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国富论》有感

时间:2021-06-21 13:58:1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国富论》有感

  《国富论》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

  读《国富论》有感 范文1

  亚当·斯密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他关于市场机制的论述已成为经济学的基石,在他去世的200多年间一直被视为“至圣先师”。但是,斯密在天堂过得并不开心,人们崇拜他,谈论他,但是却并不了解他的思想真谛,只是用他的某个思想来为自己服务。《国富论》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亚当.斯密第一次对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系统的研究,创立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把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国富论》中要回答的最后问题是,感情与"公平的旁观者"之间的内在斗争,在社会的长期演进中究竟是怎样在历史本身的大舞台上发生作用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在第五编,亚当.斯密列举了社会发展的四个主要组织阶段,除非由资源的匮乏、战争或政府的坏政策予以阻止,否则这些阶段是会连续进行的。这四个阶段是:猎人的最初"野蛮"阶段,原始农业的第二阶段,封建或庄园"耕作"的第三阶段,商业上相互依存的第四阶段。每一阶段伴有与它的需要相适应的制度。例如,在猎人阶段中"没有任何财产。因此,也就没有任何确立的行政长官或正规的司法行政"。随着牛羊群的出现,产生了比较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不仅包括"可怕的"军队,而且有不可缺少的法律和秩序堡垒。斯密思想的核心是:这种制度是保护特权的工具,不能用自然法为之辩护。他说,"文官政府是为了财产的安全而设立的,实际上是为保护富人反对穷人而设立的,即为了保护有些财产的人反对根本没有财产的人而设立的。"最后,斯密将演进描述为从封建主义走向一个需要有新制度的社会阶段,这种新制度是由市场确定的而不是由同业公会确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这在后来称为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斯密称之为完全自由的制度。这种物质生产基础的连续改变,将带来的上层建筑的必然改变。可见,在斯密的哲学史中,主要的推动机制是"人性",由自我改善的欲望所驱使,由理智所指导。

  斯密死后,人们把《国富论》奉为经济学的圣经,把他关于利己的'人受“看不见的手”引导增进了社会利益的思想,作为市场经济千古不变的基本原则,却把《道德情操论》几乎忘得一干二净。于是,市场经济缺少了道德,引发了许多罪恶,在个别地方甚至成为灾难。

  《国富论》,顾名思义,就是要研究什么是财富和如何增加财富的,即如何“富国裕民”的。以后的经济学家把斯密的思想简单地概括为三点:第一,追求财富增加是每个人和社会的目标;第二,利己是个人从事经济活动的动力,即人是经济人;第三,市场上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把个人利己的行为引导向有利于整个社会,即经济中的自由放任。这是现代人对斯密的理解,也是由古典经济学发展而来的主流经济学的基本原则。

  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各种市场经济,其中一大部分是坏市场经济。原始资本积累时期的市场经济是掠夺式市场经济——靠对海外殖民地和国内劳动人民剥削和掠夺的市场经济;东南亚、拉美和东欧国家的市场经济是一种权贵市场经济——少数人靠权力侵吞国有资产而致富,多数人堕落为赤贫者的市场经济;许多国家曾经或正在形成的贫富对立的市场经济——只注意效率而忽视公平,两极分化的市场经济;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的污染性市场经济——以环境严重破坏和生态失衡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的市场经济。当然还有各种半计划半市场的伪市场经济。这些都不是斯密心中的好市场经济。

  现代经济活动追求的应该是斯密理想中的既有公平又有效率、在道德基础之上运用市场机制调节的好市场经济。但这条路不是笔直的,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偏差也不奇怪,关键是要及时纠正错误。例如,把GDP作为一切,用增长代替社会全面的发展。其结果是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社会矛盾加剧。这并不是说GDP不重要,只是说GDP不是惟一的。斯密在《国富论》中所强调的财富增加不等于幸福增长就是这个意思。

  市场经济承认人利己的合理性,也要利用它来发展经济。这就体现在社会与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上。但做到这一点并不难,难的是还要人们建立起能克服自私的“道德情操”。我们目睹了金钱欲爆发之后的种种罪恶,会感到斯密称《道德情操论》比《国富论》更基本的含义。市场经济应该是一个讲道德的经济。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道德的建立要靠法律和制度,也要靠教育。

  读《国富论》有感 范文2

  昨天读完了亚当斯密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一本很多人听过书名,但不一定真读过的鸿篇巨著。距今241年,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他一生潜心学术研究,终生未娶,没有子女。

