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国学经典《道德经》读后感

时间:2021-06-21 13:52:0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国学经典《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道德经》的另一个广博在于任何人读之可以感悟出个体自己领域内的内涵和外延,今天cnrencai小编跟大家分享几篇《道德经》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学经典《道德经》读后感

  国学经典《道德经》读后感 第一篇

  闲来无事,又翻读了一遍老子的《道德经》,今日树林散步,看山川之秀丽,窥空谷之全貌,忽然有了一些灵感。

  人生漫漫,各有归宿,生活充满了各种波折,但是在那一系列的无形之中又包含着冥冥定数,远离城市的喧嚣,走入工地,归入山林,复归宁静,与大自然亲密接触,钟灵毓秀,富饶山河,地广人稀,一望无际。

  早晨的阳光下,草原、森林仿佛披上了一层薄纱,时隐时现,偶尔可见几处炊烟,鸟儿飞舞,微风游荡,一颗颗白杨在风中拨动肢体撩动舞姿。

  天山上的雪仍在消融,白雪黑土交相辉映,整齐的白杨齐齐偏向同一方向,在常年的风刮下已经屈服,田野一望无际,有的只是一些耕机,齿轮转动,土地又被梳了一次头,风在耳边吹过,轻盈的抚慰着我,不只有大地,还有蓝天,没有雾霾,天空湛蓝。一架战机呼啸而去,在天空中划过一丝白线,过了些许时间,白线扩散,逐渐变宽,像是一条纯洁的丝带挂在天边,天地间勾勒出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

  道家思想,返璞归真,在伊犁这片静土,安静祥和,走出樊篱,走向自然,心胸宽阔,景非我有,然景为目有,目中有景,心中有景,山谷下的草地,旁边亩亩麦田,几栋小房子点缀其中,茂密的树林随风翻滚,绿色的波浪彼此起伏。

  伊犁,不愧为塞外江南!鸢飞戾天者,闻景却步,人生之追求何必其他,虽一文不名,然身处其中,亦乐得其所,富人持金,腰缠万贯,已难寻之。这是原生态的风景,人与自然和谐归一,我想这便是道吧。

  道为何物?道之道复为何物?藏于实物,亦蕴我心,时常在想,吾终生奋斗,要得何物?须至何种境界?假想此时,坐拥千里之地,功名显达,钱粮锦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能如何?

  观老子智慧,小国寡民,返璞归真,在当今时代,虽有局限,然而亦有许多耐人寻问之处,有钱便是成功?有地位便是成功?有见识便是成功?非也,有之,舍之,不偏不倚,始终为一状态。拥之可造福众生,利国利民,舍之如弃敝履,解甲归田,采菊东篱,悠见南山,心中无所割舍抱怨,有便是无,无便是有,淡泊名利,宁静致远,闲坐庭前,宠辱不惊,不贪,不懒,不退,不萎,年轻学子,持之以恒,秉于心中,成功便是水到渠成,道也常驻于心。

  人事中万物,看破后有所作为,切勿迷失自己,切勿迷失方向,不得志时,韬光养晦,积蓄力量,读书,学习,健身,交友,思考,资审。

  得意之时,亦须谨慎,机会来之不易,要抓住不放,坚持,刻苦,奋进。

  功成之时,则须内敛,切勿骄横跋扈,盛气凌人,懂得自守,懂得经营。

  名就之时,四海仰识,则须身退,不争不辩,看破一切,返璞归真,归隐山林,复返自然。

  此时的我,便在山林之中,思绪万千,不成功时,融入自然,归于无极,成名之后,亦复返此地,遥想当初,倘能从一而终,坚持不懈,则为道德。

  世间万物,终归尘土,为人,处事,当上善若水,不骄不躁,不争不辩,此与儒家中中庸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非中庸之人不可,非阴阳合一者不可,非善良存真之人不可,非海纳百川,无欲则刚之人不可!有此意念,则善利万物,终为正果,也许这也就是我常常不辞辛劳,冥思苦想之所在,这更是我人生追求的目标与信仰。

  老子可为天下师。

  国学经典《道德经》读后感 第二篇

  一天,我在微信“文化传统”平台看到通知,说在YY语音课堂1月5日-9日讲《道德经》的公开课,我很激动,讲课的老师们讲解仔细认真,融会贯通讲解《道德经》这部经典。在没学习之前,我以为只是对道德的一种解释,我因此有了一种思想,我的道德很好,可以不用学习!当我听了老师们,对《道德经》讲解后,我才感觉到,老子的思想,他的哲学,总与‘道’息息相关。

  道是万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通过一个‘道’字把自然创造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从而否定了一切唯心论和宗教主义。在我看来,道的内涵就是一种客观规律,看不见,摸不着,而世间的每个细微之处都存在着道的本真。做人之道,为学之道,谋事之道,道道相关,处处都是智慧,都需要我们去发现和领悟。

