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诸葛亮读书笔记

时间:2023-11-09 14:24:53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诸葛亮读书笔记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诸葛亮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诸葛亮读书笔记

诸葛亮读书笔记1

  话说诸葛孔明引兵攻下南安(今甘肃陇西)、安定(今甘肃泾川北)二郡,又设计派魏延去取天水郡(今甘肃天水西北)。结果被魏将姜维识破,吃了一回败仗。孔明感到惊奇,又听南安人说姜维文武双全,足智多谋。赵云又夸他枪法好。孔明亲自引军马去取天水郡。结果又遭埋伏,关兴、张苞二将保护孔明杀出重围。孔明思之良久,决定收降姜维。于是叫魏延依计去攻打冀县(今河北中部和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赵云引一军去攻打上邽(guī今甘肃天水)。自引军围攻天水郡。姜维母在冀县,急请命去冀县救母。孔明叫带来降将夏侯楙(mào同“茂”)附马,此人是夏侯渊之子,曹操之女清河公主丈夫,叫他去招安姜维。孔明放他出寨自去。一路遇见百姓奔走,一问便知,这些人是冀县百姓,说姜维献了城池,归降了诸葛亮,我等弃家投奔天水城。夏侯楙纵马望天水而行。又见百姓携男抱女远来,所说皆同。奔到天水城下叫门,城上人认得是附马,慌忙开门迎接。太守马遵拜问,夏侯楙具言姜维之事。正没主意,已是初更,忽听蜀兵又来攻城。火光中见姜维在城下大叫,请夏侯都督答话。此姜维乃蜀卒所扮,奔走百姓也是孔明之计。

  孔明亲引兵来攻冀县。姜维在城上见蜀军大小车辆搬运粮草,入魏延寨中去了。姜维便引三千兵出城来劫粮。夺得粮车,正要回城,忽一彪军拦住,为首大将张翼,二人战不数合,王平引一军杀来,两下夹攻。姜维敌不住,夺路归城,冀县城早已被魏延偷袭。然后又杀

  奔天水城,手下只有十余骑,又遇张苞杀了一阵,姜维只剩匹马单枪,来天水城下叫门。城上军士报于太守马遵,太守叫乱箭射下。看看蜀兵又到,于是飞奔上邽城去。城上梁虔见是姜维,大骂后,令军士乱箭射下。姜维不能分辨,仰天长叹,两眼泪流,拨马望长安而行。行不数里,前面树林中,拥出数千军士,为首大将关兴。姜维人困马乏,勒马便走,忽一辆小车从山坡转出,乃是孔明也。孔明说:“伯约此时何尚不降?”姜维思之良久,只得下马投降。

诸葛亮读书笔记2

  如果说中国古代能够一口气就能说上名字的人我觉得诸葛亮就是其中一个,今天我读了陈寿的《三国志》正好看到了《诸葛亮传》。

  诸葛亮的先祖在汉朝时虽然也是小官,但是家境其实还不错的,到了诸葛亮时期,家道中落,小时候他就岁父亲从琅琊搬到南阳,在南阳种地,他非常喜欢《梁父吟》,并且常常将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都不相信,只有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和诸葛亮关系好,相信诸葛亮很有才华。

  当时刘备非常器重徐庶,徐庶告诉刘备,诸葛亮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刘备听了之后想要去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拒绝多次后终于答应了刘备。在出山前诸葛亮向刘备分析了天下大势。诸葛认为天下诸侯只有曹操和孙权需要注意,于是向向刘备提出连孙抗曹的策略。刘备听了以后非常高兴,这时张飞和关羽听了以后很不高兴。刘备对他们说:“我拥有诸葛先生,就像鱼拥有水一样”。

  当时曹操率百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孙权本来想投降。诸葛亮接受刘备的派遣来到孙权营中,他告诉孙权,曹操军队远道而来,已经是疲惫之军了,已经没有什么战斗力,而且曹军都是北方人,不善于打水战。现在你拥有几十万军队,是完全可以打败曹操的'。孙权听从了诸葛亮的话,于是将曹操败于赤壁。

  后来刘备得到了一些城池,又占领了益州,诸葛亮在刘备外出的时候帮助刘备治理成都。在诸葛亮治理之下,成都兵足粮足。后来刘备称帝,诸葛亮也是用心辅佐,深得刘备信任。刘备死后诸葛亮掌管了蜀汉的所有事物。但是诸葛亮有一个梦想就是要出师北伐,还于旧都。

