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留德十年》有感

时间:2024-02-20 12:47:2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留德十年》有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留德十年》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雷晓燕,一级教师,渭南市教学能手、渭南市模范班主任。先后参加两个省级名师工作室、参加“名师+”语文研修共同体;参与多个省级课题研究,主持了多个县级、校级课题研究;多次被学校授予最美班主任、教学优胜奖等荣誉称号;多篇论文在县、市级获奖;承担多次校、县级公开课,受到领导和同志的一致好评。

  教育格言:信任学生,宽容学生,欣赏学生,你的教育能创造奇迹。

  偶然的机会,我读了季羡林先生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文章,写的是德国人的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我喜欢这种思想,因此对德国有了兴趣,于是,今年暑假我读了季羡林先生的《留德十年》。

  这本书是季老于1991年写的回忆录。回顾了自己自1935年至1945年十年间在德国留学期间的生活。语言简单、质朴、平和、没有修辞、不加修饰。读书的过程就像是与一位亲切的朋友于冬日暖阳中在屋门口闲聊,极其轻松,极其新鲜,又极富感染力。

  莎士比亚说:简洁的语言是智慧的灵魂,冗长的语言则是肤浅的藻饰。反观现在,信息高速发达,网络文章铺天盖地,但是很多文章我们读过之后却如蜻蜓点水般很难留下一丝痕迹,当然这不排除我们因心浮气躁没有静下心来认真读文的缘故。当然也不能因此就忽略很多文章内容空洞、言之无物,纯粹是文字、语言的简单堆砌的嫌疑,更有甚者,无病呻吟,文章实无真情真物真感,却可以语言丰富、辞藻华丽地写上一长篇。但是季老的书,让人一读就爱不释手。《留德十年》以回忆往事为主,情真意切,言辞质朴,毫无骄矜自持。

  用这样的语言讲述故事的季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谦虚。他是国内少有的几位语言大师之一,精通八种语言,但他却说“我是有自知之明的,我学外语的才能不能说一点都没有,但是绝非语言天才”;许多中国留学生在德国呆了六七年却始终拿不到学位证,而季老五年以口试和论文四个优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论文被多位教授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他却说“我从不把自己估计过高,我甘愿当一个平凡的人......”这种取得巨大成就却又低到尘埃里的谦虚品德真的让我佩服、敬仰,大师不愧是大师,在他心里只有学术研究而从没有其他。

  随和。一路上与他同行的留学生、沿途上上下下的各国游客、在柏林和哥廷根的留学生及教授们、周围的邻居、房东太太,每一个人都与他相处得十分愉快,甚至好多人都把他视作难得的知己:因脾气孤傲而没有朋友的原因与他相识相知而“简直像变了一个人”,房东太太与他十年相处完全把他当儿子一样对待,严谨的瓦尔德施密特教授把一位女士的论文摔到地上愤怒地说“这全是垃圾,全是胡说八道”而却对他从没发过脾气,教学很有耐心并与他处成了朋友,西克教授在听到他要回国的消息时,“脸也红了,说话也有点震颤了,简直要流眼泪了,一再地挽留我”这位像父亲一样的老师在生活中给予了他无微不至地照顾。是怎样的人格魅力让每一个与他有接触的人都能够喜欢上他,都能够与他愉快相处,这与他谦逊的品格和非凡的学识是分不开的。

  有家国情怀。有国才有家,爱家亦爱国。简朴的语言记录着简单而充实的生活,这期间时不时地流漏出真挚的家国情怀,“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现在到国外来了,在我的怀念中就增加了一个祖国母亲”;“现在多年的夙愿终于实现了,我立即又想到自己的国和家......”像这样的语言有很多处。这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所谓行万里路不忘来时路就是这样,家国既是求学的动力和目标也是求学的终点和归宿,简单的才是最重要的,自然的才是最真挚的,这种家国情怀伴随着他求学十年,激励着他为语言研究奉献一生。

  文如其人,文品见人品。读这样一位伟大学者的书,真的是一种心灵的洗涤,在这炎炎夏日里就像一股清流沁人心脾。这种阅读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面对如此高人时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去反思自己,反思当下,会自觉不自觉地去做一些改变,努力让自己也逐渐成为一个更加向真向善向美的人。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