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对联的三大要求

时间:2023-10-19 09:00:03 晓怡 对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对联的三大要求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对联吧,对联源于中国文字语音的对称性,出现应该在周朝以前,造纸术和书法的发展,使对联成为独立文体。那么一般对联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对联的三大要求,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对联的三大要求

  对联的三大要求

  要写好一副对联,大致可从三个方面着手。曰音韵、曰词句、曰意境。

  一、先说音韵。

  对联没有押韵的压力,所以音韵的要求就全体现在平仄上。

  1、仄起平收。上联的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字。

  这一条是对联必须要遵守的,也就是基本中的基本。

  2、平仄相对。上下联相应的位置,要平仄对仗,上联用平,下联则用仄,反之亦然。当然这个要求太严苛了,不容易做到。变通的办法是:关键的位置能做到平仄相对就可以了。所谓关键位置,指的是词的中心。词组末尾的那个字、以及动词一般来说要求对仗。如红花的花字,笑春风的笑字、风字。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做到这两点,格律上就大致过关了。但还有一些其它的要求,可称为进阶篇。要写好对联,这些进阶的要求,也要慢慢适应。

  3、勿连平。就是一联之中,平声字排在一起不能太多。一般来说,一联的末尾,最多只能有两个平声字,超过三个就不太好了。(仄起平收,这指的是下联)一联的中间,最多只能三连平,超过四个就不太好了。

  4、勿孤平、孤仄。就是一联之中,最好别只有一个平声字或仄声字。

  这两点要求我们平仄要叉花着来,别老一平到底或一仄到底。

  5、五七联的拗救。如果是五字联和七字联,因为跟近体诗的字数刚好一样,所以近体诗中的拗救规则也是适用的。所谓拗救,就是某处对仗不好,在这一联的其他位置做些补救,这个对仗就被修补好了。拗救的规则,说起来很繁琐,兹不表。但因为对联中五七言最常见,所以知道的话,对于对联还是大有好处的。音韵规则大体如此。下面就到了最麻烦的一个问题了:如何定一个字的平仄。

  有两种办法:

  a、全依普通话,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的字为平声字,其余为仄。

  b、全依古代。古代传承下来有韵书、韵谱。字的平仄是规定好了的。有名的如《广韵》、《平水韵》。

  这两种办法,

  a、是简单易行,但因为简单,未免就格局不高。

  b、虽烦难,但古雅。我是主张按b的标准来的。其实也不复杂。平仄之难,难点在入声字。一、六、七、八、十、铁、木这些字在古代是入声字,属仄声。但这些字到了今天的普通话里,念什么声调的都有。就是这些字扰乱了平仄分布的格局。如果能把这些字区分出来,就能知道哪些入声字混到了普通话的平声之中。把这部分字从平声剔除出去,归到仄声,就跟古代平仄分配的格局一致了。

  现代方言,有好多地方还保留了入声调。比如江苏、安徽中南部以及往下的江西、浙江、广东、福建、广西大部。北方也有一些地方保留入声的(如山西的很多地方)。如果您的方言中上举那些字读的收音很短促,或者它们的声调相同,但跟“衣、路、妻、趴、时、墓”的声调不同,那恭喜您,您的方言有入声。没有入声调的地方就要困难一些。但并不是毫无办法。比如西南诸省。方言中念第二声而普通话不念第二声的(如木、八、六等字),基本上是古代的入声字。

  再不行的话,只好借助工具书了。

  总之,依方言而言,大概百分之三、四十的人可以凭自己的方言判断入声字。没有入声的地区,稍下功夫,依据自己的方言和普通话,也能推测出大部分的入声字。所以,以b作为标准并非遥不可及。

  平仄举例:

  野老溪边沉冷月,英雄大漠直孤烟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边、沉、月,这些位置比较重要。月、直为入声字。

  冬夜灯前夏侯氏读春秋传,东村路口西门记迎南北商

  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夜、前、氏、读、秋、传,这些位置比较重要。(氏、记不对仗,有点可惜。但此联难度很大,鄙人才浅,只好在格律上退一步了。)读、北为入声字。

