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万物简史》读后感

时间:2024-01-24 09:06:0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万物简史》读后感【必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万物简史》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万物简史》读后感【必备】

《万物简史》读后感1

  《万物简史》第三部:“一个新时代的黎明”读后感

  说起来也许我和这本书有缘吧,在我有幸翻开它的书页之前,就已经三次在互联网上见过它的大名。印象最深的,是说看过这本书的人,对死亡不再感到恐惧。因此我对它来了兴趣,这也是我第一次认真地阅读一本书的简介、作者译者、序言、目录、引言。哦,幸运的是,这些在我看来并不怎么有用的东西,在这本书里显得尤为生动。以下我摘录引言中的一段话:

  ‘因此,在过去38亿年的不同时期里,你先是讨厌氧气,后又酷爱氧气,长过鳍、肢和漂亮的翅膀,生过蛋,用叉子般的舌头舔过空气,曾经长得油光光、毛茸茸,住过地下,住过树上,曾经大得像麋鹿,小的像老鼠,以及超过100万种别的东西。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演变步骤,只要发生哪怕最细微的一点偏差,你现在也许就会在舔食长在洞壁上的藻类,或者像海象那样懒洋洋地躺在哪个卵石海滩上,或者用你头顶的鼻孔吐出空气,然后钻到18米的深处去吃一口美味的蚯蚓。’

  乍看一下,好像是在贬低人类一样(至少我有过这种感觉,但我不介意),但是这段话确实形象的描述了生物的进化史,或者说是组成细胞的原子的一生。就像书里说的,也许我身上的某一粒原子,在它那绵长的生命中,曾经是秦始皇龙袍的组成部分也说不定。

  因为这本书的每一部分都引人三思,而且我目前也没有把它看完,所以,我就只写了书的第三部:一个新时代的黎明的读后感。

  事实上,现在我已经看到了这本书的第五部,但我发誓在我看过的章节中,我还记得最多的东西是出自第三部。这并不是说别的章节不好,而是说明了人的记忆力有限。我想,第三部带给我很多不一样的东西。

  比如说,如果你想在一滴水中用肉眼看清一只草履虫,那么你需要把这滴水的直径放大到12米,如果你想看到同一滴水里的一个原子,那你则需要把水滴的`直径放大到24公里宽。

  比如说,一个原子的寿命有十的三十五次幂年,或者还要多,所以你的一部分极有可能比地球还要古老。

  比如说,一个原子中真正有很大的密度的是它那小的可怜的原子核,而如果没有原子核外面的电荷的话,你可以从墙上穿过去,所以与其说你是坐在板凳上,不如说你是因为电荷之间的排斥而与板凳保持很小的距离浮在板凳上。也许你看不懂,那么你可以去看看《万物简史》。

  还比如说,人的指甲一生大约只长两米,当然这不是主要内容。

  再比如说,不管空调还是冰箱还是什么其他的一些常用物品都在向空中散出一种叫含氯氟烃的物质,这种东西增加温室效应的本事,要比二氧化碳强上10000倍左右。

  其实这些都不是感受,看了这本书后真正让我感受到的,总的来说可以总结成几点:

  1、世界真奇妙。

  2、人类为了追求永远也追求不完的真理做出了极大的付出,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3、穿插在文章大的支架中的,人类的无知、傲慢、狂妄、自私、贪婪,以及人类的善良、认真……

  但总的来说,我的感受就是:世界真奇妙。

  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语言,只用五个字,便可以代替我心中的无限震撼与感悟,所以我觉得我已不用再多说什么了。

  最主要的是,这本书让我感到——好好笑哇哈哈!真的是在趣味里学习了。

《万物简史》读后感2

  我们人类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动物、植物?为什么会有天文、气象、宇宙?这些问题我不知道问过妈妈多少次,可每次妈妈的回答都不能让我满意,心里一直有疑惑。这些问题在今年的暑假里,我终于领悟了,因为我读了《万物简史》这本书!

