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精彩读书笔记

时间:2020-12-28 17:38:20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精彩读书笔记

  作品简介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精彩读书笔记

  本书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优秀的家庭教育原创作品,是教育专家尹建莉的教子手记,是一本还未上市就以“手抄本”流传的图书。

  相比许多家教图书,这本书有以下特点:

  第一,本书首次提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则,使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章可循。

  第二,书中给出许多简单而又实用的操作办法,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使父母们不仅立刻获得许多有效的经验,教育意识也随之改善。它是实事求是谈家教的典范,是家长们最实用的工具书。

  第三,本书不但告诉你怎么能提高孩子成绩,而且告诉你怎么教孩子做人,教你怎么培养一个自觉、自强、自立的孩子。

  作者简介

  尹建莉,教育专家.教育学硕士,从教多年,现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及咨询工作。

  作者熟悉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有精深的研究,并且自己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女儿。作者的女儿品学兼优,曾跳级两次,2007年16岁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被内地和香港两所名校同时录取;在个性品格方面,表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自主自立,乐于助人,被评为北京市市级三好生。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精彩读书笔记

  心里想的时候还没有感觉呢,觉得这是个一定要八一八的话题。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就像忽然打了个逆嗝,呃……这个题目,真够呛。我一直鄙视出版物上的所谓“编著”、不规范的字体、太多花哨的封面,和畅销书风行过后不入流作者疯狂的嫁接、移植、改头换面……就像披着画了别人的皮,还装着别人说话的样子。怎么一转眼,我想写这么个东西的时候,自己也差不多变成了这个样子。

  尹建莉老师是我最近的偶像。《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可能没娃儿的人不一定看,我却看的津津有味、欲罢不能。这跟我干的工作其实关系不太大。跟我愿望成为一位不是那么不招待见的妈关系也不太大。起初她N畅销的时候我是不屑一顾的,因为干这行,看过所谓太多的育儿书籍,通常浏览一本的时间绝不会超过40分钟,放下之后还会常常感叹营养太少。但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真的让我感动。尹建莉老师是为数不多能说到我对一个养育观点没有异议的人。相见恨晚呀。看来我爱装和对畅销书戴有色眼镜的毛病是要改一改了。

  更可贵的一点,她绝对是对中国教育不待见的人里为数不多能提出珍贵建设性意见的人。她绝不悲愤,但也绝不圆滑到像某些作者一样以批判搏眼球,却丝毫不作为。她还是一位温情的具有保护欲母亲,绝不会提出让你难堪、让孩子不自在的虽激烈痛快但却充满遗患的做法。

  当然,我会觉得尹建莉是幸运的,她的娃儿胚子好。学发展心理学的,永远绕不过nature和nurture(这话貌似我老拿它出来说事儿)这话题,在实践中我也对这两点有所体会。再强大的天赋也经不过胡乱养活的折腾,弄的我们经常捶胸顿足“好好一个孩儿被他爹妈白瞎了”。不过有天赋的孩子是会让教育者最痛快的,当他们遇到合适的教育方式时,就像长开了一样,会忽然“绽放”。这也就是为什么我的同事遇到这样的孩子就会体会到力挽狂澜的快感。当然,这样的孩子也是折磨人的,他们太聪慧、太有悟性,对教育者本身来说就是巨大的压力。而资质一般的孩子再不好好栽培的话,那父母的理想注定是一场空,还会变本加厉地体验到其他折磨。

  基因是充满偶然性的,环境也是充满变数的,再天赋过人的父母也会生出不符合期望值的孩子,统计上的回归现象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只有教育,她会一直在那里,给潜能一个充分的空间;而不像对天赋的一次次估计,就像一个女人每次穿新衣服去上班,都会忐忑地想要知道别人的评价。那是一杆无聊的标尺,随时会测量到你心里发毛。

  教育是宏观却又细节的,而心理是微观却规律化的。在这些结合实践的日子里,让我相信,自己可以随便唠唠我的一发现:不管你是多么费劲儿、用心地想要做好妈妈,只要你还不是好的自己,一切都会发生严重的折损。哪些方面“不好”的自己会更严重影响到做好妈妈呢?我提取了自己片面的经验,总结如下:

