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繁花》读书笔记

时间:2023-11-06 18:40:28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繁花》读书笔记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繁花》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繁花》读书笔记

《繁花》读书笔记1

  “沧海桑田,繁花似锦,却是以鲜血与良心为代价。一部炸裂志,就是一部灵魂出窍、脓血交融的当代世道人心史。”

  这是《炸裂志》这本书封面所写的两句话,以前,没有看过谁会以写志的形式去写小说。所以,初次接触这本书的时候难免有些好奇。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源于阎连科在方所的一次演讲——行走在没有光的胡同里。在那次演讲里,提到了这本书,我怀着一颗好奇的心第一次接触了这本书。说实话,书中的内容最初的时候给我很大的震动。因为,里面的内容从一开始就是扯淡的。我不觉得一个人会被痰呛死。也不觉得哪一个村庄会靠偷火车上的货物而发家致富,更不会有什么村庄会为那些在“取货”的过程中死去的村民在村中心立下烈士碑。

  但是,当我继续读下去时,我发现我错了。从这本书里,我看到了在物质基础的积累的过程中是如何的鲜血淋淋。也许,没有人会在致富头火车上的货物而摔死,但肯定有人在这个“致富”的过程中失去生命。《炸裂志》用一种看似怪诞的故事来讲述这个过程里,鲜血淋淋的原貌。就像是一幅抽象画派用来表现丑陋与黑暗的画作一样。他只是换做了一种另外的形式——文学的形式。

  奇怪习俗——哭坟

  炸裂村有去山脉坟地哭坟的习惯,那有伤悲忧痛都要去自己坟地大哭的习俗,不一定是真的哭,就是走到那儿向祖先跪着倾诉发泄一番的事。哭坟,很多伤心的事只能对着坟墓说,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安全感,只有采取这样的形式才会觉得安全。要么就是烂在自己的肚子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正在慢慢地减少。我们就像是给自己的心口贴上了胶布,把心锁的死死的。不愿意让人窥探。

  在哭坟中有一段对孔明亮和朱颖的哭坟描写:

  近过去,也就看到那近处袭着哭俗的是朱颖。她在爹的坟前跪着烧了三炷香,摆了三碗供,对爹清晰大声地说:

  “我马上就要结婚了。你放心睡去吧,以后炸裂就还是我们朱家的炸裂了。” “我马上就要结婚了,以后炸裂就是我们朱家的炸裂了!”

  孔家兄弟便立刻收住脚,看着那哭场,听着朱颖对她父亲说的话,像看着朱颖拉开了一场大戏的幕,后面就有宕宕起伏的出演了。

  人物——朱颖

  朱颖是可恨的,也是可悲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能更合适朱颖。在父亲被孔明亮所逼,最后被痰液呛死后,朱颖替父亲料理后事之后,在孔家大门前以牙还牙的吐了一口痰,然后直到走出村,步上了山梁子,消失在梁道上,她的脖梗和身影,都是硬的坚毅的,像一块石碑朝着山外移着走动着。

  两年后,朱颖回村了,穿着靠出卖身体赚来的钱买的印着英文字的衣服。带着香烟和巧克力。朱颖只能靠着这种方式光荣的回村,向炸裂挑战和宣誓,向孔明亮挑衅和证明。从一开始,朱颖是可怜的、可悲的。但是从她回归那一刻,带着许多的农村姑娘走上了和她相同的一条路时,她又是可恨的。

  她为了复仇,利用孔明光的本性,最终拆散了孔明光的.家庭,最后又设计使公公孔明德死在了“天外天”的一个姑娘的身子上。令人感到滑稽的是最后“电台、电视轮番播着新闻像是在锅里炒豆般,噼噼啪啪,天地震响,且还把父亲的照片也登在了报纸上,说他的一生,平凡而伟大,死前从车轮下救下了到炸裂打工的人,死后又为那里的殡葬事业做了敢吃螃蟹的第一人。”

  文化变迁史

  孔明亮家的老房子、村胡同的一盘石碾子、为炸裂市建设献出生命的烈士墓、孔东德和朱庆方写着先驱者之墓的墓碑。

  《炸裂志》以一种荒诞的方式开头,也以一种荒诞的方式结尾。当孔明亮把书稿烧的干干净净,说“有我和炸裂在,你就别想出版这本书。”的时候,恍然就像回到开头时,孔明亮笑脸相迎,说要为炸裂写一本志的时候。

  这部《炸裂志》是一部血泪史,我看到了泪,看到了血,也看到了炸裂的历史。交融在所有的炸裂的血泪!