  《万物简史》是一部有关科学发展史的书,作者比尔布莱森用幽默风趣的手法描绘出了天下万物在发展过程中的许多奥妙。从宇宙大爆炸,到黄石火山近几次的大规模喷发;从观察检测曼森陨石坑,到探索史前动物的生活……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来到了上亿年前:灼烫的红岩地上,爬满了无数只能用显微镜才看得见的单细胞生物!我又进入了侏罗纪——瞧!庞大笨拙的梁龙正在啃食桫椤绿油油的叶子;马门溪龙正转着它那小小的脑袋,寻找食物……更让我忘不了是书中那些科学小故事:科学家林奈把部分动物的名字起成了生殖器的名字;当你睡在床上时,其实有200万个螨虫在吃你身上掉下来的碎皮屑!俄国人从1970年开始朝地下钻孔试图发现地心的秘密, 20年的钻孔只不过深入地下12公里,离地心还有5800公里……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我以前总是认为自己生活在地球上是多么的无忧无虑,有用不完的各种资源。原来不是这样的。书中不止一次的说到“地球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生活在太阳比较稳定的时代——壮年的红巨星这一段时期,自身有大量的.物质可以让它以每秒钟大约400万吨的速度自由持续的挥霍,用来维持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长和生存。特别是地球上恰好有水的存在,才有了生命。可是地球上的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如果人类还是象现在这样挥霍资源,那么若干年后的地球会不堪想象。看了这本书,我明白了,节约用水已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了!保护环境,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绝不再浪费一滴水!从此,在学校或是公共卫生间,我看到有人不关水龙头,就马上跑过去关上,并且给那些不注意的人讲节约用水的道理。在家里,妈妈洗菜时有个习惯,总是先用淘过米的水浸泡下,再用清水冲洗,冲洗后的水再收集起来,可以洗抹布、拖把等等;我还从报纸上收集了一些节约用水的小窍门:在马桶里放两块砖,可以减少排水量;煮过面条的水,可用来洗碗筷,去油又节水;养鱼换的水拿来浇花,能促进花木生长等等,于是我经常提醒妈妈也这样做。特别是我们隔壁的王奶奶家,更是节水的典范呢!他们家里放着一只大大的储水桶,专门收集“废水”再利用。洗过菜的水还要洗好几样东西,把洗过脸的水再拿来洗脚,最后是倒进抽水马桶冲厕,特别节约用水!如果每户人家日常都这样做的话,我想全世界每日可以节约下来的水量简直是不可估量的呀。

  总之,这本书让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更懂得了保护地球,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是多么重要,同时也激发了我对科学的热情和去探究这奇妙的未知世界的兴趣,这也是我更加努力学习的动力!

《万物简史》读后感3

  从古到今,我们一直在科技的道路上探索。纵观千古,哪朝哪代不是重视科技的发展?回首过去,看四大发明,独具鳌头;看天文历法,为之惊叹;览赵州拱桥,设计精妙;窥《本草纲目》,东方巨典;眺丝绸之路,发展经济;端青花瓷,扬名海外。是的,没有科学,我们哪来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有科技发展,我们哪能坐上高铁出行?没有科技进步,我们哪能吃到杂交二号?

  在我们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里,每个事物随着科技都在潜移默化的变化着。轻轻翻开这部书,轻盈跳跃的小字符门带我穿越了时光隧道,来到了上亿年前。这是一部有关现代科学发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书,作者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收入笔下。惊奇和感叹组成了本书,历历在目的天下万物组成了本书,益于人们了解大千世界的无穷奥妙,掌握万事万物的发展脉络。

  书中回溯了科学史上那些伟大与奇妙的时刻,引用了近年来发现的最新科学史料,几乎每一个被作者描述的事件都奇特而且惊人:宇宙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的奇点;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北美洲和欧洲北部地区变得更加寒冷;1815年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坦博士拉火山喷发,喷涌而出的熔岩以及相伴而来的海啸夺走了10万人的生命;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而那些沉迷于科学的科学家们也是千奇百怪:达尔文居然为蚯蚓弹起了钢琴;牛顿将一根大针眼缝针插进眼窝,为的只是看看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富兰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大雷雨里放风筝;卡文迪许在自己身上做电击强度实验,竟然到了失去知觉的地步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万物简史》的作者在书中介绍了大至宇宙,小至微粒子的许许多多匪夷所思的现象。