  不会“带症生活”。小的时候我会觉得我爸爸是完美的,我的小房间是完美的,我有一次写的作文是完美的,我弹的拜厄练习曲是完美的,我跟叔叔一起去郊外烧烤的那个周日是完美的……长大了之后才发现,哪有什么是完美的,所谓的完美,都是小孩子用美好的想象补足了生活中的不尽如人意而已。长大后,工作不可能是完美的'、老公不可能是完美的、做的报告不可能是完美的、上的这节课不可能是完美的、最重视的一次旅行不可能是完美的……只是有的大人在长大了之后,没能舍得放下他们强烈的幻想性,在接受了一切不完美的打击之后,却相信自己应该养育出一个完美的孩子。一个不完美的自己,却要养育一个完美的孩子,很多家长的接受性就变得很低很低。见人不打招呼接受不了,磨蹭一会儿接受不了,不愿意跟小朋友分享玩具接受不了,早上多赖回儿床接受不了,发发小脾气接受不了,说不出幼儿园学了什么东西接受不了,不愿意表演节目接受不乐,小小年纪不愿意学英语接受不了,安静不下来接受不了,玩了太久玩具接受不了……孩子快要被这样的家长逼疯了,家长却认为,这是我没有更严格地要求他/她“完美”的后果。孩子一定是孩子,绝不是行为刻板完美的机器。如果不会“带症生活”的人,会特别接受不了自己和配偶合作“作品”的生活性和有待发展性。如果给他一只出生不久后就会完美奔跑的非洲羚羊,他还会觉得受用一些。却万万没有想到,很快就能完美奔跑的羚羊,一生都只会奔跑而已,绝不会发展出其他的技能。不通过“犯错”去探索的孩子,要么是爸爸妈妈没有灵魂的木偶,要么是习惯性对一切进行反抗直到失去内心真我判断的“怪羔”。

  欺软怕硬。孩子一定是自己生活中最“柔软”的那个部分,可是很多家长当孩子是最“软”的柿子来捏。如果一个人欺软怕硬,对厉害的人退避三舍不捍卫自己的权利,却拿温和的人耍泼撒气,生了孩子之后其生活会发生一个奇妙的心理重心转移。孩子那么弱小,一定是最好欺负的。家长所有的不满、委屈、气愤,都可以让这个小小的人儿来承载,这桩天底下最不公平的事儿,却被当成最理所当然的事儿持久地被容忍着。我曾经遇到一位妈妈,是外公暴躁脾气的受害者,也经常遇到工作当中不顺心事儿,打骂孩子就成了她重要的宣泄方式,在我看来,孩子出现的所谓“问题”是再寻常不过的了,她却无法容忍。最容易变成消极权威人格的家长,都是那些在生活中不顺遂、做不了主的人。孩子就成了他们滥施权威、弥补自己人生不足的牺牲品。还有一种奇妙的现象,如果这样的家长的孩子是隔代抚养大的,情况很可能就发生了奇妙的逆转。不合适的“隔代亲”会让孩子变得霸道,当这样的孩子回到自己父母的家中之后,父母会多一重“怕硬”的压力,“怕”自己的孩子——怕他哭闹、怕他发脾气,怕他威胁自己……

  装。为啥装呢?无非就是怕别人看出自己的不行,或者要装得更被人欣赏,或者是将自己装成某个比较拽的流派。远远近近的有装十三、装B、装清高、装样子……其实骨子里透出来的是不自信和对自己真实状态的不满意。之所以还用装,就是因为“不是”。年轻的时候大家都装过,也挺容易被理解的。但是在孩子面前装,是我无法忍受的。让孩子看到虚假的世界?我想没有那个父母是愿意的,但是习惯常常会跳出来。孩子却不知道,父母并不是这个样子,只是他们在装。特别会装的家长,孩子往往不自信,因为父母扮强大,愈发衬出孩子的弱小;父母装不犯错,越发显出孩子犯错的不可饶恕;父母装无辜,越发会给孩子需要独自承担与自己责任不相称的压力……剥夺了孩子看到“真”的机会,却想让他变成一位拥有人人欣赏的价值观的人,不是天方夜谭又是什么?