  但是由于军事准备和国力的原因,诸葛亮北伐没有成功。当他五十四岁的时候因为太过操劳,病死于五丈原。

  读完《诸葛亮传》我想到杜甫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是一个有才华,有抱负,有理想的人,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将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光复汉室这件事上,在刘备最落魄的时代,诸葛亮不离不弃,就因为刘备的知遇之恩。我觉得诸葛亮将中国古代文人的优点显示的淋漓尽致。尽管失败了,但是他的人性的光辉依然光芒依然闪烁,后人也必然对他铭记。

诸葛亮读书笔记3

  公元184年至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即三国时期。在此期间,诸侯并起,天下纷争,在卧龙沟的草庐中,一位中年男子头戴纶巾,手握羽扇,虽然身在世外桃源,却时刻牵挂着天下的兴亡盛衰。于是,便有了三顾茅庐的机缘,三国的历史也因此变得波澜起伏……

  他,就是诸葛亮。作为刘备的第一谋士,他身肩重任,正如出师表中描述的:“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出山之时,刘备正寄人篱下,虽然已经拥有了一块不大的领地以及少许兵权,但是和袁绍、曹操、孙权比还是相距甚远。诸葛亮凭着自己杰出的军事才能和外交才能,通过赤壁之战的胜利,给了曹操当头一棒,随后的三气周瑜、智取汉中、水淹七军……终于辅佐刘备建立了一个可以和魏、吴相鼎立的国家――蜀,实现了隆中对三分天下的目标。可惜的'是,隆中对中所言的“兴复汉室”,却因诸葛亮的英年早逝而变成了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

  不客气地说,《三国演义》把诸葛亮近乎神化了。在罗贯中笔下,诸葛亮有通天彻地之能,深谋远虑,有扭转乾坤之力,呼风唤雨。无论到哪里都能所向披靡,一生少有不得志之时。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借东风,赤壁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空城计,无一不是他一生的得意之作。正如“演义”的定义――根据历史传纪铺叙引申,并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而成。正是这一“加工”,便把诸葛亮神话了,变得人不像人,妖不像妖。

  《三国志》里的诸葛亮,褪去了草船借箭的光环,少了借东风的际遇,原因在于,前者是根据历史事件移花接木而成,后者却是根据民间传言加工而成。“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这是同时代人对他的评价。确实,《三国志》中体描述的那个真实的诸葛亮实际上更善于治国,他治国的能力可以和汉代的萧何、陈平相比,也能与春秋战国时的管仲、乐毅齐平。但他的军事才能却无法达到姜子牙、张子房的水平。如果说到用人看人的本事,就更平庸了。街亭一战,他错任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为街亭守将,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街亭失守,就是因为这一战,使兴复汉室的愿望成为了泡影,致使诸葛亮终其一生也没有越过这个门槛。虽然诸葛亮不善用兵,但却通晓萧何的治国之道、孙武的治军之道。在街亭失守后,他挥泪斩马谡,然后自贬三级。正是诸葛亮这种以身作则的精神,使蜀国的政治风貌走上了正轨,也为历史留下了绚烂的一笔。

  这是我从《三国志》中读出的一点心得体会。常言道“一百个人的眼睛里就有一百个林黛玉”,诸葛亮这个人到底怎么样,他有什么样的性格,又有哪些功过,历史的长河总有一天会向我们一一揭示!

诸葛亮读书笔记4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罗贯中所编选的历史小说。这本书的人物非常吸引人,其中最令我欣赏的是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蜀国的丞相,他字孔明号卧龙。记得在刘备“三顾茅庐”时曾说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有了水。因此更加说明了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位。诸葛亮是一个国家统治需要的.忠臣,是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并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巧摆八阵图,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这些都是令人叹服叫绝,意想不到的。诸葛亮的计谋成功不光是因为他的神机妙算,还因为他的心中只有一个愿望“为刘备统一三国,永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因此他才能成功。

  记得杜甫在《咏怀古迹》中写道“诸葛大名垂宇宙,宗巨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这首诗赞颂了诸葛亮的意志坚决,遇事镇定自容,但是因军务繁忙而鞠躬尽瘁,终于积劳成疾。诗的第一句是指诸葛亮的英名千古流芳,永远留在天地之间,表现了人们对他无限的崇敬。

  我们要学习他“鞠躬尽瘁”的精神,将这种精神传扬下去!

