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死亡如此多情》读后感

时间:2021-06-18 17:22:2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死亡如此多情》读后感

  每个人一生都会或迟或早面对生离死别,怀念挚爱的人时,我们是否还反思自己的人生态度,重新审视生命,洞悉其真谛呢?怀揣悲伤,收好眼泪:感恩生命,紧握当下;重拾幸福,饱满人生。这或许正是逝者对生者的最大期待。下面是CN人才网为大家整理的《死亡如此多情》读后感,欢迎参考~

《死亡如此多情》读后感

  篇一:《死亡如此多情》读后感

  看到《死亡如此多情》,当即让室友从亚马逊淘来,每晚睡前读几篇用来刺激一下泪腺。结合前段时间发生的某些恶劣的事件,比较有感触。

  选择篇

  选择篇的故事大概分为两类,一是选择继续对病人实施令其痛苦的治疗还是放弃治疗令病人安心离去,二是因钱财不够选择继续治疗还是放弃,其实都是一种选  择,治疗还是放弃?

  两类选择的决定权都掌握在病人家属手中。病人临走之前往往都是想要走的安然一些,少受点罪,但是家属却不愿放手,明知已经无法挽回失去的人,却还是要医生将病人送往icu,实施气管插管、胸外按压等抢救措施。看前几个故事的时候我不太理解家属们的想法,那些抢救措施对病人来说几乎没有任何用处,还让病人在离世之前白白遭罪,岂不是很不人道。但将选择篇看完后,我觉得家属们的做法才是最好理解的。之前我只站在死者的角度上考虑问题,而没有替生者考虑。对于在病床边守候的家属来说,病床上趟着的都是他们最亲近的人,他们其实也知道那些抢救措施没什么用处,他们只是为了多陪自己的亲人一会儿,让亲人晚一点离去,哪怕一秒。他们,只是不想、不愿放手。抢救,病人受罪;不救,家属心痛,而且还有可能被某些爱管闲事的媒体报道成“不孝”。纠结。。。

  如果说第一类选择的过程中我们还能看到些许的感动,那么第二类选择中看到的就只有无奈了、无奈的放弃!最令人痛心的是一对父母放弃了对一个三岁的得艾滋的孩子的治疗,我看的时候在想他们放弃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没钱呢还是因为他们嫌弃这个孩子了?但有一个对那孩子父亲哭泣的描写,就让我继续认为人性本善吧。因为没钱而放弃治疗的病人不是少数,这事医生无能为力,病患和家属更无力,总不能去偷去抢。医药费、手术费过高不仅是放弃治疗的一大因素,而且是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催化剂。我们的有关部门真的该好好想想如何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了。

  总之,选择篇读起来虽有感动,但总是很压抑,总是有种无力感。生老病死本是常事,但有了医生之后却让人们不愿轻易的接受生老病死这个既定的结局了。该如何选择,真的是很困难。若有一天,我碰到这样的病例,我该如何面对?

  篇二:《死亡如此多情》读后感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想了很多,包括平时不太想的问题。特别是回忆起去年父亲车祸的一幕,膝关节置换术第三天下飞机就发生了车祸,诊断血气胸、多处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在医院抢救的过程中我们是经历一次次病重告知,那种痛苦的日子历历在目,经过十多天的抢救,父亲呼吸终于平稳。后续的康复是一个难题,必须卧床三个月,每天要定时翻身拍背,以防肺部感染及压疮。胸腰椎都有骨折,如果不卧床有可能下肢瘫痪,做为医生,当时我想找个专业的护工照料父亲比我们更好些,大姐坚决不让雇护工,要姐妹亲自照顾父亲。现在想父亲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是不是一样很心痛,做为家里的老小,父母给我的爱比哥姐更多些,现在想起来真的很内疚。感谢父亲的毅力,现在基本恢复正常,生活可以自理,还给我做饭。在今后的日子了,我一定要好好陪伴他。

  下面就读书笔记摘录分享给大家:

  书中的病人在面临死亡时表现各异。有人恐慌,有人平静;有人只想到自己,有人更多想到别人;有人怨天尤人,有人充满感恩;有人为多活一天可以放弃一切,有人选择有尊严地死。至于病人家属,变现更是各式各样,悲痛欲绝的有,无奈放弃的有,气急败坏的有,失去理智的有,宽恕感恩的有,平静接受的有。总之,面临死亡之时,最能见人心,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修养、品格和思想境界。