《繁花》读书笔记2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忽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忽视学生对文本主动、自主的阅读。根据整个初中阅读教学内容,从三个阶段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课堂阅读、课外阅读、日记阅读。

  [关键字]:新课标、课堂阅读、课外阅读、日记阅读。

  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一个人语文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阅读;一是表达。可以说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着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因此阅读教学,不管是高中还是初中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日本石井勋博士说:“阅读能力是任何学习的基础,因为每一门学问都是从阅读书籍开始的。”怎样以有效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每个语文老师都在探讨的问题。而一般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这样着几个误区:

  一教学中忽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地位,削弱甚至不尊重这种主体性;

  二教学中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程式分析代替学生的个性化的认知过程;

  三教学教法简单,教师拘泥于课文、局限于课堂,未能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我想这与教学方法有着很大的关系。吕叔湘曾经说过,在多种教学方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活”。我们在教学中缺少的就是“活”。事实证明采用了活的教学方式,课堂就会显得生气勃勃,学生的思路也容易打开,收获也会更多。那么本人也就初中语文阅读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点不成熟的体会。

  一、给课堂阅读培根施肥。

  近几年中考语文命题发展的总趋势在于:(一)试题中限制了纯知识识记能力方面的考察。(二)语言运用能力的试题占了很大的比重。(三)试题注重了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考察,一般分值不低于30%。可见,命题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要求提高了。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越来越来越觉得,在以往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中,我们往往过分强调理性和智力因素的作用,过分强调传授语文知识,忽视培养情感、磨练意志和人格的完整塑造。这样的阅读教学导致了我们的学生学习兴味的丧失;导致了认识和心理结构的“思维定势”,把陈旧过时的东西视为“天经地义”的常识,而缺乏开拓性、创造性,致使学生考虑问题理想化和脱离实际;导致了智力和人格的脱离与完整人格的肢解。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的阅读。会边读边想的学生,比起那些不会迅速阅读的人来,处理任何事情要快些,顺利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教会学生会阅读。

  为了教会学生学会课内阅读,我在实际教学中是这样进行的:

  (一)、抓课文,注重实练。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本中所选的课文都是优秀的文章,值得仔细地品读。在课堂教学中,我一直注意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精华,学习优秀作家的大手笔。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我让学生表演“背影”精彩片段,并及时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把一个人写的生动形象感人,要求学生总结方法。我还让学生当堂描写了一个人物片段,并与大作家一比高低。因为刚学习了精彩的课文,学生们的热情很高,各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写好之后当堂朗读,很多学生写得非常精彩,课堂上掌声不断。

  (二)、抓课文,注重个性。课本中的文章再优秀,它毕竟是死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教师还要让课文中文章变成学生自己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忘记个性化阅读。每学习一篇文章我都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感想,不给他们任何限制。这样学生们就能畅所欲言,敢想敢说。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人生经历等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将课内和课外和谐地融为一体。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自由组合,各抒己见,大胆讨论,上台陈述。有些学生的看法非常独特,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文章如果怎样写会更好些。学生们敢于向大作家挑战的精神令我震撼,他们的想法更令我惊喜。此外,我还鼓励他们写读后感,很多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独到,很有创新,很有看法。

  这样教师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民主的环境,提供自主条件,既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更是高屋建瓴,敢于率先打破传统,走出思维定势,以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一步 “ 逗 ” 起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

