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收集春节的资料

时间:2023-02-08 10:04:20 春节 我要投稿

收集有关春节的资料

  春节这个传统节日,在中华民族有着根深蒂固的基础,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家家户户都参与,无愧于一个辉煌的传统节日,一直延续着,传承着,一代一代接力向前发展,这在世界上是前所未有的。下面是收集有关春节的资料,欢迎参考阅读!

收集有关春节的资料

  北方小年的习俗

  祭灶

  二十三日更尽时家家祀灶,院内立杆,悬桂天灯。这是《帝京岁时纪胜》的记载。这天以糖饼、年糕、枣、栗、胡桃等祀灶神,他与土地一起上天去通报家中一年善恶,祈求他多说好话少说坏话。

  灶王爷一说是火神祝融,一说名髻或隗,状如美女。反正,灶王爷、土地爷都走了,除夕夜前是百无禁忌的日子。

  吃饺子

  小年,北方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

  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扫尘土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六、七天了。民间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家家户户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土。

  民俗专家介绍,北方称“扫尘”,南方叫“掸尘”,都是意在清除所有污浊,将不顺、不快一并清扫干净,扫地出门,以一番新的气象迎接新年的到来。

  剪窗花

  剪窗花、贴窗花也是小年较盛行的民俗活动。

  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而农历猴年,也少不了以“美猴王”为元素的剪纸。

  写春联

  写春联也是小年的民俗活动。

  春节时,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神灵前、大门上、井口、牲畜圈、面粮仓、树上,处处需要贴春联,内容丰富,妙语连珠。

  洗浴

  过小年这天,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很多人至今仍在坚持。

  新年的习俗

  守岁

  除夕守岁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全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的习俗。据史料记载,这种习俗最早起于南北朝,以后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我国人民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屋外时鸣鞭炮,室内围坐看电视,笑语连连。

  吃饺子

  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二是取其“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

  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号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贴窗花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

  小年的习俗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民间称为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历史传说

  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中国道教兴盛之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在不同的地区里,灶君夫妇又由不同的人选来充当,同时伴随着当地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

  祭灶日期

  古人祭灶的日期,历来说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诸教并存,神灵之数高达万千之多,民间习惯一概敬之。可能是为了简化统一,易记易行的缘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禀报一次的说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并且把时间固定在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这一天,也就成了传统的祭灶节日。

  山西境内,绝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三日祭灶。只有榆社、文水、黎城、阳城等少数地方是腊月二十四日祭灶。

  灶君神简介

  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的。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祭灶时要陈设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晋北地区习惯用饧,是麻糖的初级品,特粘,现在统称麻糖。有“二十三,吃饧板”的民谚。糖、饧之类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灶君顾了吃,顾不了说话,上天后嘴被饧粘住,免生是非。供品中还要摆上几颗鸡蛋,是给狐狸、黄鼠狼之类的零食。据说它们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点一下。祭灶时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这些仪程完了以后,就要将灶君神像拿下来烧掉。等到除夕时再设新神像。

  传承与发展

  古俗有“女不祭灶”的说法,祭灶往往是男人们的事情。近代却多数由家庭主妇来充当祭灶的角色。

  民间传说,灶君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在《太上感应篇》里,又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记述。司命即指灶君,算为一百天,纪指十二年。在这里,重罪判罚又增加到减寿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时,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

  在晋北地区流传着“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家,清理箱、柜、炕席底下的尘土,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晋东南地区民间流传着两首歌谣,其一是“二十三,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体现了时间紧迫和准备工作的紧张。

  其二是一首童谣:“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儿童盼望过年的欢跃心理。

  在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xxxx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也有各种戏剧故事,民俗有“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于四进士,五女拜寿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庆寿九件衣”的说法,体现了民间对戏剧故事的偏爱。有新媳妇的人家,新媳妇要带上自己剪制的各种窗花,回婆家糊窗户,左邻右舍还要前来观赏。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猴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腊月二十三以后,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开水洗脚。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们也要帮她把脚擦洗干净,不留一点污秽。民间传有“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的俗语。

