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论语的智慧的读后感

时间:2023-12-15 11:26:3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语的智慧的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的智慧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的智慧的读后感

论语的智慧的读后感1

  千百年来,《论语》被公认为是一座丰富的智慧宝库,只要掌握了打开大门的钥匙,人们就能获得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我认为《论语》对我们现在还是非常有价值的,并不仅仅只是那一两句警句。《论语》中大多的道理并不是长篇大论,引经据典,它只是孔子与学生之间以交流的方式,用最朴实无华的语句来点明那至极的真理。

  当樊迟问老师说,什么是智的时候,孔子就说了两字:“知人”。真正的智慧就是面对人心,你有什么样的的判断力。

  那我们怎样才能知人呢?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哉。”意思就是:要听其言观其行,并不是看结果,而是在于他心理的动态过程。那我们要如何观察一个人呢?孔子说,那就去看一个人的过错。子曰:“观过,斯知仁矣。”就是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真君子犯错后能端正态度立马改正,而且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这是孔子所说的`最高境界。

  知人之后,我们要怎么做?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就是要把那些正直的,有才能的人提拔到那些有一面之私的人上面,让他们有一个施展才能的空间,用他们的高尚和正直去影响周围,影响社会。把不同的人放在不同的位置上,让他们都能各施所长。(有大智慧的人和有小聪明的人)

  我们现在有的人往往只是拥有一些丰富的知识,却误以为自己很有智慧,其实这是很愚昧的。智慧不仅仅只是依据知识的多少来判定的,它是需要(知识+经验+悟性),要有所学,有所思,有所悟的。于丹教授还说:大智慧和小聪明有时候仅仅只是区别于一种态度上。当遇到事情时,我们需要谨慎的思考,系统的看待问题并不能草率片面的去行事。

  于丹教授点明我们,做一个职业最好的境界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能做到生命在这个职业中的穿越是一种享受,这是最高的境界。

  《论语》中所蕴含的智慧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悟,用生命去体验。智慧的最大的境界就是在于自己心中通彻的透悟,最终成就生命的欢欣!

论语的智慧的读后感2

  最近,我在本校教师阅览室有幸拜读了《论语中的大智慧》这本书,觉得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总结出来的道理,在当今的社会里,仍然那么实用,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是一种纯粹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对当今时代的人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在为人、为政等诸多方面如何实现心灵所向往的那种理想追求。读论语让人感觉视野开阔、豁达开朗、风清气正,充满智慧。

  如: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孔子说:国君以道德教化治理正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孔子主张以道德教化作为治国的原则,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

  其实,德治正是中国儒家文化所极力倡导的治国理念。《论语为政》在第一章就提出为政以德的'思想,堪称儒家德治的总纲。在《论语》的其他篇目中,孔子也曾多次谈到执政者的品德的重要性。

  又如:子曰:政者,正也。子辛以正,熟敢不正?(《论语颜渊》)战国的儒家孟子把德治推到了极致仁改。孟子周游列国力劝管理者施行仁政,还说如果能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改,那么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把仁政作为执政的基本理念,治理天下就会成为一件非常简单而轻松的事情。这是孟子所想象出的天下大治的理想状态。

  在治国上,儒家特别强调道德的作用,但也绝不排斥法治的作用。除了为政以德,孔子还认为从事政治要宽猛相济。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左转昭公二十年》)

  孔子只是倾向于以德治为主,而以法治为辅罢了。由此可见,德治和法治这两种治国方略,就好像人和两只脚,哪一只都不可偏废。

  德既是一种坦诚的态度,也是一种宽容的胸怀。宽容,使人拥有博大的心理空间。治国如此,做人也罢。

【论语的智慧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语的句子11-08

论语经典句子03-03

经典论语的语录11-16

论语的语录11-25

智慧的说说09-27

《论语》的读后感01-19

《论语》读后感06-28

论语读后感09-30

(经典)《论语》读后感07-21