  二、让课外阅读节外生枝。

  初中生面对的是中考,所以其阅读就不免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光靠课堂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将课内与课外,将课本知识与自己的阅读积累有机串联,力求对作品有个性的反应,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人生经历等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将课内和课外和谐地融为一体,以课外阅读来补充课堂阅读的不足。现在学生的课余时间比以往要多得多,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凯勒说过:“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辽阔的海洋。”书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但如果把眼光盯在有限的课本知识上,那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因此,我十分注重把学生的阅读扩展到课外,让他们开拓视野,自觉地在书海里遨游,汲取丰富的养料。但课外阅读不是盲目的,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因此,每学期我都给学生们列一些阅读书目作为参考,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增加或改动阅读书目。

  当然这种课外阅读也并不是放羊式的不管不问。初中孩子年龄还小,自我约束力还不强,因此,教师要及时督促检查学生的阅读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我一般采用两种方法来检查学生们的课外阅读:﹙一﹚每个月末我都给学生们安排一定的讲书时间,就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所看的书讲给大家听,讲时还要加入自己的见解和感受。有了这些要求学生们看书不但认真了,还养成了看书时思考的好习惯。﹙二﹚要求学生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所写的笔记要在课堂上阅读交流,写得好的在班级的成绩栏进行展览。这样孩子们阅读的积极性就更高了。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进行课外阅读,学生们的阅读能力提高了,他们的思考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总之,通过指导课外阅读,让每一个学生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社会更有用,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只有这样,阅读才会达到最高境界,才会实现学生语文阅读的终极价值。

  三、让日记阅读孕育蓓蕾。

  写日记,能以美滋润心灵;写日记能以美启迪智慧。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写日记,内容要丰富,题材要广泛,不受框框限制。 如可记以下东西:1、记自己的学习变化的情况。 2、记自己生活及家庭的变化。3、记自己的所见所闻。4、记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感情变化。 总之,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记录生活的'日记,就应该拍下那一个个动人的镜头。这些天在看张国立、蒋雯丽主演的电视连续剧《金婚》,内容其实就是两口子五十年的生活日记,也属于这半个世纪所有的中国人。当然我在这里所谈的重点并不是日记写的问题,我想谈的是日记的读,日记要写更要读。文章的优劣还要靠读去感受去判断。因此,教师应当让学生养成在阅读自己日记和别人日记的过程中提高写作水平的好习惯。

  在教学中,每两周我会安排一到两节课的时间给学生读日记。﹙一﹚读别人的日记。学生之间自由的交换日记,然后课堂朗读。读别人的日记,评判优劣,扬长避短。课堂上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有的还互相交流。﹙二﹚读自己的日记。挑选自己一段时间中最好的一篇在课堂上朗读,其他同学点评。点评日记的优点并提出改进的建议。我还记得沈阳同学朗读的那篇写现在双休日课业负担比以前更重的日记,同学们感触很深,并就这个问题做了讨论,指出沈阳日记不足之处。后来,沈阳将这篇日记重新写了,课堂朗读之后,获得了大家的掌声。经过这样长期的坚持和训练,学生们的写作水平提高了,阅读能力也提高了。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课堂阅读,课外阅读,日记阅读有机结合,学生们的读、写、思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样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来进行语文教学,才能让语文阅读异彩纷呈,繁花灿烂。

  语文阅读,见仁见智。这里所谈的只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一点拙见。对于,如何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问题,还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摸索探讨。

  [参考资料]:

  1、吴菲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2、徐金妹《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的重要性》