诸葛亮读书笔记5

  智取陈仓是一个三国典故,讲述的其实是一段战争计谋,而这个故事中,连智慧的诸葛亮也无计可施,姜维献计才得以用最完美的办法成功,既打败了曹军,又占领的陈仓关隘。

  智取陈仓故事人物:

  诸葛亮、姜维、曹真、郝昭。

  智取陈仓故事背景:

  诸葛亮第二次上表伐魏国,领精兵三十万奔陈仓道口而来。陈仓口守将郝昭有勇有谋,更得大将王双相助,诸葛亮造云梯,制冲车,填城壕,掘地道,强力攻城,但所有能用上的办法几乎都用上了,陈仓口还是久攻不下。诸葛亮郁闷至极,一时无措,无奈问计姜维。姜维仔细分析了陈仓城池坚固,兼守将郝昭坚持防御战,防御工事牢固,更得王双相助,认为不能硬攻,只能智取。于是建议诸葛亮暂停攻城,派大将依山傍水下寨固守,分兵把守关隘要道防止敌方从街亭进攻,自己派人献书诈降魏国大都督曹真,暗里袭击曹军大本营祁山。曹真中计,损失兵折将,于是祁山攻克。祁山一克,攻克陈仓口指日可待。

  故事给我们的启发:

  有时候在遇到难题时,应该采用发散思维,先解决其他问题,看看这些问题的'解决能不能改善当前的困境,是否对当前遇到的难题有利。在智取陈仓这个成语典故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其实解决了外围问题,陈仓就是手到擒来,也并非一定要先拿下陈仓!

诸葛亮读书笔记6

  闲余,重拾初中课本读了几册,曾学过的课文似懂非懂的,现在读来如故友相逢,心里涌起儿时在地里野炊烟那种过于熟悉过于怀旧的味儿,每一篇都勾起特别的感触。

  其中再读诸葛亮的《出师表》,又是一番滋味:既深深折服于诸葛亮在政治上的雄才大略,军事上运筹帷幄的谋略,从《三国演义》中的历次战争中的每次事件都能一窥其旷世奇才,更令人感动的是诸葛亮对蜀汉基业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忠贞精神。

  刘备在时,一生惦念汉朝基业,恢复汉家一统成毕生所望,然而自知才智不济,但胸怀天下,也堪难能可贵,招揽天下英才以济自己不足,所幸茅庐三顾得到诸葛亮这位旷世奇才,既为刘备欣慰,也为历史所叹一一天缘其巧刘备而三国吗?隆中一对如预言一样竟描绘了后数十年的三国鼎立局面,成了以后刘备事业的`蓝图。诸葛亮纵怀有卧龙之技,也仍能居于一草堂沉静下去躬耕读书抚琴,不主动求仕,这与出世后的挥斥方遒相比,可见诸葛亮的内心世界是何等沉静,三顾茅庐正彰显了诸葛亮不求闻达于诸侯的真名士风范。历史不容假想,若能、刘备不顾或一顾茅庐,还会有刘备及以后的三国鼎立吗?还有替代诸葛亮的奇才出现吗?有隆中对如此审时度势的精准分析吗?

  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似乎就如隆中对为刘备谋了蓝图一样,也在那里定格了自己的命运一一忠于刘备,一生为刘备兴复汉室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再也没有个人的私情,自己限制了自己,从无贰心。刘备在世时诸葛亮如果还有知遇之恩,而到刘备即将崩殂之时,刘备深知刘禅昏弱,不堪托汉重任,要托汉于诸葛亮令取而代之之时,诸葛亮绝无非分之念。想必诸葛亮早以洞悉历史,清醒自己的身后功名一一做一代忠良正人,不只是为禀史册,更是自己内心的诉求,也是对世人的身体力范,如对他儿子的教育: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读书笔记7

  《草船借箭》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了胜利。在事实面前,周瑜不得不敬佩诸葛亮的才能,并自叹不如。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神机妙算的才能和广阔的胸怀。

