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庄子读书笔记

时间:2022-12-02 13:12:19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庄子读书笔记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庄子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庄子读书笔记

庄子读书笔记1

  道家文化与哲学是中华文化传统最深邃博大的根源之一,以它的崇尚自然的精神风骨、包罗万象的广阔胸怀而成为中华文化立足于世界的坚实基础。而在源远流长的道家文化与哲学的历史发展中,庄子的思想可称得上是道家思想之正脉,并且庄子之文亦以雄奇奔放、绚丽多姿的特色而被视为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奇葩。庄子的思想被辑录成书,即为今天所见到的《庄子》。《庄子》一书其体例有三部分,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内篇、外篇和杂篇。而此三篇中惟外篇中的《秋水》最得庄子汪洋恣肆而行云流水之妙。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岸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于己”。

  文章一开篇,直契入题,引众人开始进入文章自身的世界之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时值秋季,雨水连绵,乃逐渐成势,由文本身而看,“川”当为支流,而“河”就是干流了,河水由支流而渐渐汇集到干流之中,互相增益,于是乎终于达到了“径流之大,两岸之间,不辨牛马”的浩大场景,这就难怪“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于己”了。应该说河伯的心态也是人之常情,试想,如果我们忽然间也拥有了一大笔财富,谁又不会象河伯一样沾沾自喜呢?什么叫“自满“?这就叫自满,自以为满,可怜(也可以说幸运)河伯不知道后面将有一个多么广阔的世界展现在他面前!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见大海无边无垠,水天一色,海天相接,乃望洋兴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则见笑于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蛙不足以论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语至道者,束于教也“

  等到河伯顺流而到达大海之后,见到了大海的辽阔景象,才明白先前自己的自满是多么可笑不过,河伯的可贵之处在于:当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能够及时自我反省,于是就有了下面一段自我批评的话“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意思大约是说:俗话说,自己知道一点东西就自以为了不起,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唉,这难道不是在说我吗?看来河伯在海神面前很不好意思,于是就对海神说“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则见笑于大方之家”。“大方之家”,就是广大广阔的大海,佛学有时也称佛为大方广佛,极言其广大无边也。海神你老人家千万别和我计较,我看到你如此广阔才知道自己以前的想法太可笑了,可让你老人家见笑了。海神闻听之下,就顺承着河伯的意思并启发他逐步超越自己的局限“井蛙不足以论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语至道者,束于教也“。三句话意思相近而强调的重点有别,井蛙之所以不足以论海,那是受空间的限制;夏虫之所以不可以语冰,那是受时间的限制;而曲士之所以不可以语至道,那是受自己的限制,偏见太深而不能接受相反还排斥最高的真理。总之,人因为受到各种限制或束缚而无法听闻大道,乃至于即使有机会听闻大道也加以排斥,岂不闻老子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之语?一个人如果自己的偏见太深,你和他讲道理,白费口舌,甚至还有可能遭到嘲笑乃至痛骂,所以就连圣人也只能“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唉,难啊,难啊。你看,河伯作了自我批评,还是被海神骂了个一无是处。不过海神绝对是个很好的教育家,你不是自满吗,那我先打打你的嚣张气焰,狠狠的贬你一顿,等到你自己贡高我慢的坏毛病消除了,再告诉你真理,于是,下面海神话锋一转,说道“今尔出于江河,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行,你能知错就改,孺子可教。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承认自己的渺小正是开始超越局限,走向伟大的开始,看来我还是可以给你讲一讲大道理的。海神接下来讲的什么大道理呢?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止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大海是天下万水之源,之归宿,虽然万川归之,并不见海水溢出,虽然尾闾不断倾泻,也不见海水干涸,四季或旱涝的变化也对大海没有影响,为什么如此?很简单,因为海的容量太巨大了。各位看到这里也许要问:刚说了河伯自满,海神怎么又重蹈覆辙,在这里自吹自擂?非也,因为这几句话只是一个引子,后面紧跟着的一句话表明海神有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自我认识“而吾未尝以此自多也”,我从来就没有觉得自己这样有多么了不起,因为我深深知道“我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不似罍空之在大泽乎?中国之在四海,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罍空”,小酒杯那么大一点空,一小汪汪水而已。我,大海在天地之间简直太渺小了。

庄子读书笔记2

  先说说《逍遥游》吧。开篇那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虽早在高中就已背熟,但却不知他通过描写大与小的区别,以卮言为曼衍,道出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种看似无理细看却惊为天人的语句。是呵,所谓的声名,所谓功绩,不过是你们世俗人所认为的,而圣人、神人根本就不在乎这种世俗的看法。庄子也正是借这一点,表达了自己不愿被世俗拘束,超脱于物外的逍遥。而其后所说的山之神人不食五谷、以五石之瓠浮游于江湖、以及树之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均体现了这一观点。读完之后不仅感叹,庄子果非俗人也!

  然而庄子的无为避世并不是因为他的无能。恰恰相反,在《人间世》篇中,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精通世故、练达人情的庄子。而他正是悟到人世间这些迂曲、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才臆想出了一种”逍遥“世外的消极思想。

  而在《齐物论》中,庄子更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异于常人的世界。从一开始提出的“吾丧我”的境界,到后面天籁、地籁、人籁的描述,都在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后,著名的”庄周梦蝶“更是体现这种物我的合一,是一种无我的境界。恕我才疏学浅,无法从其窥得更深的意义了。

  虽然庄子的看法受到时代的限制,但其飘然洒脱,逍遥自得的生活态度确实在哲学上达到了一种令人仰视的高度。

庄子读书笔记3

  不过,他的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思想,因此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善于用寓言来说明一些道理,由他所著的《庄子》,亦称《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

  《秋水》一文,出自《庄子外篇》,《秋水》一文,洋洋三千余字。在那个刀雕竹刻的时代可算是非常长篇的东西。他用寓言的方式,以河神与海神之间的对话,引申出《齐物论》的观点,极力论证万物的大小、是非的无限相对性和人生贵贱、荣辱的极端无常性,因为庄子是道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所以,本文旨在要人返璞归真,顺其自然,不要为了追求名位、富贵等等,而伤害天然的本性。

  庄子把事理的无穷性与人类认识的相对性,宇宙的无限性与具体失误的局限性对照起来分析,显示出他对于绝对与相对、无限与有限的辩证关系的理解有着高度的灵活性,这对于人们突破认识上的局限性,从而临武到天地宇宙的无限广大性,无疑是很有帮助的。,庄子流畅的文字下,所显露出的不朽思想,显然是只得我们从多个角度学习和思考的。

  他用寓言这种活灵活现的方式,来告诉我们其中的许多道理,譬如其中的《秋水》,从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到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就是以河神与海神之间的对话,来告诉我们,做人不能沾沾自喜,不能以偏概全,因为我们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河神,会因为小成而沾沾自喜,河神尚且如此,何况我辈凡人呢?可是,许多人因不明白这个道理而因小失大。

  从古至今,骄傲永远都是成功的最大敌人,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只有谦虚谨慎,虚心求教,才是成功的最佳路径。千万不可以自满于现状。

  接下来,他们又开始谈论事物间的虚实关系,夏虫不可以语冰,是因为冰雪对于它们来说太虚妄了。井中的青蛙也不要和它谈论天地,对于井蛙而言,天大也太过于虚妄了。确实如此,举例来说,比如说教育,在有些时候,这些的虚妄的东西在我们身边还真是太多了。于是,就要怪,学生会说一套做一套了。就要怪,学生不遵守包括交通规则在内的许多规则了。但是反过头来,看一看,似乎身边的许多事情确实都是如此。

  下面,他们又讨论到关于事物间的大小关系,天地算是大的,然后比起宇宙来真是沧海一粟。江河算是大的,但是在大海面前却又显得渺小。

  庄子用我们喜闻乐见的寓言故事体,用河神与海神之间的对话,引申出《齐物论》中的观点,极力论证万物的大小、是非的无限相对性和人生贵贱、荣辱的极端无常性,又以易懂的文笔,告诉我们,做人要返璞归真,顺其自然,不要为了追求名位、富贵等等,而伤害天然的本性。也告诉我们做人要虚极静笃,谦虚谨慎,不可骄傲自满!