  每个人都必须生活,做人为学谋事之道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颇为重要,道德有无,道德高低,决定着你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方式和成效。《老子》教我们的是修身之法,以提高精神境界,让我们学会生活。每个人都渴望着自由与快乐,而烦恼无处不在,坎坷接踵而至,若要从中解脱,主动权在自己手上。“有勇气去改变能改变的,有肚量去接受不能改变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有这样,方可身心自由,才能有更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老子》之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无为。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做,无所谓,无所为吗?其实不然。无为的精华之处在于它的玄理,有太多的人无法真正理解无为的内涵,把其归为消极避世的人生观。然我的理解有所不同,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不为所欲为,不胡作非为,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无为是顺道办事,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顺自然发展的一种高姿态的智慧。“不做也完美”从某种角度看,确实有道理。汉武帝当年并没有采取黄老之学的不为之道,而采用了有为,让汉朝走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殊不知,正是当前的文景之治的无为政策,采取了休养生息,为有为创造了机会,打下了基础。因此,汉武帝的有为也是某种程度上无为,无为是过程而非目的,我想,这样的认识,只有真正意义上悟到无为思想的精华方可理解。

  每每联系起现实的生活和社会,就越觉得他的思想之伟大。人们太多的有为让悲剧不停地上演。人心欲望之大,道德缺失,毒奶粉,毒面条,假鸡蛋,给社会带来极大的损失,社会腐败现象已经习以为常,我们呼吁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数千年前的老子早已悟到这真理,这也正说明了《老子》在当今社会乃至未来存在着巨大现实意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一书通过对道与自然的结合,阐明了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处处充满着辨证的思想,体现着最朴素的智慧。《道德经》短短五千言,字字精炼,句句精髓,篇篇精华,渗透着一丝丝美妙的让人敬佩的大智慧。

  我想用平静的心态,慢慢地品,读,看,听,思,悟,争取像老子一样,坦然地生活!

  国学经典《道德经》读后感 第三篇

  《道德经》又称《老子》、《五千言》等,为春秋时期的老子所著,全书八十一章,含《道经》三十七章和《德经》四十四章,是道家思想的主要来源。作为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该书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道”的具体化,它从人与万物的本源——“道”上阐述了道德的规律,指出万物本源“道”的行为特点就是人类应效法的道德法则,并且告诉人们,作为“道”之子的人,人的很多问题可以求“道”来解决,具体方法就是让人的思想顺“道”而行,用道性换掉人性,这个过程就叫修道。当人的思想符合了“道”时,人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获得成功,实现人生的完美。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他在处世方略中的思想也是主张“无为”。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放弃鲁莽、急于求成、违背自然规律的主观性“有为”,顺应环境发展规律守柔法刚。“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人只有去掉了私心欲望,才能放弃个人想法,而能做到事事顺应客观自然。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璋,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老子认为踮起后脚跟的人,总是不能长久站立,跨大步行走的人,反而不能快速行走,自我炫耀的人反而使自己的才能不能显明和突出,自夸其功的人,反而是自己最终没有什么功劳。“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人类的通病,竞争对手往往不在外部,而在于自身的劣根和弱点,谁能够客服,谁就能够生存得很好。

  人对最大化自身利益的理解常常是欲望与争斗,这就是人身上最典型的不符合“道”的特征,即有为的特征,这在《道德经》的修道体系里叫“人性”。“反者,道之动”。“道性”就正好相反,是无欲、处下和不争,即“不争而善胜”。因为人生来就是带著一大堆潜能来到这个世界的,潜能发挥的深浅决定生命质量的高低。这些潜能是自然赋予的,人只有符合客观自然规律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潜能,同时也就能获得最大化的自身利益。而符合自然就要消除欲望,就要修德,提高道德水平,所以说提升“道德”是人最大化自身利益的最根本和最有效的行径。

  同时,老子用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说明了利他和利己是统一的,利他往往转化成利己,这点尤其体现在圣人身上。“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天地长久,是因为天地无私的奉献给一切,大地承载着一切,也是不求任何代价的。圣人总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后,结果自己成了受拥护的首领。“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只有圣人,才愿意付出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换的天下太平,万物各得其生、各安其所。老子借此号召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来奉献和利他,使整个社会实现和谐,长治久安,同时再实现每个人的利益。

  “处下”,是老子在处世方面另一个重要的主张。谦卑处下,时怀感恩。“万物恃之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为万物生长而不辞辛劳,成功了而名不归己有,依靠它滋养万物而自己却不为主。“道”的伟大在于,本来是“道”哺育了万物生长,而它自己却不争功名;明明是“道”滋养了万物成长,而它自己却不充当主人,这是多么崇高的情怀!这就是“处下”(不争)——虽然成功,有了丰功伟绩,但还是把自己视作很平凡的人,不突出自己。“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意思是,成功了而不自居,所以就不会失去。我们都知道:世上真正成功的人都是很谦卑的,这就是处下的品质,因为这是符合“道”的,所以这种品质就能将成功长久地保持下去。相反,居功骄傲是不符合“道”的,那样成功就只会是昙花一现,不能长久,而实际上还算不上真正的成功。所以我们不仅要成功,更要把这成功长久地保持下去。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在如今的现代社会,我们要更加科学的、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样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国学经典《道德经》读后感】相关文章:

《道德经》读后感05-01

道德经读后感02-24

《道德经》学生读后感05-02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05-18

道德经高中读后感04-28

《国学经典》读后感01-11

国学读后感12-08

《国学经典》的读后感01-21

国学经典读后感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