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乌合之众读后感

时间:2022-11-11 22:16:4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乌合之众读后感集锦

  导语:有梦想,有理想,愿意努力去追求,这是好的,但在其中,必然也有微妙的界限,必然也还是需要被提醒:是清醒的追求,而不是被梦想奴役。以下是由CN人才网收集整理的1000字以下乌合之众读后感集锦,欢迎阅读。

乌合之众读后感集锦

  为什么叫乌合之书?比如勒庞老师这本七拼八凑偏见横飞胡乱论证纵笔狂书还攒出了一门“群众心理学”。

  这门学问有三大宝贝:一曰泛化(genenalisation),拉丁民族就怎么怎么浪漫激进,盎格鲁撒克逊就怎么怎么沉静稳重,法国人就怎么这么爱窝里斗呢?瞧隔壁英吉利半岛现如今还尊着国王叻!总之,颇有我国近代“国民性派”的范。

  证明偏见(confirming bias)。群众可以做出所有令人发指的事,只要勒庞能找到例子。其实群众温和柔顺团结御侮的例子找上百来个也不难,有没有兴趣写一写。

  无视因果,坚决不分析。我看勒庞老师遍地埋雷,撒警句就提心吊胆。以后我论文也这么写好了,科学什么的都死去吧!

  最牛逼的是,乌合之书踩到了太多点子。民族最根本,抹平的才智,良知的下限,独断的渴望,极端的胜利,形象与断语,重复与传染,通通恰到好处。勒庞就是学术界的江湖医生,乱刀解剖小群众。

 

乌合之众读后感范文500字

  书中的观点总结起来就是:群体是有共同目的的人的集合,群体智力低下,盲目而极端,保守又善变,充满原始的暴力和嗜血的欲望。这些观点我是基本赞同的,有很多例子可以支持这一点,外国有十字军东征、中世纪的宗教狂热,中国有义和团,有几十年间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和阶级迫害,即便是童话里也有皇帝的新装这样的'例子。不过,当作者将观点推而广之,得出群众是不可靠的、民族性格是固定不变的、民主是不靠谱的、制度不分好坏等片面、冬烘、似是而非的结论时,我就难以苟同了。

  作者的写作手法比较简单粗暴:首先,群体的概念不统一,先是有共同目的的人的集合,而后又不时变为群众和民族。一些结论是在概念的变换甚至是偷换的前提下得出的。其次,论证方式不是对实例的分析和综合,而是先给出结论,再举出例子以支持其结论,但是例子往往是孤立和断章取义的。最后,始终用非常肯定的语气作出结论和判断,并不断地重复,以此冲击读者的大脑,迫使其接受。因而,这不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而是鼓吹和宣传一种观念的手册,所用的手法正是作者在书中所说的,要想让群众接受一种观点,必须要直接、简明,并且要断言和重复。

 

乌合之众读后感范文700字

  群体之中累加在一起的只有愚蠢而不是天生的智慧。

  单单是他变成一个有机群体的成员这个事实,就能使他在文明的阶梯上倒退好几步。

  群体的特点几乎总是可以在低级进化形态的生命中看到,例如妇女,野蛮人和儿童。

  群体很少对主观和客观加以区分,它把头脑中产生的景象也当作现实。

  哪怕他们只有一点基本的心理学修养,他们也会知道,事情恰恰相反,儿童一直就在撒谎。用孩子的证词来决定被告的命运,还不如扔钱币的方式来得合理。

  只能把史学著作当作纯粹想象的产物。写这样的东西完全是在虚掷光阴。

  群体的情绪就像女人一样,一下子便会陷入极端。怀疑一说出口,立刻就会成为不容辩驳的证据。

  把群体的推理成为推理,只能算是一种比喻。

  他们并不推理或只会错误的推理,也不受推理过程的影响。

  它不能辨别真伪或对任何事形成正确的判断。

  在这方面,有无数的个人比群体水平高明不了多少。

  名称不过是些无用的符号,历史学家在深入到事物的'深层时,很少需要留意它们。

(紧接下一页)

  教育既不会使人变得更道德,也不会使他更幸福。

  可以说,掌握一些派不上用场的知识,是让人造反的不二法门。

  真正的民主国家与嘴上自称民主但思想糊涂的国家之间的巨大差别,通过比较而暴露无遗。

  它们变成了空话,其主要作用是让使用者免去思考的义务。

  政治家最基本的任务之一,就是对流行用语,或至少对再没有人感兴趣,民众已经不能容忍其旧名称的事物保持警觉。

  在列举能够对群众心里产生影响的因素时,根本就没有必要提到理性,除非是为了只出它的影响的消极价值。

  让群体相信什么,首先得搞清楚让它们兴奋的感情,并且装出自己也有这种感情的样子。

  极为重要的修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重复。

 

乌合之众读后感范文800字

  这本书不是严格的学术著作,但在大众心理学领域,它却是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在思想正日益被格式化、工具化的时代中,这样有穿透力的文本实在值得一读再读。