  3、赵登亮《谈魏书生的日记教学》

  4、颜 蓉《走出课外阅读的误区》

《繁花》读书笔记3

  好词

  大错特错羁绊意趣深长平庸游刃有余成竹在胸冲劲满树繁花隧道洒脱

  好句

  1、蝗虫若想翻身成为麻雀,必须在心中装着鹰一样的翅膀;狗尾草若想成为谷穗,必须在根部积攒杨树一样的冲劲;蒲公英若想成为向日葵,必须要在白天和黑夜晒满两轮太阳。

  2、永远没有可以预计的成功,永远没有可以等待的收获。命运从不给人打包票,他总是给人一张白纸,所有的一切都需要我们从当下开始,饱蘸梦想的激情来书写。

  3、梦想有多远,心灵的疆域就有多宽广;热爱有多深,成就就有多深。

  好段

  生命似一条山环水绕的`路,我们不光要有蜗牛的执著,慢慢地,每向前一步,就能离目标更近一些,我们还要有猎豹一样的激情,迈开步子,一路飞奔,把平庸的目标踩在脚下。

  读后感悟

  生命是什么?从你呱呱落地地那一刻起,预示着生命已经开始,从你闭上双目的那一刻起,生命才算结束。人的一生会经历无数个春秋,风吹雨打,风吹日晒,风和日丽……还会有什么我们没有体验过的呢?生命,确切地说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与“自己的命运”。有生便有命,无命仍有生;无生便无命,生命至此完。既然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为何不静下心来想一想,生命到底是什么?一个完整的心灵与灵魂,从心灵与灵魂底部迸发出的那份冲击波,那份真诚,才是真实的,因为他战胜了一切浮华与躁动,战胜了一切功名和利禄。心灵,灵魂,魂魄,这才是一个彩色的生命。

《繁花》读书笔记4

  《繁花》形式上的一大特色就是运用俗白的语言来描绘上海的人世百态。人人能懂的江南语体,不知道是否真的是人人能懂,但是里边上海方言的运用却是相当到位。揿,汏浴,不响,这几只男人、女人等等,举不胜举。用口语来讲故事,书中有很多某人说,某人讲,每个人在叙述的时候都带着他自己的语气与习惯,表现着他自己的想法与情感,陶陶讲弄堂里捉奸时是色眯眯、幸灾乐祸的,朋友提到沪生和白萍夫妻俩时是惋惜、遗憾的,李李对阿宝讲述屈辱往事时是痛心、怨恨的。同时,故事中的这些人物都是互相认识熟悉的,在说别人的时候,不禁会提到自己,在讲述自己时,难免会说到别人,一个故事展开的同时,另一个故事就可能被顺带出来,故事套故事,像俄罗斯的套娃一样。一个接一个的故事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到读者眼前。由于这样的叙事结构,所以繁花里的故事布局不是简单的几条线,而是有无数根线编织的一张网,阿宝、沪生、小毛、陶陶、梅瑞、汪小姐、李李、徐总、范总、康总、康太、林太、陆太等等,这些人各执一端,让这无数条线纵横交错。这种叙事手法看似简单易懂,其实在阅读过程中是很累的。

  一是因为上海方言有些不好懂,需要读者较大程度地投入到那个语境中,我读着的感受就是想说方言的冲动越来越强烈了,然后就只好给我妈打电话说方言。二是人物多,故事多,所以读的时候有种看不过来的感觉,有时候还要再往前翻翻回忆下。

  繁花与喧哗与骚动的异同: 喧哗与骚动,福克纳的意识流小说,小说是由班吉、昆丁、杰生、迪尔西四个人的讲述组成的,按人物分。他们的叙述了康普生家的过去和现在,意识流部分较多,更加模糊难懂

  繁花,章节还是今昔交错的形式,按时间分,这个有点像穆斯林的葬礼这本小说的布局。 共同点,都带有浓厚的'地域风味,但是又超越了地域观念。 喧哗与骚动,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描写了凯蒂母女俩的堕落故事,象征着“现代伊甸园”的衰落;写了昆丁的自杀、杰生的无耻,表现了康普生家族的消亡。可以说是美国南方的变迁史,表现了处在历史变革中的世界和陷入精神危机中的人。 繁花,描写了种种人性的丑陋面,如女人勾引老板,男人调戏女人,朋友间争风吃醋,兄弟姐妹间争夺家产等等,是上海的变迁史,反映了处于变革中的上海,同时也是整个变革中的中国及中国人精神危机的写照。 不同点:喧哗与骚动但同时塑造了黑人保姆迪尔西忍耐、正直、博爱的伟大形象,代表着基督精神的重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繁花则没有塑造这样一个可以来拯救的人物。

