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老舍:北京的春节

时间:2023-12-21 07:27:44 对联 我要投稿

老舍:北京的春节

老舍:北京的春节1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老舍:北京的春节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艺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作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时,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还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小孩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争取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技能。

  多数的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除了悬灯,广场上还放花合。在城隍庙里并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来。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在旧社会里,女人们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电影——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腊月和正月,在农村社会里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而猪牛羊等也正长成,所以大家要杀猪宰羊,酬劳一年的辛苦。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社会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在旧社会里,过年是与迷信分不开的。腊八粥,关东糖,除夕的饺子,都须先去供佛,而后人们再享用。除夕要接神;大年初二要祭财神,吃元宝汤(馄饨),而且有的人要到财神庙去借纸元宝,抢烧头股香。正月初八要给老人们顺星、祈寿。因此那时候最大的一笔浪费是买香蜡纸马的钱。现在,大家都不迷信了,也就省下这笔开销,用到有用的地方去。特别值得提到的是现在的儿童只快活地过年,而不受那迷信的熏染,他们只有快乐,而没有恐惧——怕神怕鬼。也许,现在过年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可是多么清醒健康呢。以前,人们过年是托神鬼的庇佑,现在是大家劳动终岁,大家也应当快乐地过年。

老舍:北京的春节2

  《北京的春节》这是一篇非常平实的文章,记叙了北京过春节期间的一些日子一些习俗一些事情,反映了作者对于现代生活的一些看法。

  我想对于文章内容这里没有必要多讲什么,大致就是叙述了一些节令有什么习俗,吃些什么食物,做些什么活动。

  全文当中也没有太大道理的阐述,可是我隐约能够感受到作者在讲述些什么。我想,作者应该是告诉当代的人们沉浸在繁忙工作当中,不要忘记了生活的乐趣,不要一味地只晓得工作,应该注意下传统节日的美好,回味下生活,体会生活的乐趣。

  我认为作者抒发的这个道理尤其是说给当今在北京这样大城市当中的人们,不要一步步淡化我们的传统节日,我们的春节原本年味是那么浓,一年当中如此高兴,而如今变得不怎么热闹了,恰恰是人的思想观念有些转变了。而这个转变是否真的是我们要的,还是我们更渴望曾经过春节的那份喜庆呢?作者没有给出一个肯定回答,只是告诉我们应该快乐生活,要用心生活,体验其中的快乐。

  这篇《北京的春节》文字,值得当今的人们阅读、思考。

  老舍的《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篇读了匆匆这篇课文,使我感慨万分,《匆匆》一文写了时间飞快的.流逝和作者对时间的惋惜。

  当我读到“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这句话时,我的感触很深,细想一下,我也已经读了六年书了,不知道,从我手中已经溜去了多少时间,多少日子?这些日子里,时间总会从我身边溜去,不管是在吃饭时,洗手时。时间都已溜去。时间老人不会给一个人多一秒,也不会给一个人少一秒,我们浪费的时间加起来,也是一个很长的时间。

  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是匆匆的。时间一去不复返,不会回来,也不会停留。光阴似箭,时光如梭。时光总是在我们不经意间溜走。时光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眨眼间时间就已经溜走了。而想想自己,还不珍惜时间,起床时,还赖在床上不起,要爸妈叫才起来;看电视时,还总是忘记写作业;吃饭时,还总是吐吐吞吞的。这期间我浪费了多少时间啊!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写作业,可我却一直分心,没有好好写作业,写作业时我又发呆,不想写作业,在写作业时,又走神,在想:今天晚上吃什么?回过神来,要写作业,又想去上厕所,开始写作业,写着写着又玩起了笔,拿着笔转来转去的。,这样一直分心,不认真做作业,一直分心在做其他事,不认真做作业,就是在浪费时间。本来只需要20几分钟就能写完的作业,我足足写了一个多小时才写完,这期间我浪费了多少时间啊!