  因为是240多年前写的,有点类似于英文文言的感觉,刚开始不太好读,读完后让人血脉喷张,大脑膨胀,酣畅淋漓,对有些问题的分析论述真的很透彻,大有让人惊呼之感。

  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富民又富国君,增加国家和民众的财富。从个人角度看:财富来自于地租、工资或者利润,这三种途径。每个人从事的职业所得与此三种有关。地主、普通工薪阶层或者企业家必居其一,当时比较牛的是制造业主、商人、银行家等。

  人与人之间天赋的差异其实并不大,与其说是天赋的差异,导致选择不同的职业,还不如说是选择了不同的工作,从而导致了不同的才华。才能各异的唯一原因是工作差异,相习俞久,差异愈大。

  一个人困在一个低水平、低技能的工作里,久而久之就麻木了,才华无从增加,时间长了,人也就萎靡平庸了。如果从事的是专业类工作,能够提升技能和水平的,例如医生和律师,则时间越久反而水平越高。

  工作异化人心,底层工种,让人心力憔悴,长久从事一个工种,容易陷入昏睡愚钝状态,对社会漠不关心,创新精神、求知心都丧失了,整个群体就成了愚钝的国民,对公共事务不动心了,整个心如死水了。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都没了,整天就是关心自己的那一点小利益,而且,这点小利益也很容易受到威胁。所以,得有精英治国。

  一切人都要依赖交换而生活,在相当限度内,一切人都成了商人,社会本身亦是所谓的商业社会。财富就是权力。利之所在,人必趋之。

  活波、勤勉、敏捷、快乐地工作,劳作适度,不至于过度劳累,则可保长久,不能过劳,否则伤身。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保持健康。

  把别人消遣的方法当作职业的人,都是极贫苦的人,例如,打鱼的,前几天本公众号的特约作者归来带孩子去打鱼,对于财务自由的他来说,打鱼就是玩玩而已,如果是普通渔民,则会很辛苦,大富大贵的不多。

  从君王的角度讲,保证本国国民不受他国欺负,手段是拥有军队和强大的武力,那就需要钱,就需要征收纳税或者发行货币。

  服从命令,每天训练对战斗力的形成非常重要,服从指挥是根本。不听话什么都白搭,单位职场都一样,不听话的人,可用,但不可重用,关键时候靠不住。

  保证本国内部民众之间和平相处,不能相互欺负,手段是建立司法体系,只要民众之间不相互威胁、造成不稳定冲突,君王就不要管他们,让普通人自我生存好了。

  治理社会涉及到服从的问题,别人为什么尊重你,或者为什么有些人更受尊重,原因:一是个人资质的优越,例如,身体有力量、长的美、性格活波,精神上有智慧、公正和坚毅。二是年龄优势,年长者德高望重,心理上容易接受长者领导。三是财产优势,与个人资质和年龄带来的权威相比,财产的权威要大得多。四是门第优越,出身好,家世显赫,世代显贵,那肯定受人尊重。

  门第与财产,是一个人立足他人上位的两大要件,也是个人显贵的两大成因。

  君王还要提供基础设施,包括教育医疗等软设施,以便对民众实施教化。君王的权力与宗教权力存在竞争,君王希望宗教力量“引导民众具有和平气质和中正精神”。宗教势力也有扩张的需要,宣扬自己的理念,控制民众。所以,君王要控制宗教,方法很简单:一是让大部分人学习科学,给大学老师高待遇,人才会流向科学研究,科学可以治愈愚昧无知。二是鼓励民众娱乐,娱乐活动越多,人们精神丰富,也就不会去想着那些教义理念了。

  还有更绝的招数,就是让宗教势力从事商业,让他们爱钱,给他们禄位和钱财,为了帽子、级别基本上也就丧失了神圣感。权柄只对来源负责,宗教领域各级别的任命权拿到手或者间接施加影响,也就搞定了。可以达到君王的“引导民众具有和平气质和中正精神”的目的。

  炫富没有好下场,宗教本来是施舍,当不努力施舍和付出,而是醉心于官位和金钱时,信念也就没了,影响力自然而然地没了,都是俗人了,无所谓受人尊敬了。

  人民的尚武精神不能衰退,不能陷入粗野麻痹状态,否则国家就废掉了。人民对政府行动的好意判断很重要,政府做一件事情,普通人总是往坏处想,这样国家就难办了,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

【读《国富论》有感】相关文章:

读《舐读》有感02-09

读《窃读记》有感12-31

读窃读记有感04-29

读《窃读记》有感06-18

读窃读记有感06-09

读《母亲》有感03-02

读《孔乙己》有感12-30

读《目送》有感01-08

读《麻雀》有感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