  感谢《万物简史》的作者比尔?布莱森以生动活泼,幽默轻松的语言把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史产生的历程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也将近现代自然科学史巧妙地镶嵌在其中,读来令人顿生“阅尽世间万物万象,纵横上百亿年上亿万光年”之感。难怪北大前校长许智宏教授在书中的序言中说:“十分乐意向中国的广大读者推荐这本妙趣横生有令人大开眼界的书,希望它能唤起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在他们的心里播种下热爱科学的种子。”我是一名从小热爱科学的青年学生,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真正的记住的知识并不多,我一路惊叹和感叹于大自然的种种神奇和奥妙,我与生俱来的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想象力不断被激发出来。

  当然,还要感谢作者和我们分享关于某些科学家的令人诧异又忍俊不禁的奇闻轶事。

  《万物简史》大大的'拓展了我的视野,它引领我去探索宇宙,地球,生命和人类的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进程,它使我感受到宇宙,地球,生命和人类的种种伟大和神奇,它让我对人类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充满敬意。

  《万物简史》唤起了我对生命的崇敬之情。生命在它长达四十多亿年的时间里,虽然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和灭顶之灾,但是却能繁衍生息代代相传,她的光辉史不得不使我从心底升起敬畏和崇敬之情。”

  事物的发展和完善是靠着许多人努力奋斗来完成的。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要努力学习科技知识,发明创造更多更好的事物。

《万物简史》读后感4

  科学是人类智力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且不断完善的杰作。人类之所以能够征服猛禽野兽等等拥有比人类健壮数倍的体格的生物,靠的并非单纯的武力而根源上仰仗的是由智慧而产生的各种科技成果。在科学逐渐成型的近现代,我们不敢说我们是全宇宙最高贵的种族。但起码我们拥有属于自己领域的骄傲。

  《万物简史》一书内容浅显易懂,笔调诙谐。感谢这本书治愈了我对科学知识的冷淡态度。从这本书里我再一次认识到你我的存在,是多大的一个奇迹。引言部分简述了人类的成型需要在过去的三十八亿年里以超过一百万种别的东西的形式存在并进化。而我们作为现今个体的存在要求过去三十八亿年里我们的祖先都成功的繁殖了后代。也就是说,我们的存在是由数不胜数个奇迹造就的。在读完上述的资料时,尽管我对人类发展历史略知一二,但还是难以抑制内心的赞叹。我们时常在失落的时光里责怪这个世界多么不尽如人意,指责这个世界的种种不公。可是纵观地球的.历史会发现我们的举动多么可笑,我们已经是被命运之神无数次眷顾的幸运儿。我们起码拥有能够说出责怪这个世界的话的智力水平。在漫长的时间里那些被淘汰的生命,他们甚至不知道该责怪什么,他们为我们的存在和发展默默地让路。我们已经拥有这颗星球上价值最高的智慧。这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殊荣。你是否想过那些被你吃进腹中的生命们,他们把最宝贵的生命都给了你,你难道不应该代替他们用最阳光的姿态活下去吗。

  本书的第八章介绍了我非常青睐的一位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宇宙。他对于学术界的贡献,远不止物理学,更为哲学与科学的相辅相成铺设道路。尽管我的学识和智力有限,无法完全理解爱因斯坦博士的所有言论。但是爱因斯坦关于量子力学提出的一句名言:“上帝不会掷色子”却是我至今的信仰。以现在我的智力无法理解量子力学的种种理论。但是通过至今为止的理科学习,我对于世界的平衡更是坚信不疑。物态变化而终归是一个大的循环。能量守恒不会凭空产生或者消失。这些科学上的定则一定程度上与我的哲学观吻合。同样的,尽管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人类的出现是奇迹中的奇迹。但是站在哲学和物理的层面上,这样的存在即合理。作为已经生存下来的我们,要做的是尽人事以待天命。上帝不会掷色子,所以不要报以侥幸心理妄图通过运气来蒙混人生。人事未尽,那么当然不可能得到我们理想的天命。

  读完整本《万物简史》,头脑中渐渐浮现出一个庞大而纠结的世界观。我们的存在是个奇迹,而上帝不会掷色子。所以我们的存在是一个必然的奇迹。在这颗星球上,每天睁眼能够望见太阳,晚上能够仰望星空。能够按照每天24小时的状态规律的生活。因为重力所以没有漂浮到宇宙里去。因为有空气、水和食物所以没有死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无数巧合构成的。假如当初宇宙构成少了一个元素,引力有了一点改变。你和我也许都不复存在。但是没有过往的假如,发生的事就是必然。既然大自然要我们存在,那么乐安天命而不是怨天尤人才是我们生存下去的最佳选择。