  散曲自元以来千余年靡音未已,周钟入墓之后百十世正声不闻。

  仄仄仄平仄平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

  上联连平。(申明,上联都是别人的,不关我事)这副对联倒是很有情趣,只可惜上联连平太多。如果改成“自元以降千余载”就好了。曲、入、百、十、不为入声字。

  二、次说词句。

  基本要求。

  1、勿重字,就是上下联相同位置,不能是相同的字。如:我是谁,你是猪。就不行了。这方面,实字要求高一点,虚字(之乎者也等)要求低一点,如果重了虚字,也可以接受。另外,上联用过的字在下联其他位置也以不出现为妙。比如:我观涛哥是君子,涛哥视我如小人。就不太好了。

  2、词性能对上,实字对实字,虚字对虚字,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如,凤姐对涛哥,挺好。凤姐对征婚,凤姐对清华,就不好了。孙行者对祖冲之,挺好。孙行者对猪八戒,就不好了。

  进阶要求,不光词性能对上,词的语义小类也能对上。比如季节,春夏对秋冬。四方,东西对南北。颜色,红黄蓝对绿赤紫。上联赋诗,下联可对个听曲、舞剑什么的。要是对撒尿、偷人就不好了。

  总之,这方面精益求精,需要雕琢,也需要一些词汇储备,就不多言了。

  三、最后说意境

  意境是最难说的了。对联不是凑两句话,让它们各个位置都符合音韵、词句的要求就完事了。对联最妙的地方是要生出情趣来。生出情趣的办法很多,这里略举一些。

  最常见的是构图。就是两联都表意生动,构成两幅相应成趣的图画。如:孤舟远去青山小,落日西沉斜影长。两幅图都描摹动景。再如:时常对月吟新句,从未向妻念旧人。结了婚的男人看了下句,估计会会心一笑。如来蓄发真容改,参商相逢星斗移。如来蓄发,言不可能之事,参商相逢,也是不可能之事。以上是顺对,就是两联意思相近。还有反着对的,如:

  一、溪头柳浪莺声软,塞外雪寒马鸣长。上下联迥异,形成强烈对比。

  二 、藏典故,藏名物制度。如:拂袖胡归去,动幡不是风。上联说陶渊明故事,下联讲六祖惠能公案。再如,举杯邀月影双醉,醉里挑灯剑朦胧。上联用了李白的诗,下联借了辛弃疾的词。再如:南屏晚钟霜月醉,翠湖春晓艳阳红。南屏晚钟,古词牌,亦为歌名。翠湖春晓,古曲。

  三、谐音双关。如:眼前一簇园林,谁家庄子;画中数行青山,哪里孔丘?庄子,既指庄园,也指先秦时代的人物。孔丘既指山丘,也指孔子。再如:百里烟溪出岫谷,石径方塘伴人家。上联暗藏古人名“百里奚”,下联以石敬瑭相对。

  四、一联中用很多相同的字。如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朝潮同用一个朝字,在古代是可以的。

  五、利用汉字的结构特点。如:海深波涛浅,赋贵贩贾贫。此木是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等等。

  还有回环什么之类的,暂不表了。

  最后,才气所限,音韵、词句、意境三美难聚,难以兼顾。比如 :百里烟溪出岫谷,石径方塘伴人家。里、径同为仄声,溪、塘同为平声,出、伴同为仄声(出是入声字)。在音韵上做得比较差,都没能对仗。碰到这种情况,我是求意境而舍音韵、词句。我觉得这样会玩得开心一点。

  拓展:写春节对联的具体要求

  春联既是根据我国古代骈体文衍生出来的一种新文体,又是借鉴了我国诗歌传统的文学形式。它与古代的骈体文和诗歌不同,是一种特有形式的独立文体。尽管律诗或骈文中的对仗句,往往就是绝妙的对联,但只有在它们脱离律诗或骈文而独立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它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形式上成对成双,两联彼此相“对”,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譬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这副春联每联都是七个字,上下联字数相等,这是春联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也有另类的现象。在1916年窃国大盗袁世凯一命呜呼之后,全国人民奔走相告,欢欣鼓舞,手舞足蹈。四川有一位文人,声言要去北京为袁世凯送挽联。乡人听后,惊愕不解,打开他撰写好的对联一看,写着: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