  我们要好好的珍惜时间,过去的日子已经浪费了很多时间了,那么就从现在开始,珍惜时间。

老舍:北京的春节3

  刚刚考完试,爸爸妈妈就叫我预习下学期的内容,心里很不高兴,快春节了,并且刚考完,不让人家休息一下,太“法西斯”了。

  机械的翻着书本,想到春节,居然就看到有一篇《北京的春节》,不想被吸引住了。

  原来的春节多热闹啊。照这个日子计算,现在也该为春节准备了。过去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可现在呢?没有一点节日气氛,而且还不许玩,唉。现在人们过年的方式和习惯一点都已经找不到像老舍先生眼中的`样子了。腊八粥、麻糖、饺子,我很少吃,甚至没吃过,过去过年吃的,应该很好吃吧,可没有了。现在我吃的是汉堡、薯条、可乐,当然,味道也不错。

  真想回到过去,大吃一顿,痛痛快快的玩,过去春节可要放一个月啊!

老舍:北京的春节4

  开篇想了想,最后选了从最近在读的老舍的《小时候真傻,居然盼着长大》,里面有一章《北京的春节》,刚好才过完春节,有些情感共鸣,这是动笔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点,就是开篇提到过的,这些年一直静不下心。这是我这几年一直在反思,同时也不断找机会安慰自己麻痹自己的一个状态,自家知自家事,按我的习惯,老舍的这本书不在我的书单上面。因为内心的浮躁,这些年读的书都很功利,实用为上。要么是专业相关的,要么是最近的时事热点,再就是一些故事性强的热门小说,还有一些网络爽文,不用费脑子。这本散文式的书不符合我近两年的喜好。但本着打发时间的心态,翻开看了几眼,触发了春节的情感共鸣;同时还收获了一些内心的宁静。

  嗯,就是内心的宁静。最近我静下心来反思最近几年的经历,家庭给了我很大的'正能量,有相爱相契的爱人、可爱的女儿正在茁壮成长,虽然因为种种原因导致小家聚少离多。而工作上虽然有所发展,但受大环境大形势的影响,责任越大压力越大;加上自身内心或性格的原因,有些事情看的太透又太放不下,感觉内心总是处于一种虚浮的状态,压力较大,连睡眠质量也有所下降。所以我也会做一些事来探索或期望达到内心的宁静。比如,会想想以前的一些趣事,所以才会被老舍的《北京的春节》所触动,怀念起儿时的快乐和不快乐。

  儿时的春节之所以难忘,也可能和时代背景有关。那会儿物质还没有今天这么富足,一年就盼着过年有各种好吃的,而现在因为平时就能吃到想吃的,没有所谓的“延迟满足”,所以就显得没有那么令人期待和向往,那种快乐也就要淡几分,或者说这份快乐已经被想分解消耗在平时了。快乐的总量是守恒的,因为被均摊了,所以没有以前那种猛烈而集中供应来的那么令人念念不忘了。

  儿时的春节之所以难忘,除了物质丰富带来的变化,可能还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有关。那会儿在农村,父母一年春耕秋收,整个冬天整体而言也没什么活计,有些头脑灵活的、有点门道的去周边做些零工赚点零钱,周围人都差不太多,没有那么多“内卷”:母亲们坐在稻草垛、墙根下晒着太阳,一针一线给一家人纳棉鞋底、缝新棉服,唠唠东家长西家短;父亲们披着外套,叼着烟背着手,村前村后到处溜达,或聚在一起打扑克麻将,周围都是一种悠闲淡适的氛围。