《万物简史》读后感5

  最近,在老师的引导下,我阅读了一本在20xx年度极为畅销的科普读物——《万物简史》,书的封面很简洁,但一翻开,我就被它通俗易懂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万物简史是一部有关现代科学发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书,作者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惊奇和感叹组成了本书,历历在目的天下万物组成了本书,益于人们了解大千世界的无穷奥妙,掌握万事万物的发展脉络。书中回溯了科学史上那些伟大与奇妙的时刻,引用了近年来发现的最新科学史料,几乎每一个被作者描述的事件都奇特而且惊人:宇宙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的奇点;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北美洲和欧洲北部地区变得更加寒冷;1815年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坦博士拉火山喷发,喷涌而出的熔岩以及相伴而来的海啸夺走了10万人的生命;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而那些沉迷于科学的科学家们也是千奇百怪:达尔文居然为蚯蚓弹起了钢琴;牛顿将一根大针眼缝针插进眼窝,为的只是看看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富兰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大雷雨里放风筝;卡文迪许在自己身上做电击强度实验,竟然到了失去知觉的.地步……本书在讲述科学的奇迹与成就的同时,还浸润着浓郁的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全书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一千古命题作了极为精当的阐释,每一个人在阅读此书之后,都会对生命、对人生、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产生全新的感悟。一位美国小读者的父亲说,读过《万物简史》之后,他对死亡不再感到恐惧……这也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语言平易近人,给读者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和自己很亲近的人聊天,听他用生动的语言,跟你描述神奇的宇宙、世界、万物。作者用清晰明了、风趣幽默的笔法,讲述了从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故事。而作者也是尽职尽责,为了更好地完成此书的创作,花了三年的时间广泛查阅各种资料,并且向数十种学科的几百位专家请教了当今科学研究的。

  不得不说,书中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情节都离不开作者背后付出的努力。出了被书中内容所吸引,我也深感于作者面对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以及对读者高度负责的责任感。也许是因为是女生的缘故,随着自己慢慢长大,越觉得科学世界的深奥,除了一些专业的人,一般人仿佛是被隔绝的,无法真正地了解科学的奥秘和神奇

  。这本书改变了我的看法,让我觉得科学其实也可以很容易让我们这些外行人明白,而且比尔.布莱森讲故事的手法着实高超,相信每个读者都会被这部作品的妙趣横生所吸引,深深地陶醉在神秘的科学世界里,对我们身边的世界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这次的“读书活动”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对科学有了新的认识,对生命也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生命不易,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好好珍惜吗?

《万物简史》读后感6

  读完厚厚的一本《万物简史》,我感到意犹未尽。这真是一本最打动人的科普书。作者比尔·布莱森自称这本书是“为万物写史,为宇宙立传”。他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这是一本可以从任何一页任何一行任何一个字开始把你吸引的书,就像是在聆听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你可以和作者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去与达尔文、爱因斯坦、牛顿这样的巨匠一起遨游科学的海洋,探索宇宙和世界的奥秘。在这本书里,作者不是在陈列知识,而是用满腔热情把知识做成工艺品,让人读来舒畅,有时忍不住要拍案叫绝。

  书中回溯了科学史上那些伟大与奇妙的时刻,引用了近年来发现的最新科学史料,几乎每一个被作者描述的'事件都奇特而且惊人:宇宙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的奇点;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北美洲和欧洲北部地区变得更加寒冷;1815年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坦博士拉火山喷发,喷涌而出的熔岩以及相伴而来的海啸夺走了10万人的生命;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而那些沉迷于科学的科学家们也是千奇百怪:达尔文居然为蚯蚓弹起了钢琴;牛顿将一根大针眼缝针插进眼窝,为的只是看看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富兰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大雷雨里放风筝;卡文迪许在自己身上做电击强度实验,竟然到了失去知觉的地步;发现第一批陆地动物鱼甲龙化石的瑞典古生物学家贾维克居然数错了手指、脚趾的数量,还把化石藏了48年不让别人看……