  人们看后,不禁哑然失笑。文人故意问道:“笑什么?”一位心直口快的小伙子说:“上联的‘袁世凯’三字,怎么能对得住下联的‘中国人民’四个字呢?”这个文人听了“哧”的一声笑了起来,说:“对了,袁世凯就是对不住中国人民!”这个故事虽然说的是“挽联”的事,而“挽联”也属于对联的一种,这就说明无论春联还是其他的对联,都必须做到上下联字数相等,如不相等,那只能是极个别的另类。

  第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

  就是说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上下联的词性,就是说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要对等排列,既要相同,又要相对。如刚才列举的“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每联都是三个词组,即: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上下两联词组相同。这副春联里的“新”、“佳”都是形容词。“春”、“岁”,“富贵”、“平安”都是名词。“年年”、“步步”都是副词,“好”和“高”都是动词。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

  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相传纪晓岚一次南行来到杭州,一位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宾主之间联句对答。纪晓岚才思敏捷,出口成联,友人心悦诚服,夸他为北国孤才。晓岚则不以为然地说:“北方才子,遍及长城内外;老兄之言从何谈起?”友人道:“前几年我曾到北方去,带去一个上联,竟然没有人对得上来。”晓岚半信半疑,问道:“老兄你出了什么句子,竟让对方对不出来?”他的友人就顺口念出了上联: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纪晓岚听罢哈哈大笑,说:“这样简单的出句,是他们觉得不屑于回答,才表示不会对的!”这位友人不解地问:“那么,下联应该怎么对呢?”纪晓岚脱口而出道: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二短。这位友人听了,不仅寻得了下联,还十分佩服纪晓岚的才智超群。这副“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二短”的对联就做到了平仄相调,达到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的艺术效果。

  第四,切忌合掌。

  所谓“合掌”,语义重复,浪费笔墨。譬如旧时商家常用的春联,有一副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这副春联平仄合律,对仗工整,而且与爆竹声中“恭喜发财”的气氛相协调,很受商界欢迎。但深一步研究就会发现,“通四海”和“达三江”是一个意思,语义重复,对联的术语就叫“合掌”。七言联一共才十四个字,其中六个字表达的是三个字的内容,这就导致语义重复。对联是文章中最精练的文体,决不允许浪费笔墨。为了以较少的文字提供较多的信息,必须避免上下两联说同一意思。例如,在新春联中用“震乾坤”对“惊世界”,“发祥光”对“腾瑞气”,也都是语义重复,都属于“合掌”的毛病。

  第五,选好对联的横披。

  横披,又叫横批,横额,横联。横披除挽联、寿联之外,大部分都要用。横披与对联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好的横披,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换句话说,一句横披,就是一副对联的内容的升华,是对联的主题,更是点睛之笔。横披在写作手法上,常见的可分为三种形式:

  一是对联写意,横披题名,如“欢度春节”、“新春大吉”等,直接点名贴春联的目的;

  二是对联写意,横额点睛,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的横披是“吉星高照”,则是揭示出实现对联内容的关键所在就是“吉星高照”,属于点睛之笔;三是联披互补、相辅相成,如,“减负恤民,浩浩东风常送暖;扶贫解困,潇潇春雨总关情”的横批是“前程似锦”,则是与对联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既揭示出百姓对党中央“常送暖”和“总关情”的无比感激之情,也赞颂了党前程远大,辉煌灿烂。横披多为四字,过去写横披是从右往左横写,现今多从左往右写,从右自左写当属正式写法。贴横披应贴在门楣的正中间,其字体应与上下联风格一致,上下呼应

【对联的三大要求】相关文章:

对联平仄的要求09-23

对联的基本对仗格律要求(通用6篇)02-11

墓碑对联7字对联02-24

精选经典对联07-20

经典的对联02-03

兔年对联_兔年对联_春节对联精华10-07

实习目的与要求05-20

报告撰写的要求03-28

实习目的及要求12-27

论文写作的要求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