《繁花》读书笔记5

  太久不看厚书,看起繁花都不太有耐心。作者的笔调和开场,让我恨不得焚香烹茶,相当之静。只是看久了,也逐渐习惯了这种细水长流,温吞水的叙述方式。

  文如其名,繁花人物盛多,世间百态尽显。记得刚看繁花时候,一直无法静下心,索性问了个能因为喜欢此书,买了五六个繁花不同版书的朋友对这本书的看法,其中他提到了,书的精彩,开始于陶陶遇到了小琴,看完本书我只能暗戳戳猜测,是不是对他来说,本书最大的警醒大概就是粉红骷髅,暗藏危机了。

  而自己看得渐入佳境,则是李李。终其一生,都在追求个心安所在,以为阿宝是那个最终归宿,结果阿宝却说了个恐怖神话:她以为菩萨渡人,但是菩萨是看不到苦难的,苦难的人只能在地狱挣扎抢着一根荷花根须。自溺者只能自救,李李最终的归宿自然不是阿宝。

  个人很喜欢的殊华,书到一半就成了牺牲品,阿宝喜欢的贝蒂,到最后也用辛德勒的名单暗示了结果,老人家黎黎,虽然篇幅极短也让人触目凄凉。疯狂的时代,随时都有事故在上演,时间久了,一代人老去,血泪下的.事故就成了年轻人的故事。但是新的事故也一直在发生着。

  看多了,总是让我不断提醒自己,历史总是相似的,作为现代人,尤其是重度互联网冲浪者,最大的美德,大概就是——沉默,温和。

《繁花》读书笔记6

  印象中的陈曼冬是这样一位女子:江南才女的神韵,飞扬洒脱的文字,带有灵气。我很喜欢陈曼冬的诗评,那是一天忙碌时光后最惬意的享受。如果你喜欢诗歌,喜欢看诗评,那就要读一读陈曼冬的《遍看繁花》了。

  我与陈曼冬结识,那是在一次浙江大学校友企业家文创协会组织的读诗会上,我和曼冬同时作为嘉宾出席。晚宴聚餐时,我俩同桌。那时,我们对于诗歌的见解颇为一致,便有一种“相见恨晚”之感。后来,在读诗会结束一周之后,曼冬寄给我一本她最新出版的诗评集——《遍看繁花》,她在扉页上题赠时称我为大哥,让我看着玩。

  《遍看繁花》,一听这名字你就会有一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的豪迈之感。遍看繁花,看遍人生百态,笑看风云变幻。也许便是这样一份豁达旷然吧。陈曼冬在杭州电台“我们读诗”栏目开设“曼冬荐诗”文字专栏。记得那是在20xx年,每晚9时,在一声“万物生长,我们读诗”下,我们便走进了诗歌的美丽世界。“曼冬荐诗”让我们在那些烦躁不安的夜晚,焦躁的心灵能够平静下来,让我能够静下心,思考当下。关于人生,关于诗歌,还有关于城市喧嚣背后的诗情画意。

  《遍看繁花》一共收录作者500余篇诗作的五分之一。500余篇诗歌点评,500多个奇思妙想,这代表着曼冬对于诗歌的热爱和坚守。换了任何人,也是很难做到的。我们看看《遍看繁花》是一本怎样的书籍。作者的工作是忙碌的,她不仅担任杭州作协与网协的双料秘书长,还分管文联办公室事务。在这样的节奏下,一日一评,难能可贵。诗歌点评,妙笔生花,端的是一份江南才女的柔情似水,温情脉脉。曼冬的诗歌点评,贯穿东西,风格变幻,情调优雅,带有几分小女人的幽默和俏皮,很有画面感。诗歌点评面对的是普通大众,因此文字要尽可能浅显易懂,篇幅不宜过长。这部书与其说像诗歌点评,倒不如说更像一部城市净化心灵的心声絮语来的更为贴切,这也是一部笔者的心灵絮语。