  读完全文,我情不自禁地想:诸葛亮神机妙算地取得胜利的关键原因是什么呢?他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经过思考,我总结出诸葛亮取胜的关键原因是: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善于谋划。具体说是:一、诸葛亮熟悉气象变化,知道三天必有大雾。二、诸葛亮熟悉地理情况,把船停在受箭最佳的地方,回来的时候能顺风顺水。三、诸葛亮知己知彼,深知鲁肃为人忠厚,不会泄露借船机密,敢请他帮忙;知道曹操多疑,用兵谨慎,不敢轻易出兵,只会放箭压阵;明白周瑜心胸狭窄。四、谋划周密,巧妙安排,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如:巡排草船,精心伪装;利用大雾,逼近曹寨;擂鼓呐喊,虚张声势;箭满归来,顺风顺水。

  诸葛亮神机妙算获得成功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作为现代的.小学生应该努力形成各方面的素质,只有博学多闻,素质全面的人,才能在各种复杂的情况面前从容自若地应付。

  启示之二是:小学生应该做好预习工作,才能在课堂上迅速地准确地回答好老师的问题。你只要想一想就会知道:如果诸葛亮没有先想好对付曹操的对策,没有通过看云识天气推测到三天后必有大雾,他会这么镇定自若胸有成竹地答应周瑜并立下军令状吗?

  启示之三是:做人应该宽宏大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事业推向新的境界。小学生不要因小事和同学闹矛盾,要通过自己的智慧来证实自己的实力,让别人佩服你。决不可以采取讥讽、造谣,甚至中伤陷害的卑鄙的手段来达到超过别人的目的,因为这种做法是愚而无能的表现。

  启示之四是: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有巧妙的安排。只有做事精益求精,才能把事情办得妥妥贴贴。如果没有三思而后行的思想,做事没有条理,没有高瞻远瞩的眼光,任何事都不可能办好。那种幻想名扬天下,又不采取周密行动的人,永远都只能是纸上谈兵。

  总之,我们要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谋事中吸取有益的东西,努力把自己造就成具有全面素质的优秀人才,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诸葛亮读书笔记8

  读书笔记是关于一本书籍的心得和记录,这个周末,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写了一篇读书笔记。基于对原著的感触和心得,尤其是对于诸葛亮这个人物,觉得非常佩服,所以这篇读书笔记里记录了很多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和评价。

  诸葛亮的一生可谓充满了传奇,28岁时经刘备三顾茅庐出山,在博望坡一战成名,以几千老弱残兵击败了夏侯惇五万大军,并收复了关羽、张飞、赵云三大将军的疑窦之心,让他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随后便游说江东孙权,以达到联吴抗曹的目的,最后巧妙的化解了多次凶险危机,避过了东吴大将周瑜的谋害。

  自赤壁一战,诸葛亮以全面的掌控让刘备为首的集团获得了荆州这一块栖身之地。从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随后便是提议西进谋取西川,最终也成功实现,自此三分天下的计策已经完成。

  让我感到最不安的事情是,诸葛亮谋划的.先伐魏,后取东吴的战略。刘备为了一己私仇在夷陵之战中被东吴名将陆逊采用火攻落得大败,这一次让刘备集团元气大伤,最后才有了刘备的白帝城托孤一事。

  我在想,历史没有如果,但历史上很多大事件都发生的很奇妙,若是刘备真能对诸葛亮的战略言听计从,恐怕历史将必然改写,当然凡是没有万一。

  刘备病逝以后,诸葛亮殚精竭虑,最后在益州得以短暂的休养生息之后,领兵南征,平定了南方,就是稳定了大后方,于是有了领兵北伐的条件,但是诸葛亮六出祁山但功败垂成,正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都在忧虑中度过,令人唏嘘不已,这篇读书笔记可以说是对诸葛亮一生大致的概括。

诸葛亮读书笔记9

  “乱石穿空,惊涛怕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三国演义》中,再现了无数英雄在战场上临危不惧,通往直前的形象。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论诸葛亮,必先提到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刘备们一行听说有个叫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请诸葛亮出山帮他统天下。刘备两次请诸葛亮都未请到,刘备第三次请诸葛亮时,终于如愿以偿。自从诸葛亮加入了刘备集团,刘备集团的势力越来越大。诸葛亮的`计谋屡屡成功,成为刘备手下一股强大的力量。

  有的人拿诸葛亮当神仙,这是个大错。世上没有神仙,诸葛亮也是人。他为什么能在战役中屡屡获胜?这靠的是学问。当然,诸葛亮用的最多是心理学。在草船借箭中,诸葛亮识周瑜的诡计,什么?嫉妒。他知道如果不答应,周瑜会另想出计谋陷害他。他也了解曹操深信多疑,所以在大雾天行船靠近曹军水寨,结果曹操损失了十多支箭,让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识人心的准确,他的计谋邓得了成功,既然周瑜心服口服,又为刘孙联军增加了十万多支箭,真是两全其美!