  这本书的语言风趣幽默,在读到描写哈雷这位科学家的文字时,我一下子笑出了声。其实,类似这样的语气和描述在书中比比皆是。“哈雷是个不同凡响的人物。在漫长而又多产的生涯中,他当过船长、地图绘制员、牛津大学几何学教授、皇家制币厂副厂长、皇家天文学家,是深海潜水钟的发明人。他写过有关磁力、潮汐和行星运动方面的权威文章,还天真地写过关于鸦片的效果的文章。他发明了气象图和运算表……他惟一没有干过的事就是发现那颗冠以他名字的彗星。他只是承认,他在1682年见到的那颗彗星,就是别人分别在1456年、1531年和1607年见到的同一颗彗星。这颗彗星直到1758年才被命名为哈雷彗星,那是在他去世大约16年之后。”

  类似的幽默有的时候近乎调皮(这种表达方式语文老师可不怎么喜欢),也许正是在这样一支笔下,才有如此生动立体的一个个科学巨人款款走来,一幅幅科学的图景才如此瑰丽而妙不可言。

  其实我喜欢这本书的理由很简单。它能告诉我关于地球多大多重多老,它能抛开所谓的科学体系的划分甚至抛开科学这个概念大一统的说事儿,它还讲了很多科学家的趣事儿,他更加激发了我热爱科学的热情,让我对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更加浓厚。

  虽然已经读过很多的科普书,但我要说,《万物简史》是到目前为止,我读过的最打动人的一本科普书。

《万物简史》读后感7

  从古到今,我们一直在科技的道路上探索。纵观千古,哪朝哪代不是重视科技的发展?回首过去,看四大发明,独具鳌头;看天文历法,为之惊叹;览赵州拱桥,设计精妙;窥《本草纲目》,东方巨典;眺丝绸之路,发展经济;端青花瓷,扬名海外。是的,没有科学,我们哪来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有科技发展,我们哪能坐上高铁出行?没有科技进步,我们哪能吃到杂交二号?在我们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里,每个事物随着科技都在潜移默化的变化着。轻轻翻开这部书,轻盈跳跃的小字符门带我穿越了时光隧道,来到了上亿年前。这是一部有关现代科学发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书,作者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收入笔下。惊奇和感叹组成了本书,历历在目的天下万物组成了本书,益于人们了解大千世界的无穷奥妙,掌握万事万物的发展脉络。

  书中回溯了科学史上那些伟大与奇妙的'时刻,引用了近年来发现的最新科学史料,几乎每一个被作者描述的事件都奇特而且惊人:宇宙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的奇点;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北美洲和欧洲北部地区变得更加寒冷;1815年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坦博士拉火山喷发,喷涌而出的熔岩以及相伴而来的海啸夺走了10万人的生命;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而那些沉迷于科学的科学家们也是千奇百怪:达尔文居然为蚯蚓弹起了钢琴;牛顿将一根大针眼缝针插进眼窝,为的只是看看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富兰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大雷雨里放风筝;卡文迪许在自己身上做电击强度实验,竟然到了失去知觉的地步。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万物简史》的作者在书中介绍了大至宇宙,小至微粒子的许许多多匪夷所思的现象。

  感谢《万物简史》的作者比尔?布莱森以生动活泼,幽默轻松的语言把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史产生的历程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也将近现代自然科学史巧妙地镶嵌在其中,读来令人顿生“阅尽世间万物万象,纵横上百亿年上亿万光年”之感。难怪北大前校长许智宏教授在书中的序言中说:“十分乐意向中国的广大读者推荐这本妙趣横生有令人大开眼界的书,希望它能唤起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在他们的心里播种下热爱科学的种子。”我是一名从小热爱科学的青年学生,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真正的记住的知识并不多,我一路惊叹和感叹于大自然的种种神奇和奥妙,我与生俱来的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想象力不断被激发出来。

  当然,还要感谢作者和我们分享关于某些科学家的令人诧异又忍俊不禁的奇闻轶事。

  《万物简史》大大的拓展了我的视野,它引领我去探索宇宙,地球,生命和人类的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进程,它使我感受到宇宙,地球,生命和人类的种种伟大和神奇,它让我对人类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充满敬意。