  快临近春节时,大家才开始忙碌着准备年货:各家都要熬麦芽糖(石磨将小麦磨碎成汁后反复熬制,同时还需要强力拉扯,孩童会比较谁家的糖更白更嫩更甜;还有麦芽糖加芝麻的“麻叶子”)、油炸“翻饺子”和“荷叶子”、糊豆饼,还有卤菜(正月的主菜就是这个,包括猪肉、鸡肉、鸡蛋、海带、莲藕等等)。临近除夕前最后几天,邻居间还要一起相约赶集去买对联、祭天祭祖的鞭炮香纸、一些平时不怎么买的零嘴水果,还有正月初拜年要用的水果罐头(互相拜年的礼品交换,也可以借用别人的倒腾一下,如果自己准备了最后剩下的就会留给小孩子作为零食或是开学后带去学校当午餐)。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各种烟花鞭炮,虽然花样种类比较单一,远没有今年的“加特林”这种网红款火爆,但也让我们充满期待和喜悦。另外,男孩子一般没人必不可少的还有一把玩具枪,说起这个,小时候的我一直困惑于为啥我非常珍惜,小心翼翼生怕我的玩具枪被磕到碰到,但是它的生命还是依然非常短暂,都熬不过春节就得坏掉,后来才明白,塑料制品,十多块的玩具,确实没法保留到下一个春节。

  儿时娱乐方式单一,我们过年时都会东窜西跳,拿着鞭炮到处扔:水坑、坛坛罐罐、牛粪......现在的孩子,有了手机、平板,对这些积极性和热情就没那么高了。今年我们小家在广东一个海边小镇过年,春节不禁烟花,我买了好几百的烟花鞭炮,结果我4岁的女儿兴趣不大,最后临走时,鞭炮都没放完。各个时代的孩子有各个时代孩子的快乐,只是这种快乐带给他们的快乐能持续的记忆时长不同而已。

  到了除夕那天,亲戚之间彼此亲近的几家还会互相串着去对方家里吃团年饭,一般是父母彼此住的不远的兄弟姐妹、外公外婆家。团年饭之前也是要放鞭炮的,然后大家坐在一起,吃着丰富的团年饭,天南海北的聊着天,说说最近听说的并且可能已经说过很多遍的家长里短,氛围热闹而轻松。有时候母亲还要考虑月初月末坚持素食多年的外婆,安排团年饭时错开一些,好让外婆也能吃上女儿准备的美食。

  到了晚上,父辈们会继续围炉聊天,小孩子会打着瞌睡听着大人的嗑;或者会聚在一起看春晚,早先几年电压不稳,离村里变压器远的人家里电视都打不开,大家只能去离变压器最近的几家人家里看。当然,快到跨年那一刻,各家都要赶回去准备祭天,需要焚香烧纸放一挂大鞭炮,盛放大鞭炮的长竹子又长又粗,有时候需要我们帮忙扛着,并且这个竹子和鞭炮渣在正月十五之前是不能挪动和清扫的。老舍《北京的春节》有一句话:以前,人们过年是托神鬼的庇护,现在是大家劳动终岁,大家也应当快乐地过年。我觉得这句话今天也适用。

  过完除夕夜,初一一早要去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拜年,还要去祭祖坟。然后就按照距离和关系亲疏去亲戚家拜年,小孩子们都非常开心的跟着一起去收压岁钱,当然这些最后都被父母帮忙“存”起来了。正月前几天大家都忙着拜年,有时候会来不及吃饭;等到初十左右,母亲会准备一桌丰富的菜肴,去请之前来家里拜了年却没来得及吃饭的人一起吃顿饭,或者去其他家完成这种同样的仪式,等到正月十五再各家团个圆之后就各自开始新的一年。后来,随着年岁的增加,邻居亲戚有些外出去广东等沿海地方打工,他们会在初八前后迎来一拨离乡高峰,然后正月十五之后还有一拨。再后来,我上学了,也离开了;上班了,离开了......