  “空城计”这个策略家喻户晓,诸葛亮因城中空虚,司马懿大军趁机来攻打西城,诸葛亮急中生智,让剩余官兵先躲在一个安全的地方,自己则坐在城楼上,一边弹琴一边悠闲自在,城楼下自有二三十名百姓低头扫地。司马懿大军来时,看此情景,司马懿觉得不对劲,赶紧收兵回去,就这样,他不花一兵一卒就保住了西城。其中,诸葛亮这次计谋像一次生死赌博,他在弹琴时也害怕和紧张,但都忍住了。这种为了国家的利益而不畏牺牲的谋士,才能称得上是“忠”。司马懿再能斗,也敌不过诸葛亮的计谋,若不是诸葛亮去世,三周必定归蜀了。

  诸葛亮最终死于五丈原,他旧病复发,吐血不止。他说:“如果七日之内主灯不灭,我寿可增加十二年,如灯灭,我必死矣。”可到了六夜,只见魏延禀告,并把主灯灭了,诸葛亮无奈,把自编的著书与一些计谋给了他最信任的人。传授之后,于建兴十二年八月二十二日去世。后人评价他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死的可悲啊!苦不是他早先去世,三国就归蜀了!

  诸葛亮,他神机妙算,识人心,知天文,晓地理,他的智慧一直知古流传!我虽比不上他的智慧,但敬仰他诸葛孔明!在学习中也要像他那样,遇到困难时,冷静思考,多读多分析,这样一定能解开困难!

诸葛亮读书笔记10

  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父诸葛珪、诸葛子贵,为泰山郡丞,早年亡故;诸葛亮哥哥诸葛瑾、弟弟诸葛均跟随叔父诸葛玄。诸葛玄与荆州刘景升有旧,故家定居于襄阳,后来诸葛玄死后,诸葛瑾去了孙权处,诸葛亮与弟弟诸葛均躬耕于南阳卧龙冈(今河南省南阳市西郊卧龙岗),诸葛亮自称“卧龙先生”。后来诸葛亮受刘备三顾茅庐之恩,扶佐刘备成就了霸业。

  (1)初出茅庐第一功(火烧博望坡)

  孔明招新野(今河南新野县)之民三千人,正朝夕教演阵法。忽报曹操差夏侯惇引兵十万,杀奔新野。孔明传令:命关羽引一千军去博望坡左豫山埋伏军马,等敌军到,放过休敌;待粮草辎重到时,看到南面火起,纵兵焚其粮草。张飞引一千军去博望坡右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向博望坡旧屯粮草处纵火烧之。关平、刘封可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又命赵云为前部,不要赢,只要输。刘备自引一军为后援。各须依计而行,勿使有失。云长问:“我等皆出迎敌,军师作何事?”孔明曰:“我只坐守县城。”张飞大笑说:“我们都去厮杀,你却在家里坐地,好自在!”孔明曰:“有剑印在此,违令者斩!”又告诉玄德:主公今日可便引兵就博望坡山下屯住。来日黄昏,敌兵必到,主公便弃营而走;但见火起,即回军掩杀。亮与糜竺、糜芳引五百军守县。

  又命孙乾、简雍准备庆喜筵席,安排功劳簿伺候。却说曹仁、李典正中孔明之计,被刘备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后人有诗赞孔明: 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

  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⑵火烧新野(第二仗)

  曹仁、李典吃了败仗,回报曹操。曹操大怒,起兵五十万攻打新野。孔明与刘备说,今曹兵大败,必不甘心,定要引大军前来,正商议间,探马飞报曹兵已到博望坡了。孔明传令:云长引一千军去白河上流头埋伏。遏住白河之水,至来日三更后,听的下流人喊马嘶,放水淹之,再顺水杀将来接应。又命张飞,引一千军去博陵渡口埋伏,曹兵被淹,必从此逃难,可便乘势杀来接应。又命赵云,引军三千,分为四队,自领一队伏于东门外,其三队分伏西、南、北三门,先在城内人家屋上,多藏硫黄焰硝引火之物。曹军入城,必安歇民房。来日黄昏后,必有大风,但看风起,西、南、北三门伏军尽将火箭射入城去,只留东门放走。孔明分拔已定,乃与玄德登高了望,只候捷书。结果曹兵中埋伏。随后刘备尽迁新野百姓逃往樊城。