  腊月二十三。人们称为"小年",意味着一年的结束。

  过去,过小年是"官三民四道士和尚五",就是说凡是家有秀才以上的功名的都在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黎民百姓是二十四日,道士和尚是二十五日。如今北方地区多在二十三日过小年。

  民俗活动

  过小年的主要民俗活动是"辞灶"。就是"祭灶王"。灶王也叫"灶君",民间称"灶王爷"。

  相传灶王原来是一个叫张单的富家子弟,曾娶一贤慧女子郭丁香为妻,后又体弃续娶李海棠。李氏好吃懒做,不久就把张家财产挥霍一空,改嫁他人。张单家境败落,又遭火灾,双目失明。沦为乞丐。一天,他乞讨到一户人家,主人给了他热汤热饭,后发现施饭者就是他休弃的妻子郭丁香,羞愧难当,碰死灶前,被姜太公封为灶王。

  汉族过年的习俗

  过年汉族的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过年如年夜饭,尤为讲究:一是全家务必聚齐,因故未回者必须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体现团圆之意;二是饭食丰盛,重视“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饺子叫“万万顺”,酒水叫“长流水”,鸡蛋叫“大元宝”,金鱼叫“年年有余”;这条鱼准看不准吃,名为“看余”,必须留待初一食用。北方无鱼的地区,多是刻条木头鱼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为祖辈居上。孙辈居中,父辈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饮酒。吃饭时关门闭户,热闹尽兴而止。其实汉族春节习俗还有很多,例如北方过年都会吃饺子,寓意团圆和辞旧迎新。

  本命年的禁忌习俗

  本命年穿红内衣、红裤衩系红腰带,是中国民间讲究的“趋吉避邪”的风俗习惯。红色辟邪,红色吉祥。本命年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在南北民俗中,都有在本命年挂红避邪躲灾的传统。因此人们每逢本命年对红色就特别钟爱,俗称“本命红”。

  人逢本命年还有拜祭“本命神”的风俗,以求延寿。本命神的说法来源于道教。道教吸收民间流行的“本命”说法,提出“本命星”、“本命年”“本命日”的理论。凡本人的出生年在六十甲子干支之年,叫本命。元辰,也叫本命年。以甲子年为首,六十年内不同年份出生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本命神。

  本命年要从正月初一开始算。对于2013年过本命年的属蛇朋友们来说,非常幸运的是,今年是好的本命年,好好把握,一切都会顺利,而且会有新的发展。不过虽然是个大吉的本命年,还是不要忘记了,不但要穿红内衣裤,方便的话还要佩戴红绳,可以根据个人喜好、习惯系在手腕上、脖子上、腰上,红绳子一般不取,戴全年直至新年到来,绳子上可挂玉饰或金饰。特别记住的是红色内衣、内裤一定要别人送,因为据说如果自己买的话就会失去辟邪的功效。还有要穿上红色鞋垫(踩尽天下小人),让好运从第一步、第一步开始!

  民间有本命年(坎儿年)结婚不好的说法,说是人的命运十二年一个运成周期。从汉末后就流传至今,都有把“艾叶”放于嫁妆中来辟邪,祈求幸福、平安、吉祥、天长地久。

  拜年的习俗

  春节这个传统节日,在中华民族有着根深蒂固的基础,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家家户户都参与,无愧于一个辉煌的传统节日,一直延续着,传承着,一代一代接力向前发展,这在世界上是前所未有的。世界上的华人都有过春节的习俗,不论身居何地,过年的习俗没有忘却,每到春节时刻,都要以不同方式来庆祝新年。华人占据世界总人口的近五分之一,所有的华人都要过年,这样世界各地都有了过年的形式,轰动整个世界了。