老舍:北京的春节5

  今天,我怀着愉快的心情阅读了《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说作者用充满京味的语言来描述了一幅北京春节热闹的场景,表达出作者对北京过春节习俗的喜爱之情。

  北京的春节是热闹、喜庆而隆重的。

  这篇课文紧紧围绕着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初一和正月十五的相关场景。感受到春节习俗的丰富多彩和深刻的内涵。文中以“时间”为线索,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课文的最后一段以“承上启下”的作用写“一眨眼就到了残灯末庙。”同时,这一段与课文首句相呼应。

  老舍爷爷在这篇文章中,各用了一句话来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作者以自己老家的风俗来写过年的场景。

  我们这一带地方的风俗就跟北京不怎么相同,我们这个的地方过新年不赶庙会,而北京就赶庙会。我们这个地方大部分都还是和北京相同的----贴对联,穿新衣,拜年,吃团圆饭,守岁等。我们这一带小孩也跟北京小孩过年差不多,都会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买一些爆竹,买些玩具,还买些零七八碎而的东西。

  北京的元宵节就跟春节差不多,都非常的.热闹。而我们这一带不如北京热闹。过元宵节我们开始吃元宵,闹元宵。可高兴了

  这篇课文给我留下影像最省的除夕前,孩子们要做的三件大事----买爆竹、买零七八碎儿的食品、买各种玩意儿。因为这些事情也是我们过年时喜欢做的。

  我从这篇课文中感受到了大家的幸福,团圆的美好愿望。那丰富多彩的名风名俗,写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风俗,文化传统。

老舍:北京的春节6

  完《北京的春节》我了解了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老舍:北京的春节7

  教学目标:

  1.通过归类识字的方法读准轻声词、儿化词、多音字;通过讲授与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杂拌

  儿、正月、万象更新、腊月、腊八”等词的意思。

  2.通过列表梳理的方法,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

  3.通过朗读感悟,联象拓展等方法体会北京春节的年味儿;并在此过程中体会作者围绕中心详略得

  当地描写的写作特色。

  4.感受春节这一中国传统的丰厚博大。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列表梳理的方法,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通过朗读感悟,联象拓展等方法体会北京春节的

  年味儿;并在此过程中体会作者围绕中心详略得当地描写的写作特色。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感北京春节的氛围

  1.事先板书课题,说说感受,读出不同的读法。了解“春节”“北京”。

  2.提示本文作者。

  3.过渡:老舍是一个老北京,这么一个老北京写这个具有文化底蕴的老城市的传统节日,又会透出怎样的京味儿和年味儿呢?请同学们读读这篇文章。

  4.这篇课文的用词很有特色。归类出示字词,指导学生读好。

  轻声:饺子 榛子 栗子 风筝 规矩 掺和 红火

  儿化: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 玩意儿

  (通过读文中句子,了解“杂拌儿”。)

  多音:万象更新 正月 间断 分外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俗称“过年”。

  腊月:农历十二月。

  腊八粥:腊八即腊月初八。在腊八这一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

  空竹:用竹木制作,中空,能发出响声的一种传统健身玩具。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也称“上旬”。

  小年:农历中的节日。在腊月二十三日,旧俗在这天祭灶。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后的一天。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娴熟:熟练。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晚。因为这一天叫上元节,故晚上叫元宵。课文中指元宵节(又称灯节)的一种应时食品,南方称“汤圆”。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正月初一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

  3.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4.交流汇报,老师相应出示幻灯片: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5.请学生说说“北京的春节是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生1:热闹、忙乱、喜庆、团圆……

  生2:春节两大形容词:清闲、忙碌:所谓清闲,在过年的时候最闲,不用收割庄稼、施肥、或播种,因为时候不对,想干也干不成;所谓忙碌,大家伙儿买这个买哪个,四处采购,四处拜年逛庙会、看花灯、洗宅子等,所以人们忙碌。

  二、 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

  1.过渡:老舍是怎样写出北京春节的这些特点来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文章,完成这份表格。

  既然是填表可要注意简洁,尽量用几个关键词来表示。填好后,同桌之间可以讨论核对一下。

  出示表格:(时间、风俗栏内容待学生填。)

