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人们发现这种怪兽害怕火光和爆炸声,于是就开始在家门口燃烧竹节,利用竹节内空气受热膨胀产生的爆炸声来驱赶“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火药的出现使得火药爆竹逐渐取代了竹节爆竹,成为了现在我们所熟悉的鞭炮。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会燃放鞭炮,以此来驱赶不祥之物,祈求新的一年里家庭兴旺、运势红火。

  放鞭炮在春节期间有着丰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它寓意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象征着吉祥、喜庆、幸运和繁荣。在鞭炮声中,人们表达了对新年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期待。

  此外,中国民间还有“开门爆竹”的说法。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驱赶年兽。这一习俗也体现了人们希望新年新气象、一切从头开始的愿望。

  总的来说,春节放鞭炮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它不仅是一种庆祝新年的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民族认同的体现。在燃放鞭炮的过程中,人们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放鞭炮和点明灯旺火的出发点是一样的。但灯火只有光亮,却没有声音。光亮能够驱鬼避邪,声音更能避邪驱鬼。

  放鞭炮的来历,有说是从宋代发明火药之后开始的,也有说火药是魏晋时期道士炼丹发明的。魏晋时期纸张昂贵,不可能用纸做鞭炮,很可能是用竹筒填上火药做成的。

  放鞭炮与姜子牙有关。相传姜子牙帮助周武王灭了商封王,就上封神台去封神。一个个功臣都封完了,他老婆马氏却跑来了。姜子牙在渭水钓鱼等待周文王时,老婆就嫌他穷,一跺脚走了。现在打了天下要封神了,她跑来要神位,就没好气地说:封你一个扫帚星,只有三十晚上可以下界,哪儿黑就往哪儿钻。后来,过年放鞭炮就是为了崩扫帚星,让她没处躲藏。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当地竹子很多,过年时就烧竹杆竹枝,发出一些声响来。根据古书记载,鞭炮原来叫爆竹,就是烧竹子造响动。有了火药之后,特别是造纸技术提高之后,用纸做炮才时兴起来。特别是成串的小鞭,几乎全是纸和火药做成的,编到一起像一条鞭子,所以才有了鞭炮的说法。在南方还有大年夜摇毛竹的习俗。说是某座山上有一个山角精,它总是骗人吃人。春笋、冬笋弟兄二人,一个勤快懂事,一个好吃懒做。这天冬笋听到外面有人喊他到后山去吃甜番薯,他就信以为真地跑去,结果被山角精抓住了。要不是春笋哥哥在家摇动毛竹,竹叶飞去遮住山角精的眼睛,冬笋就死定了。第二天山角精又喊冬笋,冬笋又受了骗,跑过去就被山角精喷出的毒气毒昏了。这时春笋又摇动毛竹,并且和毛竹一起赶到,才把山角精压住了。

  春笋冬笋便也长在了泥土里。据说现在大年夜时,当地人还让孩子们去摇毛竹,既是为了避邪,也是要让孩子学习毛竹的为人,还要孩子长得像毛竹一样高大挺直。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这是《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的一则灯谜,其谜底即爆竹。新年。时节,爆竹声声,震耳欲聋,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习俗。

  燃放爆竹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庭燎》,其诗日:“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鸳声将将。”

  “庭燎”是庭院里点燃的火烛,古代的烛,用的是麻竹或苇竿,一烧起来,竿内的空气膨胀夕发生劈劈啪啪的响声,“莺声将将”就是描写这些竹竿爆裂发出的声音。一直到唐代,古人用的都是这种名副其实的“爆竹”。唐代诗人来鸽的《早春》诗还有这方面的描写:“新历才将半纸并,小庭犹聚爆竿灰。”“爆竿”也就是“爆竹”。

  到后来,火药间世,人们又把火药装进竹筒里,这种。爆竹沙就是有火药的了,和现在我们用的爆竹很相似。宋代发明了造纸术,用纸裹上火药的爆竹也就面世了夕它不仅声音清脆,还发出耀眼的光焰。聪明的人们更将爆竹用药线串在一起,一经点燃,电闪雷鸣,彩光进射,响声不断,称为“鞭炮”。《武林旧事·岁除》有这样的记载:“至于爆仗…内藏药线,一热连百余不绝。”