诸葛亮读书笔记11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描写成一个十分聪明的人,但也是从《三国演义》中,我发现了其实,诸葛亮并不聪明。

  第一,诸葛亮,作为蜀国执掌大权的宰相,他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这看上去很令人钦佩,但无意中却限制了人才的发展。经如任免一个县官的小事,诸葛亮也要亲自处理。难怪,司马懿会说:“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后来,诸葛亮死后,蜀国人才青黄不接,才造成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

  第二,诸葛亮的不聪明还反映在他不能招贤纳才,蜀国君臣平庸。“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便是一个证明;刘备死后,在诸葛亮执掌大权期间,虽招了一个姜维,却也未能保住蜀国的.江山,可见其才气平平。

  第三,诸葛亮不仅不会招贤,还不会用人,首先是关羽。(一)战场上无情意可言,倘若在赤壁之战中华容道上把关羽、张飞或是把关羽、赵云两人位置调换一下,这样不是让关羽还了当年过五关斩六将时的不杀之恩,又可以活捉曹操,不是两全其美么?但是诸葛亮并没有这样做。他错用关羽,结果放虎归山,让曹操有机会重整旗鼓,卷土重来。(二)派关羽镇守荆州。关羽性格高傲,刚而自矜,有勇无谋。关羽失荆州,使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两路出兵北伐的计划落空。其次是马季。马季幼熟读兵法,好论军计,甚为诸葛亮所器重。但刘备觉得马谡言过其实,临终时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却不以为然,还经常同他谈论兵法,有时通宵达旦。错用马季,导致街亭失守,诸葛亮自己也差一点沦为司马懿的阶下之囚。

  第四,不自量力和没有自知之明是诸葛亮最不聪明的一个表现。明知道蜀魏实力相差巨大,况且,刘备死后,蜀国元气大伤。但诸葛亮还要六出祁山,进攻魏国。虽说此时吴蜀已经言归于好,但诸葛亮虽然说是和东吴联手,却一意孤行,独自行动,结果屡战屡败。倘若吴蜀联盟,东西夹攻司马懿,那么最终恐怕就不是三国归晋了。如果说一两次的失败是情有可原的话,那五六次的过失,只能说是诸葛孔明的不智了。

  虽然说诸葛亮在一些战役上取得了胜利,但毕竟在统筹全局或是在一些关键的细节上,他毕竟是错了……

诸葛亮读书笔记12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智谋超群,神机妙算。关于他的传奇故事有许多许多,不如,“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空城计”等等。据说他小时候曾用“诡计”把老师都骗过了呢!

  诸葛亮天资聪颖,爱动脑筋,老师司马会很喜欢他。司马会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精通天文地理,还懂得兵法。诸葛亮一心想把老师的知识都学到手,可仅靠上课那点时间怎么够呢?

  学堂外的院子里养着一只大芦花鸡,司马微用它来计时。。每天司马徽定点给它喂食,时间久了,一到点芦花鸡就“喔喔喔”地叫,司马徽一听便知道是下课的`时间了。诸葛亮想:要是能让芦花鸡晚点儿叫就好了。聪明的诸葛亮很快有了主意。他上学时在口袋里装上一些小米,估计芦花鸡快要打鸣了,就抓起一把小米扔出窗外,芦花鸡见到吃的自然顾不上叫了,过一会让他就在扔一把,直到扔完为止。

  延长了上课的时间,诸葛亮就可以听老师讲更多的课了,他心里暗暗为此高兴。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段时间,司马徽渐渐感到有点儿不对劲儿,怎么每堂课都好像要上很久呢?

  终于有一天,司马会发现了诸葛亮的小动作。他很生气,要把诸葛亮赶走。诸葛亮着急了,走了怎么跟老师学习呀?他赶紧实话实说,并向老师认了错。司马徽看他是为了多学知识才这样做,气就全消了,并更加喜爱这个好学的弟子。

【诸葛亮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诸葛亮的成语11-20

诸葛亮经典对联11-16

诸葛亮的语录12-08

关于诸葛亮的成语07-26

诸葛亮的名言警句12-15

诸葛亮的求职秘诀10-28

诸葛亮的语录5篇12-08

诸葛亮的语录(5篇)12-16

诸葛亮的语录(精选5篇)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