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时间:2021-06-18 17:28:0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现在的孩子是否幸福,作为家长一起看看《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吧。下面是CN人才小编整理的关于《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内容,欢迎阅读借鉴。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篇一

  当我拿到《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看到书名时,脑子里出现的第一个词“成人”。很多时候是成人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家长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将自己的很多想法、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有的是自己没有办法完成的心愿,例如让孩子学钢琴,舞蹈,是因为自己没有学好或者某种原因导致自己没办法去学,从而让自己的孩子去完成,但却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还有就是成人根据自己的想法,将孩子培养成一个自己想要的所谓的“优秀孩子”。这些都是在剥夺孩子的思想,幸福。然而成人却觉得这是在为孩子好,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培养孩子的发展固然重要,我们成人需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首先是孩子对这件事物有兴趣,在这个有兴趣的基础之上加以培养。成人不能抱有太强的功利心,为了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放下这些,从而才会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

  书中大李说到自己养育她的孩子的过程,其实看到前面时都有点不敢相信,竟然是这样一个模式,有点让人目瞪口呆。后来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通过一系列得方法让自己的孩子回到小时候,重新经历一次所有的敏感期,孩子通过这些得到了一些修复。

  很多时候,家长都是以爱孩子的名义去给予孩子一些不愿意接受的东西。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爱是人的一种本能,它是盲目的;但是,爱的缺失会产生惊人的摧毁力,招来诸多烦恼,甚至引发战争。完全可以说,当通向爱的渠道受到阻隔而处于干涸状态时,反作用力就会像沉睡的火山那样喷发并演变成暴力。暴力,是爱收到挫折的结果。父母若不能给自己的孩子充分的爱,或迟或早都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其实,父母都是爱孩子的,有时候爱的方式也许会让孩子难以接受,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反作用。这就说明,我们的爱要恰到好处。

  每一次的阅读都会让我深思。想着自己是不是有哪些时候也犯了某些错误,导致了收获的是一些反作用。只有在一次次不断的学习,思考,改正下才能成长!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篇二

  读书是人生的一个乐趣,读一本好书,更是乐趣中的幸福。《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就是一本能让人产生幸福的好书。

  这本书的作者李跃儿是有着一颗真爱之心的人,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养生活、用爱去升华生活的'一个人,在她的书里处处捕捉到的是生活中令人心颤的实例,每一个在她笔下的受传统教育毒害的孩子,都能清晰得让人勾勒出来,这些被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用不当方法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可怜或可悲的命运沉重得令人窒息,要么沦为杀人犯,要么精神不正常、要么自闭、要么自虐,他们本是像花朵一样的孩子,本来应该都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但是,可怜的孩子,为了成为爸爸妈妈心中想要得“人才”,不仅搭上了自己本应快乐的童年,还要承受心灵扭曲而成人后的种种苦恼。

  我看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一章,当我看完其中几篇文章以后,给我的感悟很深,我被书中的故事感动着,我被书中的情感感染着,我被书中的思想教育着,我被书中那浓得不能化解的爱融化着。例如:当一位老师上题为“我的幸福”的课时,她说:“同学们,现在我们每一个人都被家人当宝贝,每个人周围都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爱着我们;在物质上,我们要什么就有什么;星期天可以游泳,放假了还可以旅游——那么,在这样的生活状态里,我们一定感到很幸福了。话音未落,孩子们呢齐声回答:老师——我们不幸福。“那你们的幸福是什么”,这么一问全班一下子活了,全都举起手来,其中一个10岁的男孩,在文化课学习方面是年级第一,他站起来说:“老师,我的幸福是星期六、星期天的早晨可以躺在床上睡觉。”

  由此可以看出,孩子们是在真真切切地渴望着幸福,他们说的全是真话。孩子的幸福其实就像能够调出所有颜色的三原色,但是成人只给了他们一种或者两种,他们挑不出幸福的颜色,他们的幸福被人拿走了。孩子们在小学已经减负,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多,孩子们应该有足够的业余时间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但是孩子的家长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给孩子无限制地报兴趣班,无限制地为孩子购买复习资料,让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样孩子们当然感觉不到幸福。