  爆竹,是中国特产。由于我国人民不断加工、改进,爆竹的品种、样式越书越多。除了传统灼百子鞭炮、单响的花炮外,还万许许多多灼花炮:如“全菊吐艳”、“飞雪迎寿”、“天女散花”、“白雪红梅”、五花八门。百头、千头、万头鞭炮,应有尽有。人们在喜庆日子,特别是春节期间,喜欢燃放爆竹,以增添喜庆欢乐气氛。

  放爆竹庆贺春节,在我国已了有两千多年历史了。不过古人焚竹发声,名日“爆竹”,其用意在于惊惮和驱逐恶鬼。《荆楚岁时记》说爆竹“义辟山躁恶鬼一也。”《神异经》则说:山燥“在西方深山中,长尺余,犯人则病,畏爆竹声。”今天,我们放爆竹虽有除阳迎新、吉祥喜庆之意,但已经没有什么迷信的色彩了。

  年初一午夜零点,当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我国大江南北,举国上下鞭炮声遽然响作一团,天地间仿佛震成为混沌一片,宣告了新的一年开始,渲染着新年第一天的热烈气氛。

  新年的第一天,古时候叫元旦,就是早晨的意思。为了迎接新年,全国各地几乎都讲究春节早起。 一般公鸡打鸣就要起床,有些人甚至一两点钟就起。

  大年初一的第一件事是开门放鞭炮。 这在南北朝时就已经盛行,每当鸡鸣,人们用火点燃竹子,发出噼啪的声音,据说可以驱除山魈恶鬼。 唐宋时人们在竹筒里装上火药,做成最早的火药爆竹,后来又用纸造的筒子代替竹子,并把它们编成串,叫作“编炮”,因为响声像鞭子,又叫“鞭炮”。 现在鞭炮的花样越来越多,老百姓会在不同的时刻以不同的方式燃放,为节日增添喜庆欢乐气氛。 大年初一的第一声炮叫作开门炮,俗话说“谁家发得早,谁家过得好”。 老百姓都准备好又长又大的鞭炮,赶在别家前面点燃。 震耳欲聋的鞭炮过后,人们纷纷打开自家的大门。 山东泰安开门时还有开门歌:“大年五更新开门,门里门外是财神。 大门外头摇钱树,大门里头聚宝盆。 摇钱树上拴海马,聚宝盆里长麒麟。 马驮金,驴驮银,骡子驮钱进大门。”放完鞭炮之后,新年的第一顿饭就上桌了。 北方广大地区新年必备的贺年食品是水饺。 新年的水饺,很有讲究。 常常包入花生、枣、栗子、钱币、糖块,祈求早得子、多得子,人丁兴旺,生活幸福甜蜜,发大财,有福气。 老百姓煮饺子时忌讳吹冷风,所以不拉风匣,全凭柴烧。 俗语“人家发旺,全凭烧上”,指的就是这件事。 烧柴讲究烧芝麻秸秆,一方面芝麻秆燃烧时悦耳的响声,好像一连串发财的发、发、发声音,另一方面又取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喻义。 下水饺时,不说“碎”、“烂”、“破”,而说“挣了”、“挣了不少”,还故意弄碎几个,以讨口彩。 第一碗水饺要敬天地,第二碗敬祖先。 在南方新年的第一顿饭以汤圆为主,过去上海人在年初一吃年糕,将年糕切成片后或者与糯米圆子相配,或者和长长的面条同煮,代表着步步高升、团圆和长命百岁。

  然后就是祭天地诸神、祖先,这是一项遍及全国的习俗。 一家之长要带领全家共同祭拜。 有时候还要一边敬天地诸神,一边默默念叨:“大年初一天气寒,多拜老天一整年。 金香炉,银供桌,两把烧香往上搓。 五个供,五个馍,五碗干菜随和着,满堂儿女把头磕。”山东泰安的老太太经常念的是:“大年五更地里寒,灶王老天整一年,金香炉,玉石桌,五碗供,三盘馍,五碗扁食往上托。 先烧元宝后烧纸,大男小女把头磕,南无弥陀佛。”供品除了水饺、三牲之外,人们还用白面做出动物、瓜果、蔬菜等样式的蒸馍作为供品,并在其上刷上各种面色,称之为花供。

【春节放鞭炮的资料】相关文章:

春节放鞭炮作文07-30

春节由来的资料03-13

有关春节的资料09-01

春节舞龙资料09-19

中国春节资料07-31

春节文字资料09-23

北京春节的资料02-13

春节的风俗资料01-16

春节放鞭炮的倡议书06-17

潮汕春节习俗资料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