  春节期间走亲访友拜年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平时,大家都忙碌,无暇顾及情感交融问题,春节期间是相互交流思想的大好时机,相互走动走动,交流交流,促进相互之间感情沟通,提升精神融合度,加强凝聚力是非常必要的。中华民族能强大起来,这与过年的亲密往来沟通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需要和谐相处,相互之间有温馨的情感,大家需要相互关照,理解,包容,共同推进社会发展进步。这样社会稳定的发展壮大,国泰民安,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春节是一个提升社会凝聚力的节日,这个传统美德,值得赞美,需要永远传承下去。过去老人经常告诉孩子们说,过年了,大家不论过去有什么不愉快事情,有什么过节,新年来了,相互之间都要拜年,捂手言和,消除隔阂,言归于好。这种习俗一直传承着,这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加强民族团结友爱的动力,需要继续发扬光大,传承下去的。

  中老年人都记得过去过年的情景,从大年初一开始,人们相互之间拜年,那场面壮观而令人难忘。大清早人们陆陆续续,成群结队,熙熙攘攘好不热闹,挨家挨户去拜年,相识不相识,都要作揖握手致以节日的祝福:“过年好!”那种氛围令人难忘,人与人之间融合度极高,有一种亲密无间的感受,感到心里暖融融。

  那个时候没有现在的春晚节目,平常人家有一台收音机,能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节目,就感到非常不错了。除夕守岁之夜家家户户包饺子的乡俗,一直传承着,今天仍然传承着。午夜12点新年的钟声响起,人们燃放一阵爆竹,表示庆贺新年来临。熬年是一直保持着的传统,大人小孩,穿戴整齐干净的衣裤迎接新年。房舍打算的干干净净,贴对联,挂上纸糊的各种各样的灯笼,显得年味十足。过年,人人都高兴,特别是孩子们欢天喜地,格外开心,几乎除夕之夜不睡觉,家家户户都在守岁熬年。凌晨三四点钟点起“旺火”,燃放爆竹,恭候灶王爷回家之后,大人小孩开始拜年了。那个时候虽然物质生活没有现在好,但是,简单的食品,果蔬,糖块,几斤散白酒……这是过年的全部所有,几乎家家户户都这样的状态,没有太大的差距,人们的感情非常融洽。拜年时,一个单位,一个村,一个乡镇,不管有多少人家,拜年时都要拜到家,很少有遗漏的,认识的,不认识都要拜年的。大人拜年喝杯新年酒,小孩给抓一把糖块干果……孩子们欢天喜地的笑脸如盛开的雪莲,纯洁天真烂漫……大人小孩的笑声洒满拜年的路上。那种年的韵味弥漫天地间,那份真挚的祝福,那种热情洋溢的氛围令人难忘,迄今无法忘却!

  随着时间的流逝,过年的韵味感到清淡了许多。如从原始的自由拜年,过渡到“团拜”,一个单位,一个社区,集中一起拜年,形式简约化,持续了几年时间,“团拜”也结束了,又还原的到自由拜年。现在,拜年的激情越来越淡漠,拜年也是亲朋好友之间的往来交际。现在拜年的方式是打电话,发短信,微信来拜年,真正走访拜年的只有亲属之间了。真的,感觉过年越来越淡漠,自己过自己的“年”,于他人没有关系了。这种情况下,还是怀念过去的年的韵味。

  过年时候大家相互拜个年,互致新年的问候,挺好的,能提升凝聚力,感情沟通,维护社会稳定发展。这个传统不能丢,应该传承下去,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国宝,值得珍惜,值得弘扬光大。

  春节放鞭炮的来历

  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壮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庄里为非作歹,被一家门口晾的大红衣服吓跑了。到了另一处,又被灯光吓得抱头鼠窜。

  于是人们掌握了“年”怕声音、怕红色、怕火光的弱点。每至年末岁首,人们就在家门口贴红联、放鞭炮、挂红灯,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声音。所以过年大家都要放鞭炮。放鞭炮是源于驱除鬼怪的行为的,但是今天人们过年放鞭炮是为了喜庆,因为鬼怪被赶跑了,晦气也被赶跑了。