  “多数人永远正确”,这是我们经常会产生的误解,因为面对众意,我们会不自觉地怀疑自己,我们确实能感到,在集体的光环下,人性确实得到了提升,法国大革命时,乞丐们出入皇宫,居然没拿走任何东西,甚至连刽子手们都自觉地加班加点,不辞辛劳,因为劳累过度,甚至还有人向当局申请勋章。

  当个体融入整体,我们确实会变得更无私,更有牺牲精神,但代价是理性的消退与责任感的丧失。因为判断是大家共同做出的,个人不用承担结果,于是,群体更容易采取极端的解决方案,更自恋,也更暴力,并因此而引发危机。就像纳粹刚上台时的德国,昨天还是一个理性民族,人人谦和而深邃,可一夜之间,他们却突然成了狂热的暴徒,愿意为有计划地消灭另一个民族而奋斗。

  “众意”给了我们生存的意义,也给了我们荒诞,给了我们激情,也给了我们愚蠢。我们惊讶地看到,一个由专业人员组成的国会,却经常做出可笑的'决定,和一群文盲讨论后的结果完全相同,这有力地证明,所谓“群体智商”很不靠谱,甚至很可能低于个体智商。

  用投票的方式来证明科学判断是行不通的,即使大家都参与意见,也未必能达成正确的结果。

  那么,该怎么超越“圈子幻觉”呢?古斯塔夫•勒庞不知道该怎么办,但现代心理学已经给出了答案。实验证明,在决策群体中加入一个傻瓜,这个傻瓜只会一个动作,即说“不”,大家事先都知道他是傻瓜,可即使如此,75%的人还是因之而更愿意提出反对意见,此前他们总是100%同意。

  让不同的人独立做出判断,充分接纳不同声音,哪怕这个声音是傻子发出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另一项心理学实验结果令人振奋,让许多人去判断一头牛的体重,他们很多人此前没见过牛,可他们答案的平均数,居然和正确答案相差无几。

  建立正确的机制,就能突破“圈子幻觉”,古斯塔夫•勒庞可无憾矣。

 

乌合之众读后感范文1000字

  《乌合之众》的作者是【法】古斯塔夫•勒庞,本书被誉为大众心理学的开山之作。作者经验性地讨论了大众心理的产生与运行,展示了大众非理性的充满变数的心理世界。作者层层分析,逐步推进,明确指出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淹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而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和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乌合之众》这本书提出了社会心理学的一些基本问题,还是有意义的。作者的很多观点我还蛮欣赏的,比如说群体的道德,会比个人的更好或更坏;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群体有服从领袖的本能的需要,领袖需要有坚定地信念,而信念的正确与否并不重要……

  但是,我主要想说说勒庞在写这本书时表现出来的偏见与纰漏。

  首先,是对性别的偏见。

  勒庞经常在书中来一句:“产生这种误认的'经常是妇女和儿童——即最没有主见的人。”与此类似的句子还有很多,出现频率极高。虽然我对于当时的历史背景表示理解,即妇女与儿童没有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但是我认为,勒庞把性别因素不加辨别,就当做原因的做法,是一种对女性和儿童的偏见。

  然后,是论证形式。

  勒庞大量地运用错误的演绎论证,论据不完全或者只选出了支持自己论点的归纳论证。并且,在书中,有大量这样的段落句子:“又比如说在亚洲一些野蛮人的部落中流传着这样的风俗;当他们将骁勇善战的对手击败后,往往会吃下这个人的心脏,认为这样就可以得到他的全部力量和勇气。”勒庞把各式各样的流言传奇故事,用具有主观偏见的叙述方式来表达出来,用以佐证他的观点。虽然我可以理解由于这本书并非科学著作,没有数据支持,严重缺乏定量分析,只能使用案例分析和全球抽样,为了吸引读者阅读而牺牲部分逻辑性。但是这种把论点建立在流言传奇故事上的做法还是觉得不太可信。

  最后,是民族偏见。

  勒庞将群体所能达到的理性和其“民族禀赋”直接关联起来。比如说英美所属的盎格鲁撒克逊民族,身上流淌着更多的理性的基因,并且说明这是他们民主制度所以成功的前提。他根据自己的观察就得出了盎格鲁-撒克逊人比拉丁民族更严谨理性的结论,这个不仅指了文化差别,还包含了人种即基因的歧视。

  所以,看完这本书,我觉得作者就像是很多人评论的“直男癌晚期加上种族主义者”。不过作为几百年后所有研究社会学和大众心理学都绕不开的一座丰碑,这样的成就还是值得景仰的。只不过我们在阅读时,更加要critical thinking了。

【乌合之众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乌合之众》心得02-24

《乌合之众》读后感02-17

乌合之众读后感03-27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11-02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06-10

【精品】《乌合之众》读后感01-13

乌合之众读后感优秀01-16

乌合之众心得体会12-28

《乌合之众》读后感9篇02-19

乌合之众读后感11篇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