庄子读书笔记4

  不是《庄子》里所有的文章都一定是庄子本人所做,大家要正确看待,读《庄子》要用心去领会,考别人教的话,顶多是他人消化过的看法,我们要先有一定的理解,再结合各种观点去更好地领会其中的奥妙。再说这本书又要翻译,《庄子》原文内容又多,怎么可能是全本呢,选的时候自然要注意。很多人喜欢拿历史人物的局限性来诟病他们,切不可如此,试想再过20年有谁能保证后人不拿我们的局限性来诟病我们呢?……

  当当网上书店网友bleue读《庄子——中华经典藏书》有感:“古来谈哲学以老、庄并称,谈文学以庄屈并称。”同时,闻一多认为,庄子具备了一个杰出文学家和诗人的基本素质:“他那婴儿哭着要捉月亮似的天真,那神秘的惆怅,圣睿的憧憬,无边无际的企慕,无崖际的艳羡,便使他成为最真实的诗人。”其次,庄子是一个文学家,那么《庄子》的文学性何在?闻一多说:“南华的文辞是千真万确的文学,人人都承认。可是《庄子》的文学价值还不只是在文辞上。实在连他的哲学都不像寻常那一种矜严的、峻刻的、料峭的一味皱眉头,绞脑子的东西;他的思想本身便是一首绝妙的诗。”这里闻一多以诗人特有的多情与灵敏,体悟到了《庄子》文章中诗性特征:一是其抒情性,庄子“是一个抒情的天才”。闻氏引述了明人吴世尚对《庄子·则阳》中“旧国旧都,望之怅然”的评论:“庄子妙得于诗”,并补充道:“这里果然是一首妙绝的诗——外形同本质都是诗。”闻一多不仅于庄子情感外露的地方看到了诗意,而且在玄妙莫测的哲理中悟出了庄子的深情。如他对“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理解:“庄子仿佛说:那‘无’处便是我们真正的故乡。他苦的是不能忘情于他的故乡。”闻一多在庄子哲学中探究到的情感趋向,让人感到庄子对生活体验的深刻和情感的浓烈,并进……

  看完大家的读后感,再来回顾一下《庄子——中华经典藏书》的主要内容:《庄子》是继《老子》之后体现道家学说的一部极其重要的作品。现今通行的《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共三十三篇。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奇诡的创作手法,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是一部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散文集……

庄子读书笔记5

  一直喜欢《百家讲坛》这个栏目,于丹老师在《百家讲坛》上对《论语》对《庄子心得》侃侃而谈时,深深地吸引着我。她说中国的儒家思想,在社会这个尺度上,要求人坦荡,道家的思想是在生命层面上要求人飞越。坦荡是我们的一份社会责任,超越是我们的生命境界。对《论语》对《庄子》知之甚少的我由此产生兴趣。再一次认真聆听了于丹老师对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思想的深刻解读,在她潇潇洒洒、滔滔不绝的精辟阐述下,引领我走进庄子那无边辽阔的精神世界遨游了一番,犹如给心灵洗了一个澡,顿觉神清气爽。

  以前读庄子的文字,无知的我觉得深奥难懂,没有读出庄子超凡的思想,在于丹老师旁征博引、妙趣横生的语言中,我才领悟到庄子蕴藏人生哲理的精神境界。于丹独到的讲解给了我新的启迪与感悟,结合我的经历,对于人生我有了重新的认识与思考。于丹老师说:庄子的人生哲学是淡薄为大,因为只有超越了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才能感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那就是庄子的逍遥游。庄子所指的逍遥游我个人认为是从道家创史人老子提倡的上善若水基础上演变而来,他有意无意有形无形中把水的丰厚内涵融会贯通于生活中。

  庄子有水一样的品行、水一样博大精深的知识滋养着后人的灵魂,他有水一样溶纳万物默默奉献而不争名利的气节与胸怀;有水一样旷达顽强随遇而安的不倔精神,有水一样的灵活让处于艰苦环境中的他安贫乐道;有水一样的清澈如明镜照出善恶美丑,他有水的无欲无求而襟怀坦白、有水的宁静达观内敛;他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自然之理。,我愿做大千世界中的一滴水,柔而不弱,吸收天地之营养精华。庄子提倡的逍遥游又如何让我的生活受益,并由此快乐的呢?

  有时与女儿外出,经常听到不认识的人说看不见好可怜之类的话,世人认为失去光明后的我行动十分不便,猜想我一定在哀声叹气中怨天尤人。他们不知,我是赛翁失马、焉知非福,我一直认为没有绝对的幸与不幸,什么样的心态决定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站在常人的角度上看,在我失去工作的`同时也看不到多彩的大千世界,但从庄子的逆向思维来看,我有更多的时间与自由,可以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做自己喜欢的事,他们不知我以书为友、以歌为伴、以琴为乐;他们不知我可以在书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可以用不娴熟的歌声来寄托情怀、可以在不纯熟的琴声中放飞思绪、可以用稚嫩的文字记录生活中的真善美,以此抒发我的真情实感,因此我活得真实而轻松;我有更多精力和时间陪孩子老人,享受天伦之乐。我不必为工资为奖金的高低而愤愤不平、不必为追逐名利而忙忙碌碌;不必为职务的升降而忧心冲冲;我眼里无外表美丑之分、无地位贵贱之分。我喜欢这淡泊平静、与世无争的生活。

  有舍就有得,我虽身在蜗居,但我的灵魂可以象庄子那样在天地之间自由逍遥,我得到了人格的升华与超越,岂不快哉!如今我用心灵代替眼睛来感知纷杂的世界,适应并感谢上天赐我的这种生命方式,让我有机会内视反省自己,懂得内敛于心而不张扬。书籍涵养孕育了我,让我浮躁的心变得平和,它磨去了我的棱角,让我用一颗感恩的心来看待我身边的人和事。

  游是一个没有终点的历程,在这个心灵历程中我体会到庄子逍遥游的快乐与宁静。如果我没失明,物质的利益会迷惑我的双眸,有可能会在外界的诱惑下迷失心志、被恩怨情仇所牵绊、被无穷无尽的欲望所捆绑;或者会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斤斤计较、甚至参与赌博而远离书籍。是异样的人生让我获得一份清明的理性,让我更善待父母、善待朋友、善待子女。所以我过得很自在、很充实。

  正如于丹老师所言:我们需要一种欢欣的感性,这种感性之心使得我们触目生春,我们所及之处充满了欢乐。我的心与亲人紧紧相连,想到他们我就感到无比温暖。绵绵不绝的爱丰富了我的内心世界,让我有了精神寄托,它是我永不枯竭的快乐源泉。