  猴年春节,许多城市烟花爆竹的禁放区域在往年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明确将消防救援难度大的平房密集区,停放车辆多、燃放空间狭小的居民小区列入禁放点。各区街道、乡镇、社区,以及物业、单位等可依照有关规定自行划定禁放区域。同时应组织人员落实看护责任。

  春节放鞭炮的危害

  一、空气污染

  燃放鞭炮时会释放出大量的有害气体,例如: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等。二氧化硫进入大气层后,氧化为硫酸(SO4),在云中形成酸雨(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能强烈腐蚀建筑物和工业设备;酸雨可导致树木、森林死亡,湖泊中鱼虾绝迹,土壤营养遭到破坏,使作物减产或死亡。而二氧化氮会刺激人的眼、鼻、喉和肺;另外还形成城市烟雾,影响可见度;并且会形成硝酸小液滴,也产生酸雨。当然,在燃放鞭炮的过程中不止产生这两种有害的气体,像没有燃尽的火药以及剩下的灰尘都是一种污染。由此可见,在燃放鞭炮时所释放的有害物质给空气造成污染。

  二、噪音污染

  燃放鞭炮时不仅会造成空气污染,而且会产生噪音污染。燃放鞭炮所发出的噪音对我们的生理和心理都有很大的影响。它不仅会损害我们的听力,还会损害人的心血管系统;它不但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急躁、易怒,还会影响睡眠、造成疲倦等。

  春节放鞭炮的注意事项

  一、选择合法的销售网点购买鞭炮。购买时应选购外观整洁、无霉变、完整未变形的产品,产品标志应完整、清晰,有正规的厂名、厂址、有提示语、中文说明等。

  压岁钱的来历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到了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义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货币改为钞票后,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钞票赐给孩子们,因为“联”与“连”谐音,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

  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压岁钱的由来,还有一个在民间流传很广的故事。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狂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发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