  术中垂危病人对这个世界和人生深深的眷恋,病人与家属和朋友之家浓浓的爱和情,都令我感动。但更使我动情的是医患之间的那份情感。在疾病和死亡面前,医者和患者是由生命串连到一起的朋友。患者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给医者,而医者则把减除病人的痛苦、挽救病人生命当作自己的天责,这是何等神圣而亲密的关系啊!现代医学发展日新月异,但在很多疾病面前,还是束手无策的。我们的医者应该牢记“有时是治疗,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视病人为亲人;而我们的患者则要信任和体谅医者。在这本书的多案例中,凡是患者信任医者的,就唤起了医者对患者更深的情意和责任,将心比心,这不是很自然的吗?

  本书分为四篇

  第一篇 选择

  面对生死,有人选择坚持,有人选择放弃;有些选择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有些选择是不得已而为之;有些选择是医学人文关怀的体现。坚持还是放弃?这是我们对生死最先发自本能的反应。无论如何选择,都与对错无关,那只是一件人间往事。

  1、作为医生,面对生死,他们对每一位患者都尽心尽力。有时候,若是能感受到患者家属与患者间深深的爱和牵绊,更是对医生工作的一种鼓励,让我们觉得任何辛苦都是值得的。可是有时候,看到家属的纠结、患者的痛苦,医生们便会倍感无奈。

  2、病人死于治疗本身,给他死于疾病的复发,医生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医学上,有时候,追求一种极致,也会得到一个相反的结果。比如说手术,一个肿瘤切的差不多,可能能多活两年,但医生想做的更完美一点,想切得更干净些,却发生了手术意外。如何平衡,这个度怎么把握,确实很难。因为这些都是未发生的事情,医生不是神,预测不到后面的结果。

  3、病人的生与死并不是病人自己、家属或者是医院任何一方可以单独决定的,而常常是上述三方博弈的结果。在医疗科技高度发展的现在,在医生们可以凭借各种仪器和药物显著延长病人生命的今天,我们是不是有时候也应该停下来脚步静静地想一想,对病人(尤其是那些临终病人)来说,什么样的医疗救治才是最恰当的?

  4、医生不是算命先生,无法准确预测生死,医学不排斥奇迹,只是奇迹有时候发生的可能性很小,还是面对现实为好。

  5、作为医生,我们不可能给病人100%生的许诺,也不可能帮助所有穷困病人解决棘手的医疗费用问题,但在病人弥留之际提供更多心理支持,让他们走得更安详,或许是我们能做到的。

  第二篇 爱与情

  每个人一生都会或迟或早面对生离死别,怀念挚爱的人时,我们是否还反思自己的人生态度,重新审视生命,洞悉其真谛呢?怀揣悲伤,收好眼泪:感恩生命,紧握当下;重拾幸福,饱满人生。这或许正是逝者对生者的最大期待。

  6、面对死亡,每个人的反应千差万别,不顾危险陪伴临终的亲人,是亲情的流露,更是一种境界。医生或亲人,有时真的无法治愈病人,无法使某些疾病的患者起死回生,但是我们应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去安慰”。

  7、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生命有多长,但是可以让自己的今天更有色彩;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怎样,但我们要勇于面对,做一次有准备的旅行。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宽生命的广度。珍惜所拥有的一切,感恩亲人、感恩朋友、感恩社会......

  8、做好一件事情靠的是心,想做好,就能做好。

  9、在无法延长肉体生命的时候,尽量满足患者和家属的精神需求,或许也算对往生者最好的馈赠了吧

  10、我想我真的.感谢我的职业,是它让我知道如何平等善良,如何真诚第对待每一个生命,是它让我理解活着就是一种美丽,是它让我理解生命的意义。

  11、作为医务人员,平时我们不能感情用事的,如果看到病人痛苦我们就感同身受地伤心、难过,那就没办法保持冷静、理智的头脑去处理问题,这对救治无益。

  12、人是感情动物,一旦涉及情感,常常很难决断。尽管从医生的理性角度来说,有些情况从开始就不进行抢救最好,让病人早些减少痛苦去世可能更人道,但医生没有权利做决定。急诊、重症、ICU的医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难于处理。小宝的父母虽然为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我们看到的是为人父母最纯粹的爱,他们,不曾后悔。

  13、作为一名医者,医身体之痛,却不懂疗心灵之伤,是为大医吗?