  庄子提倡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的个人主义,于丹老师讲自由要有一把尺子,要有公正,做人要有底线,这才能够做到这个世界上行为的守则。是的,自由的原则就是以不妨碍别人的自由为前提,但本人还要具备光明磊落、堂堂正正的品质,拥有一颗高尚纯洁的灵魂,那些贪赃枉法、作奸犯科等卑劣之人内心有愧又怎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幸福不是目的而是体验的过程,它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而是内心的一种感受,我把这种感受强化并不断加以回味。失明恰恰成就了我的人生,不过我的逍遥是建立在衣食无忧、清闲悠哉的条件上,如没有稳定的经济与和睦的家庭做我有力的精神后盾,就没有这份闲情逸致谈逍遥了,因为我毕竟是俗人一个。而庄子有时吃了上顿没下顿,但他在贫困交加之时,依然淡定从容、超然豁达。楚国大臣请他做丞相,他宁愿做一介农夫也不追逐名利。但现在多少人处心积虑甚至不择手段想升官发财,与之相比,庄子是何等胸襟何等气度!一个人即使没有粮食没有金钱,但不能没有思想没有灵魂。

  我满足于目前的生活状况,对于物质我没有过多的欲望,在我看来,简单就是幸福、知足就是幸福、相夫教女就是幸福。哲学家周国平老师说:成熟了,却不世故,依然一颗童心;成功了,却不虚荣,依然一颗平常心。兼此二心者,我称之为慧心。我希望女儿长大后拥有一颗慧心,做到宠辱不惊,追求精神上的富足,过着飘逸恬淡的生活。

  感谢于丹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重新认识了庄子,感谢庄子,他教会我们如何在逆境中依然保持平常心,无论人生有何种境遇,都能乐观坦然地面对,平庸的~我远远达不到逍遥游的境界,我还没看破世间的是是非非、名利生死,那么就以庄子的逍遥 游作为我的精神目标,超越自己,乐观生活 。

  《庄子》塑造的众多残疾人形象,以《德充符》一篇尤为突出,反映了残疾人从认识自我到完善超越自我的过程,代表了《庄子》中残疾人的精神。

庄子读书笔记6

  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我看庄子的绝对自由中国传统的美学体系博大精深、难以尽述。而公认的对此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以及其他的一些小的学派,这些思想的不断变化和融合,影响和决定着中国传统的艺术思想。这些学派除了禅宗几乎都是起源于春秋战国的轴心时代,在那时表现为百家争鸣的诸子学派。在这里我想谈谈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思想和影响。我们学的是庄子的代表作之一文章《秋水》。

  老实说这篇文章的主题并不是很清楚的,因为它的内容很多,涉猎得也很广,但都很高深。随处的一些内容都可以看到庄子的精神世界,尤其是那种对绝对自由的追求,那种忘我的不惜代价的追求!作为道家的庄子崇尚“天道”自然之道,具有鲜明的超功利倾向。鲁迅对他的评价是:汪洋,恢宏,恣睢。“他认为能观于天地而体道得道的理想人格,应当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与造化同流,与日月同辉,游乎四海之外。”(《艺术学概论》彭吉象)记得台湾也有个文学家喜欢庄子,姓陈,研究的是道家,但只对庄子的自由思想大为欣赏,极其讨厌专制制度,后来被台大赶走了;虽然后来平了反,可他自己反而不在乎。中国文人很多都是陷落在这种圈子中而不得自拔了,其实这是很可叹的。中国现在的这种思想似乎更是膨胀到了恐怖的地步。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做到了很多以前梦想中的事情,于是对永生的自由的追求大幅度的崛起。首先是武侠,然后是玄幻,还有现在的很多另类文学,老少皆喜的金庸,男生喜欢的黄易,女生喜欢的安妮。这些的这些其实正在不可遏制地吞噬着很多人的思想!

  在lqqm(一塌糊涂的继任论坛)上看到过一个很有名的作家对自己此类文章的评价:YY!(由于这个词比较,猥琐就不直指其名了)不过确实,真的自由在哪里?!连标榜着民主自由打着输出民主战争的美国又是都是如此的狼狈不堪,其实还是有很多事情让人不禁汉涔涔的。没有自由而狂热追求绝对自由正是中国以前文人的悲哀,现在似乎正朝着更大范围蔓延,这也是相当可怕的吧?!

庄子读书笔记7

  孔子被人们称为圣人,把庄子称为神人。一提到庄子,我们就会想到他的《逍遥游》。

  小时候,曾在语文书上读过简化版的《鹏程万里》,却从没有真正感受过乘物以游心的逍遥,从没有真正感受过那种独于天地精神往来的淡泊。

  上个世纪末,有一首歌叫做《潇洒走一回》,潇洒来去天地间,是少年人金色的憧憬,中年人的一声叹息,老年人不由自主想当年。逍遥的脚步总是来去无踪,沿着中国千年的历史长河,顺流而上。有武陵桃园,遗世而独立,自在悠闲。再往前,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有庄子,也只有庄子。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至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囿。

  庄子一生贫而不穷,家住陋巷,以织草鞋为生,有时甚至无米下锅,要向人借粮。但是他却能随心所欲,自得其乐。生不逢时,如之奈何?就是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人,断然拒绝了楚王送上门的相国之位。自称宁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乌龟,也不愿意当供奉在庙堂上,受人尊敬的龟甲。所以庄子选择了无为,敢于从容面对随之而来的寂寞和贫困,在天地间随心所欲,逍遥自在,达到心灵所追求的高度与境界。

  《逍遥游》是全书的精髓,开门见山点出逍遥的境界,游的状态。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看似逍遥,其实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时不我与,则无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脱?庄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也就是说,心灵顺应天地大道,跳出万物束缚,无物,无我,无功,无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自在。

  看庄子的《逍遥游》,首先就要看一个大字。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巨鲲大鹏,充盈于天地之间的大气磅礴。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大格局、大气量、大胸怀是逍遥的第一步。

  其实,生活都一样,只是每个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每个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于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对。所以,胸怀博大是庄子、是《逍遥游》给我们上的第一课。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够深,那么则无力承载大船。同样的,在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嘹亮的哭声就是人生鸣笛启航的标志。我们在书海中、在困难中逐渐成长,小船历经风雨,变成了大船。倘若没有在学习生活中的知识、能力、经验的积淀,水不够深,人生的大船在未知的水域里航行,必然危机重重。当然,内涵深度的积累无疑是一种漫长的过程,需要锲而不舍的坚持,这也是一种逍遥游的前提与资格。

  《逍遥游》中塑造的境界永远是没有边界的。天地大道,发乎自然,庄子于虚静中挥洒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许狡黠,让我们用一生的体温去温暖这个智慧的名字,渐行渐远,随着庄子去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当感受到心灵的疲倦与束缚时,让我们静下心来,跟着庄子一起展开一次心灵的逍遥游!