  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春节对联

  上联:和顺门第增百福

  下联:合家欢乐纳千祥

  横批:欢度春节

  上联:万事如意展宏图

  下联:心想事成兴伟业

  横批:五福临门

  上联:迎新春事事如意

  下联:接鸿福步步高升

  横批:好事临门

  上联:欢天喜地度佳节

  下联:张灯结彩迎新春

  横批:家庭幸福

  上联:发愤图强兴大业

  下联:勤劳致富建小康

  横批:科技致富

  上联:精耕细作丰收岁

  下联:勤俭持家有余年

  横批:国强富民

  上联:民安国泰逢盛世

  下联:风调雨顺颂华年

  横批:民泰国安

  上联:一帆风顺年年好

  下联: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五福临门

  上联:创大业千秋昌盛

  下联:展宏图再就辉煌

  横批:大展宏图

  上联:迎喜迎春迎富贵

  下联:接财接福接平安

  横批:吉祥如意

  上联:日日财源顺意来

  下联:年年福禄随春到

  横批:新春大吉

  上联:内外平安好运来

  下联:合家欢乐财源进

  横批:吉星高照

  上联:春归大地人间暖

  下联:福降神州喜临门

  横批:福喜盈门

  上联:天地和顺家添财

  下联:平安如意人多福

  横批:四季平安

  上联:高居宝地财兴旺

  下联:福照家门富生辉

  横批:心想事成

  上联:占天时地利人和

  下联:取九州四海财宝

  横批:财源不断

  上联:大顺大财大吉利

  下联:新春新喜新世纪

  横批:万事如意

  上联:春风入喜财入户

  下联:岁月更新福满门

  横批:新春大吉

  上联:财源滚滚随春到

  下联:喜气洋洋伴福来

  横批:财源广进

  上联:欢声笑语贺新春

  下联:欢聚一堂迎新年

  横批:合家欢乐

  上联:大地流金万事通

  下联:冬去春来万象新

  横批:欢度春节

  上联:福旺财旺运气旺

  下联:家兴人兴事业兴

  横批:喜气盈门

  上联:财连亨通步步高

  下联:日子红火腾腾起

  横批:迎春接福

  上联:壮丽山河多异彩

  下联:文明国度遍高风

  横批:山河壮丽

  上联:多劳多得人人乐

  下联:丰产丰收岁岁甜

  横批:形势喜人

  上联:家过小康欢乐日

  下联:春回大地艳阳天

  横批:人心欢畅

  上联:东风化雨山山翠

  下联:政策归心处处春

  横批:春风化雨

  上联:效苏秦之刺股折桂还需苦战

  下联:学陶侃之惜时付出必有回报

  上联:学贵独得轻独享

  下联:行成于思毁于随

  上联:燕赵多壮士十年铸剑肯盼明朝建功业

  下联:颐和有雄才一心读书力争大考展宏图

  上联:一卷诗书满腹才华试问天下谁为王者

  下联:万丈豪情千秋伟业敢对苍穹我是英雄

  上联:忧国忧民忧世界

  下联:友直友谅友多闻

  上联:鱼翔浅底

  下联:鹰击长空

  上联:春秋冬夏勤学苦练看谁人蟾宫折桂

  下联:德智体美博学多才有我辈九天摘星

  上联:胆性卓然骨硬志坚不留乌江之憾

  下联:风华正茂豪气冲天应建定鼎之功

  上联:登极峰 做强者 挥洒青春热血

  下联:藐沧海 磨利剑 再创颐和辉煌

  上联:各界精英大展宏图夺英魁

  下联:莘莘学子汇聚一堂学本领

  上联:寒冬散尽喜迎元旦佳节

  下联:春意盎然更看男儿发愤

  上联:剑锋出磨砺

  下联:梅馥发苦寒

  上联:境由心造

  下联:事在人为

  上联:历劫方显钢骨硬

  下联:经霜更知秋水明

  上联:立志须知三古盛

  下联:为书自起一家言

  上联:良辰美景惜时如金敢与金鸡争晨晖

  下联:书山学海甘之若饴誓同峨眉共比高

  上联:龙腾虎跃朝气蓬勃

  下联:你追我赶誓夺第一

  上联:难也易也苦也乐也人人奋勇精神健

  下联:强者弱者进者退者日日攻坚斗志高

  上联:尚流云致远

  下联:须奋翮高飞

  上联:为自我为将来谁言辛苦

  下联:比学业比收获莫做逃兵

  上联:远想出宏域

  下联:高步超常伦

  春节的诗句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3.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孟浩然《田家元日》

  4.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除夜作》

  5.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文征明《拜年》

  6.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皇甫冉《春思》

  7.一年滴尽莲花漏。 ——毛滂《玉楼春·己卯岁元日》

  8.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苏轼《守岁》

  9.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叶颙《已酉新正》

  10.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孔尚任《甲午元旦》

  11.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 ——范成大《卖痴呆词》

  12.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白居易《除夜》

  13.天上风云庆会时——陈献章《元旦试笔(选一)》

  14.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文天祥《除夜》

  15.八神奉命调金鼎,一气回春满降囊。 ——瞿佑《屠苏酒》

  16.我来属芳节,解榻时相悦。 ——李白《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

  17.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

  18.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戴复古《除夜》

  19.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苏轼《守岁》

  20.衣懒换,酒难赊。可怜此夕看梅花——吴文英《思佳客·癸卯除夜》

【收集春节的资料】相关文章:

有关春节的资料收集06-05

关于春节的资料收集02-03

文献综述写作资料收集技巧12-29

收集关于安全的手抄报资料02-22

收集中国传统文化资料01-23

收集2016世界地球日资料03-01

经典爱情赠言收集02-12

名言警句收集02-25

收集阳光作文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