  14、医学教育都是最理想化的治疗手段,实际上,在和死神博弈的过程中,你能做到的并不多,无非是在可以争取的范围内做到最好而已。

  15、对于生死,应该学会坦然接受,自然面对。用冷静的心态看待病人的死亡,用平和的心情达成病人的心愿,用温暖的心弥补病人的遗憾。对于医生,这才是最高境界的医治,真正意义上的医者仁心;对于病人,这才是最高层次的死亡,真正值得的生死轮回。

  16、一个晚期癌症的病人,极度消瘦,你对他说一定会好的,谁能相信呢?病人需要的是心理的安慰,不是虚假的鼓励。医学是有限的,每个人都必须面对死亡,这是回避不了的实际问题。面对病重的病人,即使康复无望,我们至少能多陪陪他们,给他们心灵的慰藉,陪着他们一路走好......

  17、作为一名医者,面对亲人的治疗,不轻言放弃的职业思维定势,一厢情愿地坚持治疗。然而,有时自以为是坚守其实是多么自私的爱啊!这份“爱”令亲人只能在无能为力的绝望中默默地忍受着无尽的折磨,用他的一每分、每一秒的痛苦来成全我们的“孝心”。当死亡不可逃避地来临时,家属和医生们所做的种种努力,到底是拯救病人的生命,还是在延长他们痛苦的“死亡过程”。

  18、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为人子女最大的悲伤,珍惜还能陪伴父母的时光,也是我现在的最应该做的事情。

  第三篇 医患

  作为生命最后的陪伴着,医生惟能做的就是心怀悲悯与患者“同在”。医学不是万能的,无论古今。人类对自身疾病的了解还远远不够,且永无止境。医和患的相辅相成,理解、配合,才是人类与疾病斗争的关键。

  19、越是生死攸关之时,作为医生越须保持冷静,不是因为冷血无情,而是我们深知自己不可以在工作中掺入过多的个人感情,这样不能正确判断病人的感情并给予最正确的治疗。

  20、很多时候我们改变不了事实,就得改变对待事实的态度,如果回避、否认事实,你就必然焦虑、恐惧、烦躁不安,倒不如乐观、顺应、从容地对待。这就好像半杯水,悲观的人看空了一半,乐观的人看满了一半。

  21、病人到底最需要什么,是身体上的舒适、心灵上的安宁。

  22、自勉:行医路上,凡事尽力,不惧生死。

  23、作为一名医生,与患者和家属打交道是我们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然而,自己突然从医生的角色变成了家属,这种转换并非每个人都能很快适应。也许只有在这时,我们才能更体会到患者家属对疗效的迫切要求,对医生这个职业寄予的希望。

  24、碰到急诊病人,医生要尽量给病人家属多交代病情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这样家属会有一个心里准备。万一发生突发情况,家属能够接受,也能理解,有个心里准备,可能就不会出现过激行为。

  25、人只有学会尊重死亡,才可能尊重生命,只有正视死亡,才可能正视、珍惜生命。

  第四篇 坦然面对

  生命是一种偶然的机遇,而死亡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向死而生”,选择坦然、从容面对死亡是一种积极的生命态度。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传奇,在历史的长河中都留下了自己的痕迹。而去向彼岸,则是生命中最宁静、庄严、璀璨的时刻,发散能量的灵性在昭示;热爱生命,热爱亲人,勇敢面对死亡。

  26、曾经,我们的生活重心过于倾斜,而那些所谓的功名利禄终究会湮没在时间长河里。我们来到这个世上不只是为了拼搏奋斗,还有更宝贵的东西在等着我们,只是因为离我们太近而被我们忽视了......人生,健康第一,亲情第二。知道取舍,更要学会珍惜人生。

  27、当你真正和病人成为朋友,走进他内心的世界,了解他的生命历程,你才可能被他的人生所吸引、所震撼,引发出对社会、对生命、对人生更多的理解和思考。

  28、死亡是一世人生的终结,又何尝不是一个新生的开始。

  当前社会上医患关系紧张,有制度原因,但医患双方修养缺失也是重要因素。《死亡如此多情》这是一本描述生、死、情的好书。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更多的需要换位思考。我觉得这本书应该对许多人有益。无论医务工作者还是病人,无论健康的年轻人还是步入暮年的老者,都可以从书中汲取正确认识,平静看待死亡的力量。希望我们的医务工作者都来读一读,更加懂得病人,对医学是“人的医学”有更深的理解。希望的病人们都来读一读,更加懂得疾病,理解医者。希望大家都来读一读,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过好每一天。