庄子读书笔记8

  如今一走进书店,你会发现关于怎样面对挫折、如何为人处事之类的书籍比比皆是。这些称之为的心灵鸡汤的书籍迎合了当今复杂社会下人们的口味,给予了人们那种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灵慰籍。我读过不少这方面的书,却总觉得空洞乏味,直到我翻阅了于丹的《庄子心得》。

  这本书实际上是于丹对《庄子》一书的读后感,她用心地研究《庄子》,通过解读庄子中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结合现代社会的种种现象,循序渐进的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大境界:感知已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逍遥得自在。这是一种超理想的境界,需要我们不断反观内心,需要大觉悟才能体会得到。于丹的《庄子心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让我在享受读书这个过程的同时,也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思考,着实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

  于丹在书中将庄子的境界和眼光呈现给我们,教我们在这个纷繁芜杂的环境中,应该用心智、感悟、逍遥、看得开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这样才能超脱与释然。但是现在的人们,也包括我自己,谁能具备这样的心态呢?我们常常被功名利益所牵绊,不知道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迷迷茫茫,急功近利,在奔波忙碌了一天之后,即使最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内心世界却依然空虚,觉不到半点快乐。在工作、生活中,经常被小事所困,与周遭的人也难免有些小疙瘩、小摩擦。可细细想来,其缘由无非是为了一些蝇头小利,有时甚至只是为了逞一时之快。

  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质询自己的心,是否真的有必要强迫自己做一些不愿意、不快乐的事情?我们应该清醒地认知自己的内心,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不和他人攀比,不效仿别人的行为,不盲目的追随流行,试着用庄子的大境界来指引自己,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拥有健康的人生心态和快乐的生活状态。

  于丹在书中还提到了一个动态平衡的问题,自行车如果静止摆在那儿的时候,得靠车支架才能立住,两个轮子是立不住的。但是骑起来以后,两个轮子就可以行进,为什么呢?因为它在动态中保持了平衡。动态平衡对于我们的生活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世界在前进,而我们原地不动时,我们会感到失去心理的平衡,尤其是在应对各种挑战的时候。如果我们不断学习,与时俱进,那么这种平衡便很容易达到。我们可以多读书,多接受新的信息,让自己与时代的前进保持同一个步调,发展和提高自己,开阔自己的眼界,更好的认识自己、涵养自己,通过这样的方式,或许也更容易获得庄子的大境界吧。

  读完于丹的《庄子心得》,心灵中仿佛注入了一股清泉,感觉收获颇丰。只要我们坚持自己内心的秉性,不随波逐流,并尽力把自身的潜能激发到最佳状态,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获得超越自我的成功!

庄子读书笔记9

  经典书籍需要慢慢地读,如此才能做到真正深刻地理解。初读《庄子》时,不能拥有良好的心态,总想一口吃成大胖子,结果一无所获,还让心态陷入愈加焦躁的沼泽。我决定沉下心来,不求速度,只求质量。一天只读那么两三页,三十三个章节,共四百多页,分付几个月时间。这期间里,多写读书笔记,加深认识和记忆。

  这两天我读的只是第一篇《逍遥游》,收获很大。了解到庄子思想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逍遥地逃开名利的束缚,不借助任何外力,自由自在地游荡在宇宙天地间。庄子和老子一样,都是追求自由的人,较之老子,更加热衷于无所羁绊的自由。他可以做到无视世俗的一切偏见或者只是意见,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无论世人如何赞誉自己,都不会改变自己对个性的坚持。这一点真的很难得。一个人生活于世,就要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东西,不能以别人的意志为转移,否则或者不过是傀儡。正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一个人不能受制于任何外在的东西,比如功业、名利等,要活得洒脱、坦荡与无比自由。

  庄子的逍遥的人生价值观,或许在某些人眼里有些消极避世,不值得赞同。但我们要承认的是,人各有志,庄子和老子一样,不是积极追求建功立业扬名于世的人,他只是追求君子穷则独善其身的价值观念。在战乱频仍的年代,个人的力量是极度微薄的,唯有把自己做好,才能超脱苦难的人生。庄子的生活年代是致使庄子思想诞生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而庄子睿智、豁达、富有远见卓识的个性,亦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庄子思想之所以能够千年如新,正因为它能够引起广大人们的共鸣。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热爱自由、无所顾忌的品性,只不过是有的由于种种外在环境的影响,而被社会规范、人生准则、忠于名利等东西所掩盖。老庄思想代表的是人类最原始的最无华的价值观念,可以企及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触动软肋。

  我们不妨在行走于人生困顿的时候,或是感觉到人生劳累的时候,汲取庄子逍遥自在的思想观念,让心灵保有一份难得的安静与沁凉,以便能够迎接更大的挑战。当然更可以依从于庄子,实践体会他的逍遥思想,在其中自由驰骋,获得轻松愉悦和无所担忧的人生体验。

  在我的眼里,庄子的逍遥游思想并没有什么缺陷,被所谓的正统思想观念所排斥,是不可思议的。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谁是谁非,本没有什么明确的界限。思想的天空,就应该是百家争鸣、异彩纷层的,后人可以从中汲取到丰富而不单一的思想养料。人生、国家和社会,需要博采众长,才能实现优质,否则就会朝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一边孔子,一边庄子,我认为是必须的。

庄子读书笔记10

  庄子首先想到的是宏大的生命形式,导标了超越生死和志向远大的象征。”鲲鹏是这么一种生命形式,化则是生命活动的质的发展。释德清在<庄子内篇注>中说,海运谓海气运动,以比喻圣人乘大气运以出世间,非等闲也。”人是有限的存在,在空间时间上是有限的。人总是不自觉的束缚在有限的时空里。人要追求自由就要摆脱有限的希望,拥有无限广阔的空间,永恒的时间。”齐谐”是庄周用重言的形式强调表达这种生命境界的宏大。

  鲜明的小大之辩使大鹏的形象高原雄伟。”之二虫又何知”指它们不理解适性自然而为..”物适其性”,二虫与大鹏本质是区别的,向言二虫殊翼,故所至不同。或者翱翔天地,或者毕志榆枋,不知所以然也。

  “知效一官?征一国者”,是世俗社会中荣誉发达之人,即儒家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宋荣子是身处世俗之中却能够认识意义的人。列子则是超越了世俗却依然”有所待”的人。像大鹏鸟或者是列字,这样的大的生命活动,依然没有绝对的自由,没有真正的逍遥游.庄子说的逍遥游是对社会无所企求的不为外物所待的。

  “乘云气,御飞龙,而游守四海之外,”陈启天<庄子浅说>注,谓与天地精神往来。”寄生万物之上,而神超六合之表。故曰:游守四海之外。这是一种至上的生命状态,连尧这样功名显赫的君王都向往不已.

  二惠子与庄子的对话是表达”大用”还是无用.的思想矛盾

  两则语言明显思想矛盾,第一则讲的是用大。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其生命姿态不亚于大鹏之翱翔。因此庄周指出惠子拙于用大.思想是对物适其性”的思想的批判。因为治冻疮的药品,本性一样,用以生而已.用大.则建立不朽的功业,”可见小大在人之善用,不善用之异耳.”第二则讲的是无用。是无功,无己.显然怎样才称的上是逍遥游,是用大还是无用,没有思想的结论,<逍遥游>说的是生的阔大情怀.

  所谓逍遥,是让心灵进入到一种自由的快乐的状态中去,忘记难以忘记的烦恼。

  若即若离,在这个世界上但是又与这个世界保持距离,你不能完全的投入到这个世界中去,无法逃避决定着必须要置身世界之中,无可奈何又驱使你超越世界。逍遥游就是在无可奈何的命运中开展新的生命空间。心是使人真正成为人的东西,才是游的根源。庄子把无己看成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与你相对的东西,如何去消除呢?就是要去自己消除,对象自然就消除了,没有自我,一个一无所有的世界,可以自然的优游自在。庄子与许由一样,不想成为富有天下的人,只想在天地之间找到一个安身之地。站在儒家立场上,我们可以轻易的批评庄子缺乏对世界的担当。缺乏宇宙内事即自己分内事的道德自觉。但是庄子的思想始终是立足于个人生命的,庄子并不反对有人可以选择享受权利,