  得理不饶人。我们人人都见过这样的人。宽容是最具震慑力的人格力量,但是有些人偏偏把这力量消蚀掉,重复无数遍自己的正确和别人的错误,以填充自己的虚弱灵魂。这种人会变成唠叨的家长,让孩子在一片无用信息的苦海中挣扎,是对儿童纯净世界审美的最大挑战。在我们7岁以上孩子不喜欢的父母特质中,排在首位的就是唠叨。不容忍别人的缺点却还可以理解,但不容忍自己孩子正在发展中的“试误”,不仅是愚昧的,而且,简直是一种讽刺,既然中国人把孩子看成自己生命的延续,你的生命延续成什么样的“质量”,理应有自己负责,不反思自己却反复数落孩子,天理何在。而得理不饶人与唠叨的习惯,确是板上钉钉一脉相承的。这种人也会变成不尊重孩子的家长,无法听进去孩子的话的家长,天下的道理只在他的一边,孩子永远是弱势而委屈的一个。他将在他的家族中散播这样的恶性循环。一代一代把负担加诸在下一代身上。

  爱抱怨。天气不好,塞车,领导不公平,同事小心眼,别人不排队,配偶不体贴自己,婆婆老土又偏心……所有的生活小事都可以成为抱怨的内容与目标,同时,毫无顾忌地抱怨给孩子听,消磨掉孩子对于世界的积极看法,将孩子置身于一片与他为敌的世界当中。世界就是你心中所想,这样的家长破坏的是孩子整个原本充满价值的生活。周末的时候,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把水打翻了,我的一位同事请他擦掉。因为水比较多,同事也搭了把手帮助了孩子。考虑到现在的小朋友出了家门就不会争取别人的支援和帮助,顺便的,我的这位同事对小朋友提了一句,你也可以请别人帮忙。正在旁边的妈妈脱口而出,别人不会帮你的,哪有人管你这事儿啊。同事顿时无语。孩子的小小心灵变得不再信任别人、不与人为善、不再相信世界会给与他积极的回报,不是从这里开始的吗?

  没好奇心。生活中的一切都足以让我们麻木,降低自己的感受阈限绝对是一种节约生命成本的做法。但是我们知道,节约是不会发财滴,只有开拓才能变成富翁。好奇心对于孩子智慧和人格发展的影响也是同样的道理。经常对孩子说“有啥好看的”、“行了行了”、“问什么问”家长,在孩子上学之后,通常会绝望的发现,孩子不爱学习。好奇心是一切进步和探索的源泉,哪怕是面对不合理的教育也没有关系,孩子成熟的好奇心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他明白更多“好东西”需要扒开上面的浮土、杂物才能看到。可是有的大人,好奇心真是磨损的严重。家旁边新修了一条路、小区里草地上小花开了、同事换发型了、地铁站多了一张广告牌、微波炉里转着的食物为什么会啪啪作响……通通无法让他多注意一秒。那么他会对孩子的好奇表现出带有鄙视的不屑,那我们可怜的孩子,对世界充满兴趣的心灵大门,无奈地又关上了一点点。我认为我们家小熊可以当爹,是从那次他在商场的圆形装饰鱼缸前看了足足半小时的清道夫吃死掉的水鹦鹉开始的。而我,也并没有打扰他。

  我说的在形式上夸张了,但绝不为过。在生活中的我们,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具有这样的特质。有的还隐藏的挺深的,一般不易觉察,当有了孩子,拥有了自己生命的这具小小放大镜之后,这些特质很容易跳出来作祟。就像我看到极其明理的父母会在孩子面前非常糊涂一样。要勤修练,做“好自己”真的很重要,尤其在面对迎接新生命这样一个重大命题时。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精彩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书笔记03-19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书笔记12篇01-27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书籍简介02-21

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03-21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经典语录01-10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07-05

关于《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书心得03-22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02-24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书摘抄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