  时间 风俗

  腊八 :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除夕: 赶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年画、灯火通宵、鞭炮不绝、吃团圆饭、守岁

  正月初一: 拜年、逛庙会、逛天桥、听戏

  正月十五: 挂灯、吃元宵

  正月十九:残灯末庙,春节结束

  2.交流小结,北京的春节何时始,何时终。随机理解“腊月”“正月”。了解文章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集体交流:

  详写: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

  略写:准备年货,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

  三、感受北京春节的年味

  1.师:同学们通过学习,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透过这么一个表格看到了老舍眼中北京的春节印象。老舍选取了春节一个多月中的其中六天来写,如果让你选其中的一天去经历一番,你喜欢哪天呢?

  预设:除夕 元宵(根据学生的实际回答,随机重点教学“除夕”与“元宵”两天。)

  (1)除夕:

  1)师:除夕一到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就到了!

  请生自读。

  2)说说读着这段文字,看到了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

  (2)引导学生理解“除夕真热闹”。体现在哪呢?

  生1:体现在大家做相同的事: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生2:体现在大家都很兴奋: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生3:体现在浓浓的亲情: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①人们的活动:“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了新衣”、“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除夕对人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说明大家都在庆祝除夕,语言严谨。

  ②味、色、音: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味道美,家家饮食丰盛;

  “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颜色喜庆;

  “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从声音感受很喜庆、很热闹;

  师:一句话一番景,老舍的语言异常简炼,高度概括,却一下子把除夕的热闹繁忙的景象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既写出了人们的繁忙喜庆,又写出了满城的鞭炮不绝,还写出满街的红火绚丽,写得有声有色、热闹非凡!

  指名读。

  齐读。——教师指导孩子朗读:(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3)师:不光如此,同学们再来看: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我们可以看到那是“家家”的热闹。我们再读下去——“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如果我们也用刚才一样的叠词来说的话,那是怎样的热闹呢?……(概括出“人人”“处处”“时时”“户户”)

  4)师:怪不得老舍谈起除夕,一开口便说——除夕真热闹。

  齐读出热闹。

  (2)引述“正月初一”:

  1)引读这一部分,说说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有什么不同。

  理解“截然不同”。

  2)体会初一的早上为什么如此安静?

  预设:因为除夕实在太热闹了。

  为了下午能继续热闹。

  3)引读下午的情景。

  ②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传统习俗,人们轻松;

  “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小孩子自由自在的玩耍,玩的花样很多,令人向往。

  (3)正月十五:

  1)写元宵节的内容有两个自然段。请同学们读读,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清楚元宵节的情景的。

  2)请学生读读两处写灯的地方。说说我们眼前一下子展现出了怎样的情形?

  生1、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生2、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生3:观灯的人多,热闹。

  “数量多”可引导学生抓住“处处、整条街、几百”“街上有灯,家中有灯”等;“种类多”可引导学生抓住“玻璃的、牛角的、纱灯、冰灯、长龙、走马灯、宫灯、纸灯”等等。

  出示画面,指导学生读好两个部分。

  3)用文中的一句话说,正月十五怎样?引读——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4)思考老舍写正月十五的花灯,仅仅是在写灯吗?

  体会人多、热闹。

  5)师引读:在这红火而美丽的元宵节,大家小巷,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笑语连天,怪不得老舍先生说“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在这红火而美丽的元宵节,家家户户、男女老少观灯赏月品元宵,心情多么舒畅,怪不得老舍先生由衷赞叹“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2.师:在老舍眼中,北京的春节是——,是——,也是——,这是老舍眼中的北京的年味儿!

  板书:年味儿

  3.了解文章写作的详略

  师:北京的春节很长,有一个多月,可是老舍却只选了这么六个特殊的日子;而在这六个日子中,

  老舍又只选了其中的几个日子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你们看出来是哪几个日子了吗?