  我们看到姑射之山,一个完全不同于世俗世界的另个世界,天子的世界是热闹拥挤的,但是神人的世界是独立而冷清的,就像神人不能承受世俗的浊重一样,俗人也难承受神人之轻,轻的感觉来自于剥离和舍弃,舍弃身体,欲望,心知,它是一种心造之境,.它自己选择过神人的生活,与世界格格不入,如肩吾所说,当他看到的是反应的惊恐,不近人情,这样的世界有可能吗?是的,因为是庄子心中真实的生命,与形体无关.形体固然不能脱离世界,只能背负沉重,心却可以轻灵,一尘不染。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所说,天世既与我相违,复架言兮焉求?于世无求,才有狂的资本,求用于世,人是无法狂的,必须在取悦人群以获得为世所用的道德和社会资本,接舆之狂当然不是箕子之佯狂,佯狂是一种生存技巧,但是狂是一种生活态度,主要是和心灵有关。技巧是一时的,它是机心所现,态度是永恒的,是真心所显,庄子有太多的不在意,在这样的状态下,退不是一种软弱,进也不是一种勇敢。

  神性的追求意味着选择一种心灵的生活,意味着动物性的放弃,也就是形体的放弃,同样的一个世界,对于一个神性的心和一个世俗的心而言一定是不同的,庄子享受的是一个别人不能理解的

  但是同时也是没有发现的另个世界。禅宗的和尚青原惟信说过这样的话,老僧30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第一个是实,只是却是虚空中的实,”实于心是碍,而虚空的实于心无得.” 《人间世》

  《人间世》是内篇的第四篇,是处世哲学论。说蜜柑内处世艰难,不可不慎,从而进一步论证处人与处世之道.

  彭祖们是将人作为一个自然人来思考,在这种思考下,一个人可以不在意另外的人的存在,社会的存在,他的养生,在根本意义上是如何处理自己和他人社会的关系。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下找到一个安身之地。这个安身之地并不是一个实际的物理空间。把它理解成为一种生存的态度。一个人如何理解生命,理解生命与外物的关系,这对于养生来说是最根本的,,是养心而非养形。对于庄子而言,知识无限和生命有限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知识的无限则意味着玩物或者世界之无穷无尽,当两者相遇时,是什么样的态度呢〉?穷毕生之力去求知的人是危险的,因为会把人带到一个不可捉摸的世界,“逐万物而不反”,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被外物牵引而时刻不得休息的人。,这种形影竞走,会有结束吗?会有,但是这种结束不该是悲剧性的,生命的结束固然意味着形影竞走的结束,可是也是生存及附着在生存之上的所有意义的完结。需要另一种完结,生命延续着,体现出新的意义。这种结束就是老子所说的“知止不殆”的知止,心是有止境的,该给知识化一个界限,从而认真的思考知识和生命的关系,知识是为了生命而存在,而非相反。儒家而言,仁义和礼乐,道德,秩序,始终是思考的核心,杀身成仁,舍身取义,都在宣示着道德相对于生命而言的优先价值,善恶是非等的区分以及相应的实践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事情,对于庄子,在生命的主题之下,道德注定要成为次要的东西,道德是捉摸不定的生命却是唯一的。“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表面上看是有善恶之分,但是不在于善恶,要紧的事“无近名和无近刑都是关乎生命的。刑当然是对于生命的伤害,名又何尝不是呢?于是我们看到的是道德在生命面前的退场,至少是退却,。

  《养生主》

  庄子所向往的是一种全生,养亲,保身和尽年。对于任何一个对象,中空才有你回旋的余地,你要去面对充实的地方,冲突是不可避免的,面对生存的社会,并不是无事可做,听之任之,可以寻找生活的缝隙,在其中游走,在夹缝里求生存,。

  在《养生主》中,我们看到两种解,一种是庖丁解牛,使解物,另一种是帝之悬解,解心,解总是针对这某些要解的东西,就是结。解牛的结是游刃其中,解心则是要祛除心中的结,比如死亡,原本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本不必要便显得太多悲哀,但是当大家哭得时候,那种对生的执著,就成为了结,横亘在胸,解的办法就是经由对物理的透彻了解,达到安而处治的态度,无论是物,解心,仍然可以归结到“缘督以为经“上来,这五个字却是《养生主》的核心,养生的真谛在于,在复杂的拥挤的世界上发现空隙,然后游于其中,尽其天年,但是要找到缝隙,心首先要是虚的,不能为功名利禄所充满。以虚的心来面对世界,这个世界才能会向你敞开,从而在世界中自由遨游。

  但是这不等于说你可以追求永生。庄子不追求永恒的,知道永恒的只是宇宙大化,而不是个体的生命,有生便有死,而死又是另一个生。《养生主》最后一句在于”薪有穷火无尽,见得知有涯而生无涯。“人生如白驹过隙,而一个是珍惜,另一个是不必太多的执著,不是像神仙家对生命的重现,对长生的形体的追求,而是对一个自由的心得拥有以及形体免受伤害的展望。这才是真正的达观,是超越了道德,生死,超越了形体,从而养生,是要与宇宙寻找与心灵上的合一,从而超然物外,游于万物四海之间,超脱世俗。

  上面都是一些读庄子的心得和一些读书笔记,其实,一家之言,庄子自然有他对的一方面,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深思的地方,我们要从庄子那里学到的或许不是这样一种完全的超脱,而是一种处世的态度,达观,释然,减轻心灵的压力吧

庄子读书笔记11

  《秋水》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至于北海。望洋向若叹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尚书》曰:“满招损,谦得益”人们无论身处何种状态,面对人或事,都应该本着谦逊的态度。狂妄自大,骄傲自满,是人性劣根的体现,不宜提倡。

  文章开始,河伯骄傲自满的情绪达到了极至。一个“尽”字充分体现了此时的河伯片面的、绝对的、主观的看问题、看这繁复的大千世界!孰不知,此时的河伯只是身处无数江河之一的黄河。河伯在有限的空间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使河伯过于自负,这是一种见识的浅陋。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无论观察人或物都要用全面的、客观的,发展的观点。只站在个人主观的、狭隘的立场上看问题,就会犯河伯那样的错误。我们更不能骄傲自满。为自己取得点滴成绩而得意忘形。要跳出自身主观的狭隘圈子,开阔视野。骄傲的人是难以有所作为的。

  河伯至北海,面对无垠的大海,在现实面前惭愧自责。这种勇于纠正自己错误,谦虚的态度是可贵的。今天更应提倡。画家齐白石,当看到明代徐渭的画作时,佩服得五体投地,遂刻了一方印章“甘为青藤门下走狗”其虔诚、谦虚的态度令人敬仰。通过他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前无古人的一代国画宗师。如果河伯没有改变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将永远看不到大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将是更加悲哀的!

  宇宙之大,人是渺小的,人生是有限的。但是,人类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既人类应该如何认识外部事物的认知行为是无限的。这也是庄子《秋水》留给后人的中心课题。我们应该怀着膜拜的心,谦虚的向大自然求教,去探讨发现真理。

  我们只有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态度,人生之旅才能受益无穷,才能实现人生的理想。虚心学习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巩固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果。才能建设好真正的和谐社会。

庄子读书笔记12

  《庄子说》是一本富含人生哲学的书,书中的每篇故事都意义深远,发人省思。它像是心灵导师,点醒人们心中的迷惑,解开知识之环带来的枷锁,对生活在繁忙混乱社会中的人们,助益良多。

  其中有几篇故事,令我印象深刻。《王倪的知道不知道》是警惕人们不要自我设定标准。王倪举例,人、泥鳅和猴子生活的环境不同,以及人、鹿、乌鸦和蜈蚣吃的东西也不同,来说明万物的标准不一,所以没有什么事情是获绝对的。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以这样的态度看待所有人、事、物,接纳和我们想法不同的人。

  《宋人的秘方》也是一篇对我们极有帮助的故事。宋国有一个人因为运用一种能够保护皮肤的药,而世世代代做漂白布的生意;有一个客人却因为把这个秘方献给吴王,帮助吴王打赢和越国的战争,而裂土封侯。同样一种药方,人会不会变通使用,结果差别很大。所以我们平时在做事时,不妨往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想一想,试一试,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呢!

