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六祖坛经感悟

时间:2017-06-12 11:05:5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六祖坛经感悟

  禅不只是对中国人有亲和力,对全世界所有追求智慧的人都有亲和力,当一个人活到某一天,对于自己的生命与生活起了觉悟之心,希望能有更大的开始,他就很能从禅里面找到乐趣,而禅,也是最直接触及到心灵内面的方法。

读六祖坛经感悟

  读六祖坛经感悟 第一篇

  早上好!醒来了,就要觉知。知道自己每一个当下,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天地是畅通的,我也是畅通的,我们都是畅通的。所有的不通,只存在于心里,现实中没有任何不通的。觉知当下体验思想的谬误。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感悟

  此身即是成就无上智慧的根本,此心如同正衣冠所需要的镜子。人要时时对着这面镜子,束整衣冠打扫身上的沾染,防止因为没有观照而不知道落满烦恼的尘埃。

  这首偈颂一直为部分人所轻慢,其实能够从身心入手反观自求,已经很难得了。各人悟道因缘不同,所遇见的风景也自然不同。对于平常人来说,为学日益就是要时常守护住身、口、意,保持身语意的清净。但是从究竟程度来讲,神秀大师心还在名相上,只就接班人这个角色不合适,根源在于“当教授师多年”。其修行方法,对与未能见性或管不住自己的人,还是很有用的。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感悟

  无上智慧本来就没有个样子,真正能体现无上智慧的那个圆明常寂,也不是个有形有象的东西。那个圆明常寂的本来就是个“啥都没有的空”,怎么可能沾染上烦恼的尘埃呢?

  真正的无上智慧没有什么具体形象,而是一种特质。那个能知道自己在看、在听、在受、在想、在行动、在决策的,是个什么样子?谁能精确清晰的描述出来呢?六祖大师本来就没有什么“名”,深深体会了“名”、他人的评判,与各人修行见地的究竟与否无关。

  研究经典,只为自己在修行路上少走弯路,不是去评判前辈高低。依自己的根器业习,让自己走在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上。按自己的境界选择恰当的方法、师父、环境,慢慢达到苦的止息(六祖大师于猎人队伍十六年,事需渐磨)。

  以上所说纯属分享,不一定适合您的观点,望各位自证自悟。回到觉知当下的自身感受,选择可以使自己良性循环发展的解释和行为,让喜悦畅通、慈悲与爱带勇气感染到周围的一切。

  读六祖坛经感悟 第二篇

  与佛学缘起于2015年2月,我们带着孩子去大理旅行,大年初一去崇圣寺,听到了比丘们的唱诵,充满对人间疾苦的悲悯,心底被触动;一天晚上慕名找到一家有名的素食馆,虽然抱着熟睡的孩子走了很远最后还错过了饭点,但是我拿了几本结缘的书,其中有一本净空法师的《认识佛教》,深深感谢这个缘分,让我真正开始认识佛学。

  真正开始重视佛学是在2015年9月,我到云南会泽参加清心课程,清一山长和刘老师给我们讲了一点因果轮回和修行之道,并建议孕妇诵读《地藏经》,带孩童诵读《金刚经》、《心经》等;回来之后,我就经常诵读《地藏经》回向给腹中的胎儿,整个孕期基本素食,不吃补品和维生素,心态平和、每天学习山长博客、推荐书籍等。孩子出生时7斤6两,身体健康,相貌端正,安乐易养,五个月会爬行,十个月会走路。有亲友在婴儿三个月时来看望孩子,住了两天未尝听到孩子一声哭闹。

  明道学堂成立以后,我每天亲自带着大班的孩子诵读经典,其中《道德经》、《金刚经》都读了几十遍,孩子们都已经自然会背诵了。而我自己更是受益者,读了几个月经典之后,再拿过来《左传》、《资治通鉴》等史书,发现大部分都可以看得懂,也很容易静心去读《六祖坛经》、《了凡四训》等,这些之前望而生畏的书开始变得可亲可近,慢慢品味出其中的滋味。

