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答南元善读后感

时间:2022-02-25 10:47:1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答南元善读后感

  王阳明先生这篇《答南元善》写于1526年,是给学生南元善(正名叫南大吉,人们多用此称呼)的一封回信。下面是CN人才网给大家整理的答南元善读后感,欢迎参考。

答南元善读后感

  王阳明先生这篇《答南元善》写于1526年,是给学生南元善(正名叫南大吉,人们多用此称呼)的一封回信。南大吉在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进士及第,阳明曾为南大吉的座主,故大吉实为阳明的门生。他曾在浙江绍兴任知府,与王阳明有过一段密切的交往,深受阳明心学影响,其思想也从原来笃信程朱而转向阳明心学。特别是对王阳明的《传习录》推崇有加,说其可“朝观而夕玩,口诵而心求”,他笃信致良知之学,称其学“以致良知为宗旨,以慎独改过为致知工夫”,以追求“道化”为理想境界,并特别告诫人们要警惕陷入“物化”之中。南大吉是明代中期关学学者之一,他尽力在关中传播王阳明心学,被称为“关中有王学之始”,关学学术走向也由此而发生了变化。

  因当朝厌恶王阳明心学,南大吉受到牵累,加之其性格刚正,与当朝权贵也多有不合。在1526年,南大吉突然被贬黜,从绍兴知府任上罢官回乡。然而,南大吉并未因被贬黜而放弃对学问的追求,他给阳明先生的信中只字不提罢官一事,使阳明先生甚感安慰。阳明先生这篇《答南元善》就是接到南大吉信后的回复,在此封信中阳明先生十分赞赏了南大吉被罢官仍把荣辱得失置之度外的态度。

  在这封《答南元善》信中,阳明先生提到面对人生的挫折,有三种人,一种是“高抗通脱之士”,他们能“捐富贵,轻利害,弃爵禄”,但他们多数还没有入道;第二种是避世之徒,他们或“好于外道诡异之说”,或“投情于诗酒山水技艺之乐”,或“奋发于意气”,“感激于愤然”,“牵溺于嗜好”,但后来就慢慢疲倦懈怠,“忧愁悲苦”;第三种就是“有道之士”,他们“良知之昭明灵觉,圆融洞澈,廓然与太虚而同体”(这里太虚即指太极),“而无一物能为太虚之障碍”,从而达到不“慕富贵”,不“忧贫贱”,对诸如“欣戚得丧,爱憎取舍”之类现象,都能超然其外。

  王阳明肯定了南大吉的为人和学问,称之为“关中豪杰”,他盛赞南大吉持守人生大道,鼓励他做“有道之士”,心中良知昭然,达到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读了这篇书信,深刻感受有三。一是感受到阳明先生对富贵功名利禄的轻视和超然脱俗、不染尘埃的圣人之心;二是感受到他对大吉这种人才的爱惜,一连两句“元善自爱!元善自爱!”充分体现了他和南大吉之间惺惺相惜的师生情。三是感受到阳明先生的心学在当时未得到当朝的认可,连推崇他心学的人也受到被贬官的遭遇,而他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仍坚持致良知心学,成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伟人,实属非常不易。

  原文:

  别去忽逾三月,居尝思念,辄与诸生私相慨叹。计归程之所及,此时当到家久矣。太夫人康强,贵眷无恙,渭南风景,当与柴桑无异,而元善之识见兴趣,则又有出于元亮之上者矣。近得中途寄来书,读之恍然如接颜色。勤勤恳恳,惟以得闻道为喜,急问学为事,恐卒不得为圣人为忧,亹亹千数百言,略无一字及于得丧荣辱之间,此非真有朝闻夕死之志者,未易以涉斯境也。浣慰何如!诸生递观传诵,相与叹仰歆服,因而兴起者多矣。

  世之高抗通脱之士,捐富贵,轻利害,弃爵录,决然长往而不顾者,亦皆有之。彼其或从好于外道诡异之说,投情于诗酒山水技艺之乐,又或奋发于意气,感激于愤悱,牵溺于嗜好,有待于物以相胜,是以去彼取此而后能。及其所之既倦,意衡心郁,情随事移,则忧愁悲苦随之而作。果能捐富贵,轻利害,弃爵录,快然终身,无人而不自得已乎?

  夫惟有道之士,真有以见其良知之昭明灵觉,圆融洞澈,廓然与太虚而同体。太虚之中,何物不有?而无一物能为太虚之障碍。盖吾良知之体,本自聪明睿知,本自宽裕温柔,本自发强刚毅,本自齐庄中正文理密察,本自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本无富贵之可慕,本无贫贱之可忧,本无得丧之可欣戚,爱憎之可取舍。盖吾之耳而非良知,则不能以听矣,又何有于聪?目而非良知,则不能以视矣,又何有于明?心而非良知,则不能以思与觉矣,又何有于睿知?然则,又何有于宽裕温柔乎?又何有于发强刚毅乎?又何有于齐庄中正文理密察乎?又何有于溥博渊泉而时出之乎?

  故凡慕富贵,忧贫贱,欣戚得丧,爱憎取舍之类,皆足以蔽吾聪明睿知之体,而窒吾渊泉时出之用。若此者,如明目之中而翳之以尘沙,聪耳之中而塞之以木楔也。其疾痛郁逆,将必速去之为快,而何能忍于时刻乎?故凡有道之士,其于慕富贵,忧贫贱,欣戚得丧而取舍爱憎也,若洗目中之尘而拔耳中之楔。其于富贵、贫贱、得丧、爱憎之相,值若飘风浮霭之往来变化于太虚,而太虚之体,固常廓然其无碍也。元善今日之所造,其殆庶几于是矣乎!是岂有待于物以相胜而去彼取此?激昂于一时之意气者所能强?而声音笑貌以为之乎?元善自爱!元善自爱!