  庄子虽然生活在一个强凌弱、众暴寡、纷乱、痛苦的时代,却因为有清明透彻的思想,使得庄子在混沌的时代仍然能保有洁净的心灵。庄子的大道,是照亮人们心中的一盏明灯。

庄子读书笔记13

  近日来,看了《庄子》的获得相对幸福的方法和获得绝对幸福的方法,深有感触。下面根据这两点,谈谈我对幸福的理解:

  一、获得相对幸福的方法

  庄子第一题为《逍遥游》,《逍遥游》里讲了一个大鸟和小鸟的故事。两只鸟的能力完全不一样。大鸟能飞九万里,小鸟从这棵树飞不到那棵树。可是只要它们都做到了它们能做的,爱做的,它们都同样地幸福。

  万物的自然本性不同,其自然能力也各不相同。可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在它们充分而自由地发挥其自然能力的时候,它们都是同等地幸福。

  幸福生命是美丽的,活着便是幸福的。

  病痛中,健康是幸福;黑暗中,光明是幸福;寒冷中,温暖是幸福;分离时,团聚是幸福;伤心时,有一个可靠的让你流泪的肩膀是幸福;失意时,有一双紧紧的拉你的手是幸福。这是人生的精华。

  我觉得,简简单单就是幸福,不求轰轰烈烈,只愿真真切切。和爱人分居四年了,每当一家三口在一起时,我就会觉得这就是幸福。

  幸福,是别人眼里的风景。

  我看过许多关于重病房里躺着很多靠药物、导管和呼吸机在维持生命的病人,他们时刻都在与死神博斗着。他们困难的每一次心跳、每一声呼吸都凝聚了对生活无限的向往,他们渴望活下去,健康地活下去!实现这个愿望,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最大的幸福。

  幸福,常常被我们忽略。我们有健康的四肢,灵活的头脑,可以在宽敞的图书馆阅读可以在阳光下自由的奔跑,可是幸福是什么滋味,我们总抱怨感受不到。 什么才是幸福呢? 饿了,一顿美食就是幸福;渴了,一杯白开水就是幸福; 累了,一张沙发就是幸福……

  其实,触手可及的幸福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时时抱着“知足者常乐”的心态吧,你会发现,只要用心体会,梦里的幸福,一点也不遥远。

  陶渊明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李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

  这是三位前辈对人生的感悟,他们生活的年代参杂了太多的环境因素,也造就了迥异的生活态度。我们追求的却是平凡的幸福,让我们对生活的事事非非“宠辱不惊,看窗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外云卷云舒”吧,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惊喜与意外了,抱有一颗平常心,生命的疆域会拓展的更宽。

  亲爱的读者,你对幸福的感悟与我一样吗?

  二、获得绝对幸福的方法

  庄子在《逍遥游》中还说到:有个人名叫列子,能够乘风而行。他是个已经得到绝对幸福的人,是个至人,圣人,神人。它绝对幸福,因为他超越了事物的普通区别,他也超越了自己与世界的区别,“我”与“非我”的区别。所以他无己。他与道合一。道无为而无不为。道无为,所以无功,圣人与道合一,所以也无功。他也许治天下,但是他的治就是只让人们听其自然,不加干涉,让每个人充分地、

  昨天晚上,我忽然觉得,要幸福,也许其实就两个条件。而幸福的程度,也取决于这两个条件的完成程度和完成质量。条件一:自己要很强(有多强大,就可能会多幸福);条件二:要有好的态度(态度有多好,就可能会多幸福)。二者要相辅相成,互为条件。我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也许很多人认为,幸福只是心里的一种感受,心里觉得高兴,觉得幸福了,就幸福了。可是,如果没有能够觉得幸福的机会,幸福又能从哪里来呢?我考虑的是,怎么样能让自己心里觉得幸福呢?什么情况下,会觉得幸福呢?得先给自己创造幸福的可能性。我觉得,一个人越强大,就会被越来越多的人需要,而被越多的人需要,就会觉得自己很有价值,就会很开心,不容易觉得孤单。谁不希望自己对别人来说是重要的呢?尤其是那些自己最在乎的人。

  当然,光自己强大,如果没有好的心态,那幸福也只是纸上谈兵。如果在别人需要自己的时候,处理得不好,结果就会自己也烦别人也埋怨,通俗点讲就叫出力不讨好,这样的情况,肯定没办法觉得幸福。或者,如果认为自己很强,而对于别人就不屑一顾地话,很显然,别人也不会轻易给自己好脸色看。有些人,是愿意对别人付出主动关心,而从不计较的人。心胸宽阔,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享受。当然,对于那些觉得幸福不幸福不重要无所谓的人,我这些理论,没有任何价值。那么我认为,良好的心态就是:平和、热情、心胸开阔、不计前嫌、乐于助人……

  反正呢,以上两个条件,其实缺一不可。人心都是肉长的。如果只有第一个条件,那就容易出现“高处不胜寒”的状况了。而如果只有第二个条件,而自己啥都不会,啥都做不好,那对别人来说,真是可有可无。当然,第一个条件,不是要说明自己是否强大,而重点是在于有多强大。越强的人,越懂他人的人,自然就越受欢迎,越容易体现自己的价值啦。

  自由地发挥他自己的自然能力。道无名,圣人与道合一,所以也无名。

  昨天晚上,我忽然觉得,要幸福,也许其实就两个条件。而幸福的程度,也取决于这两个条件的完成程度和完成质量。条件一:自己要很强(有多强大,就可能会多幸福);条件二:要有好的态度(态度有多好,就可能会多幸福)。二者要相辅相成,互为条件。我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也许很多人认为,幸福只是心里的一种感受,心里觉得高兴,觉得幸福了,就幸福了。可是,如果没有能够觉得幸福的机会,幸福又能从哪里来呢?我考虑的是,怎么样能让自己心里觉得幸福呢?什么情况下,会觉得幸福呢?得先给自己创造幸福的可能性。我觉得,一个人越强大,就会被越来越多的人需要,而被越多的人需要,就会觉得自己很有价值,就会很开心,不容易觉得孤单。谁不希望自己对别人来说是重要的呢?尤其是那些自己最在乎的人。

  当然,光自己强大,如果没有好的心态,那幸福也只是纸上谈兵。如果在别人需要自己的时候,处理得不好,结果就会自己也烦别人也埋怨,通俗点讲就叫出力不讨好,这样的情况,肯定没办法觉得幸福。或者,如果认为自己很强,而对于别人就不屑一顾地话,很显然,别人也不会轻易给自己好脸色看。有些人,是愿意对别人付出主动关心,而从不计较的人。心胸宽阔,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享受。当然,对于那些觉得幸福不幸福不重要无所谓的人,我这些理论,没有任何价值。那么我认为,良好的心态就是:平和、热情、心胸开阔、不计前嫌、乐于助人……

  反正呢,以上两个条件,其实缺一不可。人心都是肉长的。如果只有第一个条件,那就容易出现“高处不胜寒”的状况了。而如果只有第二个条件,而自己啥都不会,啥都做不好,那对别人来说,真是可有可无。当然,第一个条件,不是要说明自己是否强大,而重点是在于有多强大。越强的人,越懂他人的人,自然就越受欢迎,越容易体现自己的价值啦。