  而山长上周日广结善缘,要开讲坛经,我就借着周六的家长会给大家讲解了第一品,让大家对六祖和禅宗有了一些了解,给听课做一点铺垫,以抛砖引玉。

  周日再次听到山长的讲课,近在耳边的声音非常亲切,山长的形象又鲜明地浮现出来,感恩山长的大爱。本次讲课山长给大家普及了很多佛学的理念,有一些是我这半年来已经了解到的。比如山长上来问的第一个问题:你准备好要成佛了吗?这是一个陷阱题,学佛学之人如果抱着成佛的心,那就着相了,学佛是为了明心见性,本心犹如大海,雨水落入其中不增不减,是因为雨水本就来自于大海;我们本自具足,无需外求,学佛可以让我们更明白、智慧,至于能否成佛,那是一个果,就像山长说的,你该做的事情做到了,自然可以成佛,没有做到,那个果求也求不来。

  学佛不是要枯坐禅、不是要抛却尘俗、万事不问,而是要事上行;嘴上虽然说着各种智慧、做事却达不到,说再多都是白搭。

  不要为了打坐而打坐,更不要追求什么法门,都是帮助自己静心、入定而已;层次高的人可以一举一动皆修行,不着法相,法无定法。就连语言、文字都不要执着,最高的智慧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的,所以才有佛陀拈花,迦叶破颜一笑而得衣钵,也才有六祖慧能大字不识而能开悟的事实。

  世俗的财物布施、善事都是福德,可以帮助我们获得世俗上的金钱、地位、健康等好处,却非究竟。智慧上的法布施才是最大的功德,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修得无上的大智慧,可以看破自己所在世界的限制、看破因果轮回的限制,众生即是佛,所在之处即为佛土。

  而这次听课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山长讲解的偈子: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这是五祖弘忍传法于六祖慧能的法偈,“无生法忍”是佛学的最高境界。山长以此透彻形象地解释了世间的因果轮回:有情众生因一念而来到这个地球,地球这个物质环境让我们在此生根发芽,得到这个肉身,只要这一念的使命没有完成,就会不断地因果轮回,有的人可能若干世修行完成了使命,比如很多高僧大德都不是一世修行完成的,书到今生读已迟。而如果完成了自己的地球使命,达到无我境界,心不再生,自然就无生,不再来了。

  《与神对话》的G先生说,比如一片光明,想体验什么是光明,那他就要到有光明、有黑暗的地方才可体验,反之他若一直身处于光明世界中是无法体验光明本身的。而我们来到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可能也是为了体验自己的完美、圆满,只是被尘世沾染、蒙蔽了自己的本性,而佛学就可以帮助我们自性清净,帮助我们在尘世中做最好的自己,物来则应,物去不留,如如不动,保持自己内心的清净圆满。

  感恩我的家人、朋友、老师、学生,感恩万物,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读六祖坛经感悟 第三篇

  这次《六祖坛经》第五讲的.内容非常精彩,主题是《坛经》中的庙堂与江湖。回想之前老师围绕这个主题布置的课前作业,我是绞尽脑汁地写,也没能把所有的题做完。不是不愿意写,而是难度太大,如果没把《行由品第一》读懂,这份作业是很难做出来的,因为所有的题在经文里找不到标准答案,所有的题都在考查你的思维和心性。这是老师传授学问的高明之处,目的是让你将所学落实到“知行合一”上。尽管作业写得艰难,但是过程却很美妙,因为先写作业再听讲和不写作业直接听讲,得到的效果很不一样。

  本次讲座既有惊人的江湖故事,又有比较深入的关于“心法”的原理与运用。听完,感觉老师给的宝贝太多了,由于自己的心没到,一时半会儿不能都拿走,能拿走其中的三分之一就不错了。现将自己的心得和收获与您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用阴阳的观点看世界