  关中自古多豪杰,其忠信沈毅之质,明达英伟之器,四方之士,吾见亦多矣,未有如关中之盛者也。然自横渠之后,此学不讲,或亦与四方无异矣。自此关中之士有所振发兴起,进其文艺于道德之归,变其气节为圣贤之学,将必自吾元善昆季始也。今日之归,谓天为无意乎?谓天为无意乎?

  元贞以病,不及别简,盖心同道同而学同,吾所以告之亦不能有他说也。亮之亮之!

  心得感悟

  王阳明先生这篇文章是写给学生南元善的一封信,南元善是阳明先生的门生,曾在浙江绍兴担任知府,深受阳明心学影响,曾经说先生的'学说可“朝观而夕玩,口诵而心求”,他笃信致良知之学,以追求“道化”为理想境界,并告诫人们要警惕陷入“物化”之中。南元善在关中全身心传播王阳明心学,被称为“关中有王学之始”。然而因为当时的朝廷奸佞厌恶先生的学说,南元善受到牵累被贬黜,从绍兴知府任上罢官回乡。然而,罢官一事丝毫没有动摇南元善对阳明心学的信心和坚持,这篇文章中阳明先生对他的这份坚持大加褒奖,师徒感情溢于言表,令人读罢油然而生敬意。

  读罢先生的文章,有以下几点感悟: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平平淡淡才是真

  世间对物质置身事外的人要区别对待,虽然其表象都是“高抗通脱之士,捐富贵,轻利害,弃爵禄”,但有的人根本没有入道,他们或“好于外道诡异之说”,或“投情于诗酒山水技艺之乐”,或“奋发于意气”,“感激于愤然”,“牵溺于嗜好”,但后来就慢慢疲倦懈怠,“忧愁悲苦”;而真正入道的“有道之士”应该能超然物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达到不“慕富贵”,不“忧贫贱”,对诸如“欣戚得丧,爱憎取舍”之类现象,都能超然其外。因此道来自于内心,而非呈现出来的表象。

  2、圆融洞澈是智慧,勿为欲望迷心智

  “夫惟有道之士,真有以见其良知之昭明灵觉,圆融洞澈,廓然与太虚而同体。太虚之中,何物不有?而无一物能为太虚之障碍”,人生下来都是纯净通透的,耳清目明,可是在生活中,因为受到各种外界的干扰,功名利禄、富贵贫穷的影响,逐步变得被欲望驱使,如乌云蔽日,失去了大智慧。“吾良知之体,本自聪明睿知,本自宽裕温柔,本自发强刚毅,本自齐庄中正文理密察,本自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本无富贵之可慕,本无贫贱之可忧,本无得丧之可欣戚,爱憎之可取舍。”,人性本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随时洞察我们的内心,是否仍然存在良知,如不然当省之,找到那个最真的本我!

  我自己在从事公益事业的过程中,即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一为他人的闲言碎语,甚至是亲朋好友的不解,认为公益是浪费时间,自己的企业还在创业路上,应该专心事业,哪有闲暇他顾?二为会员的误会,有工作方式的分歧,有性格的差异,有对公益和组织方向理解的偏差,即使付出很多也同样面临着一部分人的质疑、误解、否定,流汗又流泪,无数次产生“打退堂鼓”的念头;三为自己企业发展中遇到困难和瓶颈,顺境时尚有激情去弘扬公益爱心,逆境时往往会产生悲观气馁的情绪,甚至想放弃。以上种种,即是 “故凡慕富贵,忧贫贱,欣戚得丧,爱憎取舍之类,皆足以蔽吾聪明睿知之体,而窒吾渊泉时出之用。若此者,如明目之中而翳之以尘沙,聪耳之中而塞之以木楔也”,本质上仍然是修行不够,未能坚守良知之道,才会患得患失、犹豫徬徨,结果自己的力量小了,又如何去影响感化身边的人?

  3、诱惑和挫折是用来修心的,修一颗致良知的本心。

  真金不怕火炼,南元善在因为坚持传播阳明心学而被罢官的困境下,在写给先生的书信中只字不提被罢一事,相反仍然孜孜不倦向先生请教探讨“致良知“之道,可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心贵恒也!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然后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而能即为良知之道,任何挫折也好、诱惑也罢,正是考验我们的心智、修炼我们的内心的机会。很多企业家在顺境时得意忘形、盲目扩张,最终乐极生悲、盛极而衰,如牟其中、胡志标之流;在逆境时悲观厌世、消极沉沦,陷入万劫不复的泥潭,如魏东、金利斌、张树鸿之辈。前亊不忘后事之师,只要坚守致良知的本心,又何惧风风雨雨、人生起起落落?

【答南元善读后感】相关文章:

郑善阅读答案11-14

女性求职怎样答敏感问题06-12

与人为善成语解释05-29

创业要善动脑创业故事10-17

澳门传统南音说唱01-21

传统南戏正字戏12-17

南翠屏公园旅游攻略04-25

《答李端叔书》阅读答案09-27

女性面试敏感问题的巧答06-08

乔山人善琴的阅读答案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