  诗歌点评考验的是作者的学识、见解、才华还有性情。三言两语,勾勒出人生意境的感受出来,那要的便是一份情怀,没有对诗歌的热爱断然写不出那样绝妙的语句。看看吧,从惠特曼、魏尔伦、叶芝、马雅可夫斯基、尼采到顾城、艾青、孟浪、杜涯等等国内外诗人全部一一点评。我读到更多的是一种关于诗歌的态度和情怀,当下的社会需要诗歌,当下的文明需要诗歌,当下的我们每一个人更需要读诗歌。

  《遍看繁花》不是一本传统意义的.诗歌评论,它更像是一部评点,类似于金圣叹妙评《水浒》或者类似于胭脂斋重评《石头记》,我们都可以从中窥见一二。评点,讲究的是文学和评论的有效结合;评点,将文本细读作为理论基础,通过对诗歌进行阐释和品评,再结合自己的人生感悟和阅历见解,品评诗歌,将诗歌的曼妙与艺术趣味展现在读者面前。曼冬的文章不是对于诗歌的简单再现,而是更多的是对诗歌的补充及二次创作,这更加彰显她的才气纵横。一个完美诗评有四重境界:与诗歌对话,与诗人对话,与自己对话,与世界对话。曼冬的诗评,我能感受到那一份真挚而炽热的情怀。有人说,读曼冬的诗评,通常会产生心灵的共鸣,那是一份心灵深处的共鸣。或温暖,或眷恋,或留恋,或寂静。淡淡的温馨,随着诗意散去,忘却人间一切烦忧。

  陈曼冬对诗歌是抱有感情的。诗歌背后通常有一段故事,字里行间的喜怒哀乐,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情绪的波动,那是一种对于诗歌本源的探究,这些正好扣中我们的心弦。譬如,在《如何好好去爱的忠告》中,“复述完这个故事,我的心里是难过的。所以还是诗歌更美好些”;又比如,在《冬天,和父亲一起去看海》中写道,“父亲的爱,是沉默的。无言的······爸,我爱你”;又如在《诗歌的生长》中,用这样的语言写道:“我们都生活在无尽的忧伤里,这忧伤就是诗”。散文化的语言,温馨的情感,真挚的情怀,容易和读者产生共鸣。

  《遍看繁花》与其说是一篇诗评,其实更像是一部随笔散文集。作者受到诗歌文本影响较大,思绪万千,在诗歌的天地里自由翱翔,慨然而谈。或随笔,或纵论,或抒情,或随心。生命、自然、世界、文学都成为笔下的对象。曼冬的文风带有江南女子的灵动之美,情感细腻而真挚,文字清新淡雅,篇幅或长或短,无拘无束,更展现新时代女作家的自由主义的浪漫。李清照的才情让世人神往,曼冬的文笔,便有几分清照之风采。曼冬在《遍看繁花》中自由翱翔,率性而为,坦荡,多情,自由,真诚,热烈,奔放,曼冬的文字和现实的她本人一样。你喜欢曼冬,必然会爱上她的文字,爱上她的《遍看繁花》。

  《遍看繁花》和传统的诗评不一样,它更多彰显出一份自由之美的向往。当下,城市的生活压力陡然增加,每个人都在城市里拼命奔跑。但是,在这样一个时代,如果可以在夜深人静时,在疲惫不堪时,读上一两首小诗,那是惬意而宁静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田园风光让人向往,《遍看繁花》会带给你一片城市生活的宁静致远。微信微博的“微”时代,真正动人的不是快餐似的、惹人眼球的、哗众取宠的娱乐新闻,不是一部浮躁的电影,而是真诚的文艺作品,真诚的文字。

  我热爱文学,我热爱诗歌,我读陈曼冬的《遍看繁花》。

  繁花看尽,那别样的风情万种。

【《繁花》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经典读书笔记11-25

读书笔记03-08

《常识》读书笔记07-05

邱少云读书笔记11-20

鲁滨逊读书笔记12-05

樱花读书笔记01-18

经典名著读书笔记01-06

英语读书笔记12-07

《简爱》的读书笔记12-16

白鲸读书笔记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