  坛经行由品,向大众揭示了当时佛门中的江湖世界。由于语言文字比较平淡,一般人可能不能完全读出来。为什么说行由品隐含了一个江湖世界呢?这一点,从慧能到五祖寺见五祖,五祖对待慧能的态度,五祖选拔继承人,以及后来五祖寺的徒众追杀慧能,等等;一系列事情可知。我固定的思维认为,佛门乃清净之地,到五祖寺出家的和尚都是奔着修行解脱去的,怎么还会有衣钵、位置之争,五祖让徒众写偈子选继承人,结果上千弟子,只有神秀写了,难道五祖其他弟子都没修行?当神秀呈送一偈后,五祖明知神秀未见性,不仅没揭穿,还给神秀开小灶,给他小抄,让他重新写。这不是弄虚作假吗?当慧能到五祖寺,跟五祖说是为做佛而来,五祖也观察到了他的根器,把他打发到柴房舂米,难道仅仅是为考验他吗?五祖跟慧能见面为什么还要偷偷摸摸,竟说暗语,像地下党一样,连传衣钵都是偷偷的,这些行为又说明了什么呢?在慧能继承衣钵后,五祖让慧能赶紧逃跑,而且还告诉他往哪个方向跑比较安全,过多少年才能出来弘法……仔细分析五祖一连串的行为,可以判断五祖定是开悟之人。这样一个有智慧的人,为什么不能在五祖寺光明正大地传衣钵?种种疑问,经过老师的剥茧抽丝,我才明白,当时的五祖寺已被一股黑恶势力所控制,那个局面是五祖不能掌控的,他所有的做法其实都是为了保护正法能在慧能手里传承下去。

  老师在讲述这段历史时,多次提到阴阳交互的情节,如果懂得了阴阳的原理,再来看五祖寺的问题,就不难理解了。因为有庙堂就会有江湖,有官方就会有民间,有利就会有弊,有明规则就会潜规则,有正法就会有邪法。阴和阳是同时存在的,有阴就会阳。这个领悟让我知道,在面对选择、看待问题时,不能执取一端,要同时观照到阴和阳。如果想得到“阳”,就得接受“阴”的可能性,同时也要预知到他人“阴”的可能性。只有傻瓜,才会认为世上有完美,才会从一个角度去看问题。

  心念的力量和作用

  一、何谓 “心生则种种法生”

  心生万法,万法唯心造,这两句话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甚至常常挂在嘴边。不可否认,心是很奇妙的东西,它的力量非常强大。心生的不同,创造的世界就不同。马云生了一颗要帮助所有中小企业成长的心,所以造就了阿里巴巴,成为全世界最好的互联网公司。乔布斯生了一颗让手机更加方便、快捷、智能的心,所以造就了苹果。这就是心的力量。也许您会认为马云、乔布斯他们都是非常聪明,有能力的人,他们可以做到,我可没那本事。如果您这样认为的话,就等于否定了心的作用。其实每个人的心都有无穷的力量,只要你真心想做,你就能做到。你之所以不相信,是因为你的心不相信。有一点佛学常识的人,都应该了解,很多大成就者、成功的人,他们修行的功夫越深,心念显现的结果就越快。可能一念心刚生起,结果不一会儿就呈现。

  二、如何做到心想事成

  既然心的力量这么强,这么奇妙,那又如何做到心想事成呢?首先要明确的是,心想事成不是向外求,不是在佛前烧几支香,求佛菩萨保佑,就叫心想事成。真正的心想事成,其实很简单,就是不断培养“我是”、“我能”的思维模式。当慧能到五祖寺拜见五祖时,五祖问他为何而来,慧能回答“唯求作佛”,这里的“求”就是“我是”。“我是”、“我能”,是经营者思维,代表富足的心。当你常常保持“我是”、“我能”的模式,不断付出的时候,你怎么可能不会心想事成呢。所有的大成就者、成功人士基本都是“我是”、“我能”的模式。而“我要”就是消费者模式,它代表的是内心的匮乏,向外索取,不愿付出。总是保持“我要”思维模式的人,他们的人生通常不会很幸福。