  李跃儿老师归纳的三类妈妈:第一类既懂教育又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最容易成为人才;第三类家长既不懂教育又没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也比较容易成为人才;最可悲的是第二类家长,不懂教育但有责任心,他们占据绝大多数,失败的孩子大都由这类家长制造。

  当我看到这样的案例:一位母亲给10岁的儿子洗脚,儿子把脚盆打翻了,母亲大发雷霆骂了一番;一个10的孩子完全有能力洗脚,有很好的平衡能力,他把盆子打翻,可能是他心烦意乱的结果。这样妈妈在孩子眼中,几分钟前是慈母,给儿子洗脚;而几分钟后就变成了凶神,爱与恨的转瞬转换肯定会使孩子心理扭曲,孩子的心理怎么能承受得了呢?究竟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呢?答案显而易见了!我们大人们往往是站在成人的角度,考虑的更多的是如何给孩子灌输更多的知识,让孩子处处“优秀”,至于这样做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孩子幸不幸福,他们却很少考虑。

  最后,我只想说,教育与爱育的最大差别就在于:教育往往是居高临下的,而爱育则是平等自由的。居高临下通常会压抑、束缚、甚至会扼杀孩子生命的健康成长,而平等自由却能大大发挥孩子生命中巨大的原创潜能。朋友们,《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就快还给孩子吧!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篇三

  豆豆家推荐的李跃儿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作者李跃儿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总结到“孩子的状态就是父母的状态”、“孩子的原因就是父母的原因”,经过这一段时间在豆豆家的学习积累,我已经非常认可这两点。看看她和其他家长对待孩子所犯的错,里面也有我的缩影,欣慰的是虽然我还没做到先知先觉,至少已经后知后觉了。

  书里有一些内容让我感触颇深,首先是“孩子的行为已经把一切都说明了,为什么非要说呢”,天哪,我就是这样纠结的啊,我就是觉得一鸣说的不够,太少用语言去表达自己,我是知道他已经用行动来表达了,但是我就是纠结他,要求他说出来,可是越逼越不行,经常不欢而散。

  “错误是有价值的,学习和家庭应该是允许孩子犯错的地方”,大人也会犯错了,犯错是正常的,而且我们会在错误中成长。

  “带孩子就像种菜,天天盯着的反而长不好”,这个我最有体会了,一鸣写作业、录音频、阅读,只要我在旁边他就搞不好,我看到他做的不好的地方会不停挑刺,他就越做不好,情绪越来越差,后来索性让他自己在房间里安静的做,我做自己的事情,效果反而来的更好,对两个人都好。早上起床也是,孩子总是会磨磨蹭蹭的,之前我会提醒他,语气也不太好,我们两个人感受的很差,后来跟他做了约定,定好出门时间,中间时段他自己安排,也没有迟到,其实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好,在关注和放手之间把握分寸。

  我在书中也学到如何去赏识孩子,赏识需要具体所指,避免系统夸奖;另外通过“示弱”的方式来赏识孩子,也是很好的方法,周边看到有妈妈这样做的,孩子有成就感、没有依赖性,独立能力很强。在象棋这个事情上,我已经尝到甜头,正在往学习中延伸。

  我非常同意李跃儿的观点:只要父母把心带回家,就能把孩子的心安驻在心里;要是孩子的心已经丢失,你也能找回;只要父母能够找到自己的幸福,你的孩子也就能够生活在幸福之中了。所以为了孩子的幸福,我们需要自修内功,让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生活精彩起来,多学习多交流,和孩子共进步。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相关文章: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02-28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通用23篇)06-09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范文03-27

关于《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通用3篇)02-17

谁偷走了我的奶酪精选读后感03-05

谁放走了我的蓝气球美文12-03

演讲稿-谁偷走了你的梦想01-19

孩子中考数学怎么拿高分04-22

《妈妈走了》读后感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