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从课堂到课程》有感

时间:2024-02-20 18:07:5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从课堂到课程》有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从课堂到课程》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从课堂到课程》有感

  浙江省特级教师张祖庆老师在《从课堂到课程》这本专著中,用十二讲课详细阐述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方法,可谓呕心沥血,至诚至真,是小学语文教师专业阅读书架上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读完本书,我最深刻地体会就是只有做到静心、专心、恒心三心合一,深耕不辍,潜心修炼,不辞辛劳,才能踏上专业成长之路,最终奔赴优秀甚至卓越。

  一、静而不躁,方能生慧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有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张祖庆老师说:“一位教师能否成为专家型教师,关键看他业余时间是在自发地学习,还是在休闲娱乐。”越是在这个浮躁的、充斥着碎片化的时代,一位教师要想成长,越是要守得住寂寞,耐得住繁华,让自己的心安静、澄明。定位准确,目标清晰,计划详实。在周而复始的日子里,觅一时闲暇,或手不释卷,或反思自我,或研究课程,莫管外界风起云涌,且只不慌不忙地成长,不断突破、创新,丰盈自己的灵魂,增进自己的智慧,从而走出一条独属自己的成长之路。

  二、专而不偏,方能致远

  张祖庆老师说,专注力是成功的关键因素。那么如何成为一个专注力强的老师呢?就需要从以下四方面下功夫。

  首先,专注地拜师。找到自己领域里最适合自己的师父,然后向师父学习,想办法把师父的本领学透,学到家。张祖庆老师曾经在不同的时段,非常认真地听于永正、贾志敏、支玉恒老师的课,不厌其烦地抄写他们的课堂实录,研究他们的教学技巧。长此以往,师父们的智慧就会潜移默化地融入我们的“默会知识”体系。

  其次,专注地阅读。可展开专题式阅读,穷尽某一领域的书;进行批注式阅读,让好书和自己合二为一;且能超功利阅读,把读书当作享受。总之,阅读既要深、精,又要广、泛,如此才能让自己既在某一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同时又有广博的空间和宽泛的知识面。

  然后,专注地做课程。张祖庆老师认为,一位老师如果只会上一节又一节广受好评的公开课,只能算一个优秀的表演者。而一位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是能沉浸到自己的课程中来,先用课程哺育学生,再用课程反哺自己。张老师做得最好的课程就是儿童创意写作阶梯课程和电影课程。这两个课程其实是张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不断创新、反思、实践的结果,正如张老师所说,先有做法,再进行系统化梳理,最后才能变成一个完整的课程。做课程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难,重要的是要善于锁定教育中急需解决的某个点,持续不断地在选定的领域深耕,就一定会有所成就。

  最后,专注地写作。在张老师看来,教师写文章并不是为了成名,而是为了成长。通过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不断自省,从而汲取智慧、增长智慧。张老师几乎每两天写一篇文章,一个小时能写出一篇1500字的文章,出版著作近20本。是专注成就了他的今天。专注力就是优秀教师成长的原动力。

  三、恒而不移,方能行稳

  张老师说,有信念,哪怕没有翅膀,也可逆风飞翔;有热情,只要向上起跳,就会靠近阳光。纵观张老师的职业生涯,他就是靠着恒久的信念和热情逐步成长,逐步走向卓越的。他虽起步于一所乡村小学,但他职业目标特别清晰——成为一名卓越的教师。一路走来,曲折不平,但总体是向前、向上、向好的。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再远大的理想,再宏伟的目标,再优越的条件,都不能少了恒心。

  感谢《从课堂到课程》这本书,它让我清晰地明了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职初教师要建立常规,夯实教学基本功;骨干教师要善于记录事件,自我反省;卓越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上几节优质的公开课,还要专注于自己的课程。同时,张老师的热情和信念也感染着我,让我从心底里迸发出对事业的热爱,对人生的热爱,对自我的热爱。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唯有三心合一,才能真正奔赴优秀,实现自我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