  生答。预设: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请生说说他为什么这么安排。

  预设:这是北京的春节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日子,是最热闹的日子。

  师:是呀!老舍就是这样抓住了几个典型的日子,有详有略地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他的文字并不华丽,但是却一下子把北京春节的热闹景象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1、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四天,因为这四天是北京人过春节的序曲和三个高潮,是春节中最重要的日子,因而做了具体的描述,而略写了其他的内容。这样就做到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使读者对北京独特的风俗习惯印象深刻。

  1、引导学生畅谈:作家的语言文字给你留下怎样的感觉。

  生:诙谐、轻松、幽默……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四、品味北京春节中的孩子

  1.过渡:北京的春节不仅仅因为有了这些年味儿而美丽,更因为有了孩子而显得格外热闹。请同学们找找课文中描写孩子的语句。

  2.出示。齐读。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3.师:春节里,孩子们都在干些什么呢?

  4.师:我想大家春节里也一定有很多美好的回忆。那么就请同学们拿起笔来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来写一写,让我们大家都来一起分享一下自己的快乐。时间五分钟。

  交流:

  五、比较不同人眼中的春节

  1.师:春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街上总洋溢着我们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北京更是如此。孩子们欢喜,老舍也欢喜!这同样是老舍眼中的年味儿!

  下面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看看不同的作家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请生自读阅读链接材料,体会与《北京的春节》的不同处。

  2.交流:

  (1)梁实秋《过年》

  1)体会他的并不特别喜欢。

  2)体会他的其实挺喜欢。

  3)了解明贬实褒的写法。

  (2)斯妤《除夕》

  1)老舍抓大场面,斯妤则写一个家庭。

  请学生读读最喜欢的语句。

  2)一个家庭都如此热闹,整个村子就更热闹了。

  3)抓局部,反映整体的写法。

老舍:北京的春节8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民族过春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语言大师老舍,用他的大笔、风格、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让我们无不感受到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也让我们领悟到了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作者先从春节我们要吃的“腊八粥”、“腊八蒜”写起,给文章添加了许多乐趣,把食物描写的非常的到位。还把春节孩子们要干什么事写了出来。放鞭炮是男孩子们的乐趣。春节前几天,大人们都很忙,因为店铺很快就关门,所以必须在春节前把食物准备好,每到除夕的`那一天,大家们更忙了,晚上的时候,家家户户的门上贴上了对联,家家户户都飘着酒肉菜的诱人香味,鞭炮声不断的响起。家家户户的灯到晚上都是亮的,除了很小的小孩子在睡觉,大家都很愿意等新年的钟声响起,等待凌晨烟花的升起。家家户户的喜庆,给春节添加了积分绚丽的色彩,让春节更有气氛。过年了,孩子们肯定都是拜年去了,大人们给红包,孩子们还玩鞭炮,这样的喜庆一直持续到春节结束。

  春节,一个喜庆的节日,给中国添加了许多的色彩,让传统的中国更红,更绚丽!

老舍:北京的春节9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就开始了。

  腊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到年底,蒜就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

  到了腊月十九日,学生们开始放年假了。他们第一件事是上街买爆竹和玩具,贴近年根就去赶集买年画了。

  到了除夕可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漂亮的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通宵灯火,鞭炮声日夜不绝。出门在外的人,必定要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

  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人们走出家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同时,城内城外的庙会也开放了,小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可以骑毛驴,看美景,还能买到春节特有的.玩具。

  元宵一上市,春节的高潮就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灯火通明,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是玻璃的,有的是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纸灯、有的灯里面还有叮咚作响的小铃铛呢……除了看灯,人们还会吃元宵,预示着新的一年快乐吉祥。

  一转眼,到了正月十九,春节就结束了。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

【老舍:北京的春节】相关文章:

老舍《北京的春节》读后感10-17

《北京的春节》 教案03-03

《北京的春节》教案02-03

北京的春节教案03-08

北京的春节反思06-13

北京春节的资料02-13

北京春节的风俗12-07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02-08

《北京春节》教学反思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