  《万物简史》唤起了我对生命的崇敬之情。生命在它长达四十多亿年的时间里,虽然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和灭顶之灾,但是却能繁衍生息代代相传,她的光辉史不得不使我从心底升起敬畏和崇敬之情。”

  事物的发展和完善是靠着许多人努力奋斗来完成的。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要努力学习科技知识,发明创造更多更好的事物。

《万物简史》读后感8

  在一张成比例的太阳系图上,如果地球的直径缩小到一粒豆子大小,土星会在300米以外,冥王星会在2·5公里之外(约为一个细菌大小)。按照这个比例,比邻星在1万6千公里之外。

  亚历山大·蒲铂说:“大自然和大自然的法则藏匿于黑夜之中;上帝说,让牛顿处世吧!于是世界一片光明。”英国天文学家哈雷说:“没有任何凡人比牛顿本人更接近神。”牛顿在他的《原理》中提出了三大定律,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有普遍意义的自然定律。可见牛顿之伟大。

  瑞典化学家卡尔·金勒是一个地位底下的药剂师,他在没有什么先进仪器的情况下发现了8种元素——氯、氟、锰、钡、钼、钨、氮和氧——但是什么功劳也没有得到。每一次要么他的发现不受人注意,要么在别人做出同样的发现后才加以发表。他在1772年发现了氧,但由于种种心酸复杂的原因无法及时发表,于是功劳最终给了约瑟夫·普里斯特利,他在1774年发现了氧。更冤枉的是几乎所有的教科书都把氯的发现归功于汉弗莱·戴维,但是他确实发现了,只不过比金勒完了36年!——看来只会埋头工作还不行,还一定要让大家都知道你在工作才行!

  1905年一个年轻的瑞士专利局三级技术审查员(他申请提升为二级,但遭到了拒绝)在德国物理学杂志《物理学年鉴》发表勒一系列论文。他没有大学职位,没有自己的实验室,通常跑的只是伯尔尼国家专利局的小小图书馆。这个人就是啊尔伯特·爱因斯坦。在那个重要的一年,他发表的五篇论文中的三篇,用C·P·斯诺的话说,“称得上是物理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其中一篇用普朗克刚刚提出的量子理论审视光电效应,一篇论述悬浮小粒子的状况(即布朗运动),一篇概述了狭义相对论。关于爱因斯坦,C·P·斯诺写道,爱因斯坦好像“全凭思索,独自一人,没有听取别人的意见就得出了结论。”“(狭义相对论)要是爱因斯坦没有想到,很可能5年之内别人也能想到,但是广义相对论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没有他,我们今天有可能还在等待那个理论。”

  关于地球大气,对流层在赤道大约有16公里厚,在温带还不足10-11公里厚。80%的.大气质量所有的水分还有所有的气候变化都在这一层。平流层在对流层之上,那里温度会下降到零下57度,如果在没有密封的条件下快速上升到那里,你会得严重得脑水肿和肺水肿,体液也会增加到危险程度。离开平流层后由于臭氧层得作用温度很快升到大约4摄氏度。到了中间层又骤降到零下90度,然后到了顾名思义的热层又一下子升高到1500度以上,但那里的空气很稀薄即使分子动能如此之高,也几乎没有互相接触的机会。宇宙飞船在返回地球的时候如果角度太大——大约6度以上——或者速度太快,它就会撞击大量分子产生极易引起燃烧的拉力(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就说明了这一点),如果进入大气层的角度太小,它很可能会被弹回空间,就像掠过水面的卵石一样。

  关于地球和人类的历史,约翰·麦克菲在《海洋和山脉》中说,“把两条手臂伸直,然后想象那个宽度代表整个地球的历史。那么一只手的指尖到另一只手的手腕之间的距离代表寒武纪以前的年代。全部复杂生命都在一只手里,你只要拿起一把指甲挫就可以轻易挫掉整个人类历史。”

【《万物简史》读后感】相关文章:

《万物简史》心得04-27

《万物简史》读书笔记06-23

《万物简史》的读书笔记01-02

万物简史读书笔记02-10

《万物简史》读书笔记15篇01-08

《万物简史》读书笔记(15篇)01-08

《万物简史》的读书笔记(精选44篇)01-14

《万物简史》读后感09-09

万物简史读后感02-05

《万物简史》读后感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