  自由地发挥他自己的自然能力。道无名,圣人与道合一,所以也无名。

庄子读书笔记14

  河伯望洋兴叹曰:“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贻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满载秋水,至于东海,看见那浩瀚的大海,始旋其面目,后悔的发出这样一席话,虽有些晚,但却饱含了河伯的自卑感。

  这也告诉我们要:学会自卑,认清自己。贝多芬在给兄弟的一封信中写道:“当站在我身旁的人听到远处传来的笛声,而我却听不到,这对于有如此敏感躯体的我,是莫大的羞辱啊!”从此,贝多芬开始过离群索居的日子。但贝多芬并没有从自卑中倒下去,他从自卑中,依靠自卑的力量站了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音乐天赋,因而创造出自己新的艺术风格,完成了传世佳作——《第三交响曲》也就是《英雄交响曲》。这里的自卑并不是普遍理解的自弃,而是换了形式的自信,是从压抑的心里中,爆发出的一种力求上进的力量。学会自卑,才能使这种力量得到有效的利用。贝多芬就是一位勇于自卑的舵手。也许你和我也可以成为优秀的舵手,但我们现在可能还是“少年不识自卑味”。看,学会自卑是多么重要呀!竹子是一种坚韧的植物。当大风降临时,他们并不是逆风而站,而是弯下身躯,随风而摆。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与风之间的力量悬殊,所以他们学会自卑,弯下身躯。但他们并不是俯首任风摇,他们从自卑中发掘出自己的坚韧性,用随风摇摆来保护自己,从而用坚韧性去搏击风的洗礼。植物尚懂得自卑的重要性,何况有灵性的人呢?学会自卑,是一种很难的事。它需要勇气,需要放弃世俗偏见,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这样。《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因为他们怕世俗的目光;巫师乐师百工之人却不耻相师,最终巫、乐、百贤于士大夫。

  从中可以看出,学会自卑对于人的发展是重要的。更体现出,其实自卑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学会自卑,是一种以守为攻,以退为进的策略。只要你正确对待,你就是一位优秀的舵手。因此,如果一个人想要显明于世,必须要先学会自卑,认清自我,切不要如河伯般,临东海,才悔矣,晚也。学会自卑,就是“于无声处听惊雷”。

庄子读书笔记15

  我们知道庄子是百家争鸣时代中的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庄子生活的时间大概在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286年之间,具体的生卒年月无从知晓。

  庄子名周,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蒙的漆园吏,是先秦道家学派的大思想家。约生于公元前360年左右,卒于公元前280年左右。庄子不满意处于变革和动乱中的现实,对名教社会采取彻底否定的态度。他是鄙世的,又是遗世的,他追求一种超然物外、与道合一的精神境界。所以,他与儒家思想截然对立,而属于道家学派。他继承了道家思想创始人老子的思想,但更多从消极遗世方面做了发挥和发展。因此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风格。

  《庄子》这本书,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本经典之作,现在流传下来的《庄子》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还有十一篇是“杂篇”。

  以前上中学时学过他的一些文章,比如《逍遥游》和《秋水》,这两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里面的许多语句我至今还记得,像“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等等。进入大学后继续读了《庄子》里的一些文章。感觉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束。读完了《庄子》里的一些文章,感到释然,恬淡,清净,类似庄子的“乘物以遨游”、“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不过离这种境界还有相当一段距离,我也要用自己的脚步来丈量迈进这种境界的行程。以前埋藏在心底的许多东西一下子爆发了出来,遗忘已久的已经苏醒,我把它们重新拾了起来,装进自己的行囊,再也不放下,它的份量是沉重的,因为我不能忍受不能承受生命之轻,我要时刻告诫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要承担的责任很重,要面对的失败很多,要学习的地方不少。首先,它的主旨虽然在阐明哲学道理,却绝不只用抽象的概念表述,而是编造寓言故事,生动地形象地说明问题。本篇就是由一连串寓言故事组成的。司马迁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子?寓言》篇也自称“寓言十九。”这就把枯燥的哲学思想讲得盎然多趣,引人入胜。如本篇的大鹏与?鸠的故事“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就是讲小知不及大知,其寓言故事的文学色彩极其浓厚,把读者带进了色彩斑斓的艺术境界之中。

  其次,《庄子》中的寓言又具有独自的特色。一般的寓言虽然也属于创造,但大都接近于生活中习见的形态。如《孟子》中的“揠苗助长”,《韩非子》中的“自相矛盾”,《吕氏春秋》中的“刻舟求剑”,《战国策》中的“画蛇添足”等,都使人感到是现实生活中可有的。即使是将动植物拟人化的寓言,如《战国策》中的“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等,也不超出人们常识所能理解的范围之外。《庄子》中的寓言不同,往往异想天开,奇特怪异,不是现实生活中和人们常识中所有之物。如本篇中的鲲鹏,藐姑射山的神人,以及巨瓠、大椿等,无不带有浓厚的神话与幻想的色彩。正像《庄子?天下篇》所说的,不是“庄语”,而是“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之词”,具有浪漫主义特色。这使《庄子》的文章形成一种奇诡异常、变幻莫测、汪洋恣肆的独特风格,雄奇壮观,摇人心目。

  第三,与前一点相关联,《庄子》的文章极富想象力。如本篇中的鲲,古训中或为刚孵出的小鱼,或为尚未孵化的鱼卵,本为至小之物,文中却把它想象为身长几千里的大鱼。又如讲藐姑射山上的神人的神异,以风露为饮食,乘云驾龙,上与天齐的大水淹不了他,使金石熔化、土山焦黑的大旱,也热不着他。讲他的高出名教社会之上,说他身上的尘垢糟粕就能陶铸出名教社会的最高理想人物尧舜来,其想象力之强令人惊叹。

  第四,《庄子》的散文还善于比喻和描写。《庄子》中的比喻,连翩不绝而又贴切有力。如本篇言大鹏需积厚风以行,以水之浮物为喻:“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又如批评蜩与?鸠不能理解鹏之远飞行径,以旅行备粮为喻:“适莽苍者,三?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庄子》对事物的描写,形象鲜明突出,笔酣墨饱,神态毕现。如本篇所写的大鹏,它是由几千里长的大鱼化成,其背脊不知有几千里长,展开翅膀有如遮蔽半边天的巨云。它的飞行

  是由大地最北的北冥飞往大地最南的南冥。它起飞时,要贴水面一击三千里,而后上冲九万里高空,一飞就是六个月。大鹏的庞大神异的形象,突出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庄子》散文的上述种种特点,加上哲学思想的深邃新异,想象丰富,奇思连翩,变幻莫测。笔势奔泻纵恣,无所拘束。整个文章使人感到汪洋恣肆,雄奇壮丽。读之如神游于奇异的天地里,出脱于琐屑的人间界限之外,开阔心胸和视野,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一生看破功名,不屑利禄,从《秋水》这篇文章所描述的一个故事就可以看出: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日:“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日:“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神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二人夫日:“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日:“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对于名利,庄子所表现出的是何等淡泊的境界啊!所谓:天下煕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的确是一道不容易迈过的坎,多少人为了它奔波一生,为了它耗尽心力,最终陪伴自己的还不是一坯黄土!有多少人因为利而青史留名?多少人因为利而真正享受幸福?多少人因为利而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也许有人会反驳我,没有对利的追求,我们如何创造社会财富;没有社会财富,我们如何拥有经济基础;没有经济基础,我们如何获得上层建筑?我得申明一下,我上述的看法只是表明我们不应为利而迷失了自己的心智,丧失了自己的方向,正如庄子在《骈拇》中所说:“袅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我们应该时刻牢记要回归本真,回归本心,回归自然。