  篇三:《死亡如此多情》读后感

  好像又是被读书任务催促着看完的一本书,算是今年第5本正经书。现在,连写读后感都好像在赶时间,呼~~慢下来,尽量慢下来。

  120位大夫口述印象中最深刻的临终事件,有的大夫叙述的是曾经抢救过的病人,也有人叙述自己长辈离去的。后记里面说限于篇幅,另有60位大夫的口述没印出来,所以把完整的电子版放到了网上。看这书时,心情必然不可能好。

  在我们的文化中,死亡是一个禁忌话题。虽然这是每个人必然的结局,但是谈论何时离去怎样离去似乎只是老年人偶尔的权力,年轻人如果说起这个,有时还要呸呸呸几声表示晦气。你看,这一段了就用了2个“离去”代替了“死”,可见一斑。

  生命是如此的美好,除非走投无路或者重度抑郁,没谁会放弃自己的生命;一想到死亡是必然的终点,更可怕的是,并不知道具体时间和方式--人们总是对未知的事物恐惧--这才是最让人害怕的;怕死,不愿想,不愿意想死亡相关的,所以,拒绝谈论。然而,避而不谈,不去面对,就能改变结局吗?并不能。何况,自打我们出生,伴随我们逐渐长大逐渐变老的,就是亲戚和熟识的人的离开,然后必然轮到我们。既然逃不掉,不如先认识吧。

  医院和车站一样,是迎来送往悲欢离合的聚集地,不同的是,车站一别虽然可能永生不见但终究还可能再见,医院一别,阴阳相隔,再见时都不知道还是不是同一个物种了。虽然见惯了生命逝去,按照书中医生的描述,但是每每抢救很久却未能挽回还是会让医生黯然神伤。不过,让医生们记忆犹新的,并不是抢救的那些事例,而是这些:有些是对于没钱患者无法继续医治只能出院等死的遗憾,有些是对自家长辈慢慢走向生离死别而自己又无能为力的无奈,有些是对年纪轻轻就离开人世的患者的可惜,还有对淡定迎接死亡放弃有创抢救平静离世的患者的敬佩。也许看惯了病危时全身插管、气管切开、心脏按压以至于胸骨骨折、推进ICU抢救然后终因时限已到而撒手人寰、家属嚎啕大哭的场面,所以很多大夫对于病人本身不愿意再遭罪,或者家属不愿让病人在已经无望的情况下再做抢救记忆深刻;本来,大多数人都是前面那种过程,所以偶尔有从容赴死的,确实会牢记在心。从一百多个叙述看,绝大多数是无奈或者敬佩,确实也有描述病人家属无理取闹的,但是少,可见医者仁心。

  看多了离别故事,我想,真到了没有希望的那一天,能够实现几个临终愿望,能够回老家看看儿时的胡同、少年时的学校,能够和朋友们告别、感谢他们曾经一同走过的日子,然后平静的离开,转世投胎而去,未尝不是一种善终。当然,如果从现在开始再过个80年才到大限,那就再好不过了,越多越好,不设上限,嗯嗯。

  曾经家人希望我报考医科学校,毕业当医生。还好当时我有自知之明,当时我就觉得,如果我当了医生,一定会为工作中的失误后悔不已。尤其如果是手术台上犯了什么错误,估计要抑郁很久,承受不住失败和错误,更不用说人命关天。现在的工作不和人命打交道,晚上还算能够安睡。

  这本书,让人思考到终点前的最后一段路怎么走。众多故事,或唏嘘或感动或无可奈何,世间百态,虽然篇幅所限整体显得有些局促,每个故事都感觉浅尝辄止,但不失为一本好书。

  向死而生。

【《死亡如此多情》读后感】相关文章:

死亡诗社读后感范文04-17

多情伤感的句子01-13

精选《如此重教》读后感03-04

不错如此读后感模板02-09

多情多感的成语01-10

自作多情的句子01-18

《哈利波特之死亡圣器》读后感03-26

《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读后感05-10

形容死亡的成语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