  三、怎样管理好自己的心

  《金刚经》讲“善护念”,意思就是要时刻守护好自己的心,不要随意起心动念。由于心念的变化速度太快,一秒钟我们可能生很多个心念,这些念头基本都是杂乱的,若不护好你的心,你的心就会乱掉,清净就会离自己越来越远,智慧就难以开发。之前老师交过一个空心法门,当有烦恼出现的时候,要观照自己的心,看看当下起的心是妄心、贪心,还是色心、傲慢心等等,找到后把它空掉。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与活在当下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来自《金刚经》。以前读金刚经,每次读到这句话时,我怎么也弄不懂。但这次听老师讲,才发现原来这么简单。我认为这句话很难理解,是因为把它想得太复杂了。它的意思很简单,就是你不能在一个地方打转。因为心念是不断变化的,过去的已成为过去,未来的还不知,唯一能把握的就是当下。换言之,如果你的心总是纠结在过去,期盼着未来,这都是愚痴的表现。你的心就无法得到成长。所以,真正懂得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就学会了活在当下,知道现在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你会随着心念的变化而动。不会纠结,不会焦虑。如果有纠结、有焦虑,说明你的心还住在过去。

  活在当下,是不是不用思考未来,不需要有人生目标呢?告诉您,所有的伟人都有人生目标,同时懂得活在当下。当他们有了一个确定的人生目标之后,他们不会活在目标的想象中,而是根据自己的目标,做当下最能实现目标的事,一步一个脚印前进。另一方面,活在当下的人,他每天不会重复自己,他会不断突破自己、更新自己,日新又日新。老师就是这样。

  以上分享的内容,只是我自己所能理解和领纳的一部分,如果您有兴趣的话,可以尝试做做下面的作业。

  一:“惠能一偈,徒众总惊”。为何这些徒弟看了他的偈语,就发现了他的层次和地位很高,认定他是“肉身菩萨”?(其实惠能是“肉身佛”,地位比他们的想象更高)。这反映这些徒弟的心性和认知水平如何?

  二:为何五祖对惠能的评语是“也未见性”?如果他顺势就推惠能出来,说他是“古佛出世”,借机帮助上位,顺利成为六祖,不至于颠沛流离15年。可以用更多时间来传法,同时还可以与师父亲近,增加学习。但为何他非要贬低惠能?

  三:您能够从行为来反向推导出,五祖身边的徒弟具有什么样的心理思维和人格素质?这些徒弟的生活状态,组织行为模式是什么?

  四:你如何理解【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何惠能对此理解为【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五:请翻译解释五句【何其自性】,并解读惠能说这些话的时候的心情和态度。

  六:五祖云:“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设想假如他当年就不传衣钵给惠能,只是让惠能做身边做“教学助理”,或者让惠能得法后就这样轻松离开,惠能不就平安无事了吗?五祖明知是争端,还把争端交给惠能去处理,不是害惠能吗?请设想你是五祖,穿越回唐朝的话,你应该怎样处理此事才好?

  七:禅宗从来不重视神通,那你认为禅宗祖师有神通吗?干嘛不用神通来度众生?他们的神通是用来做什么的?

  八:你从惠能和惠明的交流互动,你看到了当年禅师们修行的境界了吗?比你们现在水平如何?

【读六祖坛经感悟】相关文章:

1.读《六祖坛经》感悟

2.六祖坛经读书笔记

3.六祖坛经读后感

4.《六祖坛经》读后感

5.读《感悟父爱感悟母爱》有感

6.读《感悟生灵》有感

7.读《感悟母爱》有感

8.读《感悟父爱》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