  在庄子的文章中,更是折射出了庄子的大境界。在《逍遥游》一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惠子找到庄子,说:魏王给了我一颗大葫芦籽儿,我在家就种了这么一架葫芦,结果长出一个大葫芦来,看起来十分饱满,有五石之大。可是这葫芦太大了,所以它什么用也没有。我要是把它一劈两半,用它当个瓢去盛水的话,那个葫芦皮太薄,“其坚不能自举”,要是盛上水,往起一拿,它就碎了。用它去盛什么东西都不行。想来想去,葫芦这个东西种了干什么用呢?什么都装不了。所以惠子便说,这葫芦虽然大,却大的无用,我把它打破算了。庄子说:你真是不善于用大的东西啊!于是便对惠子说: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庄子之所以有这样独特的思维方式,是因为他的心中承载的是大的境界,他并没有以常人世俗的眼光来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只有这种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只有打破以往的常规思维,才能真正有可能去体会庄子那让人憧憬的“逍遥游”。现在整个世界都在谈论创新,创新来源于何地?也许有时就来源于这种大境界下催生出的独特思维。其实我们的眼睛有两个功能:对外,看到的是一个无比广阔的世界;对内,看到的是一颗无比深邃的内心。只可惜,现在许多人,往往只意识到第一个功能,而遗忘了第二个功能,错过我们眼睛最为宝贵的东西,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遗憾。可庄子却充分认识到了眼睛的这两个功能,从而能真正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庄子在《秋水》篇中这样说到:“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回过首来,我们是否应该先好好了解自己的内心?是否应该思考我们现在正努力做的事情是不是我们真正应该追求的?我们期待自己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我们是否正在为这个目标做些什么?怎样才能更有效率的做好这些我们因该做的事情?一连串的追问在拷问这自己:我,做到了吗?

  是啊,我做到了吗?我一次次的问自己,在生活中寻找答案。镜子与玻璃的区别只不过是多了一薄层的水银。这一小小的区别,引发的境界确大不相同。透过玻璃,我们只能看见外部的世界;但透过镜子,我们不仅能看到外部的世界,还能看见自己的内心世界。一层薄薄的水银,带来的却是大境界,实属一大创造。在现代这个科技发达,日新月异的社会,我们有着太多的选择。但我们是否应一直拥有这样一双眼睛,一面镜子,来时刻告诫自己,认清自己。庄子是一个大智之人,他智慧的光芒穿透几千年历史的尘埃,交给我们后人的永远不会是那些小技巧,而是境界和眼光。我们期待达到一种什么境界,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打个比方:站在大的境界上看到的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的境界上,只能碌碌无为。要知道自己是否做到,也就是要认清自己,这是一件挺难的事情。孔子曾说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通过日复一日的自省来一次次的认识自己,提升自己,这需要的不仅仅是毅力,更需要的是勇气来面对自己的暇疵,更需要的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需要辨别外在的两个障碍:一是物质,而是世俗。物质往往是一种利益,可以迷惑我们的判断;而世俗往往是一种言论,一种眼光,可以扰乱我们的价值观。如何辨别呢?我的答案是跟着自己的心走,在内心始终有一种秉性。诚然,我们是社

  会的一分子,生活在社会中,决不能脱离社会。而物质与世俗又是在社会中必然会遇到的,我们能超越它吗?答案是肯定的!古语日: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真正的隐士是可以摆脱物质与世俗,视之如云烟,哪怕自己就身在闹市。这是一种何等的淡定自若,何等的大境界!可见,只要我们坚持内心的秉性而不随波逐流,外化而内不化,就能摆脱物质与世俗的困扰。在面对内心世界时,要有所坚持;在面对外部世界时,要做到通达与顺应。

  我们知道庄子的人生哲学是淡泊为大,在《庄子》一书中可以找到很多佐证,比如在《达生》篇中,庄子这样写道“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制情者,不务命之所奈何”。要做到这点,实属不易。拿当下大学生来说,正处“风华正茂,指点江山”,一股建功立业的气势,要做到庄子所说的淡泊,恐怕很不容易。但这并不影响庄子人生哲学的魅力,因为我们缺少经历与阅历,缺乏人生经验,还没有内敛成那种超脱的大气,不能领略达到这种境界后的滋润。我们还需要很多的磨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庆幸我们有庄子等先贤用他们思想智慧的光芒照耀着我们,是我们不至于走向错误,走向虚无,甚至走向自我毁灭。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必须有一颗安静的内心,一双智慧的双眼来捕捉先贤们的光芒,从而才能真正的照亮自己前进的道路,否者便是自欺欺人,便是娇柔虚妄,便是坐井观天。先贤们不会为此感到悲哀,因为总有人能领会他们,并将他们的思想进行传承,但对于我们个体,这是一种悲哀,先贤们给予大家的同样机会,别人抓住了,而自己没抓住,这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所以,我们不应忘记传统,忘记传统,怎能创造现代!不仅不应忘记,还应充分的学习掌握传统之精髓,把它创新有效的用之于现代,这才是对传统文化的真正传承!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荣耀,坎坷,名利等等,对待它们一个比较好的态度便是时刻告诫自己:这一切都会过去。因为“会过去”,从而少了几分固执的眷恋,多了几分拼搏的气魄,不再为以前所得所拖累,从而真实的快乐的活在当下。佛家讲“三界”:前生,此即,来世。在我看来,不管前生如何,来世怎样,我只愿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在活在当下。前生已经过去,何必留恋;来世还未来临,遥遥无期。所以最重要的是活在当下,只有这样你才知道你还活着,至于怎么个活法,因人而异。我记得在一篇寓言里,一个长者告诉那些年轻人的一个活法,也即一种生活态度: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后悔。我挺赞同这种人生态度,现在我正处于自己前半生中的大好时光里,要是猥猥缩缩,胆怯畏惧,不敢对固有的还应改进的规则或潜规则发起挑战与改革,而是拘泥于现实,那么自己的前半生算是毁了。写道这里,我想起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里面的一句名言: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我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不是每个人都有“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宏图大志,但是我们也至少要做到这句名言的前半部分。这一生,要无所畏惧,但也要无所懊恼,要选择不让自己后悔的方式活着,获得从容自在,把自己的人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在现实生活中,你可以选择“两袖一甩,清风明月;仰天一笑,快意平生;步履一双,山河自在”,可以选择“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可以选择“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这种出世的淡定与旷达。也可以选择“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以选择“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这种入世的胸襟与气魄。无论选择那种生活方式,其实在我看来,两者在时间和空间上并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界限,入世与出世并不矛盾,它们是相容相通的,或许是构成人格理想的两个重要方面。

  读了《庄子》中的一些文章,感悟颇多,说了这么多了,我们还要时刻问自己:我们生命中还有多少真实在活着?我们的心中到底还有多少梦想在活着?我们的未来到底还有多少希望在活着?我们拿什么来承受生命之重,来驾驭生命之轻?我们靠什么来提升和捍卫生命的质地?这是对灵魂的审问!

  在我内心深处永远会存在一个坐标,那就是活在真实里,在生活中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有所感悟,有所超越!

  《庄子》,一本读不完的大书,我正在读着,也将继续读下去,只因生活还在继续......

【庄子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庄子》读书笔记12-24

庄子心得读书笔记03-22

庄子秋水读书笔记04-07

庄子读书笔记(精选10篇)03-03

庄子读书笔记精彩范本8篇11-24

《于丹庄子心得》读书笔记3篇02-20

《庄子秋水》读书笔记1000字3篇02-16

庄子名言